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振华 王淑艳 +2 位作者 张颖 邹春林 张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9-795,共7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备受关注。另一方面,MSCs易于转导和表达外源基因,是理想的基因工程细胞。非人灵长类(NHPs)和人类具有非常相近的遗传背景,NHPs模型在评价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备受关注。另一方面,MSCs易于转导和表达外源基因,是理想的基因工程细胞。非人灵长类(NHPs)和人类具有非常相近的遗传背景,NHPs模型在评价药物疗效和移植治疗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年食蟹猴骨髓单核细胞(Marrow mononuclear cells,MNCs),贴壁培养MSCs。同时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MSCs。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成年食蟹猴MSCs均感染猴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SFV),体外培养成年食蟹猴MSCs必须添加抗病毒药物Tenofovir。但由于食蟹猴MSCs感染SFV,以及培养中添加了抗病毒药物Tenofovir,慢病毒载体的感染效率明显降低(<10%)。本研究通过停用抗病毒药,在细胞复苏后6d转染慢病毒,可大幅提高慢病毒的感染效率(>50%)。为成年食蟹猴MSCs作为基因工程细胞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慢病毒载体 泡沫病毒 转导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术测定食蟹猴血清中抗间充质干细胞抗药抗体及其应用
2
作者 庄炜平 胡芹 +2 位作者 姜宏梁 黄建耿 武栋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91-179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且灵敏度高的流式细胞法检测食蟹猴血清中抗间充质干细胞抗药抗体。方法取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离心、洗涤后,加入阳性质控样品溶液或待测样品溶液与间充质干细胞孵育后,加入荧光标记的Protein L-PE溶液进行孵育,洗...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且灵敏度高的流式细胞法检测食蟹猴血清中抗间充质干细胞抗药抗体。方法取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离心、洗涤后,加入阳性质控样品溶液或待测样品溶液与间充质干细胞孵育后,加入荧光标记的Protein L-PE溶液进行孵育,洗掉未结合的Protein L-PE,流式方法检测PE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该方法灵敏度为115.54 ng·mL^(-1),远高于非临床研究要求的250~500 ng·mL^(-1)。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20%,其他方法验证考察项结果均符合相关接受标准。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样品操作简单,可用于快速检测食蟹猴血清中抗间充质干细胞的抗体,适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在食蟹猴体内的免疫原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血清 抗药抗体 免疫原性 流式细胞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食蟹猴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华 冯铭 +10 位作者 卢珊 李秦 刘颖 陈云新 代小伟 李昊 孙井江 安沂华 赵春华 王任直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361-365,I0001,I0002,共7页
目的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符合普通级标准的成年食蟹猴12只,用自体股动脉抗凝血脑内注射方法建模后1周,用脑立体定位法在血肿周围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分别为高剂量5×106、... 目的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符合普通级标准的成年食蟹猴12只,用自体股动脉抗凝血脑内注射方法建模后1周,用脑立体定位法在血肿周围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分别为高剂量5×106、低剂量1×106、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利用MRI、PE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组织病理学对干细胞移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干细胞移植1周后动物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ET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后2周高剂量组血肿周围皮层、基底节核团的SUV%值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移植后3周高、低剂量组血肿周围皮层、基底节核团的SUV%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值分别为0.03和0.04)。MRI显示剂量组血肿吸收速度大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可见剂量组坏死灶面积小于对照组,出血灶周围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在损伤脑组织周围移植hBMSC可促进食蟹猴损伤神经组织的恢复,为hBMSC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脑出血 移植
下载PDF
对比不同年龄段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任振华 王佳茵 +2 位作者 邹春林 关云谦 张愚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31,共11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基因、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相似,在制作疾病模型和疾病治疗研究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来源于非人灵长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研究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基因、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相似,在制作疾病模型和疾病治疗研究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来源于非人灵长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本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年龄段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果发现,与中年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青少年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显高的增殖和分化潜能.