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效液相-质谱法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Ⅱ的含量
1
作者 郭日新 肖萌 +2 位作者 刘静 戴忠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4期386-390,396,共6页
目的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含量。色谱柱采用Waters-ACQUI UPLC HSS T3 C_(18)(2.1 mm×100 m... 目的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含量。色谱柱采用Waters-ACQUI UPLC HSS T3 C_(18)(2.1 mm×100 mm,1.8μm),采用乙腈为流动相A,0.1%甲酸含1 m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结果17批滴通鼻炎水中有9批样品未检出马兜铃酸Ⅰ(检出限0.13 pg),8批样品中检出马兜铃酸Ⅰ,含量在0.41~3.60 ng·mL^(-1)。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马兜铃酸Ⅱ(检出限0.41 pg)。结论建立了UPLC-MS/MS同时测定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含量的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滴通鼻炎水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通鼻炎水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 超高效液相-质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HPLC-MS/MS法同时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高毒成分马兜铃酸Ⅰ与鬼臼毒素
2
作者 曹雅静 温家欣 +1 位作者 胡佳哲 赖宇红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22-527,共6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高毒成分马兜铃酸Ⅰ与鬼臼毒素的研究方法,为龙胆泻肝丸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EC-C_(18)色谱柱(100 mm×2.1 mm,2.7μm)分离,以0.1...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高毒成分马兜铃酸Ⅰ与鬼臼毒素的研究方法,为龙胆泻肝丸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EC-C_(18)色谱柱(100 mm×2.1 mm,2.7μm)分离,以0.1%甲酸溶液(含5 mmol·L^(-1)乙酸铵)-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0.3 mL·min-1,进样量为5μL。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方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马兜铃酸Ⅰ与鬼臼毒素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9.5~94.9 ng·mL^(-1)、10.0~99.7 ng·mL^(-1),r均大于0.9950。马兜铃酸Ⅰ与鬼臼毒素平均回收率大蜜丸分别为81.89%(RSD=8.55%)、84.34%(RSD=8.67%);小蜜丸分别为82.19%(RSD=7.63%)、96.05%(RSD=6.18%);浓缩丸分别为67.99%(RSD=6.70%)、94.98%(RSD=5.01%);水丸分别为75.98%(RSD=11.37%)、93.88%(RSD=6.01%)(n=1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行,可快速测定龙胆泻肝丸中高毒成分马兜铃酸Ⅰ与鬼臼毒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龙胆泻肝丸 高毒性成分 马兜铃酸ⅰ 鬼臼毒素
下载PDF
UPLC-Q-Exactive-MS/MS测定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
3
作者 朱立华 黄生武 +1 位作者 沈冰冰 谢谊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415-1420,共6页
目的建立UPLC-Q-Exactive-MS/MS测定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50 mm,1.9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 目的建立UPLC-Q-Exactive-MS/MS测定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2.1 mm×50 mm,1.9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含5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柱温3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进行平行反应监测模式,选择质荷比(m/z)359.0→298.0和359.0→296.0离子对进行监测。结果马兜铃酸Ⅰ在0.06~0.2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精密度和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均值为104.1%(RSD=4.29%)。不同批次伤痛宁胶囊样品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均值为0.00000490%,从药材到成品的转移率均值为103.7%,RSD值为19.5%。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可靠、耐用,可以用于伤痛宁胶囊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痛宁胶囊 马兜铃酸ⅰ UPLC Q-Exactive MS/MS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液质联用法测定十一味参芪片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
4
作者 覃丽郦 何颂华 +1 位作者 白桂昌 罗轶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3年第12期2606-2611,共6页
