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1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习近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本纲 胡凯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0-56,共7页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作了重要论...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作了重要论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得到党内外的认同,在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的同时,对其进一步升华,高举全面依法治国大旗,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必将为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 习近平 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
下载PDF
从马克思到当代: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逻辑进程
2
作者 宋朝龙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把对价值形式的利用纳入公有制的经济体系中,这构成了从马克思到当代的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核心线索。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从边缘地带的民主革命对金融资本帝国的局部替代开始的。列宁对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初步的具体化,社会主义变成了一种积... 把对价值形式的利用纳入公有制的经济体系中,这构成了从马克思到当代的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核心线索。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从边缘地带的民主革命对金融资本帝国的局部替代开始的。列宁对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初步的具体化,社会主义变成了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制度形式。这种制度形式在公有制主导之下对价值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加以利用,即对商品、货币、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等加以积极利用。斯大林中断了列宁对社会主义观具体化的逻辑线索,他虽然强调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济交换中利用价值规律的内容,但基本否定了对价值形式及其转化形式的利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但在根据地的实践中,利用了价值、商品、货币、资本等形式服务根据地建设,更在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把对价值形式的利用引入公有制经济自身的运行机制中,使社会主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并有能力与国际金融资本展开竞争和博弈,从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21世纪,把社会主义引向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具体化 现实逻辑
下载PDF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
3
作者 张曼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2期61-64,共4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学生则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方法深刻理解其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大学生则是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方法深刻理解其内涵,破解其教育教学困境并激发学生的生态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育教学要着重从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理解超越资本逻辑重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纬度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人民性启发学生生态担当四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讲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自然 思政课教育教学 生态担当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4
作者 康骞 《人民法治》 2024年第8期55-57,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习近平法治思想 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思政课 三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下载PDF
为了真正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5
作者 童世骏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0年第1期291-295,共5页
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从社会主... 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西方马克思主义 说服力 生命力 自由主义 学习过程 现代化事业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艳 刘同舫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2,共7页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将社会主义揭示为一种科学理论、社会制度和现实运动,这三者的理论展开及其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真谛。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空想的、虚假的社会主义观,它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社会主义观"的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科学构想,将社会主义视作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不仅包含理论解释,还指向现实的社会实践,即"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作为科学理论、社会制度以及现实运动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陷入纯粹话语斗争而无法准确指引人类未来道路的抽象理论和社会思潮。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理论继承和丰富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个人所有制
下载PDF
辨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被引量:23
7
作者 智效和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现了社会所有制 ,不存在商品经济、阶级和国家。这些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 ,并无空想成分。马克思是从劳动者获得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是以过渡时期完成了消灭阶级的任务... 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现了社会所有制 ,不存在商品经济、阶级和国家。这些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 ,并无空想成分。马克思是从劳动者获得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是以过渡时期完成了消灭阶级的任务为前提的。 2 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远未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 ,离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尚远 ,不能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角度 ,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 ,混淆、取代甚至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现实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 阶级差别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解释力 被引量:10
8
作者 智效和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企图通过商品生产实现劳动者彻底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商品生产永恒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完全否认在争取劳动者彻底解放的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企图通过商品生产实现劳动者彻底解放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商品生产永恒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完全否认在争取劳动者彻底解放的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生产。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过渡时期的比较初级阶段,实行改革、重视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包括利用资本主义,是我们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主义 中国 解释力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逻辑和重大成果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芳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2,共8页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继承创新、深刻领会并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的精神要义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逻辑和重大成果,将马...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继承创新、深刻领会并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的精神要义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逻辑和重大成果,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境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理论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系统而完整的法哲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法的一般性原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具体原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原则。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不二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
下载PDF
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被引量:87
10
作者 刘思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8-30,共13页
本文概述了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创立的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并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生态... 本文概述了作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创立的生态文明与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学术界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并把它纳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新形态。通过作者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梳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生态文明新理论从学界马克思主义视野,进入政界马克思主义视野的历史轨迹,深刻阐明了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观念,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巨大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治国理政新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屏南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共4页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发展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始 ,经过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经验和教训中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发展中。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始 ,经过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在经验和教训中与时俱进。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与时俱进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兼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龙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共6页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里程碑:以《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是第一个里程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1982年宪法为代表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1999年、2001年宪法...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里程碑:以《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是第一个里程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1982年宪法为代表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1999年、2001年宪法修正案为代表树立了第三个里程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是第四个里程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历史地位
下载PDF
对马克思的资本观与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再认识 被引量:5
13
作者 廖进球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13-20,共8页
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 社会主义 资本范畴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探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被引量:6
14
作者 汪钏 付维 程宇昌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41-45,共5页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方案,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科学把握三者的互动品质;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价值,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大众文化 马克思人的本质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曹玉涛 《求实》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10,共4页
当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新自由主义正义论的意识形态本质;二、必须把社会正义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三、必须运用马克思有关社会普遍调剂的思想;四、必... 当前,研究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新自由主义正义论的意识形态本质;二、必须把社会正义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三、必须运用马克思有关社会普遍调剂的思想;四、必须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原则,大力推进我国的制度改革和创新;五、既要重视形式正义的规则制定,更要重视实质正义的有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社会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49-149,共1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学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最新成果 中国化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54年宪法 毛泽东同志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兼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渗透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奇 周向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0-108,共9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备条件,它主要通过文化创作和生产、传播体系、不同文化生态环境、科学普及、传承体系和大众文化生活等多个渠道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备条件,它主要通过文化创作和生产、传播体系、不同文化生态环境、科学普及、传承体系和大众文化生活等多个渠道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建设中。只有保证这些融入渠道和融入方式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以及保持这些融入渠道的畅通性,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渗透到社会主义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领域、各层次和各环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融入 社会主义文化 途径 渗透
下载PDF
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与当代社会实践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瑚 吕志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观活的灵魂。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可能提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完整答案。马克思逝世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留下了许多"空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对这些"空白"的不断填补,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有序的可持续改革和健康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实践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伟 牟世晶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17,共4页
马克思正义观是历史事实性与价值理想性的统一。从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评价四个方面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正义观是其主导价值观。如何有效确立以马克思正义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现实路径在于知... 马克思正义观是历史事实性与价值理想性的统一。从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价值评价四个方面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正义观是其主导价值观。如何有效确立以马克思正义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现实路径在于知与行的合一。知,就是立足于三个世界即现实世界、网络世界与文本世界,使人们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就是通过教育公平、社会福利和分配公平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相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 唯物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导价值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戚嵩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4,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为:实现了实践主体形式的转换,进一步高扬人民群众主体的能动性,丰富和发展了实践主体论;把强调阶级斗争实践形式转向强调生产实践形式,并把文化实践纳入社会实践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突出表现为:实现了实践主体形式的转换,进一步高扬人民群众主体的能动性,丰富和发展了实践主体论;把强调阶级斗争实践形式转向强调生产实践形式,并把文化实践纳入社会实践形式,丰富和发展了实践形式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继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标准和科学发展标准,丰富和发展了实践标准论;制定了现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纲领,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中来实现,丰富和发展了实践目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 丰富和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