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经》论治飧泄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柏 口锁堂 +3 位作者 王晓梅 刘雅楠 郭新年 熊明月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376-379,共4页
飧泄作为泄泻的一种重要病证,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点,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中。飧泄在病因病机上,其发病外因与风邪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还和寒邪、湿邪相关,内因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虚弱、肝气上逆、肾阳虚衰,这些都是其发病重... 飧泄作为泄泻的一种重要病证,以泻下完谷不化为特点,散见于《内经》多个篇章中。飧泄在病因病机上,其发病外因与风邪关系最为密切,此外还和寒邪、湿邪相关,内因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脾胃虚弱、肝气上逆、肾阳虚衰,这些都是其发病重要内因,其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清气陷下,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杂下。总体治疗依据病机辨证施治,以平肝风、健脾胃、温肾阳为主要治则。因势利导,重视用甘药健脾,苦辛之药祛风,辅以酸药收敛。治法上以针刺为主,提出“飧泄取三阴”的理论,重点取足三阴经。阴陵泉与三阴交的对穴专治飧泄,预后与脾胃功能、病程长短、天时均密切相关,特别是胃气盛衰是其预后的关键因素。后世医家对《内经》论治飧泄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了治疗飧泄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虚弱 抑肝扶脾 内经 胃气 足三阴经
下载PDF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刍议 被引量:15
2
作者 邓宏 吴万垠 +1 位作者 薛晓光 孙良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37-1537,共1页
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 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清气在下 则生飧 浊气在上 则生膜胀 理论研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试析《内经》论泄泻 被引量:1
3
作者 倪红梅 方盛泉 孙金华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57-1259,共3页
关键词 《内经》 病机 饮食不节 运化失常
下载PDF
对《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理解与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邓宏 吴万垠 +1 位作者 薛晓光 孙良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第16期127-128,共2页
本文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 本文阐析了《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清气在下 则生飧 浊气在上 则生 胀理论研究
下载PDF
利小便实大便治飧泄、洞泄、溏泄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志轩 赵云 王汉岑 《新中医》 CAS 2015年第4期330-331,共2页
利小便实大便法始于急开支河,治难治性泄泻,临床飧泄、溏泄、洞泄均常用此法。飧泄者下焦气化失职,完谷不化,多属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洞泄者湿胜邪留困脾,下利多清水;溏泄者湿滞胃肠不运,大便不爽,稀薄不成形。治疗虽同为利小便实大便,然... 利小便实大便法始于急开支河,治难治性泄泻,临床飧泄、溏泄、洞泄均常用此法。飧泄者下焦气化失职,完谷不化,多属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洞泄者湿胜邪留困脾,下利多清水;溏泄者湿滞胃肠不运,大便不爽,稀薄不成形。治疗虽同为利小便实大便,然辨证论治的侧重点却不尽同,决定着配伍用药及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小便实大便 水与湿
下载PDF
浅谈《内经》论飧泄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洪武 周波 王轶 《国医论坛》 2002年第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病因 病机 治法
下载PDF
泄泻辨识 被引量:2
7
作者 洪旗 李大鹏 洪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7期76-78,共3页
《阴阳十一脉灸经》"大(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唐(泄),死","唐(泄)"即泄泻。先秦两汉未出现泄泻病名,相关内容列为病证而论,《内经》所言诸泄涵盖全面,除无"泄泻"病名外,几乎包括了后世大部... 《阴阳十一脉灸经》"大(太)阴脉:是胃脉也……其所产病:……唐(泄),死","唐(泄)"即泄泻。先秦两汉未出现泄泻病名,相关内容列为病证而论,《内经》所言诸泄涵盖全面,除无"泄泻"病名外,几乎包括了后世大部分泄泻病名:濡泄、飧泄、洞泄、鹜溏、后泄、遗矢等。仲景称为"下利",晋唐时期变化不大,宋代是病名分水岭(此前泄痢混谈),开始明确"泄泻"之名;明清时期认识趋于完善。现代研究认为病位在脾胃,脾虚湿胜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即所谓"无湿不成泄";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肝、肾失调所引起。临床辨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标准明确;辨证论治分暴泻与久泻分型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鹜溏 遗矢 下利 历史沿革 各家学说 临床辨识
下载PDF
发汗治飧泄初探
8
作者 张友和 陈迪 连荣华 《内蒙古中医药》 1995年第S1期36-36,共1页
