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龙脑香科植物新纪录种——盈江柳安
1
作者 《云南林业》 2024年第5期52-53,共2页
2023年3月,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谭运洪研究团队在保护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一株枝头挂满圆球状果实的高大乔木。其高大的树干、似曾相识的叶片、独特的果实立刻引起调查人员的注意。经... 2023年3月,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谭运洪研究团队在保护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中,发现一株枝头挂满圆球状果实的高大乔木。其高大的树干、似曾相识的叶片、独特的果实立刻引起调查人员的注意。经专家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植物 中国科学院 省级自然保护区 铜壁关 高大乔木 植物资源调查 圆球状 研究团队
下载PDF
贵州香科科属3种植物中的二萜成分
2
作者 陈兴良 王天恩 陈青 《贵州科学》 2000年第1期31-33,共3页
从黔产香科科属 3种植物中分离鉴定了 8个二萜化合物和 1个三萜化合物 ,其中 2个为新化合物。本文重点描述二齿香科科中的新二萜化合物—— bidentatin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唇形科 二齿香科 二萜化合物 贵州 香科科属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石兆勇 陈应龙 +1 位作者 刘润进 王维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0-365,共6页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1 7种龙脑香科树种根系丛枝菌根 (Arbuscularmycorrhiza,AM)真菌的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根围土壤中AM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 ,调查根样均有不同程度的菌根感染 ,感染率最高可达 40 % ,调查揭示了西...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1 7种龙脑香科树种根系丛枝菌根 (Arbuscularmycorrhiza,AM)真菌的定居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根围土壤中AM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 ,调查根样均有不同程度的菌根感染 ,感染率最高可达 40 % ,调查揭示了西双版纳地区龙脑香科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可形成丛枝菌根。初步从龙脑香科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出 32种AM真菌 ,隶属于无梗囊霉属 (Acaulospora)、球囊霉属 (Glomus)、原囊霉属 (Achaeospora)、拟球囊霉属 (Paraglomus)和盾巨孢囊霉属 (Scutellospora) ,其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地区 龙脑香科 植物 AM真菌 袍子密度
下载PDF
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真菌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石兆勇 孟祥霞 +1 位作者 陈应龙 刘润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1-344,共4页
在天然林地和温室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s,AM)真菌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和侵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坡垒作盆栽寄主加富培养后,菌根侵染率、泡囊、丛枝和侵入... 在天然林地和温室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龙脑香科植物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s,AM)真菌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和侵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坡垒作盆栽寄主加富培养后,菌根侵染率、泡囊、丛枝和侵入点都低于原采样植物,以原坡垒土壤中栽植苗木的侵染率为最高,可达203%;而以望天树根围土壤栽植的苗木为最低,仅为106%;坡垒还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采样植物根围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相对多度、频度、属的组成、丰度等.在4种土壤中,栽植坡垒苗木后,AM真菌的孢子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采用与原采样相同种类的植物作为AM真菌加富培养的寄主更有利于促进AM真菌的生长发育、保持AM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频度 孢子密度 相对多度 龙脑香科植物 坡垒
下载PDF
中国龙脑香科植物受胁状况及迁地群落保护探讨 被引量:20
5
作者 孟令曾 许再富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3,共6页
广义的龙脑香科植物是泛热带分布,中国有5属13种,其中1种为引种栽培,仅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和西藏。许多龙脑香科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近年来各地森林遭受强度破坏,加之其自身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和种子生物学特性,大多数... 广义的龙脑香科植物是泛热带分布,中国有5属13种,其中1种为引种栽培,仅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和西藏。许多龙脑香科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近年来各地森林遭受强度破坏,加之其自身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和种子生物学特性,大多数种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该文主要介绍中国龙脑香科植物目前的受威胁状况、具体保护研究工作及其不足,并提出了进行迁地群落建设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植物 受胁状况 群落保护 迁地保护 中国
