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冉佳璇 戚玉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52,共10页
【目的】建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考虑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尾松-木荷混交... 【目的】建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考虑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尾松-木荷混交林727组树高-胸径调查数据,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广义可加模型(GAM)、线性混合模型(LMM)、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GWRK)的树高-胸径全林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选择全局莫兰指数(Moran’I)、局域Moran’I和组内方差分析5种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异质性,并采用决定系数(R 2)、均方误差(MSE)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①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全林木基础模型的拟合精度从低到高依次为OLS、GAM、LMM、GWR、GWRK。②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后,各模型拟合精度均高于全林木基础模型。③OLS和GAM模型残差的全局Moran’I在α=0.05水平下显著(Z>1.96),局域Moran’I分布图中存在较多热点,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LMM、GWR和GWRK模型残差全局Moran’I在α=0.05水平下不显著(−1.96≤Z≤1.96),且在局域Moran’I分布图中存在较多冷点,说明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已被消除。④5种模型残差的组内方差均表现随着滞后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GWR和GWRK模型具有更小的组内方差,能较好地降低模型残差空间的异质性。【结论】OLS和GAM模型拟合精度不高,并且不能消除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因此不是用来建立树高-胸径模型的最佳选择。LMM、GWR和GWRK模型在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和降低空间自相关性方面表现良好,但GWR和GWRK模型在降低空间异质性方面显著,是最适合的树高-胸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木荷 混交林 树高-胸径模型 模型残差 空间自相关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氮添加对三峡库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丽君 程瑞梅 +4 位作者 肖文发 孙鹏飞 沈雅飞 曾立雄 陈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0,共9页
选择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分析不同浓度氮添加(0、30、60、90 kg N·hm^(-2)·a^(-1))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在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预测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动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选择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分析不同浓度氮添加(0、30、60、90 kg N·hm^(-2)·a^(-1))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在大气氮沉降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预测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动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氮添加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下降,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氮添加提高了各季节土壤中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酸性磷酸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但抑制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土壤氧化酶活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在5月、8月较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在8月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酶活性变化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冗余分析表明,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是驱动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氮沉降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土壤酸化,同时也促进了当地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典型喀斯特地区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研究--以贵州龙里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茜 杨胜天 +3 位作者 盛浩然 盛岩 李巍 李顺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1-328,共8页
以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个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贮量、分布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生物量分别为40.62t/hm2、48.32t/hm2,混交林的乔木层总生物量... 以龙里典型喀斯特地区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个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贮量、分布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生物量分别为40.62t/hm2、48.32t/hm2,混交林的乔木层总生物量比马尾松纯林高18.97%,根系生物量较纯林高65.12%。混交林乔木层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整体大于马尾松纯林,两群落乔木层N、P、K、S的含量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叶>根>枝>干。混交林乔木层各元素的积累量分别比纯林高47.97%~197.67%,凋落物层各元素贮量比纯林高85.40%~318.301%。混交林的年归还量、年存留量和年吸收量均大于马尾松纯林,且各元素循环系数大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林与阔叶树混交可以有效地提高群落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生物循环 喀斯特 贵州龙里
下载PDF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闽西北山地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的综合效益 被引量:11
4
作者 樊后保 刘文飞 +2 位作者 李燕燕 廖迎春 苏兵强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在25 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 a生的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分别以马-火(Pm-Mm)、马-闽(Pm-Cf)、马-苦(Pm-Cs)、马-格(Pm-Ck)、马-青(Pm-Cm)、马-拉(Pm-Cl)表... 在25 a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 a生的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分别以马-火(Pm-Mm)、马-闽(Pm-Cf)、马-苦(Pm-Cs)、马-格(Pm-Ck)、马-青(Pm-Cm)、马-拉(Pm-Cl)表示。对上述6种混交林的蓄积量、生物量、凋落物、物种多样性、土壤肥力等10个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揭示混交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地力维持。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混交林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各混交林的优劣顺序为:马-闽→马-苦→马-拉→马-青→马-格→马-火,从而为马尾松混交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层次分析法 多目标决策模型 综合效益
