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涂丽莉 徐胜春 +1 位作者 张铭 朱有余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2-814,共3页
目的: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矢状面的形态学特点,并试图阐明其功能产生的机制。方法:选取9例成人食管上括约肌标本进行火棉胶包埋,制作薄层矢状面断层切片,切片进行V-G染色,观察矢状面上食管上括约肌的肌束和肌层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态学... 目的: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矢状面的形态学特点,并试图阐明其功能产生的机制。方法:选取9例成人食管上括约肌标本进行火棉胶包埋,制作薄层矢状面断层切片,切片进行V-G染色,观察矢状面上食管上括约肌的肌束和肌层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食管上括约肌不同区域均有环行肌存在,在后壁相互重叠;食管上括约肌不同区域结缔组织的形态有所不同,在整个食管上括约肌肌层内有树根形的结缔组织束贯穿全程。结论:食管上括约肌的肌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可能共同参与高压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上括约肌 火棉胶 断层解剖 环咽肌
下载PDF
咽异感症的喉镜观察和食管上括约肌压力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军 徐洁洁 +3 位作者 陈曦 王美峰 陆美萍 张红杰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7-728,共2页
目的观察咽异感症的喉部特点及食管压力变化,探讨咽异感症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2例咽异感症患者(病例组)进行食管压力检测和喉镜检查,并与35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的UES静息压是(65.31±15.02... 目的观察咽异感症的喉部特点及食管压力变化,探讨咽异感症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2例咽异感症患者(病例组)进行食管压力检测和喉镜检查,并与35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的UES静息压是(65.31±15.02)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4±9.52)mmHg(P<0.05);而两组间UES长度差异不明显。喉镜检查病例组72.0%的患者喉部有异常体征,而对照组仅14.2%有异常体征。结论咽异感症与食管上括约肌高压关系密切,并且表现特异性的喉部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异感症 食管上括约肌压力 喉镜检查
下载PDF
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压力高分辨测量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俊伟 郑城婷 +1 位作者 郑仕诚 张恒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43-447,共5页
目的分析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高分辨测量(HRM)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咽部异感患者及2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ES压力HRM,根据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评分将71例患者分为咽喉反流组(A组,31例,RSI>13分)及非咽喉... 目的分析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高分辨测量(HRM)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咽部异感患者及28例健康志愿者进行UES压力HRM,根据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评分将71例患者分为咽喉反流组(A组,31例,RSI>13分)及非咽喉反流组(B组,40例,RSI≤13分),健康志愿者为C组(28例)。A、B、C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及平均体质指数(BMI)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结果3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A组患者(91.44±4.17)分显著低于B组的(99.51±5.86)分及C组的(114.03±5.29)分(P均<0.05);平均UES静息压A组为(104.50±33.84)mmHg,B组为(76.34±20.08)mmHg,C组为(46.92±11.56)mmHg,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残余压A组为(26.31±8.27)mmHg,B组为(15.40±7.19)mmHg,C组为(10.25±4.74)mmHg,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平均远端收缩积分(DCI)及平均远端潜伏期(DL),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LPR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低,其症状的出现可能与UES静息压及残余压增高有关,UES静息压及残余压测量可为LPRD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反流性疾病 食管上括约肌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下载PDF
咽异感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压力检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军 赵绍军 徐洁洁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观察咽异感症的症状程度、病程、性别与食管上括约肌(upperesophageal sphincter,UES)压力变化的关系。方法64例咽异感症患者(病例组)和3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食管测压。将病例组分为Ⅰ组(不伴有消化系统症状,n=30)和Ⅱ组... 目的观察咽异感症的症状程度、病程、性别与食管上括约肌(upperesophageal sphincter,UES)压力变化的关系。方法64例咽异感症患者(病例组)和3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食管测压。将病例组分为Ⅰ组(不伴有消化系统症状,n=30)和Ⅱ组(伴有消化系统症状,n=34);按病程分为(3个月组(n=28)、3个月~1年组(n=18)和(1年组(n=18);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27)和女性组(n=37)。结果病例组中,Ⅱ组UES静息压均高于Ⅰ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Ⅰ组UES静息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年者UES静息压高于病程(3个月者(P<0.05)。男女之间UES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异感症与UES高压关系密切,且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和病程较长的患者更易表现UES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异感症 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
下载PDF
延髓性麻痹患者食管上括约肌群失弛缓范围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石润琇 魏慧 +3 位作者 怀娟 侯莹 关家文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99-803,共5页
