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沙酮门诊入组治疗患者首剂量引入与调整 被引量:3
1
作者 赖文胜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总结维持治疗门诊入组患者美沙酮首剂量引入与调整的方法。方法:对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2005年6月20日-2006年12月31日共566例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吸毒量采用不同的美沙... 目的:总结维持治疗门诊入组患者美沙酮首剂量引入与调整的方法。方法:对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2005年6月20日-2006年12月31日共566例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吸毒量采用不同的美沙酮首剂量及当日追加量、次日服用量及追加量,但是所有患者的美沙酮首剂量引入均小于50mg,次日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30mg;最低维持量10-35mg。结论:采用该方法进行美沙酮首剂量引入与调整比较安全、合理,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沙酮门诊 患者 首剂量 引入 调整
下载PDF
通天口服液首剂量不同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王珏 项静燕 陈静炯 《中国社区医师》 2005年第8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通天口服液 临床观察 首剂量 2004年6月 治疗 头颅CT检查 偏头痛患者 2002年 内科门诊 平均年龄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首剂量对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艳晴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首剂量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近足月NRDS患儿共9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B、C三组各30例,分别给予PS首剂量40、70、90 m... 目的:探讨不同首剂量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近足月NRDS患儿共9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B、C三组各30例,分别给予PS首剂量40、70、90 mg/kg辅助治疗,比较三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供氧时间、住院时间、PS重复给药次数及治疗前后PaO_2、PaCO_2、OI和肺部X线片评分、院内肺炎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供氧时间、住院时间、PS重复给药次数、院内肺炎发生率及治疗后的PaCO_2、OI和肺部X线片评分排序为C组<B组<A组(P均<0.05)。三组患儿治疗后PaO_2、PaCO_2、OI及肺部X线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三组患儿治疗后P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首剂量90 mg/kg应用于近足月NRDS,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PS重复给药次数,提高肺部通气功能,有助于避免院内肺炎发生风险,临床价值优于40 mg/kg和7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近足月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首剂量
下载PDF
AOPP救治中阿托品首剂量过大与阿托品中毒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雒亚梅 赵喜梅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170-171,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救治过程中阿托品首剂量过大与阿托品中毒之间关系。方法:对使用阿托品救治的33例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阿托品首剂量过大与阿托品中毒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AOPP患者中,首剂量过大组20例,...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救治过程中阿托品首剂量过大与阿托品中毒之间关系。方法:对使用阿托品救治的33例AO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阿托品首剂量过大与阿托品中毒之间的关系。结果:33例AOPP患者中,首剂量过大组20例,其中17例出现阿托品中毒,中毒发生率达85%。与对照组(正常剂量组)相比较,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OPP救治过程中阿托品首剂量过大易导致阿托品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品 首剂量 中毒
下载PDF
牛肺表面活性剂不同首剂量对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丽娣 李宇生 黄东 《中国处方药》 2020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不同首剂量的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旨在寻找治疗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适疗法。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于儿科就诊的123例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纳入研究,依照... 目的探究分析不同首剂量的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旨在寻找治疗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适疗法。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于儿科就诊的123例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纳入研究,依照治疗药物首剂量的差异,将其分成低剂量组(n=41)、中剂量组(n=41)和高剂量组(n=41),依次为40、70和90 mg/kg,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包括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给药次数、院内肺炎发生率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等。结果高剂量组患儿的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给药次数、院内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同时,中剂量组患儿的吸氧时间、住院时间、给药次数、院内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治疗后,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患儿肺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低、中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的肺功能改善程度优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98%,中剂量组为78.05%,高剂量组为95.12%,则高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对于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言,首剂量给予90 mg/kg的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效果较好,对于患儿的肺功能有着较好的改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 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 首剂量
下载PDF
首剂量加倍是指什么
6
作者 阎敏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6年第7期48-48,共1页
有些患者就医后,会被嘱咐“首剂量加倍”。那么,什么是首剂量加倍,哪些药物可能需要加倍呢?首剂量加倍是指第一次服某种药时,用量加倍。这是为了使血液中药物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迅速起效。目前,临床有几类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进... 有些患者就医后,会被嘱咐“首剂量加倍”。那么,什么是首剂量加倍,哪些药物可能需要加倍呢?首剂量加倍是指第一次服某种药时,用量加倍。这是为了使血液中药物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迅速起效。目前,临床有几类药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首剂量加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剂量 药物浓度 稳态浓度 医生指导
下载PDF
不同首剂量氯胺酮用于术后舒芬太尼-曲马多镇痛的观察
7
作者 叶泽明 钟婉妹 祝积林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3期407-408,共2页
术后镇痛临床应用普遍,镇痛药物配方无统一标准,报道的临床效果差异大。如何使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好、安全,而不良反应轻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使用小剂量氯胺酮作为首剂用于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的术后静... 术后镇痛临床应用普遍,镇痛药物配方无统一标准,报道的临床效果差异大。如何使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好、安全,而不良反应轻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使用小剂量氯胺酮作为首剂用于舒芬太尼联合曲马多的术后静脉镇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镇痛效果,而不良反应轻微,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氯胺酮 术后镇痛 舒芬太尼 曲马多 首剂量 术后静脉镇痛 镇痛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所有的药物都可以首剂量加倍吗
8
《医师在线》 2016年第18期47-47,共1页
临床用药,很多时候需要首剂量加倍,然而看到一些医生似乎加倍加上瘾了,无论什么药都来个首剂量加倍,说能好快一点。但这是不对的吧?