下载PDF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0-704,共5页
对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火力楠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和养分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216.41 t/hm2,枝和叶所占比例分别高出纯林3.2%和2.5%;纯林中马尾松的干生物量基本上为金字塔形,枯枝生物量所占比例为1.75%,... 对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火力楠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和养分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216.41 t/hm2,枝和叶所占比例分别高出纯林3.2%和2.5%;纯林中马尾松的干生物量基本上为金字塔形,枯枝生物量所占比例为1.75%,而混交林中为4.20%.混交林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和60 cm以下的土层中,细根量则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纯林中马尾松的粗根生物量和细根都主要分布在40 cm以下的土层中.不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营养元素在树干中的含量最小,在叶中的含量最大(N除外).火力楠叶中的养分含量大于马尾松,而在根系中P、K、Ca和Mg的含量则为马尾松大于火力楠.N的含量随着马尾松和火力楠根系直径的增大而减小;P、Ca和Mg在马尾松细根中的含量最小,而纯林中则在粗根中含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 生物量 养分含量
下载PDF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拥康 汤景明 王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25,共8页
【目的】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分位数模型与传统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与检验结果,以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及科学经营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以湖北省... 【目的】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分位数模型与传统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与检验结果,以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及科学经营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以湖北省林科院九峰试验林场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优选法确定出最优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树种哑变量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构建不同树种不同分位点的树高-胸径分位数回归模型,选取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确定系数(R2)、T检验对不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选取的6个代表性非线性树高曲线模型中,Richard模型综合表现最好,确定为最优基础模型。2)除个别分位点外,分位数回归模型整体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优于哑变量模型和基础模型;马尾松和青冈栎最优分位数回归模型分别为τ=0.5和τ=0.7时;相同立地条件下,青冈栎生长势高于马尾松。3)模型独立检验结果表明分位数回归模型在描述树高曲线分布范围、变化规律以及稳健性上优于哑变量模型和基础模型。【结论】分位数回归方法在模拟混交林树高-胸径关系上表现出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将其应用到混交林或天然林树高-胸径关系等的研究中是一个可行思路。鉴于研究样本数据还较有限,兼顾数据整体和个体关联性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 马尾松 青冈栎 混交林 树高-胸径模型
下载PDF
两种石漠化等级下樟树-马尾松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双双 党鹏 +2 位作者 朱宁华 周光益 尚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目的】在石漠化地区,上层乔木种群和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存在相互作用。结合不同石漠化等级程度,综合分析樟树-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特征,旨在探讨石漠化区域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典型... 【目的】在石漠化地区,上层乔木种群和林下植被的出现和发育存在相互作用。结合不同石漠化等级程度,综合分析樟树-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分特征,旨在探讨石漠化区域针阔混交林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根据石漠化程度(轻度和重度)各设置3块20 m×40 m样地。使用指标量化方法分别对空间结构和乔灌草层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造林初期等比例种植马尾松和樟树,随着时间的演替,马尾松种群处于衰退状态,其他物种侵入形成多树种混交状态,从而形成较为复杂的林分空间结构。2)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轻度石漠化区域物种多样性指数优于重度石漠化区域,物种丰富,乔木层更新情况更好,小径阶的其他树种(冬青、光皮树、马褂木等)的生长状况都比较优良,存活率较高。3)从林分空间结构来看,轻度、重度石漠化区域群落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47、0.38,接近中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都为0.49,表现为接近中庸状态。角尺度分别为0.56、0.50,都表现为随机分布,相关性验证发现,角尺度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4)在石漠化地区,林下植被覆盖度低时,有利于马尾松幼苗定居,长成大树后林下环境得到改善,随着林下植被的增加,林下光照减少,养分竞争,马尾松幼树存活率大幅度降低,因此林下植被与上层乔木种群存在相互作用。【结论】在林下植被和光照、种间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40 a的演替,该地区的樟树-马尾松等比例混交林已经演变为以樟树为主体的多树种复层异龄混交林,但林分空间结构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建议对樟树进行适度间伐,为其他树种的更新提供生存空间,有利于在石漠化区域构建更为稳定的森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林分空间结构 物种多样性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 更新
下载PDF
南亚热带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玉凤 席守鸿 +1 位作者 谭玲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3-99,105,共8页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提供科学参考。在马尾松林、红锥林及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随机设置样地,并按对角线法采集样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样,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MBC和MBN,利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不同林分与土层对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的影响及其主导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结果显示:(1)3个研究林分之间的土壤MBC、MBN、MBC/SOC及MBN/TN无显著差异,但各林分的土壤MBC和MBN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而土壤MBC/SOC与MBN/TN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林分而异。(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土壤MBC、MBN与土壤SWC、SOC及S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MBN/TN与SOC、SOC/T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MBC/SOC与所有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可得结论: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MBC和MBN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理化性质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 南亚热带