目的:建立十一味参芪片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的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分析方法。方法:Kromasil Proshell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5μm),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含10 mmol·L^(-1)乙酸铵)为流动相... 目的:建立十一味参芪片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的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分析方法。方法:Kromasil Proshell C18色谱柱(100 mm×2.1 mm,2.5μm),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含10 mmol·L^(-1)乙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多反应监测模式,马兜铃酸Ⅰ为m/z 359.1→298.1(定量)和m/z 359.1→296.1(定性),马兜铃酸Ⅳa为m/z 375.1→312.2(定量)和m/z 375.1→297.2(定性),马兜铃内酰胺Ⅰ为m/z 294.1→279.0(定量)和m/z 294.1→251.1(定性),建立十一味参芪片中3个马兜铃酸类成分的LC-MS,在方法学验证的基础上对所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进样量分别在2.0197~100.9829、1.9478~116.8656、1.9718~98.5880 pg时线性关系良好(r>0.999),定量限分别为1、6、2 pg,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2.95%(RSD为2.28%)、80.09%(RSD为4.16%)、104.89%(RSD为3.24%)。14批十一味参芪片样品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Ⅳa和马兜铃内酰胺Ⅰ的检出量分别为21.0~47.6、185.0~506.1、164.4~426.0 ng·g^(-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可靠,能够用于十一味参芪片中上述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筛查与分析,可为其安全性有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味参芪片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Ⅳa 马兜铃内酰胺 液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青木香发酵后总马兜铃酸和马兜铃酸Ⅰ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学湘 潘扬 +2 位作者 蒋亚平 杨英 蔡江涛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1-205,共5页
以灵芝、槐耳等20个真菌为菌种、青木香药材为基质,运用固体发酵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发酵试验,筛选出13个菌种能在青木香药材上生长良好,表明这些菌种能与药材形成较好的发酵组合形成发酵品。采用反相HPLC二元梯度洗脱法测定13种青... 以灵芝、槐耳等20个真菌为菌种、青木香药材为基质,运用固体发酵技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发酵试验,筛选出13个菌种能在青木香药材上生长良好,表明这些菌种能与药材形成较好的发酵组合形成发酵品。采用反相HPLC二元梯度洗脱法测定13种青木香发酵品中马兜铃酸Ⅰ(AAⅠ)的含量及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这些发酵品中总马兜铃酸(TAA)含量。HPLC测定表明,13种青木香发酵品主要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有6种发酵品的马兜铃酸Ⅰ的下降率在50%以上;UV测定发现,这些发酵品中总马兜铃酸含量均有所下降,下降率最高者为46.76%,最低者为7.61%;HPLC和UV综合(加权)分析表明,13种真菌(均以代号表示)对青木香肾毒性成分的降解能力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如下:F-1>F-2>F-5>F-6>F-8>F-13>F-4>F-11>F-3>F-9>F-10>F-12>F-7。提示不同真菌发酵可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中药青木香中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Ⅰ和总马兜铃酸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木香 真菌发酵 马兜铃 马兜铃酸ⅰ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及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差异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彪 李晓玫 +2 位作者 张翠英 王璇 蔡少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 :初步探讨马兜铃酸Ⅰ (AA Ⅰ )及马兜铃内酰胺Ⅰ (AL Ⅰ )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HK 2 )为研究对象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A Ⅰ (2 .5mg/L)与AL Ⅰ (5mg/L) 刺激细胞 ,以流式细胞... 目的 :初步探讨马兜铃酸Ⅰ (AA Ⅰ )及马兜铃内酰胺Ⅰ (AL Ⅰ )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HK 2 )为研究对象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A Ⅰ (2 .5mg/L)与AL Ⅰ (5mg/L) 刺激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以了解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纤连蛋白 (FN)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分泌水平 ;分别用特异性抗TGF β1中和抗体阻断TGF β1作用后 ,观察AA Ⅰ与AL Ⅰ诱导细胞凋亡及FN分泌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A Ⅰ刺激 1 2h后HK 2细胞的TGF β1分泌水平显著增高 ,36h后FN分泌水平明显增加 ,4 8h后HK 2细胞凋亡显著增多 ,抗TGF β1中和抗体 (5mg/L)能够抑制AA Ⅰ诱导的HK 2细胞凋亡 (抑制率达 6 3.7% ,P <0 .0 0 1 )及FN分泌 (抑制率 5 0 .2 % ,P <0 .0 0 1 )。