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7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1
作者 戴贝钰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史逻辑、认识逻辑、行为逻辑和评价逻辑。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公民道德自觉,必须要结合人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社会条件,通过实践将道德内涵转化为内心的规则,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通过道德行为将公民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的主动的实践行动,通过道德评价活动使公民自觉选择正义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道德实践 公民道德自觉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规范性与阶级利益——兼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问题
2
作者 杨松 杨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公平”等的论述既具有描述性特征,也具有规范性特征。当在描述性语境中阐述其道德观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说明道德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等内容。而在规... 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公平”等的论述既具有描述性特征,也具有规范性特征。当在描述性语境中阐述其道德观念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说明道德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与阶级利益的关系等内容。而在规范性语境中,他们也确实对资本主义作出了道德评价,认为其是不正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迫害。通过对历史的科学研究,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无产阶级道德观比资产阶级道德观更为合理。他们比较各阶级道德观之合理性的标准不在历史之外,而是由历史本身来提供的,即何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实现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何者就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规范性 阶级利益 历史必然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中涵 陈继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 道德观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践行基础和典型领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形成基础与独特贡献。以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践行道德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工人阶级崛起与社会结构裂变的时代特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道德观具有深刻的内涵释义,在产生的根源、阶级属性以及基本立场上有不同的表达,并根植于一套完整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必然结果。道德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内容表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鞭挞了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虚伪性,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欺诈性进行了批判,奠定了中国式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道德 瞿秋白 中国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4
作者 吴涛 乔洪武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51,共8页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指人的物质利益实现及其过程对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杠杆作用,这一原则落实到道德领域则是指物质利益对人的道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的撬动作用。因为对“现实的人”而言,物质利益是“第一性”的、道...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指人的物质利益实现及其过程对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所具有的杠杆作用,这一原则落实到道德领域则是指物质利益对人的道德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的撬动作用。因为对“现实的人”而言,物质利益是“第一性”的、道德是“第二性”的,物质利益具有根本性。道德就是在调节与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然而,并非任何性质的物质利益都能够成为撬动道德进步的根本力量,唯有“正确理解的利益”,才能真正催生道德,撬动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就当下的我国而言,正当物质利益对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催生公民的道德理性,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培育公民的诚信观念,启发公民的正义精神,提升公民的共情能力。而要进一步发挥与凸显正当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则需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努力实现利益整合、建设“勤劳致富文化”等方面深入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物质利益杠杆 公民道德建设
下载PDF
走出现代性道德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后现代主义伦理学的跨时空对话
5
作者 黄学胜 常子龙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1,共14页
在马克思主义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以利奥塔、鲍曼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伦理学之间展开思想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他们共同面对的都是现代性道德及其后果,但由于立场、对时代的判断和各自认... 在马克思主义与以麦金泰尔为代表的新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以利奥塔、鲍曼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伦理学之间展开思想对话,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他们共同面对的都是现代性道德及其后果,但由于立场、对时代的判断和各自认可价值规范的不同,导致了三种不同且典型的伦理学应对方案。可从切入点、应对方案及性质和成效三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道德传统的近现代演化、各学派的路径及其可能局限,也能为探寻克服和应对现代性道德困境的可靠出路、激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当代意义、正确看待当前社会的伦理状况以及推动后续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道德 马克思主义 新亚里士多德主义 后现代主义伦理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性与省思西方现代性的现实议题,受社会心理转变和推介核心价值观念的隐喻思维影响,纷纷试图采用“大同”观念解决时代问题。但因择取非科学的思想学说,不具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空间,不仅未能带动传统观念发挥时代价值,而且使其落入倒退或空想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在于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发挥鼓舞群众实践的效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先进阶级语境中的传统观念理解、认同和运用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应对现实课题及社会心理转变,科学利用隐喻思维推动理论大众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继承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更多原创性理论探索和创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确证了民族标识和政党形象,承担世界责任、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隐喻思维
下载PDF
《新青年》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7
作者 李中涵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81,共20页
作为近代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落地生根必然要面临如何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接”的问题。《新青年》通过... 作为近代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落地生根必然要面临如何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接”的问题。《新青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阐释、传播,为批判中国传统旧道德确立了基本坐标,也为建构新道德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引导。对《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研究,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为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道德 中国化 “两个结合”
下载PDF
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下的道德传承与文化自信
8