下载PDF
湖南栎类-马尾松天然混交林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彭其龙 陈哲夫 陈端吕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4-102,134,共10页
建立湖南栎类-马尾松天然混交林单木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为该林分的提质增量提供科学指导。选取湖南省9个地区共23块栎类-马尾松天然混交林,构建栎类、马尾松单木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树种的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 建立湖南栎类-马尾松天然混交林单木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为该林分的提质增量提供科学指导。选取湖南省9个地区共23块栎类-马尾松天然混交林,构建栎类、马尾松单木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通过分析可知:两种树种的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均以Richards生长模型为最优,其确定系数(R2)最高,残差平方和(SSE)最小;混合效应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栎类单木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随机效应在参数a1处最好,而马尾松的材积和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随机参数分别为b1和a1+b1;相比基础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精度(P)、确定系数均有所提高,平均误差(ME)、平均误差绝对值(MAE)、相对平均误差(RME)和相对平均误差绝对值(RMAE)均大幅降低。结果表明,天然林林木的材积和断面积生长受树种与立地类型差异的影响较大,而混合效应模型能够充分考虑立地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马尾松混交林 生长模型 断面积 材积 混合效应
下载PDF
粤东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志洪 胡淑仪 +1 位作者 李伟 李清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95,共5页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广东省东北部马尾松-木荷天然混交林内主要组成树种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调查时间竞争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中主要树种所受的竞争压力依次为:华润楠>木荷>红锥>...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广东省东北部马尾松-木荷天然混交林内主要组成树种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并讨论了不同调查时间竞争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中主要树种所受的竞争压力依次为:华润楠>木荷>红锥>马尾松>湿地松。在两次调查中,红锥、马尾松和木荷的竞争指数显著增大,以华润楠所受的竞争强度最大。不同树种间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调查时间对种间竞争强度有显著影响。5年间,红锥受到的种内竞争压力迅速增大。华润楠所受的种间竞争压力在两次调查中均最大。当前林分中主要树种所受的种内竞争压力依次为:红锥>木荷>马尾松>华润楠>湿地松;种间竞争压力依次为:华润楠>红锥>木荷>马尾松>湿地松。华润楠和湿地松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压力呈现显著差异,其所受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竞争。而华润楠、马尾松和木荷的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强度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说明其受到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压力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木荷天然混交林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竞争指数
下载PDF
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孙新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通过分级取样测定法,对马尾松纯林及其林下套种格氏栲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13.07t.hm-2,其中林木、林下植被和地被物分别占95.9%、1.7%、2.4%;而马—格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 通过分级取样测定法,对马尾松纯林及其林下套种格氏栲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13.07t.hm-2,其中林木、林下植被和地被物分别占95.9%、1.7%、2.4%;而马—格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36.00t.hm-2,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3.9%、0.7%、5.4%.混交林中林木活枝与鲜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9.3%和16.4%,而纯林中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和5.2%.同时,枝、叶的空间分布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离地面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在纯林中这一高度则出现在13~14m.不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细根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但混交林中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下降,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而马尾松纯林中细根则较均匀分布于0~40cm土层,40cm以下则急剧下降.纯林中林下植被生长旺盛,其生物量高达3.678t.hm-2,而混交林中林下植被的生物量仅为1.625t.hm-2,两林分中林下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地下部分.混交林下的地被物现存量为12.72t.hm-2,明显大于纯林(5.02t.hm-2).而且,混交林地被物中F层与L层凋落物的比例(63.8%)显著大于纯林(15.9%),说明混交林中凋落物的周转速率比纯林快,加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纯林 马尾松-格氏栲混交林 生物量
下载PDF
SPAC中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水分特征与气体交换 被引量:5
12
作者 翟洪波 李吉跃 +2 位作者 Huang Wending 赵义亭 史建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4,共5页
