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饱和瞬态渗流的DDA流固耦合模型研究
1
作者 谢强 陈昱成 +3 位作者 傅翔 田大浪 班宇鑫 徐栋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6,共8页
DDA由于处理块体大变形、大位移问题能力较强,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岩体数值模拟当中。但该方法在模拟渗流场,尤其是瞬态渗流场方面目前鲜有研究。根据立方定律建立DDA稳态渗流模型,将非饱和二维Richards方程离散化处理,推导DDA瞬态整体渗... DDA由于处理块体大变形、大位移问题能力较强,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岩体数值模拟当中。但该方法在模拟渗流场,尤其是瞬态渗流场方面目前鲜有研究。根据立方定律建立DDA稳态渗流模型,将非饱和二维Richards方程离散化处理,推导DDA瞬态整体渗流矩阵。将水头矩阵以外荷载形式作用在块体上,建立瞬态非饱和渗流流固耦合DDA计算模型。通过对土柱入渗、砂槽入渗试验和危岩体工程案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为DDA处理非饱和瞬态流固耦合问题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A RICHARDS方程 瞬态渗流 非饱和 流固耦合
下载PDF
土质边坡非饱和渗流及其稳定性研究
2
作者 何玉琼 赵鋆嬉 +2 位作者 张家明 唐磊 董文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8-416,共9页
为研究降雨过程及雨停后土质边坡整体渗流场及稳定性变化情况,运用FLAC^(3D)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采用室外降雨模拟试验验证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过程中从坡脚开始破坏,主要表现为浅层滑动;降雨停止初期,雨水会继续下... 为研究降雨过程及雨停后土质边坡整体渗流场及稳定性变化情况,运用FLAC^(3D)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采用室外降雨模拟试验验证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过程中从坡脚开始破坏,主要表现为浅层滑动;降雨停止初期,雨水会继续下渗,湿润峰深度持续下移,安全系数仍有下降的趋势;雨停中后期,随着土体水分的减少,安全系数开始回升;降雨强度与坡度的增大对边坡稳定性不利。研究结论为解决非饱和土流-固耦合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质边坡 非饱和渗流 数值分析 稳定性分析 FLAC^(3D)软件 降雨
下载PDF
稳态渗流下非饱和土涵洞竖向土压力的迭代解与简化
3
作者 张常光 吴凯 +1 位作者 孟祥忠 王晓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
为描述稳态渗流下不同类别非饱和土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变化,应用圆弧小主应力轨迹法和Mohr应力圆获得考虑土拱效应的滑移面土压力系数,继而基于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强度公式与吸应力理论,由水平薄层单元的竖向力平衡分别建立稳态渗流下上埋... 为描述稳态渗流下不同类别非饱和土涵洞的竖向土压力变化,应用圆弧小主应力轨迹法和Mohr应力圆获得考虑土拱效应的滑移面土压力系数,继而基于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强度公式与吸应力理论,由水平薄层单元的竖向力平衡分别建立稳态渗流下上埋式/沟埋式非饱和土涵洞竖向土压力的迭代解,给出应用步骤并开展对比验证与方法拓展,最后结合吸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提出涵洞竖向土压力的简化实用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涵洞竖向土压力迭代解能合理反映土体类别、水分蒸发、降雨入渗和土拱效应的综合影响,并得到文献现场实测和理论公式数据的正确性验证以及对非饱和土涵洞的适用性;涵洞竖向土压力实用公式可显式表达且精度良好,方便估算不同稳态渗流下涵洞主要荷载;砂土涵洞可忽略非饱和特性影响而按饱和土计算竖向土压力,粉土和黏土涵洞可简化吸应力沿深度为线性分布;上埋式涵洞土拱负效应使得竖向土压力增大,而沟埋式涵洞土拱正效应使得竖向土压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洞 非饱和 竖向土压力 稳态渗流 实用公式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分析与稳定性演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宏伟 高维鸿 胡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0-159,共10页
降雨是工程区域堆积体边坡失稳的重要诱因,如何评价降雨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渗流对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其挑战在于准确获取堆积体的非饱和渗流参数。以梅家台滑坡典型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非饱和有限元分析,并基于监测资料对... 降雨是工程区域堆积体边坡失稳的重要诱因,如何评价降雨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渗流对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其挑战在于准确获取堆积体的非饱和渗流参数。以梅家台滑坡典型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非饱和有限元分析,并基于监测资料对渗流场动态反演,准确获得了非饱和水力参数和边界水位,进而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稳定性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坡体后缘补给水位在692.0~694.5 m内动态变化,在后缘补给和降雨入渗作用下坡体内地下水位变幅为3.0~12.0 m;排水措施实施后地下水位下降9.0 m,且变幅降为1.0~5.5 m,同时在暴雨条件下,滑坡中部堆积薄弱带暂态饱和区范围减小84.5%,坡脚饱和区也被抑制到一号公路以下,发挥了很好的排水降压作用;滑坡存在沿中部薄弱带浅层滑动、沿下部前缘浅层滑动、沿老滑带从一号公路剪出3种失稳模式,降雨入渗时稳定性明显下降,稳定系数分别降低至0.82、0.99、0.98,小于稳定安全系数1.05,综合治理措施下,稳定系数分别增加0.28、0.13、0.19,目前稳定系数分别为1.10、1.12、1.17,各个失稳模式稳定系数均大于稳定安全系数,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治理设计和渗流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饱和-非饱和渗流 排水措施 边坡稳定 梅家台滑坡