目的:通过X线与CT造影剂球囊定位,观察延髓性麻痹患者食管上括约肌群失弛缓范围,为临床肉毒毒素注射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延髓性麻痹患者共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患者行X线造影剂球囊定位,2... 目的:通过X线与CT造影剂球囊定位,观察延髓性麻痹患者食管上括约肌群失弛缓范围,为临床肉毒毒素注射的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延髓性麻痹患者共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患者行X线造影剂球囊定位,21例患者行CT造影剂球囊定位,观察球囊上缘与椎体的对应关系,测量造影剂球囊上缘至C6椎体下缘的距离,探讨食管上括约肌群失弛缓范围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X线球囊上缘至C6椎体下缘距离为(19.05±12.14)mm,CT球囊上缘至C6椎体下缘距离为(18.97±12.07)mm,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8例患者球囊上缘至C6椎体下缘平均距离(19.01±11.98)mm,球囊上缘多位于C7—T1椎体。相关性分析发现,48例患者年龄与C6椎体下缘至球囊上缘距离存在相关性(r=0.39,P<0.01),病程与C6椎体下缘—球囊上缘两组数据间不存在相关性(r=0.22,P>0.05)。结论:延髓性麻痹患者食管狭窄范围符合食管上括约肌群解剖位置,食管上括约肌群可作为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的靶点。食管上括约肌群失弛缓范围与年龄相关,与病程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性麻痹 球囊定位 食管上括约肌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固态测压术在咽及食管上括约肌测压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许斌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9年第3期135-137,共3页
随着固态测压导管及相应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完善,咽及食管上括约肌的精确测压成为可能。固态测压术的应用加深了人们对咽及食管上括约肌正常生理与相关疾病的认识,成为一项有效的研究与诊断技术。
关键词 固态测压水 食管上括约肌 食管疾病
下载PDF
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军梅 王其彰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3期141-,共1页
贲门失弛症是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作者等曾对58例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测压所见有:①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②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③食管腔内压力升高.除此之外,还发现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异于常人,现报... 贲门失弛症是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作者等曾对58例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测压所见有:①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②吞咽时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③食管腔内压力升高.除此之外,还发现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异于常人,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上括约肌 静息压 贲门失弛症 患者
下载PDF
食管上括约肌异常与贲门失弛缓症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石光环 徐晓雯 +2 位作者 贾玉婷 赵希 王丹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第7期1144-1147,共4页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和不断完善的芝加哥分类标准(CC)为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芝加哥分类标准3.0版CC v3.0,食管胃连接部(EGJ)出口梗阻性疾病是食管动力障碍的最优先诊断类别,包括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和不断完善的芝加哥分类标准(CC)为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芝加哥分类标准3.0版CC v3.0,食管胃连接部(EGJ)出口梗阻性疾病是食管动力障碍的最优先诊断类别,包括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及食管胃连接部流出道梗阻(EGJOO)[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弛缓症 流出道梗阻 食管上括约肌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老年吞咽困难病人食管上括约肌功能的X光透视录像检查 被引量:4
9
作者 安娜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2003年第5期311-312,共2页
尽管吞咽功能减弱在各年龄段人都存在,但在老年人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为探讨食管上括约肌功能与老年人吞咽困难的关系,作者采用X光透视录像及拍片的方法,对1996-1999年4年间65例年龄在65-
关键词 吞咽困难 食管上括约肌功能 X光透视 老年人
下载PDF
导致婴儿严重吞咽障碍的一大病因:食管上括约肌过早关闭
10
作者 Nielsen R.G. Husby S. +1 位作者 Kruse-Andersen S. 贺文龙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2期39-39,共1页
Deglutition disorders in infancy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birth asphyxia or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the hypopharynx, the trachea, or the esophagus. Manometry can be crucial for clarifying the dynamics of the swal... Deglutition disorders in infancy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birth asphyxia or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in the hypopharynx, the trachea, or the esophagus. Manometry can be crucial for clarifying the dynamics of the swallowing disorder in the infant with deglutition problems and without signs of these causes. An 8-week-old infant was referred because of suspicion of cricopharyngeal achalasia causing persistent swallowing problems and failure to thrive. Manometry results showed normal resting tone and relaxation but premature closure of th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The infant was treated with balloon dilatation of th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and expectance. A maturation process of the swallowing sequence was noted over time and documented by repeated manometric proced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上括约肌 吞咽障碍 婴儿 病因 气囊扩张疗法 发育过程 食管括约肌 结构异常 吞咽困难 失弛缓症
下载PDF
喉-食管上括约肌收缩反射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11
作者 Kawamura O. Easterling C. +2 位作者 Aslam M. R. Shaker 赵天智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5年第1期32-33,共2页