下载PDF
龙脑香科植物种子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路信 兰芹英 杨明挚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50,55,共6页
大部分龙脑香科植物的种子在发育末期不经历成熟脱水,脱落时有较高的含水量,并且对低温和脱水非常敏感,在贮藏特性上属于顽拗性种子。而影响种子脱水耐性的因素,有种子本身的生理生化物质基础,也有种子在母株上所经受的外界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龙脑香科植物的种子在发育末期不经历成熟脱水,脱落时有较高的含水量,并且对低温和脱水非常敏感,在贮藏特性上属于顽拗性种子。而影响种子脱水耐性的因素,有种子本身的生理生化物质基础,也有种子在母株上所经受的外界环境的影响。目前,龙脑香科种子在脱水过程中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贮藏条件对种子活力的影响以及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等方面研究得较多。此外,对顽拗性的龙脑香科种子脱水敏感性的机制也有研究。本文对龙脑香科种子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 顽拗性种子 种质资源 低温敏感 脱水敏感
下载PDF
香科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凯 王绪礼 +3 位作者 王义坤 李静 徐康平 谭桂山 《中南药学》 CAS 2016年第7期735-741,共7页
近年来,香科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不断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萜类、黄酮和苯丙素类化合物是该属植物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最近,大量的文献报道了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本文对近10年香科科属植物新... 近年来,香科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不断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萜类、黄酮和苯丙素类化合物是该属植物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最近,大量的文献报道了该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新进展。本文对近10年香科科属植物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便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科科属 化学成分 萜类 药理活性
下载PDF
大唇香科科脂溶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皮科 张前军 +3 位作者 牟明月 柏松 陈青 姚荣君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研究大唇香科科Teucrium labiosum的脂溶性成分。方法:以乙醇提取,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八烷酸(Ⅰ)、α-菠菜甾醇(Ⅱ)、脱镁叶绿素甲酯... 目的:研究大唇香科科Teucrium labiosum的脂溶性成分。方法:以乙醇提取,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八烷酸(Ⅰ)、α-菠菜甾醇(Ⅱ)、脱镁叶绿素甲酯(Ⅲ)、木栓醇(Ⅳ)、羽扇豆醇(Ⅴ)和△5,22-豆甾烯醇(Ⅵ)。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形科 大唇香科 脂溶性成分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龙脑香科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闫兴富 曹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2,共7页
就光照、水分、动物捕食和菌根共生体对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幼苗生长与死亡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一展望。光照是影响龙脑香科植物幼苗生长和存活的最重要的资源条件,林窗中的较强光照有利于幼苗的生长... 就光照、水分、动物捕食和菌根共生体对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幼苗生长与死亡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一展望。光照是影响龙脑香科植物幼苗生长和存活的最重要的资源条件,林窗中的较强光照有利于幼苗的生长与存活。引起龙脑香科植物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脊椎动物捕食增加龙脑香科植物幼苗的死亡,昆虫对幼苗叶片捕食造成的死亡只发生在叶片大量损失或幼苗较小的情况下。龙脑香科植物幼苗能通过与真菌形成共生体从成年植株获得营养和水分供应而生长,尤其在资源亏缺的条件下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 幼苗 生长与存活 干旱 动物捕食 菌根 综述
下载PDF
龙脑香科植物菌根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4-109,共6页
龙脑香科植物为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对菌根的依赖性很大。该类植物菌根真菌资源多样性丰富,其菌根形态也具有多样性。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龙脑香科菌根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菌根技术在天然林恢复、改造和人工林建设方面的... 龙脑香科植物为典型的菌根营养型树种,对菌根的依赖性很大。该类植物菌根真菌资源多样性丰富,其菌根形态也具有多样性。本文分析总结了近年来龙脑香科菌根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菌根技术在天然林恢复、改造和人工林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 菌根真菌 菌根多样性 菌根营养性树种 工业原料林
