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俗地》:一种新的马华文学图景的生成
1
作者 徐则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5,共5页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的民俗展示,这展示也多半...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的民俗展示,这展示也多半要附丽于宏大的场景。已完成经典化的作品如此,新生的作品也同样如此。最近4年间,我做过两届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花踪文学奖”的小说奖评委。该奖参选者甚众,每届都少长咸集,新人与老手并举,走到最后的,创作上最为成熟、艺术上最为自洽者,也不外乎这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学奖项 “花踪学奖” 宏大叙事 殖民地 传奇性 种族歧视 少长咸集
下载PDF
“乡愁乌托邦”的祛魅叙事——论黄锦树和他的马华文学
2
作者 骆江瑜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 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文学到重塑家国想象脉络,黄锦树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积极革新马华文学,呈现出与前生代、中生代决然割裂的先锋姿态。在写作技巧和表现内容上大胆进行再造,坚持地域书写,重塑文化心理,在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乡愁乌托邦 祛魅 黄锦树
下载PDF
“中国性”迷思与“立人”的焦虑——论当代马华文学中的失败叙事
3
作者 奚炜轩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52-60,共9页
当代马华作家继承了中国新文学对失败叙事的关注,围绕家庭、革命两大场域塑造失败的男性形象,呈示出对马华族群“中国性”既向往又疏离的迷思,既借失败叙事批判马华的中国属性,又在族群政治的压迫下以“中国性”作为文化抵抗资源。鲁迅... 当代马华作家继承了中国新文学对失败叙事的关注,围绕家庭、革命两大场域塑造失败的男性形象,呈示出对马华族群“中国性”既向往又疏离的迷思,既借失败叙事批判马华的中国属性,又在族群政治的压迫下以“中国性”作为文化抵抗资源。鲁迅式的“立人”焦虑是当代马华文学失败叙事的内在动力,反映了马华作家的救赎心态,而与男性失败者相对的成功女性,则寄寓了马华作家对华人自立自强的愿景,提供了对华人历史、文化更辩证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失败叙事 中国性 “立人”思想
下载PDF
马华文学的困境与黄锦树《雨》的隐喻书写
4
作者 黄雨耕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0-86,共7页
马来西亚华语文学作为华语文学的一支旁系,常年生存在主流华语文学体系之外,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随着马来西亚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打压,马华文学如何能够存续,该以怎样的方式存续,成为了一个无法绕开... 马来西亚华语文学作为华语文学的一支旁系,常年生存在主流华语文学体系之外,处于一种尴尬的失语状态。随着马来西亚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打压,马华文学如何能够存续,该以怎样的方式存续,成为了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困境。其中,黄锦树作为马华旅台作家中的代表,正试图借助小说探讨华人及其文学相关的议题。《雨》是黄锦树近年新作,其善于利用后设、游戏和拼贴等后现代小说技巧,轮回上演的文本结构充满中国性的文字游戏,对马华文学的困境做出自己的书写。黄锦树通过《雨》中的十八篇内容各异短篇小说,为读者描绘出一副奇异的南洋景观图,文本中胶林与大雨的本土性环境描写,蕴含着对故乡的回忆;生殖与繁衍的主题,折射出马华文学的生存焦虑;失踪与死亡的描述,体现马华文学的“失语”。可以看出,黄锦树通过现代的笔法,借外部结构和内容上的象征与寓言,隐喻出马华文学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困境 黄锦树 《雨》 隐喻 体结构 本内涵
下载PDF
身份的焦虑:论90年代马华文学论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列耀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0,162,共6页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 马来语文学长期被视为建构马来西亚国家文学的主体,少数族裔文学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马华文学的"身份"因此成为新生代作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持续于整个90年代的马华文学论争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属性展开,并涉及重写马华文学史以清点过去和弱化中国性来建构马华文学未来的讨论,属于现代性思想领域中身份寻找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学论争 身份 焦虑 阐释 中国性 他者
下载PDF
黄锦树的小说叙事:青春原欲,文化招魂,政治狂想 被引量:9
6
作者 黄万华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 黄锦树的“旧家系列”“马华文学史系列”“星马政治狂想曲”等小说在青春原欲的宣泄中突入被视为创作“禁区”的政治历史,并自然地转换成文化的“招魂”,成为大马华人命运的真实呈现。他在历史倾听中赋予回忆以生命本体的意义;他以才情丰盈的小说形态表达出挑战传统的南洋经验,探寻着马华文学的始源和归宿;他以诡谲狂野的风格叩问着政治叙事的极限,以此扮演“五四”传人的角色。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由此,他呈现出马华新生代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新生代 黄锦树 政治叙事
下载PDF
南洋记忆的返潮——黎紫书小说的记忆书写
7
作者 丁浔予 罗伟文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9-76,共8页
记忆形塑着现在并影响着个体与族群未来的行动。在“巫统”治下的马来西亚,统治者对记忆进行剪辑,以文化记忆置换个人的生活记忆。马华群体与作家自身的创伤体验使得记忆进一步受蔽。面对记忆的困境,通过时空形状的塑造捕捉“刺点”,以... 记忆形塑着现在并影响着个体与族群未来的行动。在“巫统”治下的马来西亚,统治者对记忆进行剪辑,以文化记忆置换个人的生活记忆。马华群体与作家自身的创伤体验使得记忆进一步受蔽。面对记忆的困境,通过时空形状的塑造捕捉“刺点”,以重现事件,再现个体与马华群体所体验的创伤,是黎紫书进行记忆书写的策略。记忆书写是黎紫书呈现、疗愈个人与马华群体创伤的途径,也是一种对权力话语的抵抗。黎紫书的记忆书写最终指向创伤的救治、认同的重塑与个体行动姿态的转变。经由书写的行动,丰腴的南洋记忆穿越了时间的罅隙,开始返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黎紫书 记忆 时间
下载PDF
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论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许文荣 《华文文学》 2010年第1期39-47,共9页
从史的角度看,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倾向,即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是马华文本中的本质特征,唯有从这视域出发才能掌握马华文学的全貌。"三江并流"的形成、发展及转化经过了三个时期,中国性、本土性和现代性的概念/范... 从史的角度看,马华文学中的"三江并流"倾向,即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微妙同构,是马华文本中的本质特征,唯有从这视域出发才能掌握马华文学的全貌。"三江并流"的形成、发展及转化经过了三个时期,中国性、本土性和现代性的概念/范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同的时段具有不同的形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三江并流 中国性 本土性 现代性
