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5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比较研究
1
作者 郭战胜 陈雯静 +2 位作者 常丽荣 梁振林 施坤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SM)、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ST)、铜藻(Sargassum horneri,SH)和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SP)是我国黄渤海常见的大型马尾藻属海藻,研究以靖子湾潮间带4种马尾藻为研究对象,自然海水(W)作为对照,利用... 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SM)、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ST)、铜藻(Sargassum horneri,SH)和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SP)是我国黄渤海常见的大型马尾藻属海藻,研究以靖子湾潮间带4种马尾藻为研究对象,自然海水(W)作为对照,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种马尾藻类附生菌群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ST附生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最高,SH最低。NMDS(无度量多维标定法)和PERMANOVA分析表明4种马尾藻附生菌的群落结构与海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马尾藻之间差异却不显著。LEfse分析共识别出18个Biomarkers,其中W、SH、SM和ST样本分别有9、4、3和2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为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的主要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80.39%—94.54%;基于属水平和相对丰度前10ASVs的群落结构组成特征表明,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宿主特异性。利用Tax4Fun软件对4种马尾藻类附生菌群生态功能进行预测,在一级功能水平上,新陈代谢(Metabolism)、遗传信息处理(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为主要功能;在二级功能水平上,共注释到44个二级代谢通路,其中碳水化合物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相对丰度最高。研究通过比较4种马尾藻附生菌群结构多样性,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马尾藻属的生态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生菌群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功能预测 马尾藻
下载PDF
匍枝马尾藻中砷的脱除工艺研究
2
作者 高秀菊 朱军 +5 位作者 黄惠琴 李德卿 邹潇潇 顾志峰 吴晓鹏 鲍时翔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3,共6页
研究以匍枝马尾藻为原材料,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分析了其中总砷含量,并评估了藻体粒径大小、脱除剂、料液比、脱除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总砷脱除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脱砷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藻... 研究以匍枝马尾藻为原材料,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分析了其中总砷含量,并评估了藻体粒径大小、脱除剂、料液比、脱除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总砷脱除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脱砷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藻粉粒径0.1 cm,脱除剂为水,料液比1∶40(g/mL),脱除时间3 h,脱除温度45℃,匍枝马尾藻中总砷的脱除率为85.42%。此工艺简单易操作,能够脱除马尾藻中大部分砷,为降低海藻中有害元素砷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枝马尾藻 总砷 正交试验 最佳工艺 脱除率
下载PDF
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3
作者 齐鑫 陈伟豪 +3 位作者 林秀萍 肖姣 王俊锋 刘永宏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对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压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液体发酵提取物... 目的对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压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液体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最终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吲哚-3-甲醛(1H-indole-3-carboxaldehyde)(1)、吲哚-3-乙酸甲酯(methyl indole-3-acetate)(2)、环(L-脯氨酸-L-缬氨酸)(cyclo-L-prolyl-L-valine)(3)、brevianamide F(4)、asperterreusine A(5)、talaisocoumarin A(6)、3-甲基-6-羟基-8甲氧基-3,4-二氢异香豆素(3-methyl-6-hydroxy-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7)、3-甲氧基-6,8-二羟基-3-甲基-3,4-二氢异香豆素(3-methoxy-6,8-dihydroxy-3-methyl-3,4-dihydroisocoumarin)(8)、4-hydroxykigelin(9)和de-O-methyldiaporthin(10)。结论化合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生物碱和聚酮类等,化合物4~8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在4 mg·mL^(-1)浓度下,均未显示出抗细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共附生真菌 Aspergillus sp.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莫氏马尾藻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4