关键词 首剂量 药物 临床用药
下载PDF
不同首剂量的牛肺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矿召 孙一帆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9年第12期2422-242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不同首剂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NRDS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0 mg/kg剂量组和100 mg/kg剂量组,... 目的通过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不同首剂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3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NRDS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0 mg/kg剂量组和100 mg/kg剂量组,每组各50例,分别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首剂量70、100 mg/kg出生体质量的治疗剂量。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再次应用PS率、住院肺炎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吸入氧浓度(FiO2)、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治疗后,100 mg/kg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再次应用PS率、住院肺炎发生率均低于70 mg/k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pO2、pCO2、FiO2、MAP均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0 mg/kg组患儿治疗后pCO2、FiO2、MAP明显优于70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首剂量100 mg/kg出生体质量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能有效显著缩短患儿的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肺炎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首剂量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吸入氧浓度 平均动脉压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时首剂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徐邦夫 肖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目的:观察首剂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疗球。方法:51例心跳停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首剂标准量递增组(A组)25例,首剂大剂量肾上腺素组(B组)26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首剂心跳恢复有效率、自主循环恢复平... 目的:观察首剂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疗球。方法:51例心跳停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首剂标准量递增组(A组)25例,首剂大剂量肾上腺素组(B组)26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首剂心跳恢复有效率、自主循环恢复平均时间、存活率。结果: A组、 B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 44%, 76. 9%, B组明显高于 A组(P<0. 05); B组首剂有效率(61.1%)及存活率(65.4%)均明显高于 A组(25%, 32%)(P<0.01和 P<0.05);自主循环恢复平均时间 A组(12. 6±2.5)分钟,显著长于B组(5.4±2.3)分钟(P<0.001)。结论:首剂大剂量肾上腺素比首剂标准量无效后递增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首剂有效率、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肾上腺素 剂大剂量 应用
下载PDF
首剂大剂量青霉素配合激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黄中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8期75-76,共2页
首剂大剂量青霉素配合激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疗效观察湖南省桂阳县人民医院传染科(424400)黄中庠为了探索钩体病较好的治疗方法,作者对住院的30例钩体病人采用首剂大剂量青霉素配合地塞米松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 首剂大剂量青霉素配合激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疗效观察湖南省桂阳县人民医院传染科(424400)黄中庠为了探索钩体病较好的治疗方法,作者对住院的30例钩体病人采用首剂大剂量青霉素配合地塞米松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剂大剂量 青霉素 疗效观察 赫氏反应 激素治疗 钩体病 观察组 退热时间 肺弥漫性出血
下载PDF
益气养阴化瘀利水法配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茅燕萍 胡顺金 +5 位作者 张超群 刘家生 王亿平 方琦 程皖 唐昆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308-309,共2页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瘀利水法配合首始剂量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泼尼松,首次剂量每天1 mg/kg,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60 mg,晨8时顿服,持续8~12周后正规...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瘀利水法配合首始剂量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泼尼松,首次剂量每天1 mg/kg,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60 mg,晨8时顿服,持续8~12周后正规减量,并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加服益气养阴化瘀利水中药,疗程8~12周。