下载PDF
中国龙脑香科植物纪要(英文)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锡文 李捷 PeterAshton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广义的龙脑香科是泛热带分布。中国有 5属 12种 ,其中 1种为引种栽培 ,产云南、广西、海南及西藏。本科分布北界在印度的喜马偕尔邦 ,在该地粗壮娑罗双Shorearobusta约达北纬 31°。《中国植物志》所报道见于我国的纤细龙脑香Dipter... 广义的龙脑香科是泛热带分布。中国有 5属 12种 ,其中 1种为引种栽培 ,产云南、广西、海南及西藏。本科分布北界在印度的喜马偕尔邦 ,在该地粗壮娑罗双Shorearobusta约达北纬 31°。《中国植物志》所报道见于我国的纤细龙脑香Dipterocarpusgracilis确实未见于我国。我国自然生长的东京龙脑香Dipterocarpusretusus依据毛被的多少可分为 2个变种 ,它们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林中。由于毛被多少不是区分种的可靠特征 ,因此将河内坡垒Hopeahongayanensis及多毛坡垒H mollissima两者都归并到狭叶坡垒H chinensis。鉴于雄蕊数目的不确定性 ,海南所产的Hopeaexalata与越南所产的H reticulata就视为同一种 ,而采用后者作为种名。版纳青梅Vaticaxishuangbannaensis与广西青梅V guangxiensis两者以叶脉数目来区分是不可靠的 ,也应视为同种而采用后者作为种名。经野外实地考察 ,望天树Parashoreachinensis仍应恢复其原来的学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龙脑香科植物 分类
下载PDF
香科科属植物中二萜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迪安 李广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5年第4期58-64,共7页
文章综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研究香科科属植物中二萜的进展情况,列出了33个二萜化合物的简要理化常数,重点分析了Clerodane型二萜的结构特点及光谱特征。
关键词 香科科属 二萜 化学成分 唇形科
下载PDF
中国龙脑香科植物分类研究(一)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永康 吴家坤 龚祝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3期1-7,共7页
笔者对中国龙脑香科进行了长时期的科考调研和采集与艰苦发掘 ,并作专科系统分类为主的综合深入研究 ,其现阶段结果为 30个分类单元 ,计有 4属 17种 7亚种和 6变种 ,其中有 7新种 ,新组合与新改名 1种 ,2个新亚种和 5个新组合亚种 ,4个... 笔者对中国龙脑香科进行了长时期的科考调研和采集与艰苦发掘 ,并作专科系统分类为主的综合深入研究 ,其现阶段结果为 30个分类单元 ,计有 4属 17种 7亚种和 6变种 ,其中有 7新种 ,新组合与新改名 1种 ,2个新亚种和 5个新组合亚种 ,4个新变种及 2个新组合变种 ,另有 2个种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增补 ;尤其是首次发现了福建双翅龙脑香化石植物新种 ,笔者转移柳桉属Parashorea为娑罗双属Shorea的亚属Subgen .(5 2 ) ,恢复了 1个种 ,其实际存在的一系列分类疑难问题予以必需与必要的切实、认真、严谨、谦逊而实事求是的清理和客观的分类处理。还同时发表了邻国的 1新种、1新亚种、5个新组合亚种和 3个新组合变种 ,并论述其 6个种的多型性 (多自然类型 )种系构成 ;因为它们是中国种类的自然亲族成员 ,一并加以研讨。全文共研讨了 4 7个分类单元 ;并把它们作了初步的系统排列 ,列入其所属的亚属、组和系。(一 )本篇包括 :(1)中国龙脑香科植物概况 ,均为珍稀濒危树木及其珍稀森林 ,1984— 1999年 8月列入国家重点保护 10种 :一级者 1种 (望天树 ) ;二级者 6种 (狭叶坡垒、坡垒、多毛坡垒、云南娑罗双、广西青梅、版纳青梅 ) ;三级重点保护者 3种 (青皮、无翼坡垒、广西青梅 ) ,其余种有的列入省级重点保护 (如毽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龙脑香科植物 系统分类 新分类群
下载PDF
香科科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皮科 张前军 +2 位作者 牟明月 陈青 姚蓉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5期892-899,884,共9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香科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给予了很大关注。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有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属植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解热镇痛、利胆利尿、降糖降压等活性,对昆虫具有拒食作用。本... 近年来学术界对香科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给予了很大关注。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有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属植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解热镇痛、利胆利尿、降糖降压等活性,对昆虫具有拒食作用。本文综述了2000年来香科科属20余种植物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该属植物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科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龙脑香科植物AM真菌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5
作者 石兆勇 陈应龙 刘润进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7,共6页