与AA Ⅰ有所不同 ,AL Ⅰ刺激HK 2细胞后仅在 4 8h同时诱导TGF β1、FN分泌 ,并导致细胞凋亡 ,而抗TGF β1中和抗体 (5mg/L)却不能阻断AL Ⅰ引起的相应改变。 结论 :AA Ⅰ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FN分泌的作用可能是由TGF β1所介导的。尽管AL Ⅰ与AA Ⅰ同样具有导致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分泌的作用 ,但AL Ⅰ的作用机制有别于AA Ⅰ ,可能通过非TGF β1机制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内酰胺 肾小管上皮细胞 流式细胞仪 细胞凋亡 纤连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黄芪甲苷拮抗马兜铃酸Ⅰ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 被引量:17
7
作者 马莲顺 肖植涛 +7 位作者 叶杰成 刘梅 郑广娟 李楚天 陆伟标 陈德臻 杨海峰 朱林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66-1970,共5页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存活率降低的拮抗作用;(2)动物体内实验:马兜铃酸Ⅰ腹腔注射6 d建立昆明小...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的急性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方法:(1)体外实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黄芪甲苷对马兜铃酸Ⅰ所致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存活率降低的拮抗作用;(2)动物体内实验:马兜铃酸Ⅰ腹腔注射6 d建立昆明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同时用50 mg.kg-1.d-1黄芪甲苷灌胃进行干预治疗。7 d后检测尿蛋白、尿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的变化和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1)黄芪甲苷能增加马兜铃酸Ⅰ处理的HK-2细胞存活率,并呈剂量依赖趋势;(2)黄芪甲苷干预组小鼠尿蛋白、尿γ-GT、SCr、和BUN的水平均低于马兜铃酸肾损伤组;近曲小管坏死和裸基底膜面积也较马兜铃酸肾损伤组明显改善。结论:黄芪甲苷可以拮抗马兜铃酸Ⅰ诱导的急性肾小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黄芪甲苷 急性肾损伤 小鼠
下载PDF
HPLC法测定4种细辛中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 被引量:21
8
作者 宋双红 色林格 +2 位作者 陈蓓 崔浪军 商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11-1715,共5页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华细辛、铜钱细辛、毛细辛和辽细辛不同部位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的量。方法分析在MERCK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上实施;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华细辛、铜钱细辛、毛细辛和辽细辛不同部位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的量。方法分析在MERCK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上实施;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柱温30℃。结果马兜铃酸Ⅰ和细辛脂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250μg/mL(r=0.999 7)和0.6~200μg/mL(r=0.999 7),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为1.1%)和99.8%(RSD为0.7%)。结论 4种细辛中均检测到马兜铃酸Ⅰ,叶中含有量均大于根茎。细辛脂素在毛细辛茎中未检测到.细辛脂素在华细辛和辽细辛根及茎中含有量较叶中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辛 马兜铃酸ⅰ 细辛脂素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对大鼠体内PI3K/Akt/NF-кB通路的影响к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召聪 陆茵 +5 位作者 顾亚琴 钱知知 汪思亮 韦忠红 盛晓波 张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诱导的马兜铃酸肾病可能病变机制,分析其对PI3K/Akt/NFкB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AAⅠ高、低剂量(9.0、2.25mg/kg)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d后,取血... 目的探讨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Ⅰ,AAⅠ)诱导的马兜铃酸肾病可能病变机制,分析其对PI3K/Akt/NFкB通路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AAⅠ高、低剂量(9.0、2.25mg/kg)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4d后,取血清检测肌酐(Cr)、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KP),并用HE法染色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PI3K、Akt、NFкB蛋白的表达,此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AAⅠ对肾脏组织IL-6和TNF-的表达变化。