Background & Aim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reflex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erodigestive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Our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ryngeal stimulation on upp... Background & Aim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e existence of several reflex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erodigestive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Our aim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aryngeal stimulation on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 pressure and to determin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is effect. Methods: We studied 14 young and 10 elderly healthy nonsmoker volunteers and 7 patients with UES dysphagia using a concurrent manometric and video endoscopic technique.Three levels of laryngeal air stimulation were studied: 6 mmHg/50 ms, 10 mm Hg/50 ms, and 6 mm Hg/2 s. Ten young subjects were studied twice. Results: For 6mm Hg/2s and 6mm Hg/50ms duration stimuli, the frequency of UES response to air stimulation as evidenced by mucosal deflection(response/deflection ratio) in the elderly volunteer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young subjects (P < 0.05). The response/deflection ratio of the 6mm Hg/2s stimulu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duced by stimuli of shorter duration (P < 0.01). Poststimulation UES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estimulation pressure (P < 0.05) in both groups. The magnitude of the increase in poststimulation UES pressure in the elderly volunteer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young subjects. Findings were similar in repeated studies.Four of 7 dysphagic patients exhibited an abnormal response.Conclusions: Afferent signals originating from the larynx reproducibly induce contraction of the UES: the laryngo-UES contractile reflex. This reflex is elicited most reliably by 6mm Hg/2s air stimulation. Frequency elicitation of this reflex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age while the magnitude of change in UES pressure remains unchanged, indicating a deleterious effect of aging on the afferent arm of this reflex. This reflex is altered in some dysphagi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上括约肌 上消化道 可重复性 吞咽困难 受试对象 内窥镜技术 重复试验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欣 彭丽华 +2 位作者 王潇潇 艾洁 杨云生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特点,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和诊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消化动力中心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特点,为其病理生理机制和诊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消化动力中心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后根据2014年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46例,根据年龄分组为青年组85例(≤44岁)、中年组41例(45~59岁)、老年组20例(≥60岁),并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HRM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患AC的比例显著下降,青年组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老年组(50.6%vs 20.0%,P=0.013)。青年组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综合松弛压显著高于老年组[(29.78±9.72)mm Hg vs(24.75±7.11)mm Hg(1 mm Hg=0.133 k Pa),P=0.032],老年组LES静息压异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青年组(10.0%vs 32.9%,P=0.041)。青年组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静息压显著高于老年组[(75.92±32.45)mm Hg vs(53.27±22.17)mm Hg,P=0.004]。老年组UES静息压低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年组(30.0%vs 5.9%,P=0.006),而青年组UES静息压高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组(18.8%vs 0,P=0.006)。结论贲门失弛缓症好发于青中年患者,男性患AC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相比老年患者,中青年患者LES综合松弛压增高更显著、UES静息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上括约肌 食管括约肌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及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压力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钟文英 郭玉青 +1 位作者 黄光鸿 王新芳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6期149-150,共2页
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前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及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的比较,进一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从而达到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方法对消化内科2009年5月-2012年5月,具有反... 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前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及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变化的比较,进一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从而达到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方法对消化内科2009年5月-2012年5月,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32例,通过胃镜、14C呼气试验、食管24hpH动态监测诊断为GERD且合并HP感染的患者,进行抗H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P)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变化。结果 32例患者中,26例患者抗HP治疗前后UES压力及LES压力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p感染对UESP、LESP无直接影响,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24 h食管pH监测 幽门螺杆菌 食管上括约肌压力 食管括约肌压力
下载PDF
