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聚集性病例3例
1
作者 徐雪美 季建平 +1 位作者 钟伟文 潘颖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常发生于HIV患者。近年来,HIV阴性人群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该病鲜有聚集性病例报道。本文报道了浙江省龙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HIV阴性患者聚集性发病事...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常发生于HIV患者。近年来,HIV阴性人群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该病鲜有聚集性病例报道。本文报道了浙江省龙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HIV阴性患者聚集性发病事件,3例均有竹鼠及竹鼠生活环境接触史,表现为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抗真菌治疗后好转。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师在诊治有相关流行病学史的非流行地区、当免疫功能正常时需警惕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聚集性 非HIV
下载PDF
非HIV儿童马尔尼菲蓝状菌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东伟 戴望春 +5 位作者 周干 郑兰 樊慧峰 谢志伟 吴佩琼 卢根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总结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儿童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marneffei,TM)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非HIV儿童TM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平片检查,其中15例... 目的总结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儿童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marneffei,TM)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非HIV儿童TM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平片检查,其中15例行胸部CT检查。结果21例病例,年龄3~156个月,男13例,女8例。胸部平片多累及双侧(14/21,66.67%),以斑片影(57.14%)和弥漫性病变(23.81%)为主。所有胸部CT均为双侧病变,其中3例呈弥漫性病变;13例患儿(86.67%)存在2种以上的病变形态;最常见的病变形态分别为斑片影13例(86.67%)、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53.33%)、胸腔积液4例(26.67%)、胸膜增厚4例(26.67%)。其余少见病变形态分别为磨玻璃密度影3例(20%,其中1例同时有“马赛克”征)、结节影3例(20%)、囊腔/囊泡影2例(13.33%)、条索影2例(13.33%)、支气管扩张1例(6.67%)、肺不张1例(6.67%)、“树芽征”1例(6.67%)、支气管充气征1例(6.67%)、小叶间隔增厚1例(6.67%)。结论非HIV感染儿童肺部TM感染的胸部影像学改变多累及双侧,部分患儿以弥漫性病变为主,胸部CT表现多样,同一患儿可以存在多种病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肺部感染 儿童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结核并发马尔尼菲蓝状菌和鸟分枝杆菌多重感染一例
3
作者 蒋玲 李吉垚 夏铭樯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108-1111,共4页
马尔尼菲蓝状菌(trlaromyces marneffei,TM)属于高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是青霉属中的唯一双相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常感染HIV阳性及免疫抑制宿主。我国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多发。近年来,也有部分HIV阴性或免疫正常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 马尔尼菲蓝状菌(trlaromyces marneffei,TM)属于高致病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是青霉属中的唯一双相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常感染HIV阳性及免疫抑制宿主。我国广西、广东和云南等地多发。近年来,也有部分HIV阴性或免疫正常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笔者报告本中心诊治的1例HIV阴性、流式细胞计数正常的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马尔尼菲蓝状菌,供临床医师参考,以便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分枝杆 马尔尼菲蓝状菌 感染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胸部CT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逸攀 宋璐 +2 位作者 史延斌 曾莹婷 鲁植艳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TM)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经过病原学确诊为AIDS合并TM感染患者32例,对上述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TM)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经过病原学确诊为AIDS合并TM感染患者32例,对上述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患者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15例(46.9%),其中3例(9.4%)出现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周扩散,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的片状实变影;肺内实性结节17例(53.1%),其中1例出现空洞,结节样肿块3例(9.4%);弥漫性粟粒样病变3例(9.4%);胸腔积液8例(25%);胸膜增厚3例(9.4%)。纵隔内淋巴结肿大20例(62.5%),最大短径范围为13.6~20.4mm。7例(21.9%)患者出现纵隔内淋巴结的明显增多,呈簇状聚集。结论AIDS合并TM感染患者肺内CT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出现粟粒样病变及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周扩散的片状实变影,这两个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同时关注其纵隔肿大淋巴结病变的规律也能为该病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体层摄影术 X线
下载PDF
不同抗真菌方案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唐贵 黄小红 +3 位作者 陈涛 蒋忠胜 胡家光 覃锦玉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7期1-4,共4页
目的探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患者60例... 目的探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AIDS合并TSM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性霉素B组(30例)和伏立康唑组(30例),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水平。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TSM患者的总有效率与伏立康唑组相近,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伏立康唑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肌酐(58.60±4.21)μmol/L、尿素氮(4.24±0.59)mmol/L水平低于两性霉素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2.151,P<0.05)。结论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均可有效治疗AIDS合并TSM患者,其治疗有效性和肝功能损害程度相近。但伏立康唑对患者肾功能损害更小于两性霉素B。临床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真菌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伏立康唑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下载PDF
