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第二个“哲学之谜”研究的意义——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是怎样剥出来的 被引量:2
1
作者 冯景源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2,246,共9页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艰难历程,这表现为两个"哲学之谜"。第一个"哲学之谜",是从康德、费希特哲学转到黑格尔哲学,这是通过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批判实现的。第二个"哲学之谜",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艰难历程,这表现为两个"哲学之谜"。第一个"哲学之谜",是从康德、费希特哲学转到黑格尔哲学,这是通过马克思哲学的自我批判实现的。第二个"哲学之谜",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剥出"合理内核"。在这一过程中,又加入了超过法律的历史。我们特别提示的是:在这里,从历史进入历史观,再进入唯物史观,这对一些人又是一个谜。马克思哲学只有从法学进到哲学与历史研究的结合上,才能理解辩证法"合理内核"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需要"合理内核","合理内核"只有在唯物史观中才能发挥发现历史真理的作用。只有理解了这两个"历史之谜",才能理解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来历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哲学之谜” 辩证法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哲学视域中的劳动工具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云明 张家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找到了破解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工具 劳动哲学 机械化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 被引量:1
4
作者 贺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8,共11页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哲学维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构成这一争议的焦点。如何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对阐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澄清并深...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是否存在着哲学维度,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构成这一争议的焦点。如何回应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对阐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澄清并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的“反哲学”和“非哲学”的真实所指,并从马克思关于哲学与生活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变革性理解出发,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哲学的合法性提供根本性辩护,并彰显其哲学观独特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 马克思哲学的“自我证成难题” 独立哲学的外观 生活实践的观点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英飞 段治文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5,共8页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是展开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式”与“现代化”两个关联语词构成,就“中国式”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既要防止过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又要防止因对普遍性的急迫追求而脱离中国实践。就“现代化”而言,其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或因循守旧,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的二十大 人的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法哲学实践论的革命 被引量:1
6
作者 公丕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7,256,共10页
在文明社会法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法哲学实践论的创立,确立了实践概念在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开辟了从实践出发认识法的现象基本性质的崭新的法哲学思想先河。与唯心主义法哲学和旧唯物主义法哲学及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法哲学... 在文明社会法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法哲学实践论的创立,确立了实践概念在法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开辟了从实践出发认识法的现象基本性质的崭新的法哲学思想先河。与唯心主义法哲学和旧唯物主义法哲学及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法哲学截然不同,马克思的法哲学实践论坚持从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出发,深刻理解人类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本质性意义,强调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且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把握法的现象的客观基础,理解法的现象的运动机理,分析法的实践世界的基本指向,进而开启了人类法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活动 哲学实践论 法的实践场域
下载PDF
探索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充 王琳 张禹 《四川体育科学》 2024年第2期1-8,14,共9页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一方面,资本主义体育发展建设以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为理论阐释点,它同样蕴含着“人的发展”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在一定制度下面向“人的发展”的体育发展成果的探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则确定了“人的价值”的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与教育匹配的社会关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体育的“人的价值”的初心维度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到结论,“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是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理论起点 人的本质 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康德式疑难与维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解答
8
作者 陈祥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4,178,共16页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有着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领域的重演:前者涉及历史作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涉及历史作为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它们各自所...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有着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领域的重演:前者涉及历史作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涉及历史作为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它们各自所遭遇的问题甚至也是康德式的:思辨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理性在超验领域面临的辩证幻象问题;批判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知性在经验领域面临的自在之物问题。要化解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所遭遇的康德式疑难,就应当回到维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传统,重演历史哲学的批判议程,从而给出合理性的回应或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康德哲学 维柯-马克思 历史科学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9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10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
11
作者 刘同舫 冉力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消灭哲学”论断中的“哲学”特指黑格尔法哲学,并非针对全部西方传统哲学。“消灭哲学”论断体现了内容和方法的双重现实性,其中“消灭哲学”和对应的“实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消灭哲学”论断中的“哲学”特指黑格尔法哲学,并非针对全部西方传统哲学。“消灭哲学”论断体现了内容和方法的双重现实性,其中“消灭哲学”和对应的“实现哲学理想”在思维方式上都呈现自我否定的特征。“无产阶级”是“消灭哲学”的必要“物质武器”,“消灭哲学”的论断以“无产阶级”作为实践主体,在理论逻辑上具备可行性。“消灭哲学”的论断与现代西方哲学推崇的“哲学终结论”存有本质性差异,实现了对“哲学终结论”的根本超越。“消灭哲学”的经典论断既体现了马克思早期哲学观的精髓,也为重建当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无产阶级 消灭哲学 哲学终结论
下载PDF
成仿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探析
12
作者 黄书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3,204,共10页
作为新民主主义教育革命和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亲历者,成仿吾通过长期不懈的多样化办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坚持以革命信念、务实精神推进“战火中”的教育实践,注重“结合中国情况”学习苏联高校的办... 作为新民主主义教育革命和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亲历者,成仿吾通过长期不懈的多样化办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坚持以革命信念、务实精神推进“战火中”的教育实践,注重“结合中国情况”学习苏联高校的办学经验,强调在时代变迁中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内涵,倡导用唯物辩证法引领学校教育系统的多维变革,努力探寻现代化的人才支撑和教育现代化的高水平发展。置身于中国社会剧变,长期倾情于教育实践变革的深层理论求索,彰显出教育家成仿吾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仿吾 马克思主义 教育哲学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意蕴和践行路径
13