下载PDF
“花踪文学奖”与马华文学新生代的崛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列耀 彭贵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61,共8页
《星洲日报》举办的"花踪文学奖"自1991年创立至今已历十三届,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奖,被誉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在传承文化、拔擢新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说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以... 《星洲日报》举办的"花踪文学奖"自1991年创立至今已历十三届,是马华文坛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奖,被誉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在传承文化、拔擢新人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说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以及马华文坛当下的文学生态都跟"花踪文学奖"密不可分。"花踪文学奖"是马华新生代登上文坛的舞台,同时影响着新生代的美学追求,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洲日报》 “花踪学奖” 马华 新生代
下载PDF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贵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9-50,共1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独中初中教材《华文》大量选取了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五四"作家以及秦牧、杨朔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与马华社会的文学接受是同构的;同时,教材中的马华本土作品的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独中初中教材《华文》大量选取了鲁迅、冰心、朱自清等"五四"作家以及秦牧、杨朔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这与马华社会的文学接受是同构的;同时,教材中的马华本土作品的美学风格也跟中国现当代文学呈现相似性,体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马华文学"再生产"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华文》的考察,可以管窥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历史、现状及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 马华 《华 学传播
下载PDF
重整马华文学独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4年第1期16-21,共6页
马华文学独特性是马华文学文学史的主线 ,它涉及一个艰难的立足点———马来亚地方与民族—国家文学 ,两个分裂的极端———现代性与中华性。本文试图从马华文学的独特性、现代性与中华性这三个关键概念入手 ,分析马华文学史上的几个观... 马华文学独特性是马华文学文学史的主线 ,它涉及一个艰难的立足点———马来亚地方与民族—国家文学 ,两个分裂的极端———现代性与中华性。本文试图从马华文学的独特性、现代性与中华性这三个关键概念入手 ,分析马华文学史上的几个观念误区 ,解释从南洋色彩、马华文学独特性、爱国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到经典缺席与断奶论等 1 990年代以后文学论争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学独特性 现代性 中华性
下载PDF
华文媒体与当代马华文学场域之建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龙扬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36,共8页
由于少数族裔文化长期被马来西亚国家政策排斥,马华文学场域依靠华族力量自主维持,在追求文化主体性过程中面临诸多具体困境。《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蕉风》作为建构9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空间的主要平台,其繁荣与衰落折射出马华... 由于少数族裔文化长期被马来西亚国家政策排斥,马华文学场域依靠华族力量自主维持,在追求文化主体性过程中面临诸多具体困境。《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蕉风》作为建构9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空间的主要平台,其繁荣与衰落折射出马华文学运行的基本状况。以"两报一刊"为对象,考察编辑、作者、读者及其作品发表、接受、评价等外部因素,可以追寻马华文学观念演变及其文坛秩序重构的内在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媒体 副刊 期刊 场域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马华文学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58,共6页
马华文学的学科定位,采用王德威教授提出的"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纳入到比较文学学科视野,更具合理性。世界华文文学并存着三种文学形态:某国家或地区的完全主流文学;不完全主流文学;非主流的边缘性文学。相应地,华语文学在... 马华文学的学科定位,采用王德威教授提出的"华语语系文学"的概念,纳入到比较文学学科视野,更具合理性。世界华文文学并存着三种文学形态:某国家或地区的完全主流文学;不完全主流文学;非主流的边缘性文学。相应地,华语文学在各国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亦分三类:完全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不完全纳入教育体制;不具备纳入教育体制的条件。马华文学均属于第二类。应重视马华文学与在地国主流文学之间的交流融合,把马华文学放在国家文学的整体性结构中加以阐释和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马华 学科定位 世界华 华语语系
下载PDF
华语文学对中华性的接受与颉颃——以马华文学为个案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文荣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0,共9页