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马尔尼菲蓝状菌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王丽飞 陈康 谈芙蓉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3年第12期67-71,共5页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或免疫抑制宿主^([1]),在免疫力正常宿主中很少见^([2,3]),其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广西、广东、云南)等^([4~10])。本研究通过分析...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或免疫抑制宿主^([1]),在免疫力正常宿主中很少见^([2,3]),其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广西、广东、云南)等^([4~10])。本研究通过分析1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肺部病灶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增大,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确定其肺部感染TM并予伊曲康唑治疗后病灶吸收,旨在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并诊治该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缺陷 社区获得性肺炎 马尔尼菲蓝状菌 肺部病灶 临床医生 马尔尼菲青霉 伊曲康唑 中国南部地区
下载PDF
伏立康唑TDM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干预研究
7
作者 冯艳兰 洪秋烟 +2 位作者 王槐远 吴水发 陈婷婷 《北方药学》 2023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TDM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泉州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患者,对进行伏立康唑TDM的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仅有3例血药浓...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TDM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泉州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患者,对进行伏立康唑TDM的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仅有3例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内,4例血药浓度偏高,1例血药浓度偏低。在伏立康唑TDM指导下进行方案调整,最终5例患者血药浓度达标,2例患者更换为其他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伏立康唑TDM可指导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伏立康唑 TDM
下载PDF
9例非HIV感染患者马尔尼菲蓝状菌播散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报告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澎 翟丽慧 +10 位作者 范洪伟 刘正印 王瑶 赵颖 肖盟 曾学军 施举红 刘鸿瑞 冯瑞娥 谢秀丽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 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 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内菲青霉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下载PDF
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并发消化道出血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涛 蒋忠胜 +4 位作者 兰慧慧 李敏基 胡家光 覃川 莫胜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4354-4357,共4页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TSM初治患者63例,将其分为无消化道出血组(34例)和消化道出血组(29例)。回顾性分析DTSM患者... 目的分析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7年1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TSM初治患者63例,将其分为无消化道出血组(34例)和消化道出血组(29例)。回顾性分析DTS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PLT)[β=-0.037,OR=0.946,95%CI(0.937,0.979)]、凝血酶原时间(PT)[β=0.376,OR=1.457,95%CI(1.082,1.961)]是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3.612+0.376×PT-0.037×PLT,其中P为患者的出血概率,Y为预测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好(χ~2=4.757,df=8,P=0.78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95%CI(0.815,0.985),P<0.001],当P值的最佳临界值为0.5393,即P≥0.539 3预测并发消化道出血,<0.539 3预测不并发消化道出血时,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86.21%,特异度为94.12%,阳性预测值为92.59%,阴性预测值为88.89%,总正确率为90.48%。结论 PLT、PT可用于预测模型的构建。DTSM并发消化道出血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DTSM患者是否并发消化道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 胃肠出血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D4^+T淋巴细胞、血清转氨酶及血小板水平对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涛 蒋忠胜 +3 位作者 李敏基 胡家光 覃川 莫胜林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D4^+ T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小板(PLT)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柳州市人... 目的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D4^+ T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小板(PLT)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柳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AIDS合并TSM患者,依据其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采用ROC评估CD4^+ T淋巴细胞、ALT、AST以及PLT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收治96例AIDS合并TSM初始治疗患者,其中好转组54例,恶化组42例。血清ALT水平好转组患者低于恶化组[26. 5 (7. 0,148. 0) U/L VS 47. 5 (11. 0,116. 0) U/L]。血清AST水平好转组患者低于恶化组[49. 0(10. 0,198. 0) U/L VS 188. 0(33. 0,435. 0) U/L]。血浆PLT水平好转组患者高于恶化组[133. 0(13. 0,303. 0)×10~9/L VS 33. 5 (7. 0,113. 0)×10~9/L],CD4^+ T淋巴细胞水平好转组患者高于恶化组为[24. 0 (5. 0,112. 0)个/μL VS 14. 5(2. 0,78. 0)个/μ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AST≥2×ULN联合PLT≤62×10~9/L时,用于预测TSM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917(95%CI:0. 835~0. 998),P <0. 05,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 0%、93. 3%、93. 1%和90. 3%。结论 AST以及PLT可作为预测AIDS合并TS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当AST≥2×ULN且PLT≤62×10~9/L时,需警惕TSM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小板 预后 CD4^+T淋巴细胞