下载PDF
岩体离散裂隙网络的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叶祖洋 姜清辉 +3 位作者 刘艳章 程爱平 胡少华 孙辅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332-3340,共9页
针对裂隙岩体的非饱和渗流问题,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结合非饱和Darcy定律、Richards方程、非饱和本构模型以及Signorini型饱和-非饱和互补溢出边界,提出了离散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裂隙网络非饱... 针对裂隙岩体的非饱和渗流问题,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结合非饱和Darcy定律、Richards方程、非饱和本构模型以及Signorini型饱和-非饱和互补溢出边界,提出了离散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模型的数值求解格式和对应的迭代算法。通过与矩形坝稳定渗流、一维竖直裂隙非饱和入渗以及室内二维瞬态排水渗流的试验、数值及理论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根据流量等效原则,指出了裂隙网络模型应用于求解连续介质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有效性。验证了该算法对于求解裂隙边坡降雨入渗问题的可靠性,揭示了降雨入渗过程裂隙网络流量分布的非均匀性及裂隙产状对降雨入渗流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网络 非饱和 渗流 有限元
下载PDF
裂隙性膨胀土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郑少河 姚海林 葛修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81-285,共5页
降雨入渗条件下的裂隙性膨胀土边坡稳定性与其渗流场分布密切相关,对渗流分析中的积水深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的积水深度对渗流场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进行裂隙性膨胀土渗流分析时,积水深度为0的假定是可以接受的。基于膨胀土... 降雨入渗条件下的裂隙性膨胀土边坡稳定性与其渗流场分布密切相关,对渗流分析中的积水深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的积水深度对渗流场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进行裂隙性膨胀土渗流分析时,积水深度为0的假定是可以接受的。基于膨胀土开裂裂隙的规模及渗透性的不同,提出了考虑裂隙系统的膨胀土边坡渗流分析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土体开裂显著改变了膨胀土内部的渗流场分布。该方法可以更好地模拟坡渗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更合理地解释了降雨入渗引起的膨胀土边坡浅层滑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性膨胀土 饱和-非饱和渗流 降雨入渗 基质吸力 土水特征曲线
下载PDF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7
作者 胡云进 速宝玉 詹美礼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0-46,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主要是细、微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研究情况.首先,评述了现有的测定和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目前用于求解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 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主要是细、微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研究情况.首先,评述了现有的测定和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分析了目前用于求解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四种数学模型的优缺点,为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用于求解具体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非饱和渗流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泄洪雾雨区裂隙岩质边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环玲 徐卫亚 童富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97-2403,共7页
岩质滑坡除与地质条件、降雨等因素有关外,泄洪雾雨也成为其不可忽视的催化剂。通过裂隙岩体渗透性与应力关系,裂隙岩体的弹塑性本构关系以及渗流场的控制方程,建立起饱和非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编制了有泄洪雾... 岩质滑坡除与地质条件、降雨等因素有关外,泄洪雾雨也成为其不可忽视的催化剂。通过裂隙岩体渗透性与应力关系,裂隙岩体的弹塑性本构关系以及渗流场的控制方程,建立起饱和非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编制了有泄洪雾雨影响的饱和-非饱和渗流与应力耦合三维有限元程序,通过迭代求解达到两场耦合目的。以实际工程为例,根据边坡的地表信息、开挖信息、岩层分界信息以及排水洞和帷幕信息等,建立起边坡地质模型。通过耦合计算,详细分析了耦合后边坡岩体的变形、应力以及塑性区等。计算结果表明,雾雨区的边坡稳定与渗流场变化有着重要关系,在评价边坡稳定与否时,要考虑渗流场对其影响。计算成果为实际工程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洪雾雨 饱和-非饱和渗流 裂隙岩体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 岩石边坡
下载PDF
裂隙概化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詹美礼 胡云进 速宝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8,共7页