在华语语系文学中,马华文学与中华性(广义的,包括政治、文化、美学、习俗等)的纠葛相信是历史最悠久而又极端的个案。马华文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中国性经营,大致上可分成政治中华、文化中华与美学中华这三个重要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华语语系文学中,马华文学与中华性(广义的,包括政治、文化、美学、习俗等)的纠葛相信是历史最悠久而又极端的个案。马华文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中国性经营,大致上可分成政治中华、文化中华与美学中华这三个重要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与变化过程。主观与客观因素经常制约着马华族裔的文学书写与文化观念,主观上要建构文学的自主性/独特性,以及客观上又面对来自官方的文化霸权与同质化压抑,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的心态与认同总是欲理还乱、若即若离,不时在依附/拥抱与稀释/离弃中摆荡。本文尝试从历史的宏观视角,运用具体的文学文本与论述作为例证,探讨马华族裔在文学的建构上与中华性的微妙互动以及这种互动中所孕育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学史 政治中华 化中华 美学中华
下载PDF
文学分类的语言、族群和政治:黄锦树与马华文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鹏 王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3,114,共10页
匿名小说Kristmos的出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学事件,意义深远。这是一部几乎全英文书写的艺术作品,但是里面也包括了一些其他语言文字,从现代和古典的马来文到爪哇文、阿拉伯文、巴厘文、德文、法文,甚至还有中国古代的甲骨文。Kristmas... 匿名小说Kristmos的出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学事件,意义深远。这是一部几乎全英文书写的艺术作品,但是里面也包括了一些其他语言文字,从现代和古典的马来文到爪哇文、阿拉伯文、巴厘文、德文、法文,甚至还有中国古代的甲骨文。Kristmas引起了世界各地评论家的热议,其中还有人要提名其作者参评诺贝尔文学奖。但小说是匿名出版,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甚至作品的创作语言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发布的版本可能只是未发行原版的译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学分类 马华 政治 族群 诺贝尔学奖 艺术作品 学事件
下载PDF
从马华“旅台”文学到“在台”马华文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大为 《华文文学》 2012年第6期43-49,共7页
不同时期的台湾文坛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各世代马华作家,其自我定位和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若从他们与台湾文坛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划分为"留台"、"旅台"、"在台"等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马华"旅台"... 不同时期的台湾文坛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各世代马华作家,其自我定位和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若从他们与台湾文坛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划分为"留台"、"旅台"、"在台"等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马华"旅台"文学到"在台"马华文学的发展,扩大了版图,增强了阵容,马华作家群遂成为台湾文学版图内唯一的外来兵团。台湾文学作品及其体制对马华文学未来的发展势必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旅台 在台 断代 学奖
下载PDF
挪用“他者”的言说策略——从殖民话语到后殖民话语的马华文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文荣 《华文文学》 2001年第2期34-45,共12页
关键词 马华 后殖民话语 “他者” 他者 殖民者
下载PDF
当代马华文学思潮与“承认的政治”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小新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1-97,共7页
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 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近十几年来,新世代马华作家和文化批评家尝试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和论述,试图重新参与这场远未结束的"对话和论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国家 承认的政治
下载PDF
花踪文学奖在马华文学场域象征资本的确立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淑琼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0-108,共9页
始于1991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花踪文学奖"是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受关注的主流华文文学奖,更是马华文学生产及审美取向上一项不可忽略的公共认可机制。"花踪文学奖"主办方《星洲日报》以文化疗伤为起点,通... 始于1991年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花踪文学奖"是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受关注的主流华文文学奖,更是马华文学生产及审美取向上一项不可忽略的公共认可机制。"花踪文学奖"主办方《星洲日报》以文化疗伤为起点,通过颇富国族寓意的文学奖命名、精制的华族文化结合文学盛典的颁奖礼及主办花踪讲座等系列文化包装,建构起花踪文学奖"文化传薪者"的形象;花踪文学奖同时挟《星洲日报》的影响力和传媒宣传之势,借力大众文化消费语境,通过文学奖与大众传媒相辅相成的路径,确立在马华文学权力场域中的象征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踪学奖 马华学场域 象征资本
下载PDF
南洋想象:地缘美学与主体间性的介入——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本土性”研究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蔡志诚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7年第2期74-78,共5页
如何回应区域华文文学悄然兴起的本土性诉求,这是华文文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历史当下性的现实议题。本文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研究为例,探讨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视域:中国性的文化长焦视域与本土性的近焦纵向深描。并对具有文化现场感的地缘... 如何回应区域华文文学悄然兴起的本土性诉求,这是华文文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历史当下性的现实议题。本文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研究为例,探讨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视域:中国性的文化长焦视域与本土性的近焦纵向深描。并对具有文化现场感的地缘想象进行剖析,进而指出:引入主体间性的交融视域,将有利于华文文学研究冲决一系自我囿限的二元对立藩篱,在理论突围中开创新的批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 化现场 南洋想象 地缘美学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