作者 李德卿 朱军 +3 位作者 邹潇潇 吴晓鹏 申铉日 鲍时翔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4,共5页
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莫氏马尾藻多酚。以多酚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莫氏马尾藻多酚的抗氧化性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25(g/mL)、提取时... 采用乙醇提取法提取莫氏马尾藻多酚。以多酚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莫氏马尾藻多酚的抗氧化性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25(g/mL)、提取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多酚含量为(6.26±0.57)mg/g。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莫氏马尾藻多酚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28.1%、32.2%,对Fe3+也具有还原能力,表明莫氏马尾藻多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氏马尾藻 多酚 乙醇提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马尾藻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其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作用研究
5
作者 韩玥颖 张自业 +2 位作者 李自豪 李振兴 林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93-102,共10页
目的研究马尾藻(Sargassum carpophyllum)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作用。方法比较了马尾藻和其他5种海藻中多酚的含量,通过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确定出海藻多酚含量且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最高的马尾藻为原材料,... 目的研究马尾藻(Sargassum carpophyllum)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作用。方法比较了马尾藻和其他5种海藻中多酚的含量,通过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确定出海藻多酚含量且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最高的马尾藻为原材料,并通过单因素优化和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最佳的马尾藻多酚的提取条件,进一步通过大孔树脂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RBL-2H3肥大细胞模型解析马尾藻多酚对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作用。结果马尾藻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为40℃,提取时间为10 h,马尾藻粉末:75%乙醇为1:16(m/V),马尾藻多酚提取得率可达18.18 mg/g,经纯化后获得纯度为71.93%的马尾藻多酚,其中含有水杨酸一水合物、3,4-二羟基-5-磺氧基苯甲酸和没食子酸。马尾藻多酚可通过结合原肌球蛋白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和荧光氨基酸,遮蔽和破坏原肌球蛋白的抗原表位,从而消减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马尾藻多酚提取纯化工艺,得到的马尾藻多酚可以显著消减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表现出较强的抗过敏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多酚 提取纯化 原肌球蛋白 致敏性 抗过敏
下载PDF
大亚湾近岸浅海马尾藻遥感信息提取
6
作者 李俊 何颖清 +2 位作者 邓孺孺 熊龙海 张锐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114,共7页
马尾藻对健康的沿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遥感监测多针对开阔海域的漂浮马尾藻,对浅海底栖型马尾藻研究较少;技术方法大多基于经验模型,依赖大量实测数据。本文基于水体辐射传输过程,建立马尾藻遥感信息提取模型。大亚湾3个试验结果表... 马尾藻对健康的沿海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遥感监测多针对开阔海域的漂浮马尾藻,对浅海底栖型马尾藻研究较少;技术方法大多基于经验模型,依赖大量实测数据。本文基于水体辐射传输过程,建立马尾藻遥感信息提取模型。大亚湾3个试验结果表明:①马尾藻丰度分布情况与野外调查数据基本吻合;②大亚湾的马尾藻在水域开阔程度高、水体交换条件良好、受一定风浪影响、水深小于1.6 m的环境条件下,长势更好,丰度更高;③水深、海浪作用是影响马尾藻生长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本文方法对马尾藻资源的保护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海洋底栖生境 丰度 近岸浅海 混合像元分解
下载PDF
马尾藻多酚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7