长期体外培养的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发生自发转变,转变后的细胞具有明显不同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各年龄组不同代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别,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转变后的细胞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另一方面,随着体外培养时间延长,染色体不稳定性发生频率相应增加.这些结果提示在使用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实验或临床研究前,必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供体的年龄等,并且完善各种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增殖 分化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损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嘉琳 李加美 +15 位作者 朱华 代小伟 刘颖 李秦 肖冲 陈云新 卢珊 韩钦 冯铭 魏俊杰 黄澜 马春梅 刘亚莉 赵春华 王任直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1-4,I0002,I0003,共6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移植4周和8周后,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在脑定位仪定位下,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成食蟹猴脑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移植4周和8周后,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在脑定位仪定位下,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成食蟹猴脑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分别在脑出血部位附近注入高、低密度的hMSCs和生理盐水。应用整体病理切片扫描、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hMSCs移植治疗食蟹猴脑出血4周和8周后脑损伤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脑出血模型组可见脑出血损伤部位脑组织大面积变性坏死,多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泡沫细胞增生,周围少许肉芽组织增生伴局部纤维组织形成。hMSCs治疗组,整体切片扫描结果提示,与模型组相比,hMSCs低剂量及高剂量治疗组均可见脑组织变性坏死范围减小,且低剂量治疗组略好于高剂量治疗组;HE染色可见大脑注射部位局部脑组织变性坏死、吞噬含铁血黄素的泡沫细胞增生,周围肉芽组织增生伴局部纤维组织形成。免疫组化发现治疗组出血区内可见神经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内散在分布,而在模型组中呈阴性表达。结论hMSCs可促进食蟹猴脑出血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且治疗效果可能与治疗剂量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移植 脑出血
下载PDF
IL-10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食蟹猴脑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加美 朱华 +10 位作者 刘颖 李秦 徐艳峰 黄澜 马春梅 冯铭 卢姗 安沂华 赵春华 王任直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4,I0001,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hBMSCs)移植后IL-10的表达及其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食蟹猴8只,在脑定位仪定位下,应用光化学法构建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并将其... 目的探讨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s,hBMSCs)移植后IL-10的表达及其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食蟹猴8只,在脑定位仪定位下,应用光化学法构建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分别在脑缺血部位附近注射高、低密度的hBMSCs和生理盐水。手术后,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对hBMSC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的方法观察脑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以及real-time PCR法检测检测脑损伤周围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hBMSC治疗组损伤部位周围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L-10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染色强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IL-10在mRNA水平表达也明显升高。结论hBMSCs对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具有修复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炎症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 IL-10
下载PDF
Ferumoxide标记Flk1^+CD31^-CD34^-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食蟹猴脑内移植示踪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冯铭 王任直 +12 位作者 朱华 张楠 王常郡 魏俊吉 卢姗 李秦 尹晓明 韩钦 马文斌 秦川 赵春华 安沂华 孔燕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9-563,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Ferumoxide-PLL标记Flk1+CD31-CD34-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的方法及其在食蟹猴脑实质内移植活体示踪的可行性。方法采用Ferumoxide-PLL标记hBMSC,台盼蓝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扫描鉴定标记效率及细胞活力。体外磁共... 目的探讨Ferumoxide-PLL标记Flk1+CD31-CD34-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的方法及其在食蟹猴脑实质内移植活体示踪的可行性。方法采用Ferumoxide-PLL标记hBMSC,台盼蓝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扫描鉴定标记效率及细胞活力。体外磁共振成像(MRI)分别扫描标记和未标记细胞,计算T2*的弛豫时间和弛豫率(R2*)变化。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标记的hBMSC移植入食蟹猴右侧基底节区,采用MRI扫描活体示踪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普鲁士蓝和HE染色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干细胞存活、分化及病理学研究。结果Ferumoxide-PLL标记hBMSC效率为96%,普鲁士蓝染色、电镜可显示标记hBMSC细胞质内铁颗粒。