下载PDF
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柳丽娟 李圣聪 +2 位作者 谢海花 周淑燕 吴绍贵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31-832,共2页
目的评价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Mp1p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335例住院患者血清中的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血培养结果为... 目的评价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Mp1p抗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335例住院患者血清中的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血培养结果为金标准,ELISA与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的敏感性分别为75.0%和78.1%,特异性均为100%,准确度分别为97.6%和97.9%,Kappa值分别为0.844和0.866。结论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马尔尼菲蓝状菌抗原快速、简便,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急性期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马尔尼菲青霉 Mp1p抗原 ELISA 荧光免疫层析法
下载PDF
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颜婵 万秀兰 +3 位作者 刘聪 李凌华 周波 蔡卫平 《护理管理杂志》 2019年第11期828-830,838,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实施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方法建立多学科团队,制订多学科团队工作方案,在治疗的重点环节发挥多学科团队工作优势,制订个案管理工作制度,对确诊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实施医...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实施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方法建立多学科团队,制订多学科团队工作方案,在治疗的重点环节发挥多学科团队工作优势,制订个案管理工作制度,对确诊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个案管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疾病转归、马尔尼菲蓝状菌培养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皮疹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提高了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合作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护理
下载PDF
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周华 梁联哨 +1 位作者 李志峰 林艳荣 《临床肺科杂志》 2019年第9期1610-1614,共5页
目的总结非HIV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25例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发病年龄跨度大,1岁9月~78... 目的总结非HIV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其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的25例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发病年龄跨度大,1岁9月~78岁;多为体力劳动者;临床症状以呼吸系统、皮肤、淋巴结肿大为主,15例有误诊史(60%);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数、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分别占60%(15/25)、64%(16/25)、100%(25/25),血红蛋白降低80%(20/25);所有患者影像学均存在异常表现,病变广泛而多样,但无特征性;7例行纤支镜检查,其中2例镜下发现异常,分别为数个息肉样病变及气管内肿物,2例行胸腔镜检查,镜下分别表现为多发粟粒样凸起、胸膜粘连带和多个白色小结节凸起;19例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6例死亡。结论HIV抗体阴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易误诊,抗真菌治疗可能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HIV抗体阴性 临床特征 临床诊治
下载PDF
外周血涂片检出马尔尼菲蓝状菌2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庚 赵天赐 +1 位作者 张小江 吴卫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75-76,共2页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罕见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感染发病率低,常发生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由TM感染引起的真菌病。据泰国一回顾性研究显示,245例侵袭性真... 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罕见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感染发病率低,常发生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由TM感染引起的真菌病。据泰国一回顾性研究显示,245例侵袭性真菌病中,26例(10.6%)为TM感染,TM已成为侵袭性真菌病最常见的霉菌型致病菌[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外周血涂片 感染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腹部CT及MRI征象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浩锋 郑晓林 +4 位作者 黄翔 邹玉坚 钟庆杨 李劲 黎绍球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7年第4期282-286,共5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腹部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获得病原学证实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腹部CT与MRI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典型影像征象包括: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2...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腹部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获得病原学证实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腹部CT与MRI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典型影像征象包括: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20例(90.9%),"三明治"征18例(81.8%),"多房样"改变8例(36.4%),肝大21例(95.5%),脾大20例(90.9%),肝、脾及肾内播散灶分别为4例(18.2%)、7例(31.8%)及2例(9.1%);其他征象包括肠管壁水肿6例(27.3%),少量腹腔积液12例(54.5%),肾上腺肿胀2例(9.1%),脾梗死2例(9.1%)。CD_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5个/μl 20例(90.9%)。上述征象结合极低CD_4^+T淋巴细胞计数,高度提示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腹部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CD_4^+T淋巴细胞计数,对早期诊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16
