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阐释 被引量:1
1
作者 石路 董新强 《学术探索》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社会交往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前提条件,要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国家关系的认识看,民族与国家具有异质性,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统一是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趋势,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融为一体;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出发,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是多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而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是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2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下载PDF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民族观的影响
3
作者 陈盈诺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中华民族观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关节点,不仅代表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更代表着通过本次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各... 中华民族观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关节点,不仅代表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更代表着通过本次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各民族在巨大的民族危机之下找到了救国新思路、发展新方向,在思想观念上去除了旧有的“华夷之辨”,走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困境,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最前面,主张民族团结,鼓励和支持被压迫各民族进行斗争,让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民身份更加认同,推进各族人民完成从民族到中华民族的观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基于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视角
4
作者 代洪宝 秦征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及其发展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参照,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阐释了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及其发展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思想参照,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性”生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阐释了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辩证关系,揭示了交往在社会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交往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之维”表征着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类意识”“认同意识”“国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 民族交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5
作者 陈小东 赖雪梅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57-61,共5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历史叙事指出中华文明四个方面的文明内涵特质:文明的生成与价值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文明的演进与变革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思想的演进,文明的现实结构与发展基础依赖于自然界与人的共价结合,文明的发展范式与未来指向则诉诸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样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与优秀传统,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演进规律、中华文明历史方位的文明哲思和深刻洞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视域中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助于厘清其创生源泉、运行机理、结构体系、互嵌关系、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6
作者 田海日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马克思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方面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世界视角,即使就单一民族所开展的案例分析也呈现出普适性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整体问题当中的构成,他关注民族平等,号召全世界受压迫的民族要奋力反击、开展解放斗争,通过... 马克思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方面的论述,具有明显的世界视角,即使就单一民族所开展的案例分析也呈现出普适性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整体问题当中的构成,他关注民族平等,号召全世界受压迫的民族要奋力反击、开展解放斗争,通过联合来获得解放,从而实现共产主义。此思想不但是“各民族平等”的体现,也是全人类解放思想的凸显和人类更高程度民族融合的彰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成了我们党和国家一直追寻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性理论,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理论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
7
作者 张文秀 耿国宾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3期10-16,共7页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神论质性予以锚定是把握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前提,这一把握势必需要对其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予以阐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文明范式,...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神论质性予以锚定是把握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前提,这一把握势必需要对其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予以阐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文明范式,这一范式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自然内蕴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因此,系统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内在关联,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科学性 真理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性与省思西方现代性的现实议题,受社会心理转变和推介核心价值观念的隐喻思维影响,纷纷试图采用“大同”观念解决时代问题。但因择取非科学的思想学说,不具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空间,不仅未能带动传统观念发挥时代价值,而且使其落入倒退或空想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在于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发挥鼓舞群众实践的效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先进阶级语境中的传统观念理解、认同和运用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应对现实课题及社会心理转变,科学利用隐喻思维推动理论大众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继承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更多原创性理论探索和创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确证了民族标识和政党形象,承担世界责任、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隐喻思维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基础
9
作者 葛凡煜 伏文艳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通过完整、全面、准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力...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通过完整、全面、准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力量、持续发展经济、推进共同富裕、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互鉴,确保我国民族工作始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下载PDF
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康玉环 李官云 《未来与发展》 2023年第4期108-112,98,共6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对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打牢领导根基、情感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以及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因受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宗教...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对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打牢领导根基、情感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以及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因受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宗教消极影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时的有限性存在不对称、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载体和方法运用不够创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五观课”教育不够重视等困境。需要从加强组织领导、丰富教学内容,建强师资力量、创新载体和方法等方面加以破解,以助力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校 马克思主义“五”教育概论课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与话语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伟 姚秉轩 顾慧卿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5期26-34,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知的深化,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热潮。在自然生态领域,基于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知的深化,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热潮。在自然生态领域,基于马克思主义行的科学真理性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价值性的对立统一性,厘清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可能性与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扎根中华大地,推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桂萍 李军龙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3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理论和“交往联合”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天下观等具有内在契合性,为我们观察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指导。马克思主义中的“两...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理论和“交往联合”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天下观等具有内在契合性,为我们观察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指导。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历史趋向论”和民族定义是我们观察当代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形成的各民族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鲜明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民族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探索 启示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探究