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清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利水法能显著提高激素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减少其复发,并能对抗激素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益气养阴化瘀利水法 剂量激素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治(附45例报告)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春恒 谷秀娟 《黑龙江医学》 2005年第6期403-404,共2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病早期治疗关键是溶栓或取栓,通过在72h内实施,采用尿激酶20万u静点,1次/12h,肝素首剂量500u,30min内滴完,然后用1200u~1600u持续静点。同时监测APTT、PT、PA等有关指标。结果45例...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病早期治疗关键是溶栓或取栓,通过在72h内实施,采用尿激酶20万u静点,1次/12h,肝素首剂量500u,30min内滴完,然后用1200u~1600u持续静点。同时监测APTT、PT、PA等有关指标。结果45例中除2例死亡外,均痊愈出院。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宜早期采用溶栓治疗,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治 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 持续静点 APTT 同时监测 痊愈出院 溶栓治疗 72h 尿激酶 首剂量 关指标
下载PDF
天津地区269例乙肝疫苗接种后效果分析
14
作者 魏蔚 王震宇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 :了解本地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取自天津市传染病院咨询门诊 ,2 69例均为HBs Ag、HBs Ab阴性、肝功能正常之接种者 ,按“0 ,1 ,6”免疫程序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 ,除首剂量分为 1 0 μg与 5μg组外 ,后两次注射量均为 5... 目的 :了解本地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取自天津市传染病院咨询门诊 ,2 69例均为HBs Ag、HBs Ab阴性、肝功能正常之接种者 ,按“0 ,1 ,6”免疫程序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 ,除首剂量分为 1 0 μg与 5μg组外 ,后两次注射量均为 5μg。结果 :(1 )~ 1 0岁组 HBs Ab最高 ,~ 40岁组最低 ,两者均值相差 6倍以上 ,但从总体趋势分析 ,随年龄升高 ,抗体应答能力逐渐下降。 (2 )有 HBV感染史者接种乙肝疫苗 ,其 HBs Ab应答能力较乙肝系列检查全阴者为强。 (3)首剂量 1 0 μg组无论是 3个月 ,还是 7个月 ,HBs Ab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 5μg组。 (4)性别不是影响接种效果的因素。结论 :乙肝疫苗的接种 ,以 2 0岁以前为佳 ,而且尽量接种不少于 3次 ,首剂量不应少于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疫苗 相关因素 首剂量 乙型肝炎
下载PDF
服用思密达的几点注意事项
15
作者 孙林玉 吕道莲 《青岛医药卫生》 1996年第10期39-39,共1页
笔者对1996年5月至10月对实施思密达治疗的各类腹泻及其它胃肠疾患病人计1788例进行了眼用方法指导及监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几点注意 思密达 疾患病人 市立医院 几点体会 饭前服用 水样腹泻 首剂量 胃肠 服用方法
下载PDF
不同剂量固尔苏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付朝阳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4期565-566,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首剂量固尔苏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该院住院需要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NRDS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固尔苏200 mg/kg,... 目的:探讨不同首剂量固尔苏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该院住院需要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NRDS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固尔苏200 mg/kg,B组给予固尔苏100 mg/kg。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气指标、胸片、机械通气发生率以及第2、第3次使用固尔苏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3 h、24 h血气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气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机械通气发生率及第2、第3次固尔苏使用率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A组胸片分期改善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200 mg/kg为首剂量治疗NRDS明显优于其他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早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固尔苏 不同首剂量
原文传递
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晚期癌痛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平瑞 孙来保 +3 位作者 曹小龙 江伟航 黄政通 董静毅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晚期癌症患者12例,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将导管埋入皮下隧道,外接PCA泵,药盒内每100 ml 生理盐水含吗啡20mg,采用首量+连续+自控模式(LCP),首剂量吗啡0.5mg,... 目的观察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晚期癌症患者12例,在蛛网膜下腔置管,将导管埋入皮下隧道,外接PCA泵,药盒内每100 ml 生理盐水含吗啡20mg,采用首量+连续+自控模式(LCP),首剂量吗啡0.5mg,维持量吗啡20-30 μg/h, PCA为20 μg/次,锁定时间20 min。结果镇痛时间最短为10日,最长为32d,治疗前12例VAS评分均>5分,治疗后1-14d 10例疼痛完全缓解,均为0分,有2例为1-2分,14d后有9例仍为0分,吗啡平均用量为(1.3±0.5)mg/d。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发生率以第1周多见,两周过后各种不良反应明显下降,无感染发生。结论患者自控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用于晚期癌痛治疗, 药物剂量小、镇痛效果确切,是难治性晚期癌痛WHO三阶梯药物治疗以外的一种良好的辅助及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痛 镇痛治疗 难治性 蛛网膜下腔置管 三阶梯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晚期癌症患者 患者自控 VAS评分 临床效果 皮下隧道 PCA泵 生理盐水 镇痛时间 完全缓解 皮肤瘙痒 癌痛治疗 吗啡镇痛 药物剂量 镇痛效果 补救方法 首剂量