对我国云南和海南龙脑香科植物的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AM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从46处龙脑香林采回的19种龙脑香科树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分离AM真菌的孢子,发现在所调查的19个树种中,所有树种的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A... 对我国云南和海南龙脑香科植物的天然原始林和人工林AM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对从46处龙脑香林采回的19种龙脑香科树种的根系和根际土壤样品,分别进行显微观察和分离AM真菌的孢子,发现在所调查的19个树种中,所有树种的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AM真菌的侵染,高者可达50%, 平均为21%,其中在大多数根样中发现有泡囊生成;对土壤样品的分析,分离到大量的孢子,其孢子密度从7~132个/20ml土样不等,平均为58个.对所分离到的孢子进行鉴定,发现无梗囊霉属和球囊霉属的孢子占大多数,其频度和相对多度分别为33.25和46.89;18.04和30.80.研究结果表明,龙脑香科不仅仅能够形成外生菌根,而且也能象大多数热带林木一样能够广泛的形成丛枝菌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梗囊霉属 球囊霉属 侵染状况 孢子密度 相对多度 龙脑香科植物 AM真菌资源
下载PDF
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植物纪要 被引量:21
16
作者 朱华 王洪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2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订正了西双版纳产龙脑香科植物,新组合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Wang Hsie)H.Zhu,comb.nov.),归并异名版纳青梅(Vaticaxishuangbannaensis G.D.Tao et J.H.Zhang,syn.nov),并重新讨论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望天树 版纳青梅 龙脑香科
下载PDF
中国龙脑香科植物分类研究(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永康 吴家坤 龚祝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5期1-7,共7页
(三 )本篇包括 :(1)中国青梅属Vatica的五个分类单元作了分类论述 ;(2 )中国双翅龙脑香属Diptero carpus的 11个分类单元和邻国的 2个分类单元作了分类论述 ,同时对它们作了系统排列。其中有福建双翅龙脑香D .fujianensis化石植物新种 ... (三 )本篇包括 :(1)中国青梅属Vatica的五个分类单元作了分类论述 ;(2 )中国双翅龙脑香属Diptero carpus的 11个分类单元和邻国的 2个分类单元作了分类论述 ,同时对它们作了系统排列。其中有福建双翅龙脑香D .fujianensis化石植物新种 (中新世、佛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龙脑香科植物 青梅属 分类
下载PDF
长毛香科科脂溶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牟明月 张前军 +2 位作者 皮科 陈青 姚蓉君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3期304-305,共2页
对黔产长毛香科科(Teucrium pilosum(Pamp.)CY Wu et S.Chow)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份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正十七烷(Ⅰ),正十六烷酸(Ⅱ),正十八烷酸乙二醇单酯(Ⅲ),... 对黔产长毛香科科(Teucrium pilosum(Pamp.)CY Wu et S.Chow)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份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为:正十七烷(Ⅰ),正十六烷酸(Ⅱ),正十八烷酸乙二醇单酯(Ⅲ),正十六烷酸乙二醇二酯(Ⅳ),正二十四烷酸乙二醇单酯(Ⅴ),正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Ⅵ)。化合物Ⅰ~Ⅵ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毛香科 分离 提取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中国龙脑香科植物分类研究(二)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永康 吴家坤 龚祝南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二 )本篇对中国坡垒Hopea的 10个分类单元和越南的 2个分类单元作了分类论述 ,同时对它们作了系统排列。
关键词 中国 龙脑香科植物 分类研究
下载PDF
龙脑香科树种引种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连辉明 曾令海 +3 位作者 何波祥 王洪峰 蔡坚 赖建明 《广东林业科技》 2005年第2期35-37,50,共4页
2002年从泰国和越南引进缠结龙脑香、蛇羯布罗香、小瘤龙脑香、具翼龙脑香、钝叶娑罗双、泰国娑罗双和香坡垒等7种龙脑香科树种,对种子的采集、处理、运输、播种育苗等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树种种子保存条件和时间差别很大,... 2002年从泰国和越南引进缠结龙脑香、蛇羯布罗香、小瘤龙脑香、具翼龙脑香、钝叶娑罗双、泰国娑罗双和香坡垒等7种龙脑香科树种,对种子的采集、处理、运输、播种育苗等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树种种子保存条件和时间差别很大,发芽率差异明显,最高的发芽率可达100%,最低的为27%;在广州地区,苗木能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且生长较快,生长量普遍超过用作对照的乡土阔叶树种木荷和香樟,且苗木健壮、生机旺盛,特别能忍受干旱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树种 引种 育苗 苗期管理 热带树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