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Es和APs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与食物链传递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银娥 罗孝俊 +2 位作者 黄晨晨 王璐 麦碧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74-4682,共9页
探究了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13种新型增塑剂(APs)在广东清远某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中的累积与食物链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体内PAEs总浓度分别为20~974ng/g ww和264~370n... 探究了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13种新型增塑剂(APs)在广东清远某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中的累积与食物链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体内PAEs总浓度分别为20~974ng/g ww和264~370ng/g ww,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为主要污染物;APs总浓度分别为1.25~181ng/g ww和27~62ng/g ww,以对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为首要污染物.电子垃圾拆解区各水生生物中PAEs和APs的浓度和组成差异显著,与其食性、生长阶段和代谢能力紧密相关.北江段鲮鱼和罗非鱼间无明显的种间差异,主要与其具有相似的栖息环境、摄食行为和脂肪含量有关.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湿重浓度和脂重浓度均与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呈显著正相关,其营养级放大因子(TMF)分别为1.65和1.88.此外,邻苯二甲酸二苯酯的脂重浓度与δ^(15)N呈显著正相关,TMF为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新型增塑剂 水生生物 生物积累 食物传递
下载PDF
土壤中微/纳塑料的生物健康效应和食物链传递风险 被引量:4
2
作者 冯裕栋 杨杰 +4 位作者 涂晨 李连祯 李瑞杰 潘响亮 骆永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1-674,共14页
微/纳塑料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微/纳塑料进入土壤后会长期累积在土壤中,并对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该文从土壤生物健康效应和食物链传递风险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纳塑料调查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土... 微/纳塑料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微/纳塑料进入土壤后会长期累积在土壤中,并对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该文从土壤生物健康效应和食物链传递风险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纳塑料调查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土壤中微/纳塑料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及在陆地生物和食物链中的传递,并展望了土壤中微/纳塑料的未来研究方向。该文指出,微/纳塑料广泛存在于不同功能的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吸收和动物摄食,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未来需要加强土壤中微/纳塑料污染过程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加强对微/纳塑料在土壤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传递的风险评估,为土壤中微/纳塑料的监测、管控和治理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土壤生态系统 生物健康效应 食物传递 生态风险评估
下载PDF
典型水生生物中微塑料的累积、清除及食物链传递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闫振华 朱培元 陆光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1-7,11,共8页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清除与其自身尺寸、形态和聚合物类型等密切相关,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异性是干扰微塑料从生物体内排泄的重要因素,有无食物的环境条件是调节双壳类和节肢类生物对微塑料累积与清除的重要路径;微塑料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但不一定会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载体效应导致其复合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过程发生改变,共存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时间是调控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能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累积 清除 食物传递 复合污染物 水生生物
下载PDF
藻类对甲基汞的富集与传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晓庆 刘艳伟 +5 位作者 郭瑛瑛 刘广良 阴永光 张庆华 蔡勇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3-706,共14页
甲基汞是一种高毒性的污染物,其易累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控制着进入食物链的甲基汞浓度和总量.藻类对甲基汞的显著富集作用及水生食物链传递过程导致其在高营养... 甲基汞是一种高毒性的污染物,其易累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控制着进入食物链的甲基汞浓度和总量.藻类对甲基汞的显著富集作用及水生食物链传递过程导致其在高营养级生物中显著累积.因此,厘清藻类在甲基汞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揭示甲基汞的生物累积和预测甲基汞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藻类对甲基汞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特征与机制,总结了影响富集与食物链传递的生物与环境因素,讨论了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等环境变化对藻类富集与传递甲基汞的影响,并展望了藻类富集甲基汞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甲基汞 生物富集 食物传递 吸附 吸收
下载PDF
非多溴联苯醚(PBDE)类卤系阻燃剂的生物富集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荧 吴江平 +3 位作者 余乐洹 何明靖 罗孝俊 麦碧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43,共10页
近年来,六溴环十二烷(HBCDs)、四溴双酚A(TBBPA)、双(六氯环戊二烯)环辛烷(DP)、十溴二苯乙烷(DBDPE)、1,2-双(三溴苯氧基)乙烷(BTBPE)、五溴甲苯(PBT)、2,3,4,5,6-五溴乙苯(PBEB)和六溴苯(HBB)等非PBDE类卤系阻燃剂(HFRs)在生物体内的... 近年来,六溴环十二烷(HBCDs)、四溴双酚A(TBBPA)、双(六氯环戊二烯)环辛烷(DP)、十溴二苯乙烷(DBDPE)、1,2-双(三溴苯氧基)乙烷(BTBPE)、五溴甲苯(PBT)、2,3,4,5,6-五溴乙苯(PBEB)和六溴苯(HBB)等非PBDE类卤系阻燃剂(HFRs)在生物体内的富集及其生态风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DP的生物富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非PBDE类HFRs的生物富集能力及其沿食物链(网)的生物放大效应进行了综述.与DP工业品和沉积物中DP的异构体组成相比,生物体内顺式-DP(syn-DP)盈余,而反式-DP(anti-DP)亏损,DP异构体不同的理化性质(立体结构、水溶性和KOW等)、生物的种类及其营养级以及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影响了DP的生物富集特征.文献计算的生物浓缩因子(BCFs)或生物富集因子(BAFs)表明,HBCDs和DP具有显著的生物富集效应.报道的生物放大因子(BMFs)和营养级放大因子(TMFs)显示,这些非PBDE类HFRs可以沿食物链(网)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大部分非PBDE类HFRs的食物链放大能力与PBDEs相当,表明这些污染物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系阻燃剂 生物富集 食物传递 影响因素 生态风险
