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戏剧史论批评家马彦祥
1
作者 沈达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152,183,共11页
在我国近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马彦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是这一历史阶段戏剧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又涉足于戏剧的研究。本文放眼于他的戏剧艺术生涯,并重点论述他的戏剧史论批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马彦祥出身从书香门第... 在我国近现代戏剧发展进程中,马彦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是这一历史阶段戏剧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又涉足于戏剧的研究。本文放眼于他的戏剧艺术生涯,并重点论述他的戏剧史论批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马彦祥出身从书香门第到繁丽剧坛,二是马彦祥融通中西的话剧史论,三是马彦祥作为研讨近代地方戏的先驱。第一部分从家庭出身与学习经历、以兴趣为动力参加戏剧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戏剧工作、戏曲改革的有力推动者、编导演全才的艺术实践家等五个方面对马彦祥戏剧史论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脉络展开论述。第二部分认为,马彦祥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曾发表多篇﹙部﹚话剧史论著作,按照内容可分为:对话剧运动和话剧人物的论述、对文明戏与爱美剧的论述、关于话剧理论的研究等三类。第三部分认为,马彦祥从20世纪30年代初叶,就开始了对近代地方戏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相继发表了很多探讨地方戏曲的文章。这些综合表明,马彦祥确实是探索、研究中国近代地方戏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马彦祥 戏剧史论 艺术批评家 先驱者 戏剧研究
下载PDF
一个人的话剧史——马彦祥在1930年代
2
作者 刘子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3-71,共19页
在学界对1930年代中国话剧史的描述中,马彦祥只占据了一个边缘的位置。但是,通过对马彦祥1930年代话剧活动的追踪可知,通行的这幅由几位话剧大家和一些影响较大的话剧活动所展现的话剧史图像,其实远未穷尽历史的丰富性。在这一意义上,... 在学界对1930年代中国话剧史的描述中,马彦祥只占据了一个边缘的位置。但是,通过对马彦祥1930年代话剧活动的追踪可知,通行的这幅由几位话剧大家和一些影响较大的话剧活动所展现的话剧史图像,其实远未穷尽历史的丰富性。在这一意义上,马彦祥堪称一个有意味的"刺点",构成了重识1930年代中国话剧场域之复杂性的一个有效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1930年代 中国话剧史
下载PDF
追忆马彦祥二三事
3
作者 张家浩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6-26,共1页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马彦祥先生在北京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眨眼已过去近两周年。一九八二年六月,我出差北京,曾拜访已卅多年不曾会面的马先生,他虽年逾七旬,依旧精神焕发,思维敏锐,健谈如昔。还殷殷问起我的工作与健康,情见乎辞,使我十分...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马彦祥先生在北京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眨眼已过去近两周年。一九八二年六月,我出差北京,曾拜访已卅多年不曾会面的马先生,他虽年逾七旬,依旧精神焕发,思维敏锐,健谈如昔。还殷殷问起我的工作与健康,情见乎辞,使我十分感动,无论如何想不到那次握别竞成永诀! 马先生是卓有成就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我开始知道他的大名,是在认识他之