舌骨运动与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鹏飞 李进让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对吞咽过程中舌骨运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舌骨运动与UES开放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74岁的10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行X线动态吞咽造影检查,并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5岁... 目的:探讨年龄对吞咽过程中舌骨运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舌骨运动与UES开放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74岁的10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行X线动态吞咽造影检查,并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5岁)、老年组(〉65岁)。然后通过Avidemux 2.5计时软件及Image J图像测量软件测量计算在吞咽过程中舌骨运动的时间、移动距离及UES最大开放程度。结果:在100例志愿者中,舌骨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最大位移处所用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延长,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在最大位移处停留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缩短,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小,青年组分别与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ES最大开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ES开放程度与舌骨上移幅度在3组间均无相关性(P〉0.05),而UES开放程度与舌骨前移幅度在不同年龄段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吞咽中舌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关参数以及UES的最大开放程度在不同年龄组存在差异,舌骨前移和UES开放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舌骨 食管上括约肌
原文传递
食管裂孔疝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特点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欣 彭丽华 +3 位作者 王潇潇 艾洁 郭志远 杨云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1718-1724,共7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方法分析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动力变化的特点,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06/2015-04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动力中心行HR... 目的: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方法分析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动力变化的特点,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06/2015-04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动力中心行HRM且3mo内经胃镜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患者66例,其中,单纯食管裂孔疝患者35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者31例,另选取资料库中健康志愿者数据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HRM数据.结果:35例单纯食管裂孔疝患者中,16例以反酸烧心为主诉前来就诊,12例以胸痛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余以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前来就诊.行HRM后经2014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其中21例食管动力正常,4例有食管胃流出道梗阻,1例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9例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31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20例以反酸烧心为主诉前来就诊,6例以胸痛为主诉前来就诊,其余以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前来就诊.行HRM后经2014新版芝加哥分型诊断,其中19例食管动力正常,2例有食管胃流出道梗阻,3例为重度食管动力障碍,10例为轻度食管动力障碍.以上结果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裂孔疝组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静息压平均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6),尤其是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组LES静息压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3.43 mmHg±8.75 mmHg vs 21.66 mmHg±7.19 mmHg,P=0.004).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压力3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P=0.854).然而,食管裂孔疝组患者UES静息压异常的发生率,尤其是UES低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7%vs 3.6%,P=0.041).结论:40%以上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存在食管体部动力障碍.相比健康人群,食管裂孔疝导致患者LES静息压显著降低,UES低压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异常的食管体部动力和降低的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可能是食管裂孔疝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甚至出现食管黏膜损伤的关键因素.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可以提供有关食管裂孔疝食管动力学的准确全面的数据,对研究其病理机制、进一步诊断和评估治疗预后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食管动力 食管上括约肌 食管括约肌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
16
作者 许君望 王淑英 谢凯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5年第S1期28-28,共1页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许君望,王淑英,谢凯(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本研究通过对24例胃食管反流(GER)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可能发生的机理。材料和方法...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许君望,王淑英,谢凯(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本研究通过对24例胃食管反流(GER)性胸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食管测压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可能发生的机理。材料和方法:间歇性、发作性胸痛患者24例,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点 食管测压 反流性 食管反流 胸痛 吞咽困难 松弛时间 临床医学院 食管上括约肌 食管压力
下载PDF
食管压力测定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其彰 《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3期128-134,共7页
任何消化器官都不外乎四项功能:①分泌;②消化;③吸收;④蠕动.胃肠的蠕动即其本身的运动功能,食管、胃、肠都有蠕动功能.食管的功能比较单纯,没有分泌与消化吸收的功能,仅有运动功能,此功能承担把口咽部经过咀嚼的食物移送到胃,因此,要... 任何消化器官都不外乎四项功能:①分泌;②消化;③吸收;④蠕动.胃肠的蠕动即其本身的运动功能,食管、胃、肠都有蠕动功能.食管的功能比较单纯,没有分泌与消化吸收的功能,仅有运动功能,此功能承担把口咽部经过咀嚼的食物移送到胃,因此,要检验食管的功能便只有观察其运动情况了.食管压力测定便是观察食管运动的唯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导管 运动障碍 体部 木质部 食管测压 食管上括约肌 压力测定 贲门失弛症 静息压
