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左派电影族群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卫防 张文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共11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内地"文革"的影响和香港本土化意识的觉醒等原因,香港左派电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颓势。在这种氛围中,香港左派电影族群怀着爱国热情和对电影的挚爱,依然在延续人文脉流、保持写实传统、完善类型等方面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内地"文革"的影响和香港本土化意识的觉醒等原因,香港左派电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颓势。在这种氛围中,香港左派电影族群怀着爱国热情和对电影的挚爱,依然在延续人文脉流、保持写实传统、完善类型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美学贡献,并极力维系着曾经辉煌的左派文化;同时,尽管处于颓势之中,却仍在演艺人才培养、院线业的开拓及内地纪录片的发行等方面做出了产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左派电影 族群 美学贡献 文化贡献 产业贡献
下载PDF
“文革”时期香港左派电影的创作和发行实况新探
2
作者 赵卫防 张文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6,共9页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开启了本土化转型之路,娱乐化成为这种转型的主体诉求。在此语境下,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却深受内地的影响,在创作上体现出了与内地电影的互文性,显现出了政治挂帅下概念化和公式化的美学同质化现象,出...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开启了本土化转型之路,娱乐化成为这种转型的主体诉求。在此语境下,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却深受内地的影响,在创作上体现出了与内地电影的互文性,显现出了政治挂帅下概念化和公式化的美学同质化现象,出品影片渐渐远离了香港观众。相应地,香港电影产业也遭遇颓势,制片数量严重下滑,两地之间的电影输出输入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境况。直至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左派电影虽有一定的恢复,但颓势却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左派电影 本土化 互文性 颓势 输出输入
下载PDF
“冷战”环境下香港左派电影的传承与创新——以“长城”“凤凰”的影片为例
3
作者 丁佩 《新闻研究导刊》 2019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本文讨论了在"冷战"环境下,20世纪50年代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通过对"长城""凤凰"电影公司的影片分析,基于中国传统电影层面,研究香港左派电影创作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对具体的影片进行分析。从当时的角度... 本文讨论了在"冷战"环境下,20世纪50年代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通过对"长城""凤凰"电影公司的影片分析,基于中国传统电影层面,研究香港左派电影创作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对具体的影片进行分析。从当时的角度看,香港左派电影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式元素和西方元素相结合的"混合文化",为后来香港电影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香港左派电影 朱石麟 李萍倩 “影戏”
下载PDF
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电影的艺术建构和商业运作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燕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99,共6页
在20世纪中期的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电影以"长城"、"凤凰"、"新联"为主力,全面开拓进步电影格局。当时面对右派电影、"绿背"阵营以及英殖民当局政治审查等现实状况,左派电影"在夹缝中求生... 在20世纪中期的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电影以"长城"、"凤凰"、"新联"为主力,全面开拓进步电影格局。当时面对右派电影、"绿背"阵营以及英殖民当局政治审查等现实状况,左派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实现了一种杂糅香港意识和中国认同的银幕文化体系。香港左派电影必须面对商业环境和香港生存,不仅形成了社会写实、伦理写作和家国同构为主导的艺术建构格局,而且在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方面自觉遵循商业化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背景 香港左派电影 艺术建构 商业运作
原文传递
“长城”的新旧转换与香港地区左派电影的“市场”问题(1950―1952)
5
作者 王宇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7,共9页
“长城公司改组”是开启香港地区左派电影的重要事件之一,“新长城”的创立须放置在当时香港地区电影业面对的危机中探讨。在“长城”的新旧转换中,电影公司对国内市场的注重与期待是重要驱动之一,同时党的香港地区“电影小组”立足“... “长城公司改组”是开启香港地区左派电影的重要事件之一,“新长城”的创立须放置在当时香港地区电影业面对的危机中探讨。在“长城”的新旧转换中,电影公司对国内市场的注重与期待是重要驱动之一,同时党的香港地区“电影小组”立足“此时此地”,为之做政治引导与制片发行上的建议与批评。在1950年至1952年间,经由电影界不同角度的观点碰撞,以及电影公司的具体市场实践,香港地区左派电影的“市场”问题从电影小组“面对国内,照顾海外”与“国内外兼顾”的暂时倡导,逐步明晰和落实为综合考量、发挥地理和战略优势的“背靠祖国、面向海外”的中央方针。在这个过程中,新长城公司早期的市场实践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左派电影 新长城 电影市场 电影小组