原文传递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菊平 何竑超 +4 位作者 王浩飞 祝宇 王晓晶 周文龙 沈周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82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0例,女22例.年龄29~ 82岁,平均(56.1±11.3)岁.52例有血尿、腰痛、肿块等临床症状.... 目的 探讨影响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82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0例,女22例.年龄29~ 82岁,平均(56.1±11.3)岁.52例有血尿、腰痛、肿块等临床症状.肿瘤大小2.0~18.0 cm,平均(8.0±3.0) cm.肾肿瘤位于左侧41例,右侧37例,双侧4例.69例接受了肾切除术,13例未行肾切除术者行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肉瘤样癌各2例,集合管癌1例.转移部位包括肺50例、肝11例、骨14例、胰腺3例、后腹膜淋巴结31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2分52例,≥3分30例.Hb平均(132±24) g/L,治疗开始时59例低于正常值.碱性磷酸酶平均(90±65) U/L,治疗开始时9例异常.乳酸脱氢酶平均(168±114) U/L,治疗开始时6例异常者.WBC平均为(6.4±2.0)×109/L,治疗开始时2例异常.MSKCC风险模型高危组14例,中危组68例.74例在确诊1年内、8例在确诊1年后接受舒尼替尼治疗,59例治疗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本组82例的总生存期为2.8264.1个月,平均(21.6±14.1)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存活率为71%,2年存活率为64%,3年存活率为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P=0.005)、初次就诊时有临床症状(P=0.031)、未行患肾切除术(P=0.012)、转移部位数目≥2个(P=0.015)、靶向治疗开始时的Hb值(P=0.005)、靶向治疗开始时的碱性磷酸酶值(P=0.007)、MSKCC评分≥3分(P=0.000)、肝转移(P=0.000)、骨转移(P=0.000)、舒尼替尼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P=0.000)等10项因素对转移性肾癌的预后有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P=0.136)、初诊时无临床症状(P=0.801)、靶向治疗开始时碱性磷酸酶值<126 U/L(P=0.618)、无骨转移(P=0.068)、无胰腺转移(P=0.265)等是对预后有益的因素;舒尼替尼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P=0.000)是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靶向药物可使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因素发生一定变化.舒尼替尼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是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肾癌 靶向治疗 预后因素 月相对剂量密度
原文传递
海洛因依赖患者治疗期间嗜睡一例
19
作者 童维红 尹好先 +2 位作者 王刚 董华斌 陈小云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1-121,共1页
患者,男性,37岁,已婚,于1996年开始烫吸海洛因,一月后成瘾,每天使用不断,且剂量逐渐增大,于入院前三年开始改为静脉注射,一年前注射双侧股动脉,现在每天注射4~5次,一次量约0.5g,一天需约2.0g,最后于入院前六个小时注射... 患者,男性,37岁,已婚,于1996年开始烫吸海洛因,一月后成瘾,每天使用不断,且剂量逐渐增大,于入院前三年开始改为静脉注射,一年前注射双侧股动脉,现在每天注射4~5次,一次量约0.5g,一天需约2.0g,最后于入院前六个小时注射约0.5g,于2006年5月5日12时入住我所,两小时后出现戒断反应,给予美沙酮首剂量32mg口服,晚八时发药呼之不醒,其家属代诉原在家和其他戒毒所戒毒时均出现这种情况,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 治疗期 静脉注射 嗜睡 烫吸海洛因 戒断反应 首剂量 戒毒所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四春 张忠胜 《黑龙江中医药》 2020年第3期395-396,共2页
目的:轻型卒中和TIA最初的几天是脑梗塞复发风险最大的时期,本研究探索采用非首剂负荷剂量、更短时间(7天)的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TIA... 目的:轻型卒中和TIA最初的几天是脑梗塞复发风险最大的时期,本研究探索采用非首剂负荷剂量、更短时间(7天)的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TIA以及轻型脑梗死患者751例。依据住院期间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192例)、非首剂负荷剂量双抗血小板组(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 qd)(314例)、首剂负荷剂量的双抗血小板组(首剂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联合阿司匹林100mg qd)(245例)等三组。观察住院7天时脑梗塞复发情况及出血事件。结果:普通双抗血小板组和阿司匹林组新发卒中分别为14.6%和15.1%,而首剂负荷剂量双抗组新发卒中9.1%;三组相比,首剂负荷剂量双抗组在减少新发卒中方面优于非首剂负荷剂量双抗组和阿司匹林组;非首剂负荷双抗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在新发卒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发生例数在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更短期的双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的缺血性卒中复发,其中首剂负荷剂量是关键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双抗血小板 剂负荷剂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