20 0 1年 4— 10月 ,通过林内标准地观测的方式 ,对北京西山地区一块 3 1年生的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水势 (用压力室测定 )日变化、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用Licor 640 0测定 )日变化过程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在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 20 0 1年 4— 10月 ,通过林内标准地观测的方式 ,对北京西山地区一块 3 1年生的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的水势 (用压力室测定 )日变化、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用Licor 640 0测定 )日变化过程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在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系统中 ,生长季内水势的波动幅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大气 >植物 >土壤 ,其中大气水势的绝对值要比植物和土壤水势高 1~ 3个数量级 .土壤、植物和大气水势的日变化规律类似 ,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在生长季不同标准日内 ,油松和栓皮栎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通常 ,栓皮栎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明显高于油松 ,但在水分胁迫时 ,二者的差异会减小 .在生长季中的绝大部分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栓皮栎 混交林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水分胁迫
下载PDF
严重退化红壤上恢复的马尾松—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锦升 林瑞余 +2 位作者 黄荣珍 陈银秀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31-136,共6页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 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汀河田严重退化土地上恢复的马尾松 -灌木群落的能量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乔灌木混交林乔木层地上部分各器官干重热值均大于相应对照的 ,而地下部分的则低于相应对照的 ,群落各层次的干重热值大小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苔藓层。乔灌木混交林群落的能量现存量达 2 5 890 0 8kJ·m- 2 ,是对照群落的 15 6 1倍。对照的群落仅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 ,植被盖度极低 ,光能转化效率很小 ,群落内昼夜温差大、土壤干旱 ,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乔灌木混交林群落能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年净固定量分别达 2 70 92 0 3、5 82 5 0 1和 32 917 0 4kJ·m- 2 a- 1 ,分别是对照的 5 9 6、12 8 7和 6 5 9倍 ;其群落的太阳能转化率为 1 5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灌木混交林 能量 侵蚀退化红壤
下载PDF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氮贮量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丽 雷丕锋 +1 位作者 吴子剑 王鸿彬 《广西林业科学》 2014年第4期365-370,457,共7页
对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林龄阶段樟树(10、24、45年)-马尾松(10、24、45年)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贮量均存... 对湖南省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3个林龄阶段樟树(10、24、45年)-马尾松(10、24、45年)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氮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樟树-马尾松不同林龄各土层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年生3.73-18.04 g/kg,24年生6.84-21.12 g/kg,45年生5.36-21.46 g/kg。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年生1.08-1.56 g/kg,24年生0.94-1.47 g/kg,45年生1.34-2.12 g/kg。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林地有机碳和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樟树-马尾松混交林3个林龄阶段森林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性显著(P=0.001),氮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157)。3个林龄阶段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氮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除林龄为45年外,10年生和24年生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氮比相关性均不显著。10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 P〈0.01),24年和45年时樟树-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氮与碳氮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马尾松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碳氮贮量 碳氮比
下载PDF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凋落物浅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素霞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03-106,共4页
针阔混交林凋落物研究中,马×拉、马×青、马×闽、马×格、马×苦等混交群落,这5个群落以及马尾松纯林凋落物表层的化验分析结果,枯叶占优势,马×苦混交群落最高,马尾松纯林最低。营养分析A层的凋落物的N及Ca... 针阔混交林凋落物研究中,马×拉、马×青、马×闽、马×格、马×苦等混交群落,这5个群落以及马尾松纯林凋落物表层的化验分析结果,枯叶占优势,马×苦混交群落最高,马尾松纯林最低。营养分析A层的凋落物的N及Ca的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分别为:0.80%和1.26%,5种元素含量大小为:Ca>N>Mg或K>P。马×闽混交群落中Mg含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凋落物 养分含量 病虫害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松栎混交林中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 被引量:13
16
作者 付梦瑶 崔秋芳 +2 位作者 吴明 陈家林 杨喜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1-317,共7页
通过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混交林的124株对象木及473株竞争木的调查,采用竞争影响区域法与HEGYI单木竞争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 通过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混交林的124株对象木及473株竞争木的调查,采用竞争影响区域法与HEGYI单木竞争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Ⅳ级和V级马尾松数量较多,所占的比重较大;I级马尾松幼苗数量较少。马尾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均随对象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同一径级的种间竞争均大于种内竞争。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对象木胸径DBH≥20cm时,竞争强度无明显变化。所得的预测模型能很好的预测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麻栎人工混交林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竞争指数
下载PDF
马尾松林下补植阔叶树后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的变化 被引量:63
17
