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席海旭 于双颖 +4 位作者 段惠潇 李建华 李建辉 郝欣 花海洋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讨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BLI-bright+ME)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LASEREO内镜系统检查的怀疑有胃或食管病变的患者1182例,根据患者就诊卡号... 目的探讨蓝激光亮度成像+低倍放大内镜成像(BLI-bright+ME)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LASEREO内镜系统检查的怀疑有胃或食管病变的患者1182例,根据患者就诊卡号末位数的奇偶情况,将偶数的592例患者纳入BLI-bright+ME组,将奇数的590例患者纳入白光内镜(WLI)组。比较两种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活检率及相应病理诊断,并对BLI-bright+ME组内镜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进行一致性检验并汇总分析。结果BLI-bright+ME组患者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检出率和活检率均明显高于W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LI-bright+ME组患者炎性病变、癌前病变及癌性病变检出率均高于W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LI-bright+ME组患者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检出率和活检率均明显高于WL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LI-bright+ME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的镜下诊断与活检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834,P<0.01,一致性程度好。BLI-bright+ME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中,炎性病变以腺管扩张为主(70.7%,46/65),癌前病变以腺管不均一较多(75.0%,36/48),癌性病变以腺管缺失最多见(75.0%,3/4)。结论BLI-bright+ME模式有助于提高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及活检率,尤其对齿状线下微小病变的检出更具有优势。食管胃结合部齿状线下微小病变,炎性病变以腺管扩张为主,癌前病变以腺管不均一较多,癌性病变以腺管缺失最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结合部 微小病变 蓝激光亮度成像 低倍放大内镜 检出率
下载PDF
联动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爱琳 邱亚楠 +3 位作者 花海洋 郝欣 李常洲 李建辉 《中国内镜杂志》 2022年第2期16-22,共7页
目的比较联动成像(LCI)模式与白光成像(WLI)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该院行LASEREO系统胃镜检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WLI组和LCI组。其中,WLI组食管胃结合部仅用WLI模式观察,LCI组食... 目的比较联动成像(LCI)模式与白光成像(WLI)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该院行LASEREO系统胃镜检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WLI组和LCI组。其中,WLI组食管胃结合部仅用WLI模式观察,LCI组食管胃结合部仅用LCI模式观察。比较两种模式下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活检率及相应病理情况。结果LCI组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和活检率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21%和25.24%,P=0.033;18.41%和11.82%,P=0.025)。LCI组黏膜发红及0~Ⅱ_(b)型病变的检出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88%和21.41%,P=0.036;19.49%和13.42%,P=0.046)。结论LCI模式能有效提高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及活检率,对于0~Ⅱ_(b)发红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结合部 微小病变 联动成像模式 检出率
下载PDF
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李贺 范学科 +5 位作者 唐进亮 王鹏帅 孟丽英 梁素花 刘维国 张爱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Siew... 目的探索不同亚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128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12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Siewert分型将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分为Ⅱ型和Ⅲ型两个亚型,分析不同亚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5.6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5.1∶1。萎缩/肠化(OR=8.89,95%CI 4.85~16.29)和肿瘤家族史(OR=5.07,95%CI 1.70~15.15)是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萎缩/肠化和肿瘤家族史是Ⅱ型和Ⅲ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发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男性、存在萎缩/肠化以及肿瘤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患早期AEG和癌前病变;Ⅱ型和Ⅲ型早期AEG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无差异;早期AEG患者与癌前病变患者发病危险因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结合部腺癌 癌前病变 Siewert分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联动成像模式对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杨成俊 张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36-39,共4页
探究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诊断期间优先考虑联动成像模式重要性。方法 疑似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行研究项目(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所有患者经手术或病理诊断属于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共21例(此结果定义为本... 探究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诊断期间优先考虑联动成像模式重要性。方法 疑似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行研究项目(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所有患者经手术或病理诊断属于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共21例(此结果定义为本研究金标准)。随即再开展白光内镜检查以及联动成像模式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联动成像模式诊断后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白光内镜检查(P<0.05)。联动成像模式诊断后漏诊及误诊率均显著低于白光内镜检查诊断(P<0.05)。联动成像模式诊断后除0~Ⅱa型的占比显著低于白光内镜检查诊断,0~Ⅱb型及0~Ⅱc型的占比均显著高于白光内镜检查诊断(P<0.05)。联动成像模式诊断后除色如黏膜的占比显著低于白光内镜检查诊断,黏膜发白及黏膜发红的占比均显著高于白光内镜检查诊断(P<0.05)。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患者在临床中若想获取早期有效治疗方案,则需要开展联动成像模式诊断。其诊断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无限接近,并且优于白光内镜检查方式,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或者是漏诊等情况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微小病变 诊断 联动成像模式 准确率
