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2篇文章
< 1 2 2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民族观的影响
1
作者 陈盈诺 《西部学刊》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中华民族观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关节点,不仅代表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更代表着通过本次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各... 中华民族观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关节点,不仅代表着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更代表着通过本次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中国各民族在巨大的民族危机之下找到了救国新思路、发展新方向,在思想观念上去除了旧有的“华夷之辨”,走出了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困境,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最前面,主张民族团结,鼓励和支持被压迫各民族进行斗争,让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于中华民族的国民身份更加认同,推进各族人民完成从民族到中华民族的观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民族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阐释
2
作者 石路 董新强 《学术探索》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是一个...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仅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社会交往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前提条件,要在实践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国家关系的认识看,民族与国家具有异质性,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统一是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趋势,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融为一体;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出发,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是多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而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是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 方法论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多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3
作者 郝时远 《四川统一战线》 2011年第4期4-4,共1页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内涵的完整性,使中国共产党彻底放弃了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联邦国家的构想,作出建立统一的人民共和国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性选择。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成果 人民共和国 民族内涵
下载PDF
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践行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
作者 郑保卫 《文化与传播》 2020年第3期1-3,共3页
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创始人、十月革命主要领导者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列宁的一生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以... 列宁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创始人、十月革命主要领导者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列宁的一生为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以及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新闻 布尔什维克党 学习践行 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领袖 十月革命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列宁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存依据
5
作者 高玲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105-106,共2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作出的抉择,是中国政治制度...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作出的抉择,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伟大创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
下载PDF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
6
作者 车锦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20-25,共6页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民族化,从而创立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现象。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民族 中国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 历史现象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来源、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7
作者 高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9期8-10,共3页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立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之基,批判吸收西方传统文明发展之维,诞生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中。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本质...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立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之基,批判吸收西方传统文明发展之维,诞生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中。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本质理解,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动力来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并通过交流交往的实践路径实现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归宿,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狭隘性,描绘出人类文明新发展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具有重要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及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康玉环 李官云 《未来与发展》 2023年第4期108-112,98,共6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对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打牢领导根基、情感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以及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因受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宗教...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课,对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打牢领导根基、情感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以及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因受特殊的地缘政治和宗教消极影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时的有限性存在不对称、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教学载体和方法运用不够创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五观课”教育不够重视等困境。需要从加强组织领导、丰富教学内容,建强师资力量、创新载体和方法等方面加以破解,以助力铸牢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校 马克思主义“五”教育概论课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以马克思主义审视韦伯民族观
9
作者 杨鸣杰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0-227,共8页
马克斯·韦伯的民族观有着文化民族观和政治民族观的双重内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前者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民族价值的独特性;后者则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以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权力政治。二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在于韦伯政治哲... 马克斯·韦伯的民族观有着文化民族观和政治民族观的双重内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前者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民族价值的独特性;后者则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以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权力政治。二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在于韦伯政治哲学中对国家和民族价值的强调。相较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韦伯的民族观是消极和保守的,不具备超越本民族狭隘利益的可能。尽管韦伯的文化民族观承认了不同民族在文化价值和特性上的平等和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但其政治民族观必然故步自封在民族利益之上。对其进行批判研究,于当代现实而言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韦伯 价值多元 民族 信念伦理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生成逻辑、基本内容和重要价值
10
作者 孙慧萍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1-86,94,共7页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民族思想,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集体的民族工作、深入思考新时代面临的新的民族实际实现的。它由多元...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通过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民族思想,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集体的民族工作、深入思考新时代面临的新的民族实际实现的。它由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优势观、交融互嵌的民族团结观、共同繁荣的民族发展观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成。从其生成逻辑和基本内容可以得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既要永葆初心又要固守圆心,既要一脉相承又要面向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化
下载PDF
简述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新发展——纪念列宁诞辰145周年
11
作者 王训礼 王爱平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4期23-27,共5页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恢复苏联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国际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行了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恢复苏联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国际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行了发展,对民族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界定,对民族发展及范围、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等都做了进一步的科学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主义 民族
下载PDF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2
作者 黎晓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年第5期82-84,共3页
民族地区高校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可以提升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正确反对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活动。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力量。... 民族地区高校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阵地,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可以提升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正确反对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活动。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力量,塑造年轻人和学生的科学民族观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观教育虽然取得不错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必要性,以及教育面临的窘境,寻找教育发展的路向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 挑战 方法
下载PDF
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引领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13
作者 冯敏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3年第1期24-27,共4页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在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问题自古以来便是治国理政的大事,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在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系,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治国理政 幸福生活 时代化 中国化 长治久安 根本立场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探究
14
作者 林春逸 刘丽萍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力量的实践之需促使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萌芽。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内在结构和层次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形成。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自觉,并探索出一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纵观整个演变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下载PDF
试论新形势下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伟 卫俊栋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7,共6页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对我国实施渗透,企图利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特点,与我争夺青年。民族高校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对我国实施渗透,企图利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特点,与我争夺青年。民族高校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工作,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 民族团结
下载PDF
浅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内容及途径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国安 熊洁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1-84,共4页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平等观、团结观、互助观、和谐观、发展观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民族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途径加强大学生马...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平等观、团结观、互助观、和谐观、发展观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民族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途径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民族 教育 意义 途径
下载PDF
谈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振华 蒋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年第1期42-44,共3页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力争使各民族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马克主义民族 大学生教育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与引导 被引量:4
18
作者 岳鹏 戴钢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92-93,共2页
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任务艰巨的新形势下,围绕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展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不容忽视。文章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马... 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任务艰巨的新形势下,围绕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展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不容忽视。文章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与引导问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了积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族 民族教育 民族宗教领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稳定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东冬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4-117,共4页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对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但是在民族地区仍存在一些不...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对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但是在民族地区仍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视域下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要素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地区 和谐稳定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苗 黄逸超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99,共6页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在地包含民族团结的逻辑起点、逻辑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基于群体共同利益而不断扩大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团结的出发点,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民族交流是民族团结的价值追求...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在地包含民族团结的逻辑起点、逻辑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基于群体共同利益而不断扩大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团结的出发点,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的民族交流是民族团结的价值追求,共生和谐的民族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价值旨趣和实践指向,厘清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理论关联,不仅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认识民族及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而且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民族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