作者 唐晶琳 杨丹 《学理论》 2024年第5期34-36,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在这种融合下道德传承与文化自信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在这种融合下道德传承与文化自信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在传入中国和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相互促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传承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罗建文 《学术交流》 2024年第4期5-20,共16页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数字化智能化新实践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的理性结晶。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是具有适应新时代、集聚新知识、拥有新工艺、开发新产...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数字化智能化新实践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的理性结晶。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是具有适应新时代、集聚新知识、拥有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蕴含新动能、拓展新市场和满足人民新需求等质态内涵的生产力,具有许多新的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由劳动者“自身上的自然力”和“蕴藏着的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使用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时代价值和发展举措,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中国化新成果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10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建军 黄梦圆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表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人民群众政治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表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人民群众政治立场与共产主义价值立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化认识、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系统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与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开拓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的探讨
12
作者 张宸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7期64-66,共3页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并引出了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的关系和探讨的目的。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并引出了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的关系和探讨的目的。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其对社会公正与平等的观念和人的解放与自由观念。然后,探讨了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包括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全球化与社会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科技进步与伦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道德伦理的关联,包括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意义和实践、自由与个人权利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现代伦理问题中的启示,最后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念 现代社会 道德伦理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以自主的道德实践重塑现代理性文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14
作者 张笑夷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0,共12页
苏东剧变后,作为20世纪思想家群体重要成员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将共同体的道德精神与每个人的道德个性生成视为人类与人自身的激进需要和整体社会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倡导以自主的道德实践重塑... 苏东剧变后,作为20世纪思想家群体重要成员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将共同体的道德精神与每个人的道德个性生成视为人类与人自身的激进需要和整体社会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倡导以自主的道德实践重塑现代理性文明。通过分析现代性的悖论及其道德后果,揭示现代性的理性化逻辑及其道德危机的社会生产,他们提出以良知和责任构建道德自我,不断培育和生成道德个体和伦理共同体,从实践上使现代性合法化。他们的理论还是一种现代性理论,以真正实现现代性的本质和价值为旨归,其中贯穿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式的道德愿景和人道主义,因而可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一种具体化。不过,我们显然不应该期待他们的现代性伦理批判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提供完整而切近的解释。如何从马克思的学说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思想遗产出发,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世界历史和革命实践,依然是我们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伦理批判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齐格蒙特·鲍曼 阿格妮丝·赫勒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具体化的要求,这是其“绝对命令”。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是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思想遗产的成果。在思辨唯心主义基础上,黑格尔批判了主观思想,试图实现客观思想对主观思想的超越,区分了抽象的普遍性和真正的普遍性,并使真正的普遍性能够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质和阶级立场直接相关。唯物史观“社会现实”和“历史本质性”原则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找到了根据和立足点。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必须把一般原理转化为具体方法和实施纲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要求在中国的贯彻、落实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具体化 社会现实 辩证法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红连 《理论导刊》 2024年第5期121-128,共8页
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既是确保课程教学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的现实诉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需立足课程教学体系,... 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既是确保课程教学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的现实诉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需立足课程教学体系,坚持系统性融入;把握教材基本观点,坚持精准性融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重点性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科学性融入。在实践进路中,需立足政治高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理论厚度,强化教师阐释经典著作的教学能力;彰显情感温度,创新融入教学方式;拓宽教学广度,延展融入教学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探索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充 王琳 张禹 《四川体育科学》 2024年第2期1-8,14,共9页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一方面,资本主义体育发展建设以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为理论阐释点,它同样蕴含着“人的发展”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在一定制度下面向“人的发展”的体育发展成果的探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则确定了“人的价值”的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与教育匹配的社会关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体育的“人的价值”的初心维度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到结论,“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是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理论起点 人的本质 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建设路向性探索——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俊杰 刘孟琪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举措,不仅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事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以“双创”方针逻辑原点、逻辑演进和逻辑复归的演绎层次为切入点,对“双创”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举措,不仅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事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以“双创”方针逻辑原点、逻辑演进和逻辑复归的演绎层次为切入点,对“双创”实施的历史机遇、实践机遇和科技机遇进行现实审视,厘清“双创”方针的逻辑与背景。同时,结合“双创”实施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局限性、世界多元文化冲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内外因素造成的挑战困境,最终得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创新发展前提、以人民群众为创新发展立场、以“破”与“立”为创新发展原则、以打造品牌为创新发展手段等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创”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19
作者 彭琦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82-84,共3页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具有科学性的道德观。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且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是具有科学性的道德观。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且对我国道德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道德 主要内容 本质特征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莹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159,共15页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