作者 王星星 潘旻 +2 位作者 蒋慧 管彤 黄倩倩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7-82,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马尾藻多酚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抑菌活性。采用乙醇浸提法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马尾藻中的褐藻多酚进行提取纯化,通过测定褐藻多酚对E.coli的抑菌水平、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以及对其增殖曲线... 试验旨在探究马尾藻多酚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抑菌活性。采用乙醇浸提法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马尾藻中的褐藻多酚进行提取纯化,通过测定褐藻多酚对E.coli的抑菌水平、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以及对其增殖曲线、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褐藻多酚对E.coli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提取纯化的多酚含量为848mg/g,其对E.coli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6 mg/mL;与对照组相比,经2 MIC、1 MIC褐藻多酚处理的大肠杆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1/2 MIC褐藻多酚处理组抑菌效果降低,4 MIC褐藻多酚处理组完全抑制了E.coli的生长,其中添加褐藻多酚的各组在2~8 h内均能极显著抑制细菌增殖(P<0.01);褐藻多酚浓度为4~16 mg/mL时可以显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P<0.05)。综上,褐藻多酚对E.coli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褐藻多酚 提取纯化 大肠杆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马尾藻岩藻黄素的提取条件优化及抗氧化、抗炎作用
8
作者 熊海霞 皮彩玉 +4 位作者 叶琬褀 张桂芳 卢虹玉 胡雪琼 董晓静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2期120-127,共8页
以马尾藻为原料,探讨岩藻黄素的提取工艺,并对纯化后的岩藻黄素进行体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马尾藻岩藻黄素提取液在4℃避光保存25 d很稳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以新鲜冷冻马尾藻为原料,提取溶剂为90... 以马尾藻为原料,探讨岩藻黄素的提取工艺,并对纯化后的岩藻黄素进行体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马尾藻岩藻黄素提取液在4℃避光保存25 d很稳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以新鲜冷冻马尾藻为原料,提取溶剂为90%乙醇∶丙酮=3∶1(体积比),料液比为1∶15(g/mL),提取温度为50℃、100 r/min振荡提取6 h后再超声辅助提取15 min,在此条件下岩藻黄素提取率为0.816 mg/g海藻湿重。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马尾藻岩藻黄素的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radicalabsorbancecapacity,ORAC)值为1761μmolTE/g,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分别为0.102 mg/mL和0.146 mg/mL。细胞实验结果表明,100μg/mL以下的马尾藻岩藻黄素对小鼠小胶质瘤细胞(BV⁃2)无明显毒性;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模型组相比,60μg/mL的马尾藻岩藻黄素显著降低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综上所述,马尾藻中岩藻黄素的提取率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岩藻黄素 条件优化 抗氧化 抗炎
下载PDF
亨氏马尾藻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朱玉章 林坤 +5 位作者 吴金城 刘洪存 孟娟 孔超男 杨立芳 姜明国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4期12-22,共11页
为探究亨氏马尾藻多酚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以亨氏马尾藻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其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以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响应面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同时,探究光照、温度... 为探究亨氏马尾藻多酚的提取工艺及稳定性,以亨氏马尾藻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其多酚提取量为响应值,以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利用响应面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同时,探究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剂、食品添加剂等对多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36 min,乙醇浓度43%、液料比35∶1(mL/g)、超声温度54℃,其多酚提取量为748.32μg/g。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亨氏马尾藻多酚具有较好的光、热稳定性,在弱酸环境下较稳定。存储时应避免和Fe3+、强氧化剂以及柠檬酸接触。采用此优化工艺提取亨氏马尾藻多酚,含量高,且稳定性好,可为其后续在工业生产和产业应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氏马尾藻 多酚 响应面 工艺优化 稳定性
下载PDF
南海马尾藻(Sargassum sp.)内生真菌No.ZZF36中甾醇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瑞云 李春远 +2 位作者 林永成 彭光天 周世宁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08-909,共2页
从南海马尾藻(Sargassumsp.)内生真菌No.ZZF36中分离得到4个甾醇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菜子甾醇(1),麦角甾醇(2),过氧化麦角甾醇(3),麦角甾-7,22(E)-二烯-3,β5,α6β-三醇(4)。
关键词 马尾藻(sargassum sp.) 内生真菌 甾醇
下载PDF
我国沿海马尾藻属(Sargassum)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1
作者 黄冰心 丁兰平 +1 位作者 谭华强 孙国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6,共8页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马尾藻 海藻 区系 中国