借鉴多孔介质非饱和渗流试验的研究成果 ,研制出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 -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 -毛细压力关系的试验装置。为检验试验装置的可信度和试验原理的正确性 ,并初步探讨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 ,特制作了一阶梯开... 借鉴多孔介质非饱和渗流试验的研究成果 ,研制出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 -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 -毛细压力关系的试验装置。为检验试验装置的可信度和试验原理的正确性 ,并初步探讨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 ,特制作了一阶梯开度的裂隙概化模型 (本文称之为“S -H”裂隙模型 ) ,并在上述试验装置上进行了“S -H”裂隙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 ,初步阐明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一些基本水力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概化模型 非饱和渗流 试验 岩体
下载PDF
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0
作者 钟振 胡云进 刘国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了研究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水力特性,根据裂隙面分形维数、裂隙面位错值和面积接触率,提出了采用随机布朗函数生成裂隙开度分布的方法;基于裂隙局域立方定理成立的假定,并考虑裂隙-岩块间拟稳态水交换,建立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 为了研究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水力特性,根据裂隙面分形维数、裂隙面位错值和面积接触率,提出了采用随机布朗函数生成裂隙开度分布的方法;基于裂隙局域立方定理成立的假定,并考虑裂隙-岩块间拟稳态水交换,建立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得到的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的关系曲线能够反映排水、吸水间的滞后性及体现排水时的进气值和残余水饱和度。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定性对比表明,建立的模型可为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模拟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法。最后对比了考虑与不考虑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裂隙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高毛细压力(低饱和度)下,可忽略裂隙-岩块间的水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交换 裂隙 非饱和渗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岩体裂隙饱和/非饱和渗流机理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冰 叶自桐 周创兵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5-381,共7页
基于裂隙局部开度为平行板模型的假定, 按一定分布抽样生成裂隙面上开度随机数, 并分别对单裂隙饱和及非饱和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裂隙饱和及非饱和渗流在渗流机理上都是由于水势差引起的, 只不过在非饱和渗流情形下, 湿润相水压力... 基于裂隙局部开度为平行板模型的假定, 按一定分布抽样生成裂隙面上开度随机数, 并分别对单裂隙饱和及非饱和渗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裂隙饱和及非饱和渗流在渗流机理上都是由于水势差引起的, 只不过在非饱和渗流情形下, 湿润相水压力小于非湿润相空气的压力。饱和渗流时,水流主要集中在大开度, 即 “沟槽”中; 而非饱和渗流时, 水流运动多发生在小开度, 即 “狭缝”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饱和渗流 非饱和渗流 岩体
下载PDF
考虑膜态水渗流的非饱和土渗透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12
作者 翟钱 沈天伦 +4 位作者 田刚 戴国亮 赵学亮 龚维明 蔡建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298,共8页
当前采用土-水特征曲线计算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方法主要分为经验模型和统计模型两大类。经验模型的计算结果取决于模型中的经验系数,统计模型基于毛细模型采用统计学相关理论推导得出,因此统计模型计算结果相对可靠。研究发现,统计模型... 当前采用土-水特征曲线计算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方法主要分为经验模型和统计模型两大类。经验模型的计算结果取决于模型中的经验系数,统计模型基于毛细模型采用统计学相关理论推导得出,因此统计模型计算结果相对可靠。研究发现,统计模型主要研究毛细水迁移规律,并未考虑土体中的结合水。因物理化学作用,部分土颗粒表面会吸附水膜,该水膜可作为液态水分的传输媒介。水膜厚度主要取决于土颗粒表面与土中水的相互作用,水膜厚度决定了土颗粒表面膜态水的迁移速率。首先计算单个颗粒表层吸附水膜的厚度、膜态水迁移速率;其次考虑土体中不同粒径颗粒的随机接触,利用级配曲线计算不同粒径颗粒的连接概率;最终依据单颗粒膜态水的迁移速率并结合颗粒间的随机接触概率,提出非饱和土膜态水的渗透系数预测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选取其他文献中的试验数据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本文预测结果与文献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比传统统计模型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 毛细水渗流 膜态水渗流 随机连接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尾水边坡非饱和渗流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牛天武 杨东升 +2 位作者 雷艳 龚盛 宋腾 《西北水电》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为探究抽水蓄能电站尾水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模拟了强降雨条件下尾水边坡渗流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结合渗流计算结果,利用强度折减法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降雨强度超过土体... 