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植物调和油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闵征桥 刘金勇 +2 位作者 高盼 胡传荣 何东平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3年第3期11-14,共4页
依据人体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比例为1∶1∶1,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4~6)∶1,建立数学模型,并将其编程,利用matlab数学分析软件计算,得到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各原料植物油所占百分比... 依据人体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取比例为1∶1∶1,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4~6)∶1,建立数学模型,并将其编程,利用matlab数学分析软件计算,得到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各原料植物油所占百分比。按照百分比调配,得到调配样品。测定样品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确定食用植物调和油脂肪酸组成的一个区间值,以此脂肪酸组成区间值为依据来鉴别食用植物调和油。并选择市售食用植物调和油进行验证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食用植物调和油 脂肪酸组成 检测
下载PDF
IMS在食用植物调和油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轲 何东平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5年第1期87-89,92,共4页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油脂种类逐年增多,食用植物调和油的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对多种油脂的爱好,也有的是出于经济利益进行油脂的掺伪,从而造成了食用植物调和油行业的不规范。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植...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油脂种类逐年增多,食用植物调和油的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适应消费者对多种油脂的爱好,也有的是出于经济利益进行油脂的掺伪,从而造成了食用植物调和油行业的不规范。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植物调和油的检测势在必行,本文将IMS法与其他检测食用调和油的方法做出了比较,并阐述了IMS在检测植物调和油领域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调和油 检测 IMS 现状
下载PDF
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单组分油含量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菊华 卞建明 +2 位作者 刘伟 尚雪波 阳秀莲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109-112,共4页
调和油中各单组分油的种类及含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快速定量分析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单组分油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目前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存在的问题,综述了传统化学方法、气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在食用植物调... 调和油中各单组分油的种类及含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快速定量分析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单组分油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目前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存在的问题,综述了传统化学方法、气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在食用植物调和油单组分油含量分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调和油中单组分油含量测定标准化方法的出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调和油 单组分含量 检测技术
下载PDF
基于标准指纹图谱和特征脂肪酸含量的植物调和油组成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高海东 高火亮 +4 位作者 尹红娜 高瑞 张亚勋 刘兵戈 董建民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10-320,共11页
以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的三元复配模型,利用气相色谱技术(GC)和共有模式法,建立四种纯油脂脂肪酸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再利用GC结合化学计量法... 以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的三元复配模型,利用气相色谱技术(GC)和共有模式法,建立四种纯油脂脂肪酸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再利用GC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纯油脂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能量化地反映不同油脂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选择四种植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棕榈酸(5.88%~10.72%)、硬脂酸(2.31%~4.57%)、油酸(15.04%~77.45%)、亚油酸(5.92%~53.67%)、α-亚麻酸(0.61%~6.71%)作为特征脂肪酸。根据相关性(R^2>0.95)和显著性(p<0.01)分析,分别将油酸和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作为两组三元复配模型的代表脂肪酸;通过对代表脂肪酸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两组复配模型验证RSD%分别小于8%和10%,表明该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反映了脂肪酸在不同组分植物调和油中的差异,可为食用油脂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图谱 相似度 食用植物调和油 特征脂肪酸 回归预测模型
下载PDF
预包装食用植物油进口通关要点梳理
5
作者 蒋晓玲 岳宁 王瑶 《中国海关》 2024年第3期53-53,共1页
食用植物油的定义是什么?食用植物油是指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食用植物油调配成的食用油脂,被称为食用植物调和油。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应以“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其标签标... 食用植物油的定义是什么?食用植物油是指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食用植物油调配成的食用油脂,被称为食用植物调和油。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应以“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其标签标识应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 食用 食用植物调和油 标签标识 预包装
原文传递
不同温度热处理对4种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叶凤凌 职士淇 +2 位作者 贾利蓉 王琴 董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70,共6页
将油茶籽油、大豆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分别在不同温度(100~200℃)条件下加热2 h,测定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变化,研究4种食用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的酸值、... 将油茶籽油、大豆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分别在不同温度(100~200℃)条件下加热2 h,测定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变化,研究4种食用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TBARS值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4种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均明显增加。与未加热油样对比,4种食用油各指标增量从大到小顺序分别为:酸值,油茶籽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大豆油;过氧化值,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菜籽油>大豆油;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菜籽油>大豆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TBARS值,食用植物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油茶籽油。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高温下4种食用油自身所含有的酚类吸收峰(360~390 nm)下降或峰形变窄,表征氧化产物的峰(413~520 nm)升高(除调和油),说明4种食用油在发生氧化的同时组分也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大豆 菜籽 食用植物调和油 热处理 氧化稳定性 同步荧光光谱
下载PDF
检验检测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7
《消费指南》 2022年第11期30-31,共2页
01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分类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等。食用动物油脂是以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检验合格的生猪、牛、羊、鸡... 01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分类食用植物油是以食用植物油料或植物原油为原料制成的食用油脂,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等。食用动物油脂是以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检验合格的生猪、牛、羊、鸡、鸭的板油、肉骠、网膜或附着于内脏器官的纯脂肪组织,炼制成的食用猪油、牛油、羊油、鸡油、鸭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 食用 葵花籽 食用植物调和油 食用动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