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7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1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新经世致用论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理性
下载PDF
近代化语境下中国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研究的关联与差异探源
2
作者 王俊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近代化是中国和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所面临的共同语境。近代日本社会主义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框架中作为国家主义的“反题”而出场的,代表从社会的一侧来反思和批判国家的问题意识和近代立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近代化是中国和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所面临的共同语境。近代日本社会主义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框架中作为国家主义的“反题”而出场的,代表从社会的一侧来反思和批判国家的问题意识和近代立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主要根源于本国的近代化的需要以及对近代化的批判意识。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直接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尽管近代日本知识界扮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转站”和“转译器”,但不能因此推论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全是对近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复写或“搬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和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就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独立的问题意识和系统见解。近代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鲜明的学术性的特点,与之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在历史的实践中生成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思想研究向经世致用过渡,因而注重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尤其是强调发挥人民在历史中的首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化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和研究 中国 日本 关联与差异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域下的“西方气候正义话语”辨析
3
作者 苗旭琳 郇庆治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进入新世纪,一个带有浓郁“西方中心论”色彩、试图为欧美发达国家开脱义务责任并将全球气候治理责任“甩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西方气候正义话语”甚嚣尘上。它在简化或曲解发展中国家气候正义诉求的基础上对气候正义理念原则展开... 进入新世纪,一个带有浓郁“西方中心论”色彩、试图为欧美发达国家开脱义务责任并将全球气候治理责任“甩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西方气候正义话语”甚嚣尘上。它在简化或曲解发展中国家气候正义诉求的基础上对气候正义理念原则展开重新诠释阐发,借助于“孤立主义方法”制造气候正义与社会正义间的对立,偏执于为气候应对中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进行辩解,突出或渲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责任,并配合以代际责任之名来转嫁责任,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正义观点立场发起了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及基本观点,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揭露这种貌似时尚话语的理论浅薄之处,重新规约气候正义理论在社会与生态双重向度上的伦理诉求,还可以对气候非正义的根源进行深层追问与追责,进而指明推进气候正义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正确方向,即指向并挑战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所决定的严重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正义 历史责任 代际责任 现实责任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下载PDF
历史教学实践的理论根柢与应然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
4
作者 邓宇 郑家福 《教师教育学报》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奠基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之上、确证属人世界并以解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的思想方式与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历史及历史教学皆有着深刻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照下的历史可从历史个体与历史整体两方面审视...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奠基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之上、确证属人世界并以解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的思想方式与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历史及历史教学皆有着深刻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照下的历史可从历史个体与历史整体两方面审视。历史中的个人是过去“现实的人”和“社会的人”。历史的整体创造是基于“人的需要”,其发展有赖于“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历史个体与历史整体的观点为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根柢和逻辑导向。历史教学实践的应然逻辑在于:把握个体理解原则,注重历史情境建构;坚持整体认知原则,多方面呈现相关史料;重视因果解释原则,厘清历史因果关系;遵循史观统领原则,辩证地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个体理解 整体认知 因果解释 史观统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新视域——评陈金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研究》
5
作者 梅荣政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的结项“优秀”成果,陈金明教授所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研究》已由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正式出版。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系统性探索,进一...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的结项“优秀”成果,陈金明教授所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研究》已由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正式出版。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系统性探索,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的新视域。回顾历史,自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俄文版和英文版相继在《共产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海外传播已走过了近百年的辉煌历程。通过对其系统性探索和整体性考察,该书提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理论观点,表征了其鲜明的理论价值和学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海外传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走向世界 学术特色 共产国际
下载PDF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贡献
6
作者 马起涛 尹世尤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中国的矛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为,通过...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中国的矛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为,通过确证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客观存在,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适用范围;通过界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和特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普遍真理性;通过规定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理论向度;通过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框架,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多重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7
作者 李雨潼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7-51,共5页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必要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视域下,矛盾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在属性,矛盾运动是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根本...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必要环节。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视域下,矛盾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在属性,矛盾运动是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根本方法。应充分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规律,厘清高校网络舆情矛盾产生的原因,以防范化解矛盾作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利用矛盾规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矛盾 高校网络舆情 舆情治理
下载PDF
《实践论》《矛盾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8
作者 黄永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29,共6页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并对否定此结合的主观主义作了深刻的哲学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两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并对否定此结合的主观主义作了深刻的哲学批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两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国传统哲学、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在理论内容、理论素材和表达形式上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范式。当今,重温“两论”的理论精髓,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实践论》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李达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探析——以《〈矛盾论〉解说》为例
9
作者 叶林涛 雷家军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4,共4页
