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鸟类的饰羽与求偶
1
作者 熊晔 《化石》 2005年第2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鸟类 饰羽 求偶行为 性选择理论 食物-求偶理论
下载PDF
汉代“羽人”形象与“羽衣”服饰审美文化——兼论汉画像石“羽衣”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性
2
作者 吴萍 胡迪 谢霜 《科教文汇》 2009年第32期247-247,共1页
汉代出现的"羽人"形象为追求长生不死、生命永恒及羽化升仙思想的物态化形式,当时社会浓厚的道家思想为其发展、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羽衣"与羽化升仙的诸种文化关系和审美关系,又是道家思想服饰审美文化感性显现... 汉代出现的"羽人"形象为追求长生不死、生命永恒及羽化升仙思想的物态化形式,当时社会浓厚的道家思想为其发展、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羽衣"与羽化升仙的诸种文化关系和审美关系,又是道家思想服饰审美文化感性显现的,在汉代各区域画像石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服 审美文化 区域特征
下载PDF
浅谈19世纪初期法国枪骑兵服饰
3
作者 毛新华 毛述劼 《科教文汇》 2009年第15期259-259,共1页
马枪骑兵和猎骑兵组成了19世纪法国精锐的枪骑兵部队,其出色战绩为这两支部队在当时的法国军队中赢得了很高的地位,也正是为了彰显其地位,这两支部队分别有着独特的服饰。
关键词 火枪 掷弹兵
下载PDF
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学视角——以点翠工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韩澄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8-63,共6页
我国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当下,点翠工艺因文化变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已渐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由此针对点翠工艺文化的研究愈发显得尤为紧迫。文中以饰... 我国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当下,点翠工艺因文化变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已渐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由此针对点翠工艺文化的研究愈发显得尤为紧迫。文中以饰翠历史、工艺、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点翠艺术加以阐释,以期增加相关研究的立体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艺术 点翠 审美 工艺传承
下载PDF
《诗经》与跨民族的“羽饰”现象
5
作者 王政 《东方丛刊》 2003年第4期136-152,共17页
一、《诗经》中的四种“羽饰”。《诗经》中的羽饰主要为四种。其一,用禽鸟羽毛饰车,或名之“翟车”。“翟车”可用于嫁娶,故也为“婚车”。《卫风·硕人》描述庄姜夫人出嫁时说:“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帻镳镳,翟... 一、《诗经》中的四种“羽饰”。《诗经》中的羽饰主要为四种。其一,用禽鸟羽毛饰车,或名之“翟车”。“翟车”可用于嫁娶,故也为“婚车”。《卫风·硕人》描述庄姜夫人出嫁时说:“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帻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文化 生活习俗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广西融水杆洞屯苗族女装百鸟衣样式成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尹红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4-125,共2页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其服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融水苗在唐末宋初迁入融水后长期与壮、汉、瑶、侗、水等族杂处。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融水杆洞屯苗族女装百鸟衣进行研究,从历史学的视野分析...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其服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融水苗在唐末宋初迁入融水后长期与壮、汉、瑶、侗、水等族杂处。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融水杆洞屯苗族女装百鸟衣进行研究,从历史学的视野分析和阐释杆洞屯苗族百鸟衣起源于宋代,之后在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文化状态,充分展示了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水苗族 百鸟衣 百褶裙 舞裙 云肩
原文传递
释乐
7
作者 林训涛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90-93,共4页
乐的产生很早。关于乐的本义,学者多有争议。本文从文字学、考古资料、传世典籍、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考察了一系列与乐相关的文字字源和相关的资料记载,认为乐的本义是指一种头饰羽毛,融声歌、器乐、舞蹈于一体的巫祭娱神悦人的综合表演... 乐的产生很早。关于乐的本义,学者多有争议。本文从文字学、考古资料、传世典籍、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考察了一系列与乐相关的文字字源和相关的资料记载,认为乐的本义是指一种头饰羽毛,融声歌、器乐、舞蹈于一体的巫祭娱神悦人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其能给人以庄严的仪式感和丰富的审美愉悦感。乐的意义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音乐的意义,而是一定礼制背景下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文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舞 巫祭 审美 文明
原文传递
芷江发现西周青铜凤形器
8
作者 江柏永 《湖南考古辑刊》 1987年第1期173+3-173+3,共1页
1984年6月9日,芷江县岩桥乡倒塘湾村包家园组农民龚平耕田时,从土中翻出了一只青铜凤形器(见图版贰,1)。这只凤形器重3.25公斤,通高35,全长30厘米。器形可分头、身、座三个部分:头颈高14,领围13,身长24,高11,腹宽11,基座髙11,正方,边长... 1984年6月9日,芷江县岩桥乡倒塘湾村包家园组农民龚平耕田时,从土中翻出了一只青铜凤形器(见图版贰,1)。这只凤形器重3.25公斤,通高35,全长30厘米。器形可分头、身、座三个部分:头颈高14,领围13,身长24,高11,腹宽11,基座髙11,正方,边长9厘米,座中部微收,略呈弧形。器物合范铸成,从凤嘴、基座到尾部,中空相通。外表以鳞状纹羽饰为主,颈中部饰凸弦纹和三角形几何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器 芷江 青铜 领围 头颈 中空 基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