下载PDF
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牛犇 张敏(综述) 董博(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9期2929-2934,共6页
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及发病机制被发现,为AEG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主要就SiewertⅢ型AEG的细胞起源、常见突变基因、基因亚型、异... 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及发病机制被发现,为AEG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文主要就SiewertⅢ型AEG的细胞起源、常见突变基因、基因亚型、异常非编码RNA及异常传导通路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为AEG的研究现状提供一些参考,丰富了非编码RNA及信号通路的内容,为针对异常基因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的相关研究揭示了AEG的分子改变特征,但是未对基因互作、信号通路深层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未来还需联合多组学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推动AEG的精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结合部腺癌 微小RNA 基因分型 长链非编码RNA 信号传导通路 SiewertⅢ型
下载PDF
丁溴东莨菪碱在无痛胃镜检查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病变中的改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门方丽 刘晶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1388-1389,共2页
目的研究丁溴东莨菪碱在无痛胃镜检查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病变中的改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3组,普通胃镜组、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丁溴东莨菪碱组,各50例.普通胃镜组检查时不给予任何处置,... 目的研究丁溴东莨菪碱在无痛胃镜检查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病变中的改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3组,普通胃镜组、丙泊酚组和丙泊酚+丁溴东莨菪碱组,各50例.普通胃镜组检查时不给予任何处置,丙泊酚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镇静后再行胃镜检查,联合组则在丙泊酚组的基础上额外给予丁溴东莨菪碱0.3mg.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内镜检查指征、内镜检查结果、胃食管结合部位观察时间及观察效果,实施无痛胃镜的2组患者检查期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及 NT值变化情况,最后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胃镜组与丙泊酚组对胃食管结合区域观察效果较好(68% vs 66%),均能明显低于丙泊酚联合丁溴东莨菪碱组(8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用药前相比,丙泊酚组患者给药后各时点 SBP、DBP、HR、RR 及 SpO2值较给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丙泊酚+丁溴东莨菪碱组各项指标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泊酚组相比,丙泊酚+丁溴东莨菪碱组各时点SBP、DBP、HR、RR及SpO2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内给药前后NT值变化和组间给药前后的NT值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患者全麻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丙泊酚用量与丙泊酚联合丁溴东莨菪碱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丙泊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高于丙泊酚联合丁溴东莨菪碱组(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溴东莨菪碱运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可降低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副作用,稳定重要生命体征参数,对术后麻醉的恢复、麻醉药物的用量及麻醉深浅的控制无明显的影响;可明显增加ECJ 区域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改善ECJ 区域的观察效果好,是提高胃食管结合部位检查效果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丁溴东莨菪碱 食管结合部 早期病变
下载PDF
小剂量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胃食管结合部观察效果的改善作用及对该部位早期病变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刘晶宇 门方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1358-1359,共2页
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胃食管结合部观察效果的改善作用及该部位早期病变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3组,普通胃镜组、丙泊酚组和丙泊酚+右美托咪啶组,各50例.观察比较... 目的:研究小剂量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对胃食管结合部观察效果的改善作用及该部位早期病变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择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3组,普通胃镜组、丙泊酚组和丙泊酚+右美托咪啶组,各50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内镜检查指征、内镜检查结果、胃食管结合部位观察时间及观察效果,实施无痛胃镜的2组患者检查期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及NT值变化情况,最后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的内镜检查指征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胃镜组也明显高于丙泊酚组(p〈0.05).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组观察胃食管结合部位耗时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且普通胃镜组也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胃镜组与丙泊酚组对胃食管结合区域观察效果较好,均能明显低于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组 (8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泊酚组患者在整个检查过程中MAP及HR波动较大,SpO2相对较低,NT值较小,麻醉较深;而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组患者MAP及HR波动较小,SpO2较稳定且较大,NT值较大,术中麻醉控制适宜,术后恢复较快.丙泊酚组患者全麻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丙泊酚总用量均明显高于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组(p〈0.05);丙泊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明显高于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啶组 (10%) (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啶联合麻醉行无痛胃镜检查,对 ECJ 区域观察视野较好,疾病检出率高,检查期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小,麻醉深浅适宜,麻醉效果好,恢复较快,丙泊酚用量少,术后并发症较少,是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理想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右美托咪啶 食管结合部 早期病变 癌前病变