结果给药AAⅠ组与对照组比较,Cr、BUN、AKP水平显著升高(P<0.05);肾脏病理学检查显示肾脏病变和炎症改变,IL-6、TNF-表达显著增多(P<0.01);PI3K、Akt、NFкB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 AAⅠ能导致肾脏毒性,并且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NFкB通路,诱发炎症,从而加重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肾损伤 PI3K/Akt/NFкB通路 炎症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瑛 刘志红 +4 位作者 郭啸华 苏健 陈朝红 周虹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Ⅰ(AA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细胞)DNA损伤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与P53途径的关系。 方法:不同浓度的AAⅠ纯品(80、160、320、640和1280ng/ml)体外刺激LLC-PK1细胞24h,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观...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Ⅰ(AA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细胞)DNA损伤和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与P53途径的关系。 方法:不同浓度的AAⅠ纯品(80、160、320、640和1280ng/ml)体外刺激LLC-PK1细胞24h,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观察AAⅠ对LLC-PK1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小管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 结果: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发现 AAⅠ浓度为160,320,640和1280ng/ml时能导致LLC-PK1细胞产生彗星拖尾现象,且剂量越大,拖尾越明显,尾长和尾部荧光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此剂量的AAI使LLC-PK1细胞在G2/M期的比例明显增高,且剂量越大,增高越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各组小管上皮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AAⅠ可导致LLC-PK1细胞DNA损伤,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这可能是马兜铃酸肾毒性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能力差和形成泌尿道肿瘤的机制之一。AAⅠ对LLC-PK1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作用是非P53依赖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肾小管上皮细胞 DNA损伤 细胞周期 单细胞凝胶电泳 流式细胞仪 肾功能衰竭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远期效应及其致肿瘤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志红 李瑛 +4 位作者 裘奇 李恒 陈惠萍 张真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 :观察马兜铃酸Ⅰ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远期效应及其致肿瘤作用。  方法 :采用马兜铃酸Ⅰ[5 0mg/ (kg d) ]连续灌胃 3天 ,建立大鼠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 ,对大鼠的肾功能及组织形态改变进行长期动态观察。  结果 :马兜铃酸Ⅰ给药后第 ... 目的 :观察马兜铃酸Ⅰ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远期效应及其致肿瘤作用。  方法 :采用马兜铃酸Ⅰ[5 0mg/ (kg d) ]连续灌胃 3天 ,建立大鼠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 ,对大鼠的肾功能及组织形态改变进行长期动态观察。  结果 :马兜铃酸Ⅰ给药后第 8天 ,大鼠肾功能急剧下降 ,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糖尿、尿量增加 ,血肌酐、尿素氮、尿NAG酶增高。肾组织病理改变以皮髓交界的急性肾小管坏死为主。给药后 1个月和 3个月大鼠肾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改变逐渐恢复 ,未见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等慢性病变。给药后 6个月大鼠肾脏肿瘤样增生的发生率为10 0 %;肾脏肿瘤的发生率为 2 8 6 %,包括 3例肾脏间叶性肿瘤和 1例嗜酸细胞腺瘤 ;肾外肿瘤的发生率为 7 1%,为 1例乳腺导管上皮恶性肿瘤。 结论 :马兜铃酸Ⅰ致大鼠急性肾损伤远期效应的特点是大鼠肾功能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可逐渐恢复 ,小管间质无明显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等慢性病变 ,但 6个月后出现肾脏和肾外肿瘤。马兜铃酸Ⅰ的致肿瘤作用易被肾功能的恢复所蒙蔽 ,这一点尤其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大鼠 急性肾损伤 远期效应 致肿瘤作用 动物模型 中草药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徐晓月 张陆勇 江振洲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马兜铃酸Ⅰ对SD大鼠的肾毒性反应,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马兜铃酸Ⅰ以30,15,5mg/kg,ig,1次/d,连续14 d。结果给药后高剂量组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活动减少、少尿或无尿;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总... 