《〈矛盾论〉解说》系统性、科学性地解读了毛泽东的矛盾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李达尝试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他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挖掘理论渊源;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哲学为学理研究提... 《〈矛盾论〉解说》系统性、科学性地解读了毛泽东的矛盾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李达尝试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实际问题,他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挖掘理论渊源;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哲学为学理研究提供思想源泉;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际的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论〉解说》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
10
作者 王露 《华章》 2024年第11期0060-0062,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矛盾得到了解决,但也随之出现了一批新的社会矛盾,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社会矛盾得到了解决,但也随之出现了一批新的社会矛盾,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既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规律的钥匙,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利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来看待人工智能现状,对于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矛盾 矛盾 人工智能 发展
下载PDF
从阶级联盟到爱国者联盟: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明明 杨东光 《统一战线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阶级联盟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从阶级联盟到爱国者联盟的演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轨迹。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发生变... 阶级联盟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从阶级联盟到爱国者联盟的演进,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轨迹。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发生变化,但基于人心和力量的政治联盟即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没有改变。随着中国社会进步,统一战线面临更多时代之问,需要不断确立新理念、直面新结构、研究新问题、介入新领域、学会新方法、认识新世界,通过持续优化社会利益结构与资源配置,不断团结壮大爱国者力量并激发社会活力,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持续推进。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论话语从阶级话语调整为社会结构话语,统战对象从中间阶级扩展至全体人民,统战方式从动员政治资源创新为全方位调动社会政治资源,统战功能从推进社会革命转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统一战线 阶级联盟 爱国者联盟 社会矛盾 社会结构
下载PDF
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建设路径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12
作者 刘静 杨佩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189-192,共4页
为解决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设可持续的乡村文化自信自强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广大乡村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采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研究模式,深入分析国内乡村文化的现状、挑战和问题,探讨乡村文化自... 为解决当前乡村文化面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设可持续的乡村文化自信自强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广大乡村文化繁荣和社会经济发展,采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研究模式,深入分析国内乡村文化的现状、挑战和问题,探讨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具体路径和规划策略,指出通过强化文化传承、加大政府支持和重在社会参与的“创新实践”方案,并列举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说明,结果表明该方案明确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对国内农村发展和经济繁荣有积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将为推进国内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自信自强 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 文化传承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性省思——从五四时期“大同”观念的再出场说起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增岽 范嘉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F0002,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行是前提性方面之一。五四时期,部分西方学说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发生作用,以“大同”观念为代表,表达自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广大知识分子面对接纳现代性与省思西方现代性的现实议题,受社会心理转变和推介核心价值观念的隐喻思维影响,纷纷试图采用“大同”观念解决时代问题。但因择取非科学的思想学说,不具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空间,不仅未能带动传统观念发挥时代价值,而且使其落入倒退或空想的窠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根深叶茂,在于其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文化发挥鼓舞群众实践的效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先进阶级语境中的传统观念理解、认同和运用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应对现实课题及社会心理转变,科学利用隐喻思维推动理论大众化。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第二个结合”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打开创新空间的根本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第二个结合”继承发展了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更多原创性理论探索和创新,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确证了民族标识和政党形象,承担世界责任、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隐喻思维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建军 黄梦圆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表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人民群众政治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表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人民群众政治立场与共产主义价值立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化认识、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方法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系统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与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开拓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罗建文 《学术交流》 CSSCI 2024年第4期5-20,共16页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数字化智能化新实践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的理性结晶。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是具有适应新时代、集聚新知识、拥有新工艺、开发新产... 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数字化智能化新实践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的理性结晶。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是具有适应新时代、集聚新知识、拥有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蕴含新动能、拓展新市场和满足人民新需求等质态内涵的生产力,具有许多新的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由劳动者“自身上的自然力”和“蕴藏着的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使用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时代价值和发展举措,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新质生产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中国化新成果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涵及时代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信君 窦琦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超越了以往各种主义历史观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清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超越了以往各种主义历史观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清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开了人类历史普遍发展规律的秘密,找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下载PDF
郑杭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道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郑杭生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从两种类型论出发,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史,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典范教材,辨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独特理论品格;他强调以人民性为根... 郑杭生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从两种类型论出发,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史,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典范教材,辨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独特理论品格;他强调以人民性为根本的价值立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逻辑和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他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假设和重要命题,界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郑杭生先生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这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研究范畴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英飞 段治文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又要防止因对普遍性的急迫追求而脱离中国实践。就“现代化”而言,其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或因循守旧,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的二十大 人的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