下载PDF
23例老年人食管运动功能观察
18
作者 张丽萍 张泰昌 沙忠芳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5年第S1期29-29,共1页
23例老年人食管运动功能观察张丽萍,张泰昌,沙忠芳(北京宣武医院消化内科)近一年期间,对因消化道疾病住院的23例老年人进行了食管运动功能的测定,讨论了其特点,对8例有食道裂孔疝病人的食道下括约肌压力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 23例老年人食管运动功能观察张丽萍,张泰昌,沙忠芳(北京宣武医院消化内科)近一年期间,对因消化道疾病住院的23例老年人进行了食管运动功能的测定,讨论了其特点,对8例有食道裂孔疝病人的食道下括约肌压力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1.临床资料男13例,女1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食管运动 功能观察 食道裂孔 食管括约肌压力 消化道肿瘤 食管运动功能 食管上括约肌 消化道疾病 食道炎
下载PDF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红莉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22-223,230,共3页
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颈段,并引起上腹部或咽喉不适、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困难或咳嗽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由于HGMUE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使病变界限在普通内镜下显示不清,并且由于病变多位... 颈段食管胃黏膜异位症(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颈段,并引起上腹部或咽喉不适、胸骨后疼痛、反酸、吞咽困难或咳嗽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由于HGMUE常伴有慢性炎性反应,黏膜充血使病变界限在普通内镜下显示不清,并且由于病变多位于食管上括约肌下方,使得胃镜检查时容易漏诊。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全新的内镜成像诊断技术,能更有效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 窄带成像 食管上括约肌 病变检出率 黏膜充血 上腹部 吞咽困难 胃镜检查 咽喉部 诊断技术
下载PDF
胶囊内镜在食管研究中的作用:每秒14帧成像比每秒4帧成像可提高诊断率
20
作者 Koslowsky B. Jacob H. +2 位作者 Eliakim R. Adler S.N. 纪泛扑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 2006年第5期26-27,共2页
Background and study aim: Capsule endoscopy, using the PillCam ESO and sending images at a rate of 4 frames per second (fps), has a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diagnos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Background and study aim: Capsule endoscopy, using the PillCam ESO and sending images at a rate of 4 frames per second (fps), has a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diagnos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lesions. We tested a new device which produces images at a rate of 14 fps.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esophageal visualization of these two devices were compared. Patients and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GERD symptoms and eight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Barrett’ s esophagus had an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EGD).All patients underwent capsule endoscopy of the esophagus within 1 hour prior to EGD. The first 25 patients had a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 with the 4 fps device. The following 25 patients underwent capsule endoscopy under identical conditions but using the 14 fps device. The reader of the capsule endoscopy study was blinded to the EGD findings. A diagnosis of GERD or Barrett’ s esophagus was established with EGD. The findings at capsule endoscop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GD findings. We also examined how frequently the esophagus in its entirety was visualized by these two devices. Results: The 4 fps device diagnosed 16/19 cases of esophageal erosions or ulcers (sensitivity 84 % ) and 6/8 cases of Barrett’ s esophagus (sensitivity 75 % ). The 14 fps capsule diagnosed 16/16 cases of esophageal ulcers or erosions and 7/7 cases of Barrett’ s esophagus (sensitivity 100 % ). The total diagnostic miss rate in the 4 fps group was 5/27 (18 % ) whereas the diagnostic miss rate in the 14 fps group was 0/23 (0 % ) P < 0.02. Th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UES) was clearly identified in 6/25 patients (24 % ) in the 4 fps group and in 20/25 patients (80% ) in the 14 fps group (P < 0.01). The entire esophagus was well visualized in 3/25 patients (12 % ) by the 4 fps device and in 19/25 (76 % ) by the 14 fps device (P < 0.01). The superiority of the 14 fps PillCam ESO capsul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ata obtained from fluoroscopic studies of swallowed PillCam capsules, showing that capsule speed may reach 20 cm/s. For the 14 fps PillCam thismeans one image transmitted per 3 cm segment at maximal capsule speed, therefore still allowing for full visualization of the entire esophagus. Conclusions: Capsule endoscopy using the 14 fps PillCam ESO showed a greater sensitivity than that of the 4 fps device for identifying GERD. The 14 fps PillCam ESO was statistically superior to the 4 fps device in visualizing the opening of the UES and the entirety of the esoph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胶囊内镜检查 诊断率 BARRETT食管 成像 胃十二指肠镜 食管上括约肌 GERD 食管溃疡 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