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者身份认同的变化看商周之际饕餮纹样的嬗变
1
作者 张思琪 《创意设计源》 2023年第2期42-47,共6页
商周之际饕餮纹样的嬗变并非偶然,是政权更替与信仰更迭带来的必然变化,而贯穿于所有文化信仰变革的是话语权主体的身份转变,即商周两代生者身份认同的转变。周革殷命之后,祭祀活动的主体从殷人变为周人,政权与话语权的转移使周人拥有... 商周之际饕餮纹样的嬗变并非偶然,是政权更替与信仰更迭带来的必然变化,而贯穿于所有文化信仰变革的是话语权主体的身份转变,即商周两代生者身份认同的转变。周革殷命之后,祭祀活动的主体从殷人变为周人,政权与话语权的转移使周人拥有重新书写饕餮内涵的权力,饕餮也因此从殷人的祖先神逐渐被改写为周人的天神,并随着人牲传统在“惟德是辅”的新宗教观下的消弭,完成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宗教观转型,这便使得发源于殷人祖神信仰的饕餮逐渐体现出更强的动物属性,从抽象的祖先神转变为具象的恶兽,并在西周中晚期之后逐渐失去青铜器上的主体地位,最终为象征周王德行的凤鸟纹样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饕餮纹样 身份认同 祖先崇拜 天命观
下载PDF
初探传统饕餮纹样之象征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万炜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82-83,共2页
饕餮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中极其神秘性的一种特殊纹样,在夏商周三朝的宗教活动中饕餮纹青铜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所表现出来的狰狞、粗犷、豪放不羁,显示出的震憾人心的威力,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挣脱野蛮,跨入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饕餮纹样 象征 意义
下载PDF
饕餮纹样的文化艺术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文龙 《沧桑》 2009年第6期150-151,共2页
饕餮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纹样,有极强的装饰性,粗犷雄健的造型、深沉凸出的铸饰,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美的本质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蛊惑魅力,耐人寻味。
关键词 饕餮纹样 青铜艺术 造型研究
下载PDF
“食器·溯源”系列设计
4
作者 倪雪莹 《湖南包装》 2022年第2期205-205,共1页
“食器·溯源”系列设计聚焦中国早期传统文化元素,探索夏商周纹样与现代食器的碰撞、交融,体现了对上古审美元素的现代再造,既蕴含厚重传统,又满足大众的求异心理,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商家营销的需求。作品“饕餮宴”,将早期食... “食器·溯源”系列设计聚焦中国早期传统文化元素,探索夏商周纹样与现代食器的碰撞、交融,体现了对上古审美元素的现代再造,既蕴含厚重传统,又满足大众的求异心理,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商家营销的需求。作品“饕餮宴”,将早期食器--鼎中常见的饕餮纹样,赋予到现代常见食器--碗上,造就与众不同的外观和凹凸质感。青花瓷元素使瓷碗更加简约现代,玻璃和金属纹路更接近青铜器的复古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食器 求异心理 饕餮纹样 审美元素 传统文化元素 青花瓷 系列设计
下载PDF
国宝后母戊簡
5
作者 豫邮 《集邮博览》 2021年第10期33-34,共2页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图1)。原器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毋的庙号。后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壁厚6...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图1)。原器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毋的庙号。后母戊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母戊鼎 后母戊 国家一级文物 国家博物馆 方鼎 青铜礼器 饕餮纹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