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低体温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郑小春 吴蓓茸 +2 位作者 李松莲 吴秀东 寿红艳 《护理学报》 2007年第6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毯对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术前体温正常,年龄6个月~3周岁的择期腹部手术患儿30例。患儿入室后卧于充气式保温毯上,设定充气温度为36~40℃,维持手术室温度23~25℃。术中持续监测记录患儿食... 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毯对腹部手术患儿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术前体温正常,年龄6个月~3周岁的择期腹部手术患儿30例。患儿入室后卧于充气式保温毯上,设定充气温度为36~40℃,维持手术室温度23~25℃。术中持续监测记录患儿食管温度的变化并记录。结果患儿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开始时体温降低较明显,但在手术开始10min后体温下降较前趋缓,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有10例患儿在采取保温措施30min后体温出现上升,有2例术毕体温稍高于诱导时,只有3例患儿术中发生低体温。结论充气式保温毯能有效保持患儿术中体温稳定,能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但应注意预防烫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腹部手术 充气式保温毯 低体温 食管温度
下载PDF
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开颅术中体温和术后寒战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炜 王保国 +1 位作者 于斌 王云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6期96-98,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开颅术前使用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术中食管温度以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开颅幕上脑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给予生理盐水10 ml(NS组)、氯诺昔康16 mg(L组)和氟比洛芬酯...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开颅术前使用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术中食管温度以及术后寒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开颅幕上脑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分别于麻醉前给予生理盐水10 ml(NS组)、氯诺昔康16 mg(L组)和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100 mg(F组)。记录术中重要时间点的食管温度及术后寒战的发生率。结果:围术期各时间点的食管温度及术后寒战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外科麻醉中预先使用氯诺昔康和氟比洛芬对神经外科术中的体温无影响,不会增加术后寒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诺昔康 氟比洛芬 非甾类抗炎药 开颅手术 食管温度
下载PDF
脑表面降温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圣华 何荣芝 +2 位作者 谢长春 卢振和 高崇荣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05年第2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开颅后不同温度生理盐水在兔脑表面降温的效果,方法: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n=16).室温下打开颅骨,脑表面不采取降温措施室温生理盐水组(B组,n=16),打开颅骨,并用22—23℃生理盐水滴注脑表面低温生理盐... 目的:探讨开颅后不同温度生理盐水在兔脑表面降温的效果,方法: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n=16).室温下打开颅骨,脑表面不采取降温措施室温生理盐水组(B组,n=16),打开颅骨,并用22—23℃生理盐水滴注脑表面低温生理盐水组(C组,n=16)打开颅骨,用4℃生理盐水滴注脑表面.实验中持续监第三脑室温度(Tb1),顶叶皮层下5mm处温度(Tb2)和食管温度(Teso),观察Tb1)降到33℃时所用的时间,同时监测Tb2和Teso的温度,实验结束时取材,用电镜观察皮层脑组织的形态改变。结果:Tb1降到33℃各组所需时间分别是:A组300.5±4,2min,B组41.51±1.2min.C组324±1.3min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此时Tb2的温度分别是.A组32.8±0.5℃,B组31.5±0.4℃.C组25.3±0.6℃.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各组Teso温度无明显变化.脑表面滴注降温使脑内温度差变大,用于脑表面降温生理盐水的温度,颅骨开放时间和室温的主要因素(相关系数分别是0.978,0.947和0.953).电镜检查结果显示脑组织形态结构正常.结论:低湿生理盐水和室湿生理盐水的均能在治疗时间窗内将兔脑温度降低到亚低温水平.但低温生理盐水的效果更好,二者对脑组织均无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脑组织形态结构 生理盐水组 低温生理盐水 盐水滴注 降温措施 第三脑室 食管温度 同时监测 形态改变 电镜观察 相关系数 时间窗内 检查结果 损伤作用 Tb1 Tb2 颅骨 对照组 大白兔 B组 C组 皮层下 温度 亚低温
下载PDF
硬膜外和全麻期间体温变化的监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怀清 刘祥平 +2 位作者 肖永鸿 梅琼 陈勋 《现代医药卫生》 2003年第6期683-683,共1页
目的:观察施行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病人的食管和直肠温度变化。方法:将18~40岁的腹部手术病人50例,分为硬膜外组(Ⅰ组25例)和全麻组(Ⅱ组25例)。分别测量麻醉前和麻醉期间(每隔10分钟)以及手术毕时的体温。结果:Ⅰ组麻醉后食管和直肠... 目的:观察施行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病人的食管和直肠温度变化。方法:将18~40岁的腹部手术病人50例,分为硬膜外组(Ⅰ组25例)和全麻组(Ⅱ组25例)。分别测量麻醉前和麻醉期间(每隔10分钟)以及手术毕时的体温。结果:Ⅰ组麻醉后食管和直肠温度下降速度较缓慢,Ⅱ组麻醉后8分钟至手术毕时食管温度均有显著下降,两组术毕与术前温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种麻醉下食管温度均有明显下降,尤以全麻为著。两组直肠温度下降均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体温变化 食管温度 直肠温度 监测
下载PDF
食管腔内温度监测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晓芸 吉立双 刘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6期584-587,共4页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其并发症不可避免。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心房食管瘘。心房食管瘘虽然少见但通常致命。预防食管损伤的策略很多,而广泛采取的方法是使用食管腔内温度监测,然而各大数据显示使用常规...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其并发症不可避免。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心房食管瘘。心房食管瘘虽然少见但通常致命。预防食管损伤的策略很多,而广泛采取的方法是使用食管腔内温度监测,然而各大数据显示使用常规食管温度探头并不能降低食管损伤的发生率。虽然新型的红热外成像系统可以准确、有效反应导管消融期间食管腔内温度变化,但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全面评估红热外成像系统在食管温度监测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综述 食管损伤 导管消融 食管温度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