下载PDF
重金属对海洋桡足类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曾艳艺 黄小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42-1049,共8页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初级消费者,重金属污染对其影响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综述了近20 a来重金属对桡足类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对桡足类的毒性和生理效应,重金属在桡足类体内蓄积...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初级消费者,重金属污染对其影响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综述了近20 a来重金属对桡足类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重金属对桡足类的毒性和生理效应,重金属在桡足类体内蓄积及桡足类体内重金属的食物链(网)传递。并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桡足类体内致毒重金属的存在形式,重金属食物暴露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机理,以及重金属对桡足类生活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重金属 蓄积 毒性效应 食物暴露 食物传递
下载PDF
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史丽英 罗世炜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硒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目前人们对硒的研究活动非常活跃,研究范围广泛。从硒的自然存在与化学循环、硒的生物效应、硒的毒性与中毒、硒的食物链传递等几方面对硒加以综述性的介绍,以对硒进行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自然循环 生物利用 食物传递
下载PDF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处理多氯联苯的环保新方法
8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6期158-158,共1页
多氯联苯(PCB)又称氯化联苯,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属于二类危险物,不仅污染大气、水与土壤,还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于生物体内,引发癌症、过敏及严重中毒等病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燃烧是处理多氯联苯最有效的方法,但燃烧过程中必须遵循... 多氯联苯(PCB)又称氯化联苯,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属于二类危险物,不仅污染大气、水与土壤,还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富集于生物体内,引发癌症、过敏及严重中毒等病症,甚至导致死亡。目前,燃烧是处理多氯联苯最有效的方法,但燃烧过程中必须遵循高湍流,物质在反应区存在2~3秒,焚烧区温度高于2000摄氏度等条件,若燃烧过程不充分,将产生二恶英、呋喃等累积性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二恶英 氯化联苯 燃烧过程 焚烧 食物传递 累积性 污染大气
下载PDF
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食物交哺行为 被引量:3
9
作者 邢连喜 阴灵芳 +3 位作者 孔小红 刘明花 王凯 苏晓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4,共6页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与,但不及工蚁频繁;梳理清洁行为占到其昼夜活动时间的1.6%左右,当白蚁体表沾染污物时,如体表沾有染料或真菌孢子等,梳理清洁行为的频率增加,占用的时间也增多,人为用染料污染白蚁体表,梳理清洁行为可占到6.5%;尖唇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可发生于各个品级之间,其中工蚁是交哺行为中最活跃的品级,其他各品级均可接受来自工蚁的饲喂;6龄以上工蚁对工蚁的染料食物交哺测试显示,取食后24 h受喂工蚁获得的食物量仅占原取食工蚁取食量的5.86%,48 h饲喂者与受喂者消化道食物量大致持平,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受喂者消化道中的食物始终低于饲喂者。本研究结果支持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属于层叠式交哺模式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尖唇散白蚁 梳理清洁行为 交哺行为 食物传递
原文传递
土壤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星球健康: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8
10
作者 朱冬 陈青林 +3 位作者 丁晶 王一飞 崔慧灵 朱永官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52-1663,共12页
土壤-植物系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简称抗性基因)从环境向人类传播扩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环境抗性基因人群暴露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性基因的研究,可以明确抗性基因在土壤生物中的分布及其传递,分析抗性基因食物链传递的风... 土壤-植物系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简称抗性基因)从环境向人类传播扩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环境抗性基因人群暴露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性基因的研究,可以明确抗性基因在土壤生物中的分布及其传递,分析抗性基因食物链传递的风险及其规律,从而为控制抗性基因污染提供理论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同时,其对于维护星球健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总结了土壤(包括土壤动物肠道)和植物微生物组中抗性组的重要研究进展,强调了抗性基因流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流动给土壤生态系统带来的环境风险,最后提出了通过管理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抗性基因流以保障星球健康的方案,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星球健康 抗生素抗性基因 食物传递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纳米材料与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食品安全与启示(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Ying-qing DENG Jason C.WHITE Bao-shan X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8期552-572,共21页
研究目的:通过综述作物对纳米材料的吸收途径和积累,以及纳米材料对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的影响,为纳米污染在农业中的风险提供理论分析和启示。创新要点:归纳了纳米材料被作物吸收的路径和对作物生理、遗传、营养各水平上产生的胁迫。重要... 研究目的:通过综述作物对纳米材料的吸收途径和积累,以及纳米材料对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的影响,为纳米污染在农业中的风险提供理论分析和启示。创新要点:归纳了纳米材料被作物吸收的路径和对作物生理、遗传、营养各水平上产生的胁迫。重要结论:当前纳米与作物的研究应集中在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上,考虑农业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分析纳米材料通过食物链富集和传递的可能性,探讨纳米材料与其他土壤有机污染物可能产生的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植物吸收 食物传递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