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雷文希尔戏剧《鬼故事》反叙事策略
1
作者 潘先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1期98-101,共4页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乳癌叙事在英美文学中出现喧嚣之势,当代英国剧作家马克·雷文希尔的《鬼故事》可谓是应景之作。与一般乳癌叙事不同,《鬼故事》综合运用了戏剧叙事和绘画叙事的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运用经典叙事...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乳癌叙事在英美文学中出现喧嚣之势,当代英国剧作家马克·雷文希尔的《鬼故事》可谓是应景之作。与一般乳癌叙事不同,《鬼故事》综合运用了戏剧叙事和绘画叙事的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从视角、结构、时空、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该剧是雷文希尔对伍尔芙、桑塔格、埃伦里奇等人疾病反叙事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剧作家以叙事为行动,呼吁人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乳癌和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故事》 马克·雷文希尔 乳癌 反叙事
下载PDF
“父性”的消退:论马克·雷文希尔早期戏剧中的父亲形象
2
作者 徐晓妮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60-68,共9页
马克·雷文希尔是当代英国"直面戏剧"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剧作尤其是早期剧作刻画了很多父亲形象。《购物与性交》《浮士德死了》《手提包》《几张坦率的快照》《克莱普妈妈的莫莉屋》等剧都呈现了不同的父亲形象:施... 马克·雷文希尔是当代英国"直面戏剧"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剧作尤其是早期剧作刻画了很多父亲形象。《购物与性交》《浮士德死了》《手提包》《几张坦率的快照》《克莱普妈妈的莫莉屋》等剧都呈现了不同的父亲形象:施虐的父亲、失败的父亲、缺席的父亲,并且这些父亲对孩子各有影响。对父亲形象的关注是雷文希尔对社会现实反思的结果,负面的父亲形象是当代社会人性自私和消费社会追求物质利益至上的产物,同时,负面父亲形象也是英国二十世纪自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男性气质危机和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所造成的"父性"消退的结果。雷文希尔在作品中倡导人们凭借相互关爱与自立坚强的品质,以面对消退的"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雷文希尔 英国“直面戏剧” 父亲形象 父性消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