1×106和5×105两组Ferumoxide-PLL标记细胞的T2*的弛豫时间分别为68.86和79.88ms,而未标记细胞分别为12.71和15.24ms。标记细胞的R2*分别为78.68和65.61/s,分别是未标记细胞(14.52和12.52/s)的5.4和5.2倍。移植后3周MRI扫描T2WI仍可发现hBMSC呈明显的低信号。病理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BMSCs在移植区大量存活,移植区有大量新生血管,但未见hBMSC向神经细胞分化。结论Ferumoxide-PLL可高效标记hBMSC,能显著增加其MRI图像对比度。MRI可活体示踪干细胞。移植入食蟹猴脑内的hBMSC可大量存活并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 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GDNF慢病毒载体感染食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玉兰 徐艳玲 任振华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期41-48,共8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基因工程和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之一,本研究利用含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MSCs,探讨转染后GDNF在MSCs中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基因工程和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之一,本研究利用含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年食蟹猴MSCs,探讨转染后GDNF在MSCs中的体外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食蟹猴骨髓单核细胞(marrow mononuclear cells,MNCs),体外培养食蟹猴MSCs。同时构建表达GDNF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食蟹猴MSCs,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和Real-time PCR方法,测定感染不同拷贝数病毒和不同转染组细胞GDNF的蛋白分泌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表达G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成功转染成年食蟹MSCs,体外培养的MSCs持续表达分泌GDNF。感染慢病毒的拷贝数可以影响GDNF分泌水平,相同条件下感染拷贝数越高,GDNF分泌量越多,其基因表达水平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慢病毒载体 感染
原文传递
食蟹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庞荣清 何洁 +5 位作者 李瑞生 赵晶 朱慧 朱向情 阮光萍 潘兴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69,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食蟹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新鲜食蟹猴脐带剪碎为糊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运用组织贴块法可以从新... 目的建立食蟹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新鲜食蟹猴脐带剪碎为糊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运用组织贴块法可以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到贴壁生长、阳性表达CD29、CD44、CD90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别检测到脂滴、骨和软骨细胞。结论运用组织贴块培养法可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从食蟹猴脐带中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充质干细胞 培养方法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细胞脑内移植治疗食蟹猴脑缺血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华 冯铭 +6 位作者 卢珊 李秦 刘颖 安沂华 赵春华 王任直 秦川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食蟹猴脑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食蟹猴18只,光化学法造模4周后,用脑立体定位法在缺血灶周围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和1×106,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利用影像学(... 目的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食蟹猴脑缺血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食蟹猴18只,光化学法造模4周后,用脑立体定位法在缺血灶周围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和1×106,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利用影像学(MRI、PET)、行为学(神经功能评分、精准上肢测试系统)和组织病理学对干细胞移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神经功能评分和精准上肢运动测试分别在在干细胞植入2周和3 d后显著降低(P<0.05)。PET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后4、6周高、低剂量组缺血灶周围皮质、基底节核团的SUV%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MRI显示剂量组缺血灶的修复速度大于对照组。病理检查可见低剂量组坏死灶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出血灶周围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结论在缺血灶周围植入hBMSC可促进食蟹猴损伤神经组织的恢复,为进一步研究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 移植
下载PDF
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实验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晓刚 邓宇斌 +3 位作者 赵晓娟 蔡辉 王丽宁 张新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8-661,共4页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抽取2~3岁龄雄性恒河猴髂骨骨髓,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核细胞层进行贴壁培养,获取原代(P0)猴BMSCs后进行传代培养,并进行多向...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抽取2~3岁龄雄性恒河猴髂骨骨髓,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单核细胞层进行贴壁培养,获取原代(P0)猴BMSCs后进行传代培养,并进行多向分化能力鉴定。分别取第3代(P3)、第5代(P5)、第8代(P8)猴BMSCs,实验组加入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对照组加入常规培养液。