13
作者 林春逸 刘丽萍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力量的实践之需促使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萌芽。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内在结构和层次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形成。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自觉,并探索出一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纵观整个演变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下载PDF
从“个性解放”到“大同团结”: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玲玲 燕继荣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54,共7页
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内核。李大钊对这一民族观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探索。李大钊青年时期曾受革命党人和进步党人思想的影响,先后形成了种族的中华民族观和“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观;当他的思想走向成... 个性解放和大同团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的理论内核。李大钊对这一民族观的形成进行了理论探索。李大钊青年时期曾受革命党人和进步党人思想的影响,先后形成了种族的中华民族观和“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观;当他的思想走向成熟,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在解放精神和唯物史观影响下,李大钊突破了他此前民族观的局限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多元一体结构的中华民族观形成的逻辑起点。理解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今天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新中华民族主义中华民族 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
原文传递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史观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15
作者 朱军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8,共10页
“四个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史观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吸收借鉴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共识性成果,是基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 “四个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史观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吸收借鉴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共识性成果,是基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四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史观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观、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其在确立历史的主体性、揭示文明底蕴和探寻历史规律等维度上,对于新时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共同”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建设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互补研究
16
作者 翁建明 李倩 《新丝路》 2024年第12期114-117,共4页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通过比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两者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和优势,运用案例和理论阐述,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受众等角度分析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新媒体...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通过比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两者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和优势,运用案例和理论阐述,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受众等角度分析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问题,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角色互补的原则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 新媒体 角色互补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视阈下高校党建业务有机融合体的构建路径与策略
17
作者 梁宏中 晏宗新 郑森文 《南方论刊》 2024年第7期62-64,共3页
打造党建业务有机融合体,是实现高校党建与教育事业发展互融互促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在思想动力、组织领导、核心力量、方式方法、监督保证等方面存在阻滞。构建党建业务有机融合体,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构建“联... 打造党建业务有机融合体,是实现高校党建与教育事业发展互融互促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在思想动力、组织领导、核心力量、方式方法、监督保证等方面存在阻滞。构建党建业务有机融合体,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构建“联谋”“联学”“联动”“联享”“联检”的五联路径。发挥党组织党建业务互融互促的政治优势,完善党建业务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健全党建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强党建引领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体系,锤炼党性修养,提升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的素质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系统 党建 教育事业发展 有机融合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18
作者 戴贝钰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史逻辑、认识逻辑、行为逻辑和评价逻辑。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公民道德自觉,必须要结合人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社会条件,通过实践将道德内涵转化为内心的规则,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通过道德行为将公民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的主动的实践行动,通过道德评价活动使公民自觉选择正义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自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的伟大斗争
19
作者 张浩 殷艺娜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深入理解伟大斗争,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进行考察。从时代方位认识伟大斗争的性质,以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观之,伟大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体现为调整人民内部生产与需要之间非对抗性... 深入理解伟大斗争,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视域下进行考察。从时代方位认识伟大斗争的性质,以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观之,伟大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体现为调整人民内部生产与需要之间非对抗性的矛盾。从时代目标来看伟大斗争的任务,可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核心任务。从时代愿景把握伟大斗争的立场,可以得出在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愿景下,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根本价值立场。从时代大势来看伟大斗争的趋势,可以发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当今世界仍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发展趋势。从时代课题把握伟大斗争的关键,可以得出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下,党要以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党的各项建设为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 斗争性质 斗争任务 斗争立场 伟大斗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与“历史主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分支理论的一个核心性问题
20
作者 郝雨 孙佳利 《新闻爱好者》 2024年第2期35-39,共5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分支理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无疑是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早期的红色报刊传播与宣传组织作用。因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分支理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无疑是新时代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了早期的红色报刊传播与宣传组织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强烈的历史主动推进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发展,而且,在革命报刊传播实践中也主动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传播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新闻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在此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历史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 历史主动 历史自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