作者 贺莉雅 覃静林 +1 位作者 符淑莹 席丽艳 《皮肤科学通报》 2017年第5期581-588,共8页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蓝状菌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是由马尔尼菲蓝状菌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病,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马尔尼菲蓝状菌 病因 治疗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10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全 陈兆桃 +3 位作者 潘立梅 刘娟 吴家亮 胡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26期14-15,18,共3页
目的提高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10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 目的提高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10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特异性皮疹、肝脾肿大。血培养阳性确诊时间6~12 d。结论马尔尼菲蓝状菌常发生在CD4淋巴细胞<100个的低免疫患者,南方沿海地区多见,内地也有少数病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皮疹",需高度警惕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延长培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皮损的皮肤CT特征图像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巧飞 彭丽丽 +1 位作者 沈静 曾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1期21-22,25,共3页
皮肤CT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皮肤病的诊断,但在皮肤深部真菌病如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应用少见报道。该文通过皮肤CT检测1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多处皮损,发现其皮肤CT图像有特征性的改变——桑葚样结构,这一结构特征的发现可能有助于马... 皮肤CT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皮肤病的诊断,但在皮肤深部真菌病如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应用少见报道。该文通过皮肤CT检测1例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多处皮损,发现其皮肤CT图像有特征性的改变——桑葚样结构,这一结构特征的发现可能有助于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蓝状菌 皮肤CT 桑葚样结构 无创诊断
下载PDF
38例HIV抗体阳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分离鉴定体会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劲芝 张林 袁红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双相培养鉴定体会,以期提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V抗体阳性的38例患者的血液及骨髓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 目的:总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双相培养鉴定体会,以期提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V抗体阳性的38例患者的血液及骨髓样本进行培养,培养仪器为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阳性报警后转种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分别于25℃与37℃进行培育,对菌落特征与镜下形态进行观察。结果:马尔尼菲蓝状菌为双相型真菌,25℃培养为霉菌样菌落,周围有水溶性玫瑰红色素。镜下为卵圆形或圆形,光滑的孢子,孢间连体明显,菌丝细长分隔,帚状枝典型,两轮生多见,少数单轮生; 37℃培养为酵母样菌落,镜下为圆形、卵圆形、腊肠样孢子,无色素。结论:艾滋病患者容易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沙保罗培养基双相培养鉴定是确诊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马尔尼菲蓝状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声门下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儿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银清 吴玮哲 +2 位作者 何艳玲 和凡 岑菡婧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11-1515,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声门下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儿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声门下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根据患儿声门下区感染病原菌种类(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声门下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儿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声门下区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根据患儿声门下区感染病原菌种类(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2.5 mg/kg,q12 h,口服,并定期监测肝功能、血钾等指标;但因该口服溶液需申请临时采购,故医师暂时予伊曲康唑胶囊2.5 mg/kg,q12 h,口服,临床药师建议伊曲康唑胶囊应餐后服用,故医师将喂奶方式由q4 h更改为持续泵奶;药品采购后,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液2.5 mg/kg,q12 h,空腹口服,医师根据临床药师建议,将喂奶方式改为q4 h;待药品采购并换用口服液后,临床药师建议空腹口服,并根据伊曲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其目标范围(0.5~1 mg/L),多次建议调整伊曲康唑口服液剂量直至8.3 mg/kg,q12 h;针对治疗期间出现的腹泻,临床药师综合考虑治疗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后,建议维持原治疗;同时行出院用药教育。结果:医师均采纳临床药师建议。该患儿病情好转,于治疗48 d后带药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及时协助医师调整并完善用药方案,有助于提高患儿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儿童 声门下狭窄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 药学监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