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诱导3周后行油红O染色,计算脂肪细胞分化率,并比较不同代次之间脂肪细胞分化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抽取的猴骨髓单核细胞具有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从而表明其为多能性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后第5天,实验组即可观察到少数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随后胞质内脂滴数量、大小及含脂滴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约3周时达到高峰,随后诱导细胞迅速出现死亡;油红O染色示脂滴呈橙红色;脂肪细胞分化率:P3(48.3±10.0)%,P5(58.7±5.3)%,P8(68.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脂滴形成,油红O染色呈阴性。结论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可以在体外将猴B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率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充质干细胞 诱导 分化 脂肪细胞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不同质量浓度对诱导剂隐丹参酮作用有差异吗?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晓刚 邓宇斌 蔡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13-1816,共4页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属于活性单腱多肽,是一种有效的促有丝分裂因子。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神经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设...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属于活性单腱多肽,是一种有效的促有丝分裂因子。目的: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成神经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设立4组,对照组及低、中、高质量浓度组分别加入0,3,6,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不同条件下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取传至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20mg/L隐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向神经方向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后巢蛋白阳性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质量浓度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P<0.05),并且与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隐丹参酮诱导0.5h后,低、中质量浓度组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巢蛋白阳性表达;诱导1.5h后,巢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达峰值,低质量浓度组巢蛋白表达效果明显好于高质量浓度组(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在低质量浓度时能够增加隐丹参酮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的诱导率,在高质量浓度时则产生相反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隐丹参酮 诱导 分化 神经 巢蛋白 骨髓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原代培养猴骨髓基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军 金岩 +1 位作者 郑崇勋 何大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 :原代培养猴骨髓基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比较两种原代培养细胞形态、生长状况的差异性 .方法 :以骨髓悬液直接贴壁培养的方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 ,以Per coll细胞分离介质 (质量浓度 10 73g·L-1)分离出骨髓悬液中的骨髓... 目的 :原代培养猴骨髓基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比较两种原代培养细胞形态、生长状况的差异性 .方法 :以骨髓悬液直接贴壁培养的方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 ,以Per coll细胞分离介质 (质量浓度 10 73g·L-1)分离出骨髓悬液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用含 10 0mL·L-1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分别进行培养 ,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 .结果 :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增殖迅速 ,扩增细胞基本都呈形态均一成纤维样细胞 ,接种 1wk后细胞已长满 ,3wk后可形成钙化结节 .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缓慢 ,细胞增殖情况和增殖细胞形态不均一 ;有一些细胞在 4wk的培养时间内未见明显增殖 ,这些增殖不明显的细胞有的未见明显的伸张 ,呈圆形 ,有的伸展充分 ,成片状 ,偶见有神经元样的细胞出现 ;在培养 2wk后也可见一些出现明显增殖的细胞 ,分别形成克隆团状或条带状的细胞群 .结论 :非诱导条件下原代培养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 ,前者种类均一 ,可自发向成骨方向发展 ;后者则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启伟 王万山 朴英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性。 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ALPase、Vimentin和Laminin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原位杂交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 结果 MSCsALP...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性。 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ALPase、Vimentin和Laminin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抗原。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原位杂交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 结果 MSCsALPase和Laminin呈阴性 ,Vimentin呈阳性。细胞周期中G1、S、G2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89 5 %、7 8%、7 7% ;MSCs具有独特的表现特征 ,即CD16 6、CD2 9、CD4 4、CD10 5表达呈强阳性 ,阳性率高达 96 7%以上 ,而CD34和HLA DR呈阴性表达。细胞的平均倍增时间为 32h。细胞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反应。 结论 培养的细胞为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而不是造血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且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 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细胞生物学特性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多向诱导分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军 金岩 郑崇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4期2305-2308,共4页
