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药用真菌》教学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7
1
作者 荆瑞勇 王丽艳 +2 位作者 王彦杰 刘永春 翟纪庆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7期220-221,共2页
从食用药用真菌理论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教学方法多样化、精选实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对食用药用真菌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食用药用真菌 教学改革 探索
下载PDF
《食用药用真菌》课程“教-学-研”模式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荆瑞勇 王丽艳 王彦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24期144-145,共2页
《食用药用真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文主要介绍食用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生产工艺,"教-学-研"模式包含教课与学习、学习与研究、教学与研究等3方面相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该模式初步应用于本门课程的讲授,... 《食用药用真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文主要介绍食用菌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生产工艺,"教-学-研"模式包含教课与学习、学习与研究、教学与研究等3方面相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该模式初步应用于本门课程的讲授,并取得一定效果。以期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食用药用真菌的实用性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药用真菌 改革 “教-学-研” ' Teaching-studying-researching'
下载PDF
几种珍贵食用和药用真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郭建春 王宇光 胡新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5年第S1期79-82,共4页
采用改良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胶同工酶测定法对平菇(pleurotusos-trcatus)、猴头菇(Hcriciumcrinaceus)、常尾猴头菇(HericiumCeralloidcs)、木耳(A... 采用改良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胶同工酶测定法对平菇(pleurotusos-trcatus)、猴头菇(Hcriciumcrinaceus)、常尾猴头菇(HericiumCeralloidcs)、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灵芝(Ganedermalucidum)、紫芝(Ganodermasinensc)的菌丝进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测定,发现其菌丝体内均有SOD活性,且不同真菌其活性不同。猴头菇菌丝的SOD活性最高,达3120.12U/g湿菌丝。同种真菌的菌丝随着菌丝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酶活性减弱,SOD活性在真菌的整个生活史中是不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药用真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同工酶 邻苯三酚
下载PDF
羊肚菌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梦桐 王楠 +1 位作者 玛依拉·吐尔地别克 焦子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7,共8页
基于我国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种植现状、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栽培技术上如分类及其生活史、生长因素(营养生长与环境条件)、菌种选育、培养基配方、发酵技术、外源营养袋技术、人工栽培(室内栽培... 基于我国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种植现状、栽培关键技术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栽培技术上如分类及其生活史、生长因素(营养生长与环境条件)、菌种选育、培养基配方、发酵技术、外源营养袋技术、人工栽培(室内栽培和室外栽培)、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措施等以及富硒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对羊肚菌人工栽培及富硒控制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为药用食用真菌羊肚菌高效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今后强化药食用真菌羊肚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以及富硒控制技术及其产品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食用真菌 羊肚菌 人工栽培 富硒 控制技术
下载PDF
Some Useful Wild Macrofungi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Guangzhou,China 被引量:3
5
作者 CHENYinglong KANGLihua DELLBernie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年第4期35-42,共8页
Forty species of Basidiomycota from 21 genera in 15 families, collected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Guangzhou, China, have values for use by local people. More than half of the species collected are edible, and... Forty species of Basidiomycota from 21 genera in 15 families, collected from Liuxihe National Forest Park, Guangzhou, China, have values for use by local people. More than half of the species collected are edible, and some (Lactarius deliciosus, Boletus spp.) are gathered for commercial consumption in South China. Ten species have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include Dictyophora, Ganoderma, Pisolithus and Scleroderma. Over 60% species (26 taxa) are ectomycorrhizal involving 12 edible fungi. The most abundant families were the Amanitaceae, Boletaceae and Sclerodermataceae, which form important ecto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with coniferous and mixed broad-leafed trees in the Park. Prospective uses of these macrofungi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macrofungi edible fungus medicinal fungus ectomycorrhizal fungus BOLETUS SCLERODERMA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