下载PDF
食管胃结合部良性疾病腹腔镜手术与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再重 王瑜 王烈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10期731-733,共3页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既往内科治疗无效需要外科干预的食管胃结合部良性疾病,大多可以借助腹腔镜微创手段予以解决,避免了传统开腹或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此类手术通常不涉及消化道重...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既往内科治疗无效需要外科干预的食管胃结合部良性疾病,大多可以借助腹腔镜微创手段予以解决,避免了传统开腹或开胸手术带来的创伤,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此类手术通常不涉及消化道重建,适合在全腹腔镜下完成,但是对术者腹腔镜操作技术,特别是腹腔镜下缝合技巧要求较高,病例选择不当、术中操作欠规范、不精细,仍可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结合部病变 腹腔镜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志浩 李政奇 王贵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25-528,共4页
如何有效、安全地诊断和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J)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被公认为提高AEGJ生存率的最好方案。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AEGJ及癌前病变的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 如何有效、安全地诊断和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J)是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被公认为提高AEGJ生存率的最好方案。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AEGJ及癌前病变的各种内镜下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就目前内镜下治疗早期AEGJ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结合部 癌前病变 早期癌
原文传递
食管微小病变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意义及其临床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丽媛 吕宾 +1 位作者 范一宏 张璐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5-318,共4页
目的 评估食管微小病变对于GERD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在2013年5月至9月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纳入食管黏膜改变符合微小病变(食管黏膜粗糙或有白色分泌物附着、红斑、水肿、脆性增加,齿状线模糊或呈锯齿状、栅栏状血管模糊... 目的 评估食管微小病变对于GERD的诊断意义,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在2013年5月至9月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纳入食管黏膜改变符合微小病变(食管黏膜粗糙或有白色分泌物附着、红斑、水肿、脆性增加,齿状线模糊或呈锯齿状、栅栏状血管模糊)或洛杉矶分级(LA)者.对受试者采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进行调查及采集相关病史,以GerdQ总评分≥8分为诊断GERD的标准.统计学分析采用行×列卡方检验.结果 共完成有效问卷41 7份,其中微小病变组202例,LA-A级组176例,LA-B级组36例.微小病变组的GERD诊断率为20.3%(41/202),低于LA-A组的74.4%(131/176)和LA-B组的8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144,P<0.01).微小病变组、LA-A组和LA-B组的胃灼热发生率分别为25.7%(52/202)、62.5%(110/176)和86.1%(31/36),反流发生率分别为29.7%(60/202)、67.6%(119/176)和75.0%(27/36),非心源性胸痛发生率分别为5.4%(11/202)、22.2% (39/176)和22.2%(8/36).微小病变组的胃灼热、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发生率均低于LA A级组和LA-B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5.775,64.120,24.016;P均<0.01).微小病变组行胃镜检查的首要原因是腹部症状,占49.0%(99/202);LA-A级和LA-B级组行胃镜检查的首要原因是食管症状,分别占52.8%(93/176)和61.1%(22/36).结论 食管微小病变患者的GERD诊断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足以将其作为GERD的诊断依据,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 微小病变食管 GerdQ问卷
原文传递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被引量:63
11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55-82,共28页
1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 1概述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分期 浸润深度 黏膜下层 远处转移 淋巴结 早期 近端切除术 进展期 辅助化疗 癌患者 黏膜层 食管交界部腺癌 替吉奥胶囊 内镜超声 靶病灶 组织标本 切除术后 上皮内瘤变 病变区域 食管结合部
下载PDF
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重建术15例临床观察
12
作者 陈飞 邱志强 +1 位作者 刘青江 岑磊磊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6期489-490,共2页
目的:探讨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重建术在胃食管结合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6月胃食管结合部病变15例行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重建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反流性... 目的:探讨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重建术在胃食管结合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6月胃食管结合部病变15例行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重建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结果:15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60~250 min,出血量200~300 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 d,进食流质时间4~6 d,住院时间10~24 d,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随访8~51个月仅有1例患者有轻度胆汁反流,余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营养及饮食均正常。结论:保留胃窦空肠间置双通道重建术可以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并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是胃食管结合部病变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结合部病变 双通道术 近端切除术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