下载PDF
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izhouense(Fucales,Phaeophyta)形态结构及分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素芬 孙会强 刘东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1-298,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产于雷州半岛的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izhouense)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合形态解剖、分类学特征等观察,比较了与同类组中其他3种马尾藻的特征差异,澄清了其分类地位,并修改了雷州马尾藻的检索表。结果表明,雷州马尾藻属于... 本研究通过对产于雷州半岛的雷州马尾藻(Sargassum leizhouense)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合形态解剖、分类学特征等观察,比较了与同类组中其他3种马尾藻的特征差异,澄清了其分类地位,并修改了雷州马尾藻的检索表。结果表明,雷州马尾藻属于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叶托混生组、拟叶托混生亚组;尽管雷州马尾藻与该组的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鳞茎马尾藻(S.bulbiferum)及滑托组的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与上述3种马尾藻的主要差异在于球芽及分裂叶的有无。本研究不仅修改了雷州马尾藻分类地位,也为将来开展该马尾藻的人工繁育及养殖、加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马尾藻 形态 结构 分类
下载PDF
莫氏马尾藻(Sargassum mcclurei)褐藻多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卢虹玉 刘义 +1 位作者 邵海艳 吉宏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莫氏马尾藻(S.mcclurei)褐藻多酚(PTs)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方法:溶剂萃取和超滤的方法进行PTs的提取和精制;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磷钼络合物法检测PTs的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 目的:研究莫氏马尾藻(S.mcclurei)褐藻多酚(PTs)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方法:溶剂萃取和超滤的方法进行PTs的提取和精制;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磷钼络合物法检测PTs的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检测PTs的自由基清除能力;MTT法检测PTs对sw579甲状腺鳞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获得4种PTs提取物,分别为水层内液(W1)和乙酸乙酯内液(EA1)(分子质量>10kD)、水层外液(W2)和乙酸乙酯外液(EA2)(分子质量<10kD),总酚含量分别为1.672、0.096、1.319、0.143mg没食子酸(GA)/g海藻干基;在相同质量浓度(3mg/L)时,W1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相当于2.315mg/L的GA;4种PTs提取物均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W1和EA1的清除作用更强;随着作用时间延长,4种PTs提取物在低质量浓度(4.4mg/L)时对sw579甲状腺鳞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加,其中W2的作用最强,作用72h的抑制率为23.84%。结论:莫氏马尾藻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和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氏马尾藻 褐藻多酚 抗氧化 抗肿瘤细胞增殖
下载PDF
马尾藻属(Sargassum)二个新种名称的重新命名
14
作者 曾呈奎 陆保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6-497,共2页
We reported Sargassum longifructum Tseng et Lu in 1987; the specific name is, however, illegitimatized by the earlier homonym Sargassum longifructum C. Agardh (Grunow, 1915). To validate the algal species, we publish ... We reported Sargassum longifructum Tseng et Lu in 1987; the specific name is, however, illegitimatized by the earlier homonym Sargassum longifructum C. Agardh (Grunow, 1915). To validate the algal species, we publish the new name S. zhangii Tseng et Lu to take place of S. longifructum Tseng et Lu.. It is a pleasure for us to name this species in honour of the late Professor Zhang Junfu.\; Sargassum zhangii Tseng et Lu nom. nov.\;Basionym: Sargassum longifructum Tseng et Lu, 1987.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16(6):516, Fig.2, Plate I:2.\;We reported Sargassum pusillum Tseng et Lu in 1995; the specific name is, however, illegitimatized by the earlier homonym Sargassum pusillum Taylor (Taylor, 1975). To validate the algal species, we publish the new name Sargassum pumilum Tseng et Lu.\; Sargassum pumilum Tseng et Lu nom. nov.\;Basionym: Sargassum pusillum Tseng et Lu, 1995, Oceanologia et Limnolgia Sinica, 26(5):524, Fig.4, Plate I:4.\;We are grateful to Dr. P. C. Silva for notifying those nomenclature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新种 命名