发汗治飧泄初探张友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陈迪武警5303工厂卫生所(010010)连荣华乌盟化德县卫校(012000)笔者采用热水浴发汗治疗顽固性飧泄不止疗效尚满意。具体方法。用40度左右的热水浴全身... 发汗治飧泄初探张友和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陈迪武警5303工厂卫生所(010010)连荣华乌盟化德县卫校(012000)笔者采用热水浴发汗治疗顽固性飧泄不止疗效尚满意。具体方法。用40度左右的热水浴全身,以周身汗然为宜,每晚1次,每次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卫生 慢性结肠炎 内蒙古医学院 化德县 中蒙医 慢性腹泻 药物治疗 《内经》 热水浴
下载PDF
肠风飧泄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征 张保春 《河南中医》 2015年第10期2308-2310,共3页
肠风飧泄为风邪入于肠胃引起的飧泄,致病原因为风邪,应区别于肝气上逆及肾志有余引起的飧泄。风邪由表入里,必须由虚风作用于正气不足之人身才能发病。肠风飧泄的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时有气攻痛,矢气频频,痛则急登厕,泄则不畅,下多完谷不... 肠风飧泄为风邪入于肠胃引起的飧泄,致病原因为风邪,应区别于肝气上逆及肾志有余引起的飧泄。风邪由表入里,必须由虚风作用于正气不足之人身才能发病。肠风飧泄的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时有气攻痛,矢气频频,痛则急登厕,泄则不畅,下多完谷不化,并伴劈劈有声,泄后痛减,脉多虚细,并有尺部浮缓。在治疗上,以治风为主,兼健脾和养护阴气,可用刘草窗所创之痛泻要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风飧 痛泻要方 刘草窗
下载PDF
雷少逸伏气泄泻特点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如镜 龚人爱 吴小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640-642,共3页
[目的]探讨和总结雷少逸治疗伏气泄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方法]通过对雷少逸《时病论》等著作中关于"春伤于风,夏生飱泄"理论及其医案的分析,总结雷少逸论治伏气泄泻的临床经验。[结果]雷氏将伏气泄泻病机概括为"木... [目的]探讨和总结雷少逸治疗伏气泄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方法]通过对雷少逸《时病论》等著作中关于"春伤于风,夏生飱泄"理论及其医案的分析,总结雷少逸论治伏气泄泻的临床经验。[结果]雷氏将伏气泄泻病机概括为"木气克土",分为飱泄和洞泄论治;因疾病日久,往往虚多实少,故治法上以补益为主;雷氏擅长用轻清宣散之方药,使在里之伏邪向外透发而解,同时又注重顾护脾胃;临证时对于泄泻兼有他证者,雷氏往往随机应变,采用对应的治法,每救病人于危厄之中。[结论]雷少逸对伏气泄泻的治疗,既有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又有个人的创建发挥,对后世医家辨治泄泻启发甚大,值得学习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少逸 飱泄 木气克土 伏气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合熟附子(30g)治疗老年脾肾阳虚泄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汝建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7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合熟附子(30g)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患者就诊顺序编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双歧杆菌三联活菌,2粒/次,3次/d。治疗组40例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熟附片先煎2h30g,党参、...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合熟附子(30g)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患者就诊顺序编号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双歧杆菌三联活菌,2粒/次,3次/d。治疗组40例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熟附片先煎2h30g,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各30g,白扁豆15g,甘草、桔梗、砂仁、陈皮、莲子仁、大枣、生姜各10g,随症加减,水煎200m L,100m L/次,2次/d。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腹痛程度评分、腹泻频率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14d),[结果]治疗组痊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1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腹痛评分、腹泻频率两组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熟附子(30g)治疗老年脾肾阳虚泄泻,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脾肾阳虚 婺溏 参苓白术散 附子 火神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腹痛程度评分 腹泻频率 评分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下载PDF
苏国阳治疗泄泻经验总结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珂艺 苏国阳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第6期42-44,共3页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苏国阳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不足为病机关键,临证治疗强调紧扣病机,遣方用药讲求方机结合,则疗效甚佳...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苏国阳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认为泄泻的发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不足为病机关键,临证治疗强调紧扣病机,遣方用药讲求方机结合,则疗效甚佳。该文总结苏国阳教授治疗泄泻临床经验,以期为中医治疗泄泻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慢性肠炎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 苏国阳
下载PDF
