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思想”的动力功能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玉香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28,共6页
思想是人们进行创造的不竭动源,具有动力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类本质所决定的,具有持久性与易变性、重复性与拓展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等特点,是具有变动性与不确定性的精神动力。思想的动力来... 思想是人们进行创造的不竭动源,具有动力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人的主体性,是由人的类本质所决定的,具有持久性与易变性、重复性与拓展性、个体性与整体性等特点,是具有变动性与不确定性的精神动力。思想的动力来源于人们内在思想观念所构成的内生动力与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外在动力,经由动力机制转化为思想驱动力量。对个体而言,思想动力具有激发人们内在潜能的作用;对群体而言,具有形成群体凝聚向心力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思想 动力 功能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族
2
作者 陈旭 金炳镐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2,共5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人类社会,观察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民族现象。社会中有民族、有宗教,民族与宗教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社会、民族、宗教三者交织联结;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解决阶级剥削和阶级对...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人类社会,观察进入阶级社会时产生的民族现象。社会中有民族、有宗教,民族与宗教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社会、民族、宗教三者交织联结;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解决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要使自己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使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阶级、民族三位梯次连接;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中,人类婚姻家庭演变、社会生产力和私有财产变迁是主线,私有制、国家、民族三者有机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马克思主义视阈 社会 阶级 国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诺斯悖论”与政府角色定位
3
作者 廖兰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第2期49-51,共3页
新制度经济学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弊端,将制度引入市场,确立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并未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出现了"诺斯悖论"这样一个至今仍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命题。"诺斯悖论"... 新制度经济学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弊端,将制度引入市场,确立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并未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出现了"诺斯悖论"这样一个至今仍困扰各国经济发展的命题。"诺斯悖论"聚焦于政府功能的双重性质,与马克思关于政府二重性理论有耦合之处,以马克思主义视阈定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诺斯悖论” 政府角色定位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探析
4
作者 乔德中 张歌 马德全 《满族研究》 2022年第2期12-15,20,共5页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向同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协调各民族彼此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性表达。从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向同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协调各民族彼此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性表达。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实践观、历史观出发,多维度审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勾勒出“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独特面貌和重要形象。从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方式入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其注重在讲故事、讲道理、讲政治的统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通过掌握各民族群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马克思主义视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茶文化的价值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侯林林 《福建茶叶》 2020年第6期281-282,共2页
茶叶在中国的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茶叶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以及为人处事的观念,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茶文化在"天人合一"的人本价值观... 茶叶在中国的生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茶叶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以及为人处事的观念,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中国茶文化在"天人合一"的人本价值观、"以茶养廉"的道德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茶文化 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西方涉身认知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铁山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1,共8页
当代西方涉身认知思想在"摒弃"传统的非涉身认知科学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摆脱激进的和温和的涉身认知论争的现状。其原因在于,激进的涉身认知一方面是"本末倒置"的,另一方面是放弃了非涉身认知中的抽象计算—... 当代西方涉身认知思想在"摒弃"传统的非涉身认知科学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摆脱激进的和温和的涉身认知论争的现状。其原因在于,激进的涉身认知一方面是"本末倒置"的,另一方面是放弃了非涉身认知中的抽象计算—表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涉身认知思想,主要体现在:认识的自然起源和社会起源、身体在认知中的前提和基础作用、社会实践是涉身认知的重要来源和根本途径,以及人的认识具有感性直观和抽象性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这些思想能够使我们认清激进的和温和的涉身认知论争的根源。这对于正确地评介当代涉身认知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激进的涉身认知 温和的涉身认知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城市批判与当代价值
7
作者 赫曦滢 《中国哲学年鉴》 2018年第1期347-347,共1页
近百年来,城市学与社会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极为活跃,充分体现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最新进展。该著即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梳理了“一盘散沙”式的学术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重点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主... 近百年来,城市学与社会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极为活跃,充分体现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最新进展。该著即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包括:首先梳理了“一盘散沙”式的学术见解,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重点人物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主动的“盘点”,使之成为更加规范的学术理念;其次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研究从盲从、前反思的阶段转向自觉的、反思的阶段,以更积极、更有效的方式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学术理念 学术见解 当代价值 前反思 西方学术界 人类社会文明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全球化理论的多维解读
8
作者 陈旺 陈文力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41-347,共7页
一般认为,全球化理论最早出场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因此,国内外学界在进行有关全球化理论的研究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甚者,一些西方主流学派,言称“马克思主义中并不存在全球化思想”(不... 一般认为,全球化理论最早出场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因此,国内外学界在进行有关全球化理论的研究时,都有意无意地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历史性贡献。甚者,一些西方主流学派,言称“马克思主义中并不存在全球化思想”(不存在论)或“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业已过时”(过时论),并提出“全球化=西化=美国化/欧洲化”(意识形态论)的理论范式。面对西方学者语境中“过时论”“不存在论”以及“意识形态论”之嚣妄姿态,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以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全球化理论,便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所需要承担的重要学术使命。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著述中,无疑是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全球化思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视阈 全球化 逆全球化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民族问题”概念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宏郝 龚月新 《民族论坛》 2014年第8X期52-56,共5页
文章认为,我国民族理论界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分以及关于概念的狭义与广义的长期争论,主要源于对"民族问题"考察视角的变化和混乱。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从不同视角审视&qu... 文章认为,我国民族理论界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分以及关于概念的狭义与广义的长期争论,主要源于对"民族问题"考察视角的变化和混乱。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从不同视角审视"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精神实质的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 民族问题 概念
原文传递
私人财产的理论视阈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叔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4-20,共7页
在法律视阈中,保护私人财产即保护私人财产的财产权,国家法律应客观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财产关系,平等保护一切财产权要求也必然会反映到宪法中。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马克思并不一般地否定私有制,在重新建立... 在法律视阈中,保护私人财产即保护私人财产的财产权,国家法律应客观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财产关系,平等保护一切财产权要求也必然会反映到宪法中。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中,马克思并不一般地否定私有制,在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构想中重新肯定了私人财产;社会主义不是恢复传统私有制,也不是把个人变成没有任何私产的“无产者”,而是重现财产的原初意义。在人权视阈中,财产权是普遍被肯定的。私人财产的积极意义在于保持个人尊严、个人发展并促进社会进步。人权的生存权、发展权亦系于个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人类私人财产演变中较高形态的历史产物,质近于财产原初意义的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财产 财产权 法律视阈 马克思主义视阈 人权视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