下载PDF
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冬青叶马尾藻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15
作者 徐孟杰 李青楠 +6 位作者 姚丹丹 邹潇潇 黄惠琴 鲍时翔 宫春光 朱军 穆丹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3,共7页
冬青叶马尾藻(Sargassum ilicifolium)是海南岛近岸海藻场的重要建群种。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藻体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率变化,研究了冬青叶马尾藻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性,为海藻场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在不同温度(10、14、18、22... 冬青叶马尾藻(Sargassum ilicifolium)是海南岛近岸海藻场的重要建群种。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结合藻体光合色素含量和生长率变化,研究了冬青叶马尾藻的生理生态学适应性,为海藻场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在不同温度(10、14、18、22、26和30℃)、光照强度(10、20、40、80、120、140和200μmol·m^(−2)·s^(-1))和盐度(16‰、20‰、24‰、28‰、32‰、36‰和40‰)条件下,测定冬青叶马尾藻的特定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等参数。结果显示,冬青叶马尾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6℃,适宜光照强度为20~120μmol·m^(−2)·s^(-1),适宜盐度为16‰~36‰。研究发现,冬青叶马尾藻是喜温的大型海藻,其对低温胁迫更为敏感,过低或过高的光照强度会导致藻体损伤。因此,在对以冬青叶马尾藻为主的海藻场进行保育和恢复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光照强度对其生长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青叶马尾藻 温度 光照强度 盐度 光合生理
下载PDF
马尾藻有机肥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
16
作者 高成萌 高王宇 +3 位作者 朱军 邹潇潇 孙冬梅 鲍时翔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1期89-97,共9页
【目的】研究马尾藻有机肥的发酵条件并评价其品质及其对辣椒抗寒性的功效,为海藻肥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农业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态发酵工艺,以马尾藻、鸡粪、椰糠和桐子饼为发酵原料,以发酵温度为指标明确马尾藻有机肥... 【目的】研究马尾藻有机肥的发酵条件并评价其品质及其对辣椒抗寒性的功效,为海藻肥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农业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态发酵工艺,以马尾藻、鸡粪、椰糠和桐子饼为发酵原料,以发酵温度为指标明确马尾藻有机肥制备过程中的碳氮比、初始含水量和发酵菌剂添加量,并进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水分、重金属、粪大肠杆菌等检测。利用种子萌发试验检测其对植物的无毒性;采用盆栽试验,设置空白(CK)、市售有机肥、马尾藻有机肥处理,比较叶片的冷害指数、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质量分数,探究马尾藻有机肥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结果】马尾藻有机肥固态发酵的最适条件为碳氮比25∶1、初始含水量50%、发酵菌剂添加量2%,此条件下发酵堆体最高温度达69℃,55℃以上保持天数6~7 d,制备的马尾藻有机肥有机质含量72.46%、总养分5.42%、水分28.96%、pH 7.5、种子发芽率89%,重金属含量极低且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与空白和市售有机肥处理相比,马尾藻有机肥处理的辣椒幼苗冷害指数分别降低20.70%、13.49%;丙二醛质量分数分别降低23.41%、14.18%;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分别提高27.96%、21.94%;脯氨酸质量分数提高15.49%、9.01%;表明马尾藻有机肥可有效增强辣椒的抗寒性。【结论】马尾藻有机肥最适工艺条件为发酵碳氮比25∶1、初始含水量50%、发酵菌剂添加量2%,且制备的有机肥品质达到相关国家标准,对植物无毒性,并能有效提高辣椒的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海藻肥 辣椒 固态发酵 发酵工艺优化 抗寒性 肥料品质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鹏霏 潘传燕 +6 位作者 马华威 陈秀荔 杨琼 陈子桂 冯勇翔 唐东姣 李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485-4494,共10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5.02±0.05)g杂交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0.20%、0.40%、0.60%和0.8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马尾藻多糖对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5.02±0.05)g杂交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0.20%、0.40%、0.60%和0.80%的马尾藻多糖,喂养杂交黄颡鱼60 d后测定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1)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60%时,与对照组相比,杂交黄颡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杂交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且在马尾藻多糖添加量为0.60%及以上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80%时,杂交黄颡鱼胃和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且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40%~0.80%时杂交黄颡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以0.60%马尾藻多糖组最高。