黄天锡用乌梅汤治疗飧泄经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寒梅 黄志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22期41-41,共1页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黄天锡主任医师,年逾80,幼承庭训,尽得家传,20世纪60年代初深造于北京中医学院,并亲随中医大家任应秋先生精研《内经》,学验俱丰。行医60余年,擅长以《内经》理论指导临床,
关键词 乌梅汤 黄天锡
下载PDF
医案聊斋续篇 飧泄案
14
作者 张大明 《家庭中医药》 2018年第5期16-17,共2页
师兄: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有了病也随地随俗,服起了中药。师弟:对他们得按四诊八纲进行辨证。师兄:或许开始有点不适应,两者还在磨合期中,有一蒙古官员越吃中药越不中,症状加重。师弟:那这问题严重,难免蒙古人认为是汉人借此... 师兄: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有了病也随地随俗,服起了中药。师弟:对他们得按四诊八纲进行辨证。师兄:或许开始有点不适应,两者还在磨合期中,有一蒙古官员越吃中药越不中,症状加重。师弟:那这问题严重,难免蒙古人认为是汉人借此害他,上纲到民族矛盾上。师兄:这官员是帅府的从事,名帖木失尔。师弟:幸亏这帖木失了"尔",仅是个"从事"。如果是汗王帖木尔,问题岂不更严重。师兄:眼看蒙古人将要对中药失去信心,有人推荐名医吕沧洲来治病。师弟:中医的声誉要靠名医挽回,疑难重症也要靠名医回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篇 医案 四诊八纲 疑难重症 古人 中药 名医
下载PDF
升阳除湿汤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9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升阳除湿汤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匹维溴铵,50mg/次,3次/d。治疗组20例升阳除湿汤(苍术、羌活、防风各15g,柴胡... [目的]观察升阳除湿汤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4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匹维溴铵,50mg/次,3次/d。治疗组20例升阳除湿汤(苍术、羌活、防风各15g,柴胡、猪苓、升麻、泽泻各5g;神曲20g,陈皮15g,麦芽20g,甘草~炙6g;胃寒肠鸣,加半夏10g,益智仁15g,大枣20g,姜~生10g),水煎400mL,2次/d;匹维溴铵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5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复发率、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4周),判定疗效。随访6个月,观测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复发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升阳除湿汤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阻),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脾虚湿阻 鹜溏 注下 匹维溴铵 升阳除湿汤 复发率 中药复方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下载PDF
《脾胃论》试题(五)
16
作者 刘淑彦 《河北中医》 2007年第12期1153-1154,共2页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君臣佐使法 怠惰嗜卧 阴气 滞塞 元气 气血 四肢不收
下载PDF
脾胃论试题(三)
17
作者 刘淑彦 《河北中医》 2007年第4期381-382,共2页
关键词 脾胃论 李东垣 君臣佐使法 怠惰嗜卧 阴气 九窍 滞塞 四肢不收 表实 表证 元气 气血 试题 食亦
下载PDF
李中梓升阳益脾医案辨析
18
作者 孙浩 《国医论坛》 2020年第3期60-61,共2页
《医宗必读》是李中梓的代表作,是其一生学验的结晶。本文分析《医宗必读》中李中梓应用升阳益脾治法的三则医案,其中以大半夏汤扶脾补气升阳治疗呕吐,以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举陷升阳、益气健脾治疗肠癖,以升阳除湿汤加人参补中益气... 《医宗必读》是李中梓的代表作,是其一生学验的结晶。本文分析《医宗必读》中李中梓应用升阳益脾治法的三则医案,其中以大半夏汤扶脾补气升阳治疗呕吐,以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举陷升阳、益气健脾治疗肠癖,以升阳除湿汤加人参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飧泄。体现了李中梓运用升阳益脾方法,以强后天之本,以实化源之根,以使疾病速愈的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中梓 升阳益脾 呕吐 肠澼 医案
下载PDF
从文化学角度探析《内经》义理
19
作者 吴弥漫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文化学 内经 九针 汤液醪醴 祝由 大气举之 中正之官
下载PDF
基于心为太阳论伏风发病的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莉莉 陈贵海 +3 位作者 林岳岩 刘洋 杨仕权 姜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908-911,共4页
心为“阳中之太阳”是对心脏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指心通过对机体的温煦、推动作用而主宰一身之生命活动。“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机制在于,风为阳邪,伏至夏季,化寒伤阳,故生飧泄之阴病。基于心主一身之阳气的理论,从阴阳转化的角度阐... 心为“阳中之太阳”是对心脏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指心通过对机体的温煦、推动作用而主宰一身之生命活动。“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机制在于,风为阳邪,伏至夏季,化寒伤阳,故生飧泄之阴病。基于心主一身之阳气的理论,从阴阳转化的角度阐述伏风发病的机制更合经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由于心阳理论式微,使五行相胜学说成为主流,从而在理解上出现歧义和偏差。因此,在阅读古籍和理解传统理论时需要注意把握“心阳”理论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阳 伏风 春伤于风 夏生飧 病机 《黄帝内经》 腹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