为探究抽水蓄能电站尾水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模拟了强降雨条件下尾水边坡渗流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结合渗流计算结果,利用强度折减法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降雨强度超过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时,坡脚和坡表下部率先出现暂态饱和区域,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润湿锋不断向坡体内部移动;长期降雨期间,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变化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孔隙水压力增加导致的有效应力减小,二是表层土体饱和容重增加导致的下滑力增加;降雨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系数不断减小,在降雨3d后稳定性系数发生突变;降雨前期边坡潜在滑面为弧形,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滑面深度变浅,降雨后期边坡潜在滑面表现为沿润湿峰分布的直线形滑面,且随降雨持续作用,滑面随润湿锋向坡体内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降雨入渗 非饱和渗流 渗透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非饱和带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和概念模型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晓晨 徐卫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7-411,共5页
非饱和带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和饱和带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包括毛细管流、薄膜流、优先流和裂隙-基质相互作用等。这些特点导致非饱和带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具有相当的非均质性。笔者描述了裂隙岩体中非饱和渗流的这些特点,并简单讨论了目前... 非饱和带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和饱和带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包括毛细管流、薄膜流、优先流和裂隙-基质相互作用等。这些特点导致非饱和带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具有相当的非均质性。笔者描述了裂隙岩体中非饱和渗流的这些特点,并简单讨论了目前所存在的模拟非饱和渗流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非饱和 渗流 概念模型
下载PDF
降雨入渗下的三维正交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渗流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金元 孙役 陈润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717-1720,共4页
在单裂隙饱和-非饱和渗流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有降雨入渗下的三维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并相应开展了三维正交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渗流实验研究,分别从渗流时自由水面及降雨下非饱和区渗透荷载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 在单裂隙饱和-非饱和渗流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有降雨入渗下的三维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并相应开展了三维正交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渗流实验研究,分别从渗流时自由水面及降雨下非饱和区渗透荷载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证明单裂隙饱和-非饱和渗流实验关系式是合理可行的,由此所建立的三维裂隙网络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入渗 三维正交裂隙网络 饱和-非饱和渗流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本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慧明 王恩志 孙役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037-2041,共5页
基于连续介质的方法,通过裂隙非饱和渗流的二维数值模拟,对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中应用Van Genuchten(VG)模型和Brooks-Corey(BC)模型进行评价并建立了改进的本构关系。VG模型虽然可以与持水曲线匹配得很好,但是VG模型和BC模型都对相对渗... 基于连续介质的方法,通过裂隙非饱和渗流的二维数值模拟,对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中应用Van Genuchten(VG)模型和Brooks-Corey(BC)模型进行评价并建立了改进的本构关系。VG模型虽然可以与持水曲线匹配得很好,但是VG模型和BC模型都对相对渗透率估计过低。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BC相对渗透率-饱和度的关系和VG毛管压力-饱和度的关系结合,可以较好地描述非饱和渗流的本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岩体裂隙 非饱和渗流 本构关系 数值分析 二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岩体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康宏 柴军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53-1257,共5页