目的 探讨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体外生长特性及多向分化潜力 .方法 以Percoll(质量密度 10 73g·L-1)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悬液中的MSCs,在非诱导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 .取原代体外培养3wk的MSC... 目的 探讨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体外生长特性及多向分化潜力 .方法 以Percoll(质量密度 10 73g·L-1)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悬液中的MSCs,在非诱导条件下进行培养 ,观察细胞的形态、生长状况 .取原代体外培养3wk的MSCs分别向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及成肌细胞方向诱导 ,观察其诱导分化结果 .结果 原代培养的MSCs增殖缓慢 ,细胞增殖率和形态分化不均一 ,在培养过程中有多种形态的细胞出现 ,如伸展及增殖均不明显的圆形细胞 ,伸展充分但增值不明显的片状细胞、神经元样细胞 ,还可见增殖明显的克隆团状或条带状细胞群出现 .传代培养的MSCs细胞仍可见增殖情况及形态分化的多样性 ,但有“拉网”现象出现 .所培养的MSCs经诱导可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发展分化 .结论 体外培养的猴MSCs细胞具有形态分化、增殖情况多样性的特点 ,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分离 细胞分化
下载PDF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角膜移植后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春玲 孙晓梅 +4 位作者 杨忠昆 代解杰 刘海 吉祥 胡竹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3-798,共6页
背景寻求理想的种子细胞是解决角膜移植供体匮乏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被成功地在体内或体外诱导为角膜上皮细胞或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但尚无诱导为角膜内皮细胞的报道。目的探讨BMSCs移植于角膜内皮表面后的存活和... 背景寻求理想的种子细胞是解决角膜移植供体匮乏的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被成功地在体内或体外诱导为角膜上皮细胞或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但尚无诱导为角膜内皮细胞的报道。目的探讨BMSCs移植于角膜内皮表面后的存活和增生情况,进而为BMSCs体内诱导为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4只,分为实验组(3只)和对照组(1只),均取右眼为实验眼。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培养至第3代,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以及对细胞进行脂肪细胞诱导等方法鉴定体外培养的BMSCs,同时用含0.01g/L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完全培养基增生培养对细胞进行标记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用7mm环钻钻取恒河猴右眼角膜植片,撕除角膜内皮细胞层,实验组采用离心沉淀法将BrdU标记的BMSCs移植于角膜植片,而对照组未进行细胞移植,最后将角膜植片原位缝合回植床。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摘取术眼角膜植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移植后细胞分布及连接情况,同时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BMSCs,体外培养12~16d细胞90%融合,细胞呈梭形,平行或漩涡状排列。培养细胞的CD29表达阳性率为94.26%,CD45表达阳性率为4.02%,CD34表达阳性率为7.51%。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核质比增大,细胞质内可见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体及粗面内质网。培养的细胞通过脂肪细胞诱导液培养3周后,油红O染色细胞质被染为橘红色,细胞核染为蓝色。实验组术后1个月,右眼角膜植片内皮表面细胞呈短梭形,术后2个月呈梭形及多角形,术后3个月多数细胞呈多角形,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连接较前紧密,均为单细胞层;角膜植片内表面可见BrdU抗体染色阳性的细胞;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角膜植片内皮表面无细胞生长,弹性纤维裸露,BrdU染色阴性。结论BMSCs通过离心沉淀法移植于角膜内表面可以存活并增生为单细胞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角膜移植 恒河 超微结构
下载PDF
ECSOD体外转染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申星 郭玲玲 +5 位作者 熊国林 董波 余祖胤 从玉文 罗庆良 邢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8-192,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载带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腺病毒(AD-ECSOD)感染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含有ECSOD和报告基因EGFP的腺病毒感染经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并纯化的R-BMMSC,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 本研究旨在探讨载带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腺病毒(AD-ECSOD)感染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含有ECSOD和报告基因EGFP的腺病毒感染经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并纯化的R-BMMSC,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观察检测感染效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ECSOD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后R-BMMSC的表面抗原(CD34,CD29,CD45,CD90,HLA-DR);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观察R-BMMSC的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能力;MTT法检测AD-ECSOD转染对R-BMMSC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滴度AD-ECSOD(感染滴度为每个细胞500,1 000,1 500和2 000 pfu)对R-BMMSC的感染效率均>95%。转染后24 h即可在细胞上清液中检测到ECSOD蛋白表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转染后48 h蛋白表达量最高。AD-ECSOD转染后R-BMMSC的增殖能力及其表面抗原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与未转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D-ECSOD能够高效转染R-BMMSC,对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骨髓充质干细胞 腺病毒 基因转染 恒河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次输注食蟹猴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灏 郝晓芳 黄瑛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2期21-25,共5页