综合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消化酶活性,建议杂交黄颡鱼[(5.02±0.05)g]饲料中马尾藻多糖的添加量为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多糖 杂交黄颡鱼 生长性能 消化酶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全缘马尾藻(Sargassum integerrimum)生殖细胞排放规律及人工促排条件 被引量:1
18
作者 欧泽奎 刘东超 +1 位作者 谢恩义 吴启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8,共12页
在全缘马尾藻生殖细胞同步成熟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殖细胞的排放规律以及人工促排的条件。结果表明:(1)在温度(25±0.5)°C,光照强度(3000±100)lx,光照周期12h︰12h[光照(L)︰黑暗(D)],盐度33±0.5,pH值8.2±0.2、... 在全缘马尾藻生殖细胞同步成熟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殖细胞的排放规律以及人工促排的条件。结果表明:(1)在温度(25±0.5)°C,光照强度(3000±100)lx,光照周期12h︰12h[光照(L)︰黑暗(D)],盐度33±0.5,pH值8.2±0.2、静置暂养条件下,雄生殖托排放精子与雌生殖托排放卵细胞基本同步;雌生殖托排放卵细胞集中在夜间,为间断式排卵,完成整个排卵过程约需3d;雌生殖托的排卵量与其重量呈正相关,3d内排出卵细胞(14431±1288)个/g;卵细胞在排出后4h内完成受精,得到受精卵8358±734个/g;雌生殖托表面的"挂卵"量约为10000个/g,受精卵的脱落量与排卵量相关。(2)在光照周期0h:24h(L︰D)、pH值8.2培养条件的基础上,最适生殖细胞促排条件分别为温度31°C,盐度33±1,水流速度(6±1)cm/s,在该条件下得到的脱落受精卵量最多,所需促排及排放时间最短。在最适条件下,将雌、雄生殖托混合的重量比例改变为1︰6,受精率可提高至(94.4±0.3)%,相比暂养条件下的排卵过程,排卵提前4d,排卵周期缩短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缘马尾藻 生殖细胞 排放规律 促排
下载PDF
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及原生态恢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惠 谢恩义 +1 位作者 徐日升 徐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探究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的选择性及原生态位点固着人工藻礁对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效果。【方法】选用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等6种废弃物材质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效果... 【目的】探究硇洲马尾藻(Sargassum naozhouense)幼孢子体附着的选择性及原生态位点固着人工藻礁对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效果。【方法】选用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等6种废弃物材质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效果进行比较;将硇洲马尾藻于徐闻南山进行原生态位点投放,周年观察比较人工藻礁与自然藻礁生长差异,探究硇洲马尾藻资源恢复效果。【结果】(1)不同材质藻礁对硇洲马尾藻幼孢子体附着差异显著,附着效果依次为混凝土>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橡皮条,沥青完全没有幼孢子附着。(2)当年人工藻礁苗有性生殖苗较自然生态苗生长慢,第二年假根再生苗生长与自然苗生长无显著性差异。(3)人工藻礁苗成活率为29.2%,此后不出现消退死亡,并以假根再生维持种群的繁衍。【结论】混凝土是马尾藻原生态藻床恢复较理想的人工附着基,黄泥砖、牡蛎壳、聚丙烯板等废弃物也可用于天然硇洲马尾藻以及室内有性苗源的附着基。假根再生是马尾藻种群繁衍的主要方式,利用有性繁殖的幼孢子体附着于混凝土块上进行硇洲马尾藻原生态位点投放是短时间增加马尾藻资源的有效措施,可为硇洲马尾藻海藻资源恢复提供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马尾藻 幼孢子体附着 人工藻礁 海藻资源 原生态恢复
下载PDF
复合酶法提取马尾藻中海藻酸的工艺研究
20
作者 朱雯琪 王俊凯 +1 位作者 孙建安 毛相朝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第2期18-24,共7页
海藻酸在食品、医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从海藻中提取是目前海藻酸的主要制备方法。本研究以提高马尾藻(Sargassum)中海藻酸的提取率为目标,系统研究了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海藻酸裂解酶复合提取马尾藻中海藻酸工艺。实验探... 海藻酸在食品、医药、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从海藻中提取是目前海藻酸的主要制备方法。本研究以提高马尾藻(Sargassum)中海藻酸的提取率为目标,系统研究了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海藻酸裂解酶复合提取马尾藻中海藻酸工艺。实验探究了酶添加量、时间、温度和pH对提取海藻酸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m/v),添加2%的纤维素酶、2%的果胶酶和2%的海藻酸裂解酶,提取温度55℃、提取pH 4.5,酶解90 min后再采用钙析-酸化法制备海藻酸的工艺条件下,海藻酸提取率可达25.43%,相对于传统化学法提高了163%,相对于市场上现有商品复合酶提取法提高了20%。复合酶法提取海藻酸的酶解效率高、海藻酸产品品质好,为复合酶法从马尾藻原料中高效提取海藻酸提供了数据支撑。[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2):1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海藻酸 复合酶提取工艺 海藻酸裂解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