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艺术品到石窟寺古迹--1913-1914年龙门石窟事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孟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6期35-44,共10页
20世纪初的西方来华考古探险潮,让中国石窟寺遗迹成了“重新被发现的”珍宝之窟。石窟寺中丰富的古代佛教造像,满足了西方人长久找寻的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愿望。然而,中国佛教造像在国际世界的名声大噪,却引发了大规模的石窟寺盗凿... 20世纪初的西方来华考古探险潮,让中国石窟寺遗迹成了“重新被发现的”珍宝之窟。石窟寺中丰富的古代佛教造像,满足了西方人长久找寻的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愿望。然而,中国佛教造像在国际世界的名声大噪,却引发了大规模的石窟寺盗凿和佛头贩卖。1913年,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亚洲佛教艺术展览引起西方收藏界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追捧,成为中国美术史书写的转折点。文章聚焦1913—1914年的龙门石窟事件,揭示外部世界对中国石窟寺所投射的目光,一方面加剧了“作为艺术品的佛头”的暴力掠夺与国际收藏;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中国政府开启“作为整体文化遗产”的石窟寺保护事业。作为后发现代国家,发生在中国石窟寺空间中的暴力与掠夺,让佛像和人在旧世界中所建立的宗教圣像关系慢慢出现缝隙,新的审美关系与现代文物意识开始逐步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破坏与保护 马克密 龙门石窟 佛教造像 文物保护观念
下载PDF
保护“文明的衣裳”:中国古物学会的活动及其影响
2
作者 周闻天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18,189,共15页
义和团运动之后,随着条约特权的扩张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外国人来华活动,使得中国文物古迹的破坏现象急剧增加。为应对这一状况,1908年,美国记者马克密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古物学会,旨在推动保护中国的文物古迹。辛亥革命后,新一轮... 义和团运动之后,随着条约特权的扩张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大量外国人来华活动,使得中国文物古迹的破坏现象急剧增加。为应对这一状况,1908年,美国记者马克密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古物学会,旨在推动保护中国的文物古迹。辛亥革命后,新一轮盗卖文物风潮再次引发了马克密的关注,并发起一系列运动,最终促成了民国初年文物保护法规的出台。马克密为近代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试图享有文物管理上的特权却显示了他与中国人希望独立自主管理文化遗产的愿望背道而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密 中国古物学会 文物保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