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基于分析马克思主义“道德之争”的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培超 周强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5,共6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之争",肇始于"正义之争",即关于马克思是否以正义之名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争论。虽然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来阐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是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得以产生的德国古典伦理和古希腊城邦伦理的理论背景,隐匿了马克思对于自由主义超历史道德观的批判,无视马克思道德理论形成的现实基础和价值立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建构"反而更加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道德理论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理论 分析马克思主义 道德之争
下载PDF
论波普尔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诠释与批判
2
作者 龚天平 方政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48,共7页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理论与道德的关系是个争议不断的问题。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理论是一种道德批判理论,是历史主义道德理论;历史主义道德理论是沟通行动主义与历史主义鸿沟之桥梁,是以历史预言为基础的历史相对主义理论。通过批...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理论与道德的关系是个争议不断的问题。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理论是一种道德批判理论,是历史主义道德理论;历史主义道德理论是沟通行动主义与历史主义鸿沟之桥梁,是以历史预言为基础的历史相对主义理论。通过批判马克思道德理论,波普尔提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虚幻的,实质是不科学的道德实证主义,其根源有失偏颇。波普尔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解读,虽然有契合马克思理论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基础不是历史预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是道德批判,而且是科学批判与道德批判的统一;波普尔的解读存在自相矛盾,也不符合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本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普尔 马克思道德理论 道德批判
下载PDF
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123,共7页
马克思的文本中既出现过批判道德的语言,又出现过运用道德原则批判资本主义、褒扬共产主义的语言,这种表面上的“自相矛盾”引起了关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激烈争论,出现了诸如“伦理社会主义”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与“人道主... 马克思的文本中既出现过批判道德的语言,又出现过运用道德原则批判资本主义、褒扬共产主义的语言,这种表面上的“自相矛盾”引起了关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激烈争论,出现了诸如“伦理社会主义”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理论的二元对立。实际上,马克思并未否定道德本身,他所批判的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护的旧道德,而且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对共产主义的道德褒扬是其核心议题。由于辩证法的独特优势,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超越了事实性与价值性、目的论与义务论的二元对立,因此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包容性,具有更强的理论性与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理论 道德困境” 社会制度
下载PDF
马克思道德理论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
4
作者 张彦 顾青青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2期41-42,共2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的关系,或者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的历史分析是否可以容纳伦理学意义上的规范性评价,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开放性问题,这一论争在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分析学派中尤为明显。
关键词 伦理学意义 分析学派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道德理论 德性论 开放性问题 社会科学 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与误读范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金德楠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建构主体、以道德生产和道德建设为建构程序、以"真正人的道德"为建构目标的严整体系,展现出道德建构主义的鲜明底色。由于对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的误解误读,出现了单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道德解构效用、无视其道德建构意义,抑或反之的现象,助涨了"伦理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义"思潮,使之成为了人们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两大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 道德建构主义 伦理社会主义 道德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证成与辨伪
6
作者 金德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10,共6页
马克思主义坚持对道德现象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批驳阶级社会中道德的意识形态特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道德基础,相反,它内含一套对道德实质、道德价值、道德生成发展的客观基础等进行科学解答的严整理论体系。道德生产理论作为... 马克思主义坚持对道德现象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批驳阶级社会中道德的意识形态特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道德基础,相反,它内含一套对道德实质、道德价值、道德生成发展的客观基础等进行科学解答的严整理论体系。道德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得以存在的基石,实现了道德生成发展的历史性与稳定性、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无产阶级利益与人类“共同之善”的结合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根源所在。由于误解道德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解放在道德评价中的方位而形成的“机械决定论”与“集体功利论”,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认知的两大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 道德生产论 机械决定论 集体功利论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双重逻辑
7
作者 金德楠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1,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内含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建构主义两个基本逻辑。其中,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科学阐释了道德实质及道德起源,解构了阶级道德的意识形态特质,证成了道德生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奠定了真理基...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内含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建构主义两个基本逻辑。其中,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科学阐释了道德实质及道德起源,解构了阶级道德的意识形态特质,证成了道德生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奠定了真理基础,是主导性、统摄性逻辑;道德建构主义逻辑则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对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具有能动性构成作用,使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追诉真正人的道德,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建构出了集体主义道德,是依附性、从属性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 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 道德建构主义
下载PDF
“普世价值”的思想缺陷和实践陷阱批判 被引量:1
8
作者 魏传光 《理论与评论》 2019年第4期86-96,共11页
马克思曾指出,在主体形而上学的强势支配下,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制造出“永恒真理”“永恒正义”等道德神话,充满着“理念化”色彩、“抽象论”风格和“妥协性”态度。这其实也是“普世价值”的思想缺陷和实践危害。只要重新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曾指出,在主体形而上学的强势支配下,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制造出“永恒真理”“永恒正义”等道德神话,充满着“理念化”色彩、“抽象论”风格和“妥协性”态度。这其实也是“普世价值”的思想缺陷和实践危害。只要重新回到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语境,把当年马克思对永恒真理、永恒正义的批判,与今天对“普世价值”的批判进行同构性研究,“普世价值”内在的形式理念化、抽象人性论和实践消极性等缺陷就会暴露无遗。以此为基础,借鉴马克思道德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构实践性、革命性和批判性的话语方式和思维模式,是对“普世价值”祛魅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道德理论 普世价值 思想缺陷 实践陷阱
下载PDF
自由·人格·幸福——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逻辑与反思
9
作者 吴鄂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3-15,共3页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人自身的可能性与幸福为旨归,而实现这两者的前提就是人要是"自由"的人。弗洛姆正是以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为逻辑起点来揭示人对真正自由的渴望,而此种自由的实现又必须依托于"生产性人格"...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人自身的可能性与幸福为旨归,而实现这两者的前提就是人要是"自由"的人。弗洛姆正是以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为逻辑起点来揭示人对真正自由的渴望,而此种自由的实现又必须依托于"生产性人格"的塑造这条进路,从而构成逻辑完整的伦理体系。以马克思道德理论来反思弗洛姆的伦理体系,则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人格 幸福 马克思道德理论
下载PDF
师范生师德养成途径研究
10
作者 宋燕萍 《青年与社会》 2013年第11期273-273,共1页
文章从探讨师范生养成良好师德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师范生具备优秀师德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以马克思道德形成理论为基石深入分析了关于师范生师德建设体系问题。最后,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研究经验,笔者进行了关于师范生... 文章从探讨师范生养成良好师德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师范生具备优秀师德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接着笔者又以马克思道德形成理论为基石深入分析了关于师范生师德建设体系问题。最后,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研究经验,笔者进行了关于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途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师德 马克思道德形成理论 体系 途径 研究
下载PDF
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两课”改革
11
作者 程健康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期47-48,共2页
高职高专院校的"两课"教学改革应与高职教育培养"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着重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围绕这一教育理念全面总结我校近年来"两课"教学改... 高职高专院校的"两课"教学改革应与高职教育培养"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着重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围绕这一教育理念全面总结我校近年来"两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理论和思想道德课” 教学改革 能力培养
下载PDF
伦理学与美好生活——“2018中国伦理学大会”综述
12
作者 都萧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1-153,共3页
2018年12月15日至16日,'2018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大会主题为'伦理学与美好生活',设有10个分论坛。一、美好生活的伦理学阐释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美好生活是... 2018年12月15日至16日,'2018中国伦理学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大会主题为'伦理学与美好生活',设有10个分论坛。一、美好生活的伦理学阐释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美好生活是一个人生哲学和伦理学命题,每个人自身所接受的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师范大学 孝文化 美好生活 道德文明 道德实践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