目的观察马兜铃酸Ⅰ对SD大鼠的肾毒性反应,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马兜铃酸Ⅰ以30,15,5mg/kg,ig,1次/d,连续14 d。结果给药后高剂量组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活动减少、少尿或无尿;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总蛋白质、白蛋白、总胆固醇、K+和Na+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肌酐和乳酸脱氢酶等升高;尿中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等也显著升高,并有胆红素、白细胞和红细胞排出;肾脏脏器系数增大,肾小球出现红细胞堵塞,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较严重,伴有上皮细胞脱落,间质内可见较大面积的淤血、出血。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马兜铃酸Ⅰ对SD大鼠的肾脏毒性反应较强,不仅作用于近曲小管,亦能损伤肾小球,其安全剂量小于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肾毒性 生化指标 SD大鼠 灌胃
下载PDF
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液质联用法检测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静 刘汇 +2 位作者 姚令文 戴忠 马双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06-1311,共6页
目的建立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检查方法,以了解市场上是否存在关木通替代替木通使用或者混用的问题,更好地保障本品用药安全。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 (2.1×50 mm,1.8μm)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含5 mmol·L^-1乙酸铵... 目的建立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检查方法,以了解市场上是否存在关木通替代替木通使用或者混用的问题,更好地保障本品用药安全。方法采用Agilent SB-C18 (2.1×50 mm,1.8μm)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含5 mmol·L^-1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母离子m/z 359.0,子离子m/z 298.0(定量),m/z 296.0(定性),建立了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HPLC-MSn检测方法,同时对9家企业51批次龙胆泻肝丸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51批次龙胆泻肝丸样品中有2批检出马兜铃酸Ⅰ成分,涉及1家生产企业,检测结果分别为0.66μg·g^-1、2.13μg·g^-1;其余样品均未检出马兜铃酸Ⅰ。结论研究建立的HPLC-MS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的检测分析;同时,检测结果表明可能存在木通混入关木通的现象,鉴于马兜铃酸Ⅰ对人体的危害性,已申请龙胆泻肝丸中马兜铃酸Ⅰ检查项补充检验方法,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泻肝丸 马兜铃酸ⅰ 液质联用 检查
下载PDF
基于HPLC-MS/MS法研究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体外代谢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慧 付佳 蔡宗苇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6,共7页
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中,具有肾损伤毒性和致癌致突变毒性。为了研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产生机制,建立了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及其大鼠肝微粒体酶S9代谢物分离与鉴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中,具有肾损伤毒性和致癌致突变毒性。为了研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产生机制,建立了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及其大鼠肝微粒体酶S9代谢物分离与鉴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采用体外代谢法分别研究了有氧和厌氧孵育条件下,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在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作用下的代谢行为,并对各代谢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显示:马兜铃酸Ⅰ在有氧条件下生成的代谢产物为马兜铃酸Ⅰa,在厌氧条件下生成的代谢产物为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酸Ⅱ只在厌氧条件下生成了马兜铃内酰胺Ⅱ。马兜铃内酰胺类化合物的生成是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在肝微粒体酶S9代谢过程中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毒性作用机制,控制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 肝微粒体 代谢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下载PDF
