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粤语和普通话的接触——以“就”字在香港普通话媒体中的用法为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文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4-77,共4页
香港媒体普通话媒体中的"就"字有一个用法不被内地说普通话的人所接受,却被说粤语的群体所接受。我们断定该用法来自粤语,但粤语语法著作对这个用法却没有描写。香港普通话尽管与内地的普通话十分相近,但是仍旧不同,"就&... 香港媒体普通话媒体中的"就"字有一个用法不被内地说普通话的人所接受,却被说粤语的群体所接受。我们断定该用法来自粤语,但粤语语法著作对这个用法却没有描写。香港普通话尽管与内地的普通话十分相近,但是仍旧不同,"就"字的用法就是很好的证据。我们认为香港媒体普通话不是内地的普通话也不是粤语,应该看做是内地普通话和粤语之间接触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 香港普通话 语言接触
下载PDF
“香港普通话水平考试(PSK)”在港通过专家审定
2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香港普通话水平考试(PSK)” 语言测试 设计思想 理论依据 等级标准 考试标准化
下载PDF
基于课例研究的香港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3
作者 施澜 郑新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第18期104-107,共4页
自1997年以来,香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普通话科目。普通话科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香港与祖国大陆的交往,增强文化认同。通过香港的普通话课例“发现拼音的拼读规则”发现,香港普通话教学现状有喜有忧。从教师教学、教材和语言环境的... 自1997年以来,香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普通话科目。普通话科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促进香港与祖国大陆的交往,增强文化认同。通过香港的普通话课例“发现拼音的拼读规则”发现,香港普通话教学现状有喜有忧。从教师教学、教材和语言环境的视角反思普通话课程目标尚未很好实现的主要原因,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从知识到文化”改进途径的可能性建议,包括:教师应该强化学科教学知识(PCK);激发动机,营造积极的语言环境;促进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改善课程审议,完善教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普通话教学 ICT教学 自主学习 课例研究 教材 学科教学知识
下载PDF
专业普通话课程与专业书面中文课程的接轨及发展趋势--以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专业普通话课程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z1期39-42,共4页
香港推广普通话的全面展开、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许多行业北上发展的需要,使大学普通话教育面前严峻的考验。未来大学的普通话教学应该如何定位?我们认为除了本港多所院校已经开设的商贸普通话课程以外,还要根据具体行业的具... 香港推广普通话的全面展开、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许多行业北上发展的需要,使大学普通话教育面前严峻的考验。未来大学的普通话教学应该如何定位?我们认为除了本港多所院校已经开设的商贸普通话课程以外,还要根据具体行业的具体需求,走书面中文的专业普通话课程之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专业普通话课程涉及了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评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为同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大学普通话教育 专业普通话 书面中文 中文课程 语言能力
下载PDF
The Dynamics of Hong Kong Identity: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5
作者 Siu-lun Lee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5期334-340,共7页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language use and the language situation of Hong Ko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dentity issue or identity crisis (as reported in some of the media, such as The Guardian, March 2012). T...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language use and the language situation of Hong Ko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dentity issue or identity crisis (as reported in some of the media, such as The Guardian, March 2012). The "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 language policy" of Hong Kong is discussed. The use of the three language varieties, namely Cantonese, English and Mandarin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Hong Kong people's proclaimed cultural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mixed code (juxtaposing English into Cantonese utterances) also marks the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proclaimed cultural identity. With the several social issues happened in Hong Kong 2010-2012, Hong Kong citizens' sense of belonging with an ethnic Hong Kong identity reached the highest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Opinion Program launched by one of the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Language use in one of the recent television drama series magnifies the issue of "Hongkongnes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use of Cantonese and mixed c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OLINGUISTICS language use Hong Kong identity Hong Kong studies CANTONE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