作者 林德喜 樊后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5,共9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行研究.上述5个混交群落和马尾松纯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149....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行研究.上述5个混交群落和马尾松纯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149.1、7533.2、6741.1、7151.5、8041.7和3442.8 kg·hm-2.各混交群落总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双峰型,第1次峰值出现在2-4月份,第2次峰值出现在8、9月份.在凋落物组成中,枯叶占绝对优势,占凋落物总量的50%~71%,其余依次为枯枝6%~26%、树皮9%~19%、果实和其他组分5%~17%.各混交群落中来自马尾松的凋落物占50%~58%,来自阔叶树的凋落物占42%~50%,且两者的组成有明显差异.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N、P、K、Ca、M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25~12.98、0.24~0.97、0.37~6.55、12.77~35.40、2.35~6.10 g·kg-1.各林分类型凋落物中养分元素的年归还总量为Ca>N>Mg>K>P.5个混交林群落及马尾松纯林凋落物中的养分年归还总量分别为238.05、213.77、223.93、289.90、304.12和142.01 kg·hm-2.6个群落的森林地被物现存量分别为8 448.0、15 565.8、11993.7、12 718.6、6 974.2和5 020.0 kg·hm-2,其中L层在各群落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2%、59.6%、51.3%、61.0%、85.4%及86.3%,平均为61.7%.森林地被物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在群落和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趋势表现为Ca>N>Mg>K>P.最后,通过对年凋落量和林地凋落物积累量的比较分析,上述6个群落的凋落物周转时间预测值依次为0.76、1.42、0.97、1.17、0.84及1.52年,其中枯枝的周转时间明显大于枯叶,且马尾松的枯叶和枯枝的周转时间普遍大于阔叶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 森林凋落物 森林地被物 养分含量 凋落物周转时间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松栎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诗宇 徐自警 +1 位作者 宋德凯 汪洋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揭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目标树经营不同间伐强度和环境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培育近自然多功能森林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弱度(WT)(7.6%)、轻度(LT)(15.3%)、中度(MT)(24.3%)和对照),设置28块5 m×5 m样方,记录伐... 揭示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目标树经营不同间伐强度和环境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为培育近自然多功能森林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根据不同间伐强度(弱度(WT)(7.6%)、轻度(LT)(15.3%)、中度(MT)(24.3%)和对照),设置28块5 m×5 m样方,记录伐后3 a的天然更新数据,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不同年份更新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更新密度、更新频度、生长差异以及环境和林分因子对天然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 a共调查到天然更新物种33种,隶属23科31属,以阔叶树种为主;不同间伐强度天然更新物种丰富度均高于CK;间伐后的3 a中,天然更新物种的本质多样性大小为MT>LT>WT>CK。中度间伐MT与CK的更新密度在伐后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P<0.05和P<0.01);3 a中不同间伐强度下更新频度均值高于CK。各间伐强度天然更新苗高均高于CK,增大间伐强度可促进苗高生长。更新组和环境组间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间伐强度越大,坡度越小,天然更新密度越大且物种丰富度越高。此研究表明增大间伐强度可促进物种丰富度,提高物种多样性、更新密度和更新频度,以MT最优,坡度和坡向的协同负效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由间伐强度增大给天然更新带来的正效应,其相应经营对策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间伐强度 天然更新 环境因子 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
下载PDF
广西凭祥红锥-马尾松混交林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倩 李振双 +3 位作者 杨富成 陈彬 梁俊峰 陆俊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3-1356,共14页
以广西凭祥红锥-马尾松混交林中红锥和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外生菌根和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该混交林下的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红锥、马尾松菌根际优势真菌为红菇属Russul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乳菇属Lactar... 以广西凭祥红锥-马尾松混交林中红锥和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外生菌根和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该混交林下的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红锥、马尾松菌根际优势真菌为红菇属Russul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乳菇属Lactarius、鹅膏属Amanita、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丝盖伞属Inocybe、锁瑚菌属Clavulina和木霉属Trichoderma,其中,Russula为绝对优势类群,菌根和根际中共生真菌均以外生菌根真菌为主。而优势细菌主要为常见菌根辅助细菌,如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假单细胞菌属Pseudomona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根瘤菌属Rhizobium和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除芽孢杆菌属Bacillus外,菌根内菌根辅助细菌均高于根际。PICRUST功能分析表明红锥和马尾松菌根中部分膜运输通路(ABC transporters、transporters和secretion system ABC)和信号转导通路(two-component system)的丰度高于根际。α多样性分析表明,菌根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菌根、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红锥;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两树种菌根和根际分别具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势菌群和土壤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土壤pH、全磷和全钾是影响菌根际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马尾松混交林 外生菌根真菌 菌根辅助细菌 优势属
原文传递
河南桐柏山植被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长山 刘建伟 《河南林业科技》 1992年第3期16-19,共4页
河南桐柏山种子植物丰富,有144科659属1595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连系广泛。对全部种子植物属和优势植物属的区系分析表明:以温带成分占优势;而对植被中优势种的区系分析,显示出以亚热带成分占优势。桐柏山植被以次生植被类型为主,与区... 河南桐柏山种子植物丰富,有144科659属1595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连系广泛。对全部种子植物属和优势植物属的区系分析表明:以温带成分占优势;而对植被中优势种的区系分析,显示出以亚热带成分占优势。桐柏山植被以次生植被类型为主,与区系组成对应,呈现出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过渡地带性植被景观。除具有典型的亚热带类型的杉木人工林外,占优势的次生植被类型是暖温性的马尾松林、马尾松—栓皮栎针阔叶混交林、栓皮栎—短柄枹—青冈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林和一些落叶阔叶灌丛。作者为该区植被的保护与次生植被的恢复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特征 落叶 亚热带 次生植被 阔叶混交林 马尾松 栓皮栎 区系分析 种子植物 桐柏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