丹皮与关木通配伍对马兜铃酸Ⅰ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勇 邓晓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05-1807,共3页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的热稳定性和配伍对关木通煎煮液中马兜铃酸Ⅰ的影响,探讨马兜铃酸Ⅰ的配伍减毒机制。方法HPLC法测定关木通单煎液、关木通与丹皮共煎液、马兜铃酸Ⅰ对照品单煎液、关木通单煎后药渣和关木通与丹皮共煎后的关木通药渣...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的热稳定性和配伍对关木通煎煮液中马兜铃酸Ⅰ的影响,探讨马兜铃酸Ⅰ的配伍减毒机制。方法HPLC法测定关木通单煎液、关木通与丹皮共煎液、马兜铃酸Ⅰ对照品单煎液、关木通单煎后药渣和关木通与丹皮共煎后的关木通药渣中的马兜铃酸Ⅰ的量。结果马兜铃酸Ⅰ在纯水中煎煮后减少,并在其保留时间前又出现一个色谱峰,此峰同样出现在关木通煎煮液中。丹皮与关木通药对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Ⅰ的量低于关木通单煎液,并且共煎后的关木通残渣中的马兜铃酸Ⅰ也低于单煎后残渣。结论马兜铃酸Ⅰ在加热的条件下不稳定,部分生成另外一种物质。丹皮与关木通配伍后没有抑制关木通中马兜铃酸Ⅰ的溶出量,配伍减少关木通煎煮液中马兜铃酸Ⅰ的原因是后者溶出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木通 丹皮 配伍 马兜铃酸ⅰ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致肾小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逆转性实验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瑛 刘志红 +2 位作者 郭啸华 苏健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1-104,193,共5页
目的:研究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对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 -PK1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是否具有可逆性。 方法:采用LLC- PK1细胞为实验对象,选择不同浓度的AAⅠ(80, 320,和1 280ng/ml)体外刺激LLC- PK1细胞24h,然后去除含有AAⅠ的培... 目的:研究探讨马兜铃酸Ⅰ(AAⅠ)对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 -PK1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是否具有可逆性。 方法:采用LLC- PK1细胞为实验对象,选择不同浓度的AAⅠ(80, 320,和1 280ng/ml)体外刺激LLC- PK1细胞24h,然后去除含有AAⅠ的培养基,换不含AAⅠ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24和48h。同时设不加AAⅠ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又称彗星实验)检测经不同剂量AAⅠ处理的LLC- PK1细胞不同时间点DNA损伤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它们对LLC -PK1细胞周期的影响。 结果:AAⅠ(80ng/ml)组细胞彗星实验为阴性,但AAⅠ(320和1 280ng/ml)导致细胞DNA损伤,出现明显的彗星拖尾现象,且细胞在G2 /M期的比例也明显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P<0. 01 )。用不含AAⅠ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24和48h后,AAⅠ( 320ng/ml)组彗星拖尾现象明显减轻至消失,G2 /M期细胞的比例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 )。而AAⅠ(1280ng/ml)组彗星拖尾现象无明显改善(P<0. 01),G2 /M期细胞的比例仍明显高于同时间正常对照组(P<0 .05)。 结论:AAⅠ可导致LLC- PK1细胞DNA损伤,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 /M期。低剂量AAⅠ造成的DNA损伤可完全恢复,细胞进入正常的细胞周期,但高剂量所致DNA损伤不可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DNA损伤 马兜铃酸ⅰ 逆转性 LLC-PK1细胞 细胞周期阻滞 肾小管上皮细胞 单细胞凝胶电泳 培养细胞 彗星实验 AAI 流式细胞仪 剂量依赖性 正常对照组 培养基 实验对象 不同浓度 体外刺激 损伤情况 不同时间 不同剂量
下载PDF
马兜铃酸Ⅰ,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西敬 卢琴 +1 位作者 方芳 王广基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241-2244,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马兜铃酸Ⅰ(AAⅠ)和马兜铃酸Ⅱ(AAⅡ)浓度的方法,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HPLC测定大鼠静脉注射AAI和Ⅱ后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AAⅠ在0.056~56.3mg·L^-1与峰...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马兜铃酸Ⅰ(AAⅠ)和马兜铃酸Ⅱ(AAⅡ)浓度的方法,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HPLC测定大鼠静脉注射AAI和Ⅱ后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AAⅠ在0.056~56.3mg·L^-1与峰面积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样品平均回收率为88.7%,日内日问精密度的RSD均〈8%。AAⅡ在0.192—11.52mg·L^-1与峰面积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9),样品平均回收率为85.8%,日内精密度的RSD〈3%,日间精密度的RSD小于10%。按5mg·kg^-1剂量尾静脉给予AAⅠ与AAⅡ混合物后,两者在大鼠体内的处置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AAI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8.2±1.7)min,t1/2β(79.6±28.5)min,CL(0.010±0.003)L·min^-2·kg6-1;AA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56.7±38.1)min,t1/2β(209±37.9)min,CL(0.003±0.001)L·min^-1·kg^-1。结论:AAⅠ和AAⅡ的HPLC简单可靠,可用于两者的血药浓度分析及药动学研究。静注给药后AAⅠ与AAⅡ的血药浓度的变化速度有较大差异,前者的分布和消除相对较快而后者相对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 高效液相色谱法 血药浓度 药动学
下载PDF