原文传递
冷战格局中的《清宫秘史》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宇平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4-90,共7页
本文将1967年国内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放到冷战格局中来考察,详细梳理1948至1967年间大陆和香港两地对该片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指出影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来自它既跨越1949年又跨越陆港边界,并在跨越过程中被加诸种种符码,这又反过来昭示... 本文将1967年国内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放到冷战格局中来考察,详细梳理1948至1967年间大陆和香港两地对该片的不同理解和反应,指出影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来自它既跨越1949年又跨越陆港边界,并在跨越过程中被加诸种种符码,这又反过来昭示和强化不同时段与空间的界限。通过对影片的"批判—回应",陆港地理与政治的边界正转化成文化与心理的边界;而在批判中对导演朱石麟的回避、以及朱石麟去世事件,则呈现了香港左派电影界与共和国政治的脉络交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清宫秘史》 姚克 朱石麟 香港左派电影
下载PDF
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影人的美学策略及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卫防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8,共7页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60年代后期,内地为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制定了走市民娱乐路线、避免意识形态宣扬的美学策略,并给予了较高的政治肯定。在轻松的创作环境中,香港左派电影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并在美学和产业两个方面对整体香港电影产...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60年代后期,内地为香港左派电影族群制定了走市民娱乐路线、避免意识形态宣扬的美学策略,并给予了较高的政治肯定。在轻松的创作环境中,香港左派电影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并在美学和产业两个方面对整体香港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一时期,以电影为龙头,内地文艺开始全方位地登陆香港,香港左派电影族群也开始了在港的高质量文艺演出,形成了一代港人的集体记忆,最终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铸成了强势的左翼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左派电影 美学策略 艺术成就 产业影响 强势左翼文化
原文传递
夏衍与《憩园》的三种讲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宇平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5,共8页
"改编"是夏衍电影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艺界重要领导,他仍然直接参与具体电影剧本创作。夏衍后期的五个电影剧本都是对文学经典/革命经典的电影改编,为香港进步/左派电影界创作的剧本《憩园》是其... "改编"是夏衍电影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艺界重要领导,他仍然直接参与具体电影剧本创作。夏衍后期的五个电影剧本都是对文学经典/革命经典的电影改编,为香港进步/左派电影界创作的剧本《憩园》是其中的特殊作品,夏衍尤其赞赏它的"民族化"的特点。本文考察巴金原著版本、夏衍改编后的电影剧本以及导演朱石麟执导的《故园春梦》(即《憩园》)的电影呈现之间的差异,结合夏衍的改编思想,探讨面对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特殊性,夏衍的电影剧本《憩园》叙事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是如何呈现了不同面貌的夏衍。他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式伦理情感故事,避免了惯用的亲情感召、道德教化以及新旧交替的故事模式,丰富和冲击了香港电影的银幕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园》 巴金 夏衍 朱石麟 《故园春梦》 民族化 香港左派电影
下载PDF
中国香港电影的内地放映(1949-1963年)
9
作者 王宇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6-182,共7页
张济顺在《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一书中,以“时尚再现”为名专章讨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美国电影与中国香港电影在上海的放映情况。她指出,在当时文化体制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在好莱坞影片被逐出电影市场后,中国香港电影作... 张济顺在《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一书中,以“时尚再现”为名专章讨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美国电影与中国香港电影在上海的放映情况。她指出,在当时文化体制急剧转型的背景下,在好莱坞影片被逐出电影市场后,中国香港电影作为“好莱坞遗风”登场,即使是中国香港左派电影,其所具有娱乐性、明星文化、都市摩登元素以及小资产阶级趣味都激起市民的文化认同乃至狂热追逐;在国家有意识有限度的中国香港影片放映背后,展开了国家与社会的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好莱坞影片 中国香港左派电影 文化认同 国家与社会 娱乐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