作者 文涛 杜忠泽 李舒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39,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建构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貌,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精神和能力的凝练与升华。立足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认为教育的过程,是马克思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建构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貌,是对教师职业素养、精神和能力的凝练与升华。立足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认为教育的过程,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之生动体现和现实检验。对教育特质进行分析,提出教育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统一,是实践与认识统一,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意蕴:教育家精神源起的客观实在性、教育家精神形成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家精神提出的社会历史性。进而从保持从业初心和情怀、从业水平和能力、从业品格和素养的认识与实践等三个层面提供了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哲学 教育 教育家精神 践行路径
下载PDF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感性维度探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的视角
14
作者 陈高华 赵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共9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感性活动 马克思 劳动哲学
下载PDF
《博士论文》与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哲学起源
15
作者 叶俊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马克思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起点,马克思新闻思想不仅源于其报刊实践,更源于其哲学思想,而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马克思《博士论文》也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哲学原点,需要从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博士论文》入手,剖析马... 马克思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起点,马克思新闻思想不仅源于其报刊实践,更源于其哲学思想,而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马克思《博士论文》也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哲学原点,需要从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博士论文》入手,剖析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哲学起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时空观念和自由观念为其新闻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哲学启蒙作用,马克思的报刊实践、传播观念及新闻出版自由观念从哲学角度都可以在《博士论文》中找到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新闻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伊壁鸠鲁哲学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16
作者 周向军 温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共10页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厚基础之上,富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其中,坚持问题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回应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彰显了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底蕴;把握世...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厚基础之上,富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其中,坚持问题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回应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彰显了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底蕴;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明晰世界历史的特征、动力、目的、道路,彰显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底蕴;坚持知行合一,以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的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底蕴;坚持人民至上,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观底蕴;坚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以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认识指导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彰显了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底蕴。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哲学底蕴,对于回答“世界向何处去”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 哲学底蕴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发展进路探析
17
作者 彭劲松 牛耘一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要,以一系列学术创新在学理化、现实化、体系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以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需要,以一系列学术创新在学理化、现实化、体系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在原创性、战略性、实践性、国际性、通俗性、体系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着力促使研究精准化、系统化、具体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特别是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哲理探究,在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为跟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 改革开放 实践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马克思类哲学底蕴
18
作者 葛宇宁 孔雨晴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马克思类哲学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哲学底蕴。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自我关系的注解来看,它立足于马克思类哲学对人的类本质理解,即人具有超越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注解来看,它立足于马克思类... 马克思类哲学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哲学底蕴。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自我关系的注解来看,它立足于马克思类哲学对人的类本质理解,即人具有超越性,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注解来看,它立足于马克思类哲学对人与自然之间否定性统一关系的把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解来看,它秉承马克思类哲学思维方式——类思维,注重求同存异、有事好商量、人类优先、人类正义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马克思哲学 类思维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自然概念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系论析
19
作者 王伟 潘军辉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5-16,共12页
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首先是通过自然概念发生的。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切入点,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根基。在对黑格尔“双重错误”的批判中,马... 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首先是通过自然概念发生的。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切入点,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为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根基。在对黑格尔“双重错误”的批判中,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为自己思想的形成确立了方法论基础,而黑格尔的“双重错误”都是与自然有关的。在认识论上,马克思既不满意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角度理解自然,也不赞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只是从主体的角度理解自然,而是主张以主体与客体兼具的视角、从实践的方面理解自然。马克思紧紧抓住自然和精神两个因素,以主客体兼具的双重视角作为理解自然的角度,建构起新唯物主义自然概念,并以此为端口,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变革。可以说,在哲学变革的最初,自然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窗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概念 马克思 哲学变革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政治哲学深蕴——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分析为例
20
作者 薛俊强 吴大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8-15,共8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抽象化叙事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主张把对“人”的理解从观念领域回归现实世界,将“现实的个人”置于具体社会历史进程给予分析,将现实个体及其阶级视为政治活动的主体,强调从“粗...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抽象化叙事的批判为逻辑前提,主张把对“人”的理解从观念领域回归现实世界,将“现实的个人”置于具体社会历史进程给予分析,将现实个体及其阶级视为政治活动的主体,强调从“粗糙”的物质生产及其承载的社会关系层面把握“人”的本质属性。“现实的个人”是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力量,“人”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为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指明,在资本主义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各自分裂的情形下,“人”被异化为二重化存在的现实,市民社会中的“人”是“现实的个人”,但也是非真实的;政治国家中的个人是真实的,但也是非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是异化的理性“工具人”,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摆脱唯心主义和非批判的经验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投入颠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现实斗争之中,将“人”从市民社会的人提升至社会化的人类,进而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现实的个人 人的解放 物质生产 政治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