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Ⅰ在木通马兜铃不同部位中的动态累积 被引量:2
18
作者 凌鸿 初冬 +3 位作者 郑玲 刘东春 袁丹 王东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28-732,748,共6页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期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考察马兜铃酸I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05%磷酸水溶... 目的测定不同采收期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考察马兜铃酸I的动态累积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05%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μL,流速1.0 m L·min-1,柱温30℃。结果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木通马兜铃根和叶中马兜铃酸Ⅰ含量均呈上升趋势,6月中旬叶中马兜铃酸Ⅰ含量达到顶峰后呈现下降趋势,而根中马兜铃酸Ⅰ含量继续呈现上升趋势,至7月下旬根中马兜铃酸Ⅰ含量达到峰值,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根中马兜铃酸Ⅰ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叶中马兜铃酸Ⅰ含量趋于平稳;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木通马兜铃茎、果实中马兜铃酸Ⅰ含量变化处于平稳趋势。结论木通马兜铃中马兜铃酸Ⅰ的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效性,为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生合成途径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通马兜铃 马兜铃酸ⅰ 含量测定 HPLC 采收期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马兜铃酸Ⅰ、Ⅱ的含量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光辉 王奇志 +1 位作者 王增寿 许菲菲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397-1398,共2页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马兜铃酸Ⅰ、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2∶27∶1),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马兜铃酸Ⅰ、Ⅱ检测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84~13.5...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马兜铃酸Ⅰ、Ⅱ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72∶27∶1),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为1.0ml/min。结果马兜铃酸Ⅰ、Ⅱ检测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84~13.50μg/ml(r=0.9997,n=5)、2.03~32.50μg/ml(r=0.9994,n=5),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3、0.1μg/ml。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可为临床诊治马兜铃酸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马兜铃酸ⅰ 马兜铃 血药浓度
下载PDF
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Ⅰ在大鼠体内的浓度及其毒代动力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晓月 江振洲 +1 位作者 黄鑫 张陆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马兜铃酸Ⅰ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单次灌胃给药毒性研究的3种剂量对马兜铃酸Ⅰ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了解在毒性实验条件下马兜铃酸Ⅰ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马兜铃酸Ⅰ100...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马兜铃酸Ⅰ的HPLC测定方法,采用单次灌胃给药毒性研究的3种剂量对马兜铃酸Ⅰ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了解在毒性实验条件下马兜铃酸Ⅰ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马兜铃酸Ⅰ100、30、10mg/kg,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应用统计矩的方法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测定方法的最低定量浓度为0.02mg/L,线性范围为0.02~40.00mg/L,回收率在82.4%~101.2%之间,日内、日间RSD小于1.0%。100、30、10mg/kg3个剂量组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分别为(0.8±0.4)、(0.9±0.7)、(1.0±0.8)h;t1/2β分别为(34±19)、(133±64)、(114±50)h;tmax分别为(0.31±0.12)、(0.25±0.00)、(0.38±0.19)h;Cmax分别为(3.0±1.7)、(1.1±0.7)、(1.0±0.7)mg/L;AUC(0-48)分别为(18±3)、(18±2)、(21±5)mg.L-1.h。结论:该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鼠血浆中马兜铃酸Ⅰ的测定。马兜铃酸Ⅰ能迅速吸收入血,随后快速分布、缓慢消除。在毒性剂量下,马兜铃酸Ⅰ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马兜铃酸ⅰ 单次灌胃给药 毒代 动力学 统计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