目的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多次输注食蟹猴的安全性,为hUC-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支持。方法取第5代(P5)hUC-MSCs进行形态学、三向分化及免疫表型鉴定后静脉输注食蟹猴,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只,共输注5次,1次/周... 目的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多次输注食蟹猴的安全性,为hUC-MSC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支持。方法取第5代(P5)hUC-MSCs进行形态学、三向分化及免疫表型鉴定后静脉输注食蟹猴,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只,共输注5次,1次/周。在规定的时间点测量体温、体重、血压、血常规、血生化、血清IgG/IgM以及血液CD4^(+)/CD8^(+)T细胞,评估hUC-MSCs多次静脉输注后对食蟹猴的急性和长期毒性。结果获取的P5代hUC-MSCs符合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特征。食蟹猴在接受3.0×10^(6) cells/kg或2.0×10^(7) cells/kghUC-MSCs多次静脉输注后不同的时间点检测,生理生化指标与输注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代hUC-MSCs在3.0×10^(6) cells/kg或2.0×10^(7) cells/kg剂量下多次静脉输注食蟹猴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充质干细胞 安全性
下载PDF
应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人-猴肝脏嵌合体
19
作者 何保丽 马丽花 +2 位作者 陈丽玲 刘汝文 杨仁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5期7827-7833,共7页
背景: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猴的嵌合体肝脏对研究干细胞体内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应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人-猴肝脏嵌合体动物模型。方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培养至6代,使细胞量大于5×108。转染... 背景: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猴的嵌合体肝脏对研究干细胞体内增殖与分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应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人-猴肝脏嵌合体动物模型。方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并培养至6代,使细胞量大于5×108。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后在B超引导下移植到妊娠10周的胎猴肝脏中,幼猴出生后1个月和3个月,穿刺取肝脏组织活检,切片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带绿色荧光的人源细胞数量及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人白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幼猴出生后1个月及3个月均发现有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存活,并发生迁移,分布趋向于集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幼猴出生后1个月及3个月肝脏内有表达人白蛋白的细胞存在,分布与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较为一致。提示应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猴胚胎早期能够建立人-猴肝脏嵌合体,人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猴肝中分化成具有合成白蛋白功能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人-肝脏嵌合体 白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 B超 动物模型 省级基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重组杆状病毒转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0
作者 刘正山 张成 +5 位作者 卢锡林 许勇峰 冯善伟 周畅 李勇 程菲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9-544,共6页
【目的】研究重组杆状病毒(Bac-CMV-EGFP)能否能有效转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hesu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及杆状病毒转导后对细胞活力,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rBMSCs,不同剂... 【目的】研究重组杆状病毒(Bac-CMV-EGFP)能否能有效转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hesus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及杆状病毒转导后对细胞活力,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rBMSCs,不同剂量的杆状病毒转导3代以后的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转导效率。在较高的杆状病毒转导效率下,检测rBMSCs细胞活力,增殖及分化能力,并与正常对照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杆状病毒在感染指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300v.g/cell,孵育温度为25度,孵育时间为4h的转导条件下,对rBMSCs转导效率可达80%左右。进一步检测后发现,高效转导杆状病毒后的rBMSCs的细胞活力,增殖及分化能力与未转导病毒细胞组无明显变化。【结论】重组杆状病毒可安全有效地基因修饰rBMSCs,且不影响其生物特性,为今后的体内基因治疗灵长类动物模型试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杆状病毒 恒河骨髓充质干细胞 转导 绿色荧光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