在进行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中,选用合理的裂隙岩体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非常关键。基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特点,简述当前国内外非饱和裂隙岩体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模型的研究状况。总结出非饱和裂隙渗透具有毛细管流、薄膜流... 在进行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研究中,选用合理的裂隙岩体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非常关键。基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特点,简述当前国内外非饱和裂隙岩体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模型的研究状况。总结出非饱和裂隙渗透具有毛细管流、薄膜流、优先流、裂隙-基质相互作用和沟槽流特点;分析了建立单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模型的主要方法,包括物模试验法、数值计算法和数学推导法,并归纳这些方法的计算结果;最后,结合渗流特点,对各种曲线模型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得出:(1)目前的曲线关系均建立在毛管理论基础之上,几乎没有反映渗流其他特点的关系曲线;(2)运用数值计算法和数学推导建立曲线模型较为简便;(2)在排水曲线初始时段,Brooks-Corey(BC)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比van Genuchten(VG)模型要好些,而在末尾时段VG模型要好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 渗流 毛管压力 裂隙
下载PDF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分形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强 徐卫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35-2740,共6页
基于毛细吸持理论和Sierpinski空间的假定,建立了用分维数表示的毛细压力-有效饱和度及毛细压力-相对渗透系数关系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形模型。根据Monte-Carlo模拟技术由平硐资料生成三维裂隙网络,利用盒维数方法计算裂隙岩体体积... 基于毛细吸持理论和Sierpinski空间的假定,建立了用分维数表示的毛细压力-有效饱和度及毛细压力-相对渗透系数关系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形模型。根据Monte-Carlo模拟技术由平硐资料生成三维裂隙网络,利用盒维数方法计算裂隙岩体体积分维数。探讨了分维数与裂隙渗透率的关系。结合糯扎渡水利工程实例,将模型计算结果与Brook-Corey模型对比,结果表明相对渗透率主要受最大裂隙开度的影响,当裂隙开度范围不大时,分形模型可较好描述岩体裂隙的毛细压力与有效饱和度的关系。当裂隙开度范围较大时,rmin<<rmax,忽略最大裂隙开度,模型可以等价于Brook-Corey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模型 非饱和渗流 三维裂隙网络 最大裂隙开度
下载PDF
降雨入渗下互层状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卢刚 周志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99-1403,共5页
在总结缓倾状互层裂隙岩体的裂隙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给出了其裂隙网络生成方法;介绍了双重介质非饱和渗流理论,并基于此对缓倾状互层裂隙岩体的非饱和渗流场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互层状裂隙岩体降雨入渗条件下的非饱和渗流场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 层状岩体 双重介质模型 降雨 非饱和渗流
下载PDF
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彦洪 柴军瑞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5-50,56,共7页
本文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特性及参数、裂隙岩体浸润面的确定方法、渗流数学模型、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对高坝工程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当前,主要沿用多孔介质渗流的方法研究裂隙渗流,所建立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 本文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特性及参数、裂隙岩体浸润面的确定方法、渗流数学模型、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对高坝工程裂隙岩体渗流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当前,主要沿用多孔介质渗流的方法研究裂隙渗流,所建立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水力参数关系还不能真实反映裂隙渗流的特性;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渗流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裂隙岩体的空隙结构和渗流特性,要继续研究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库水位升降变化及降雨影响下库岸边坡岩体渗流是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应将饱和区与非饱和区统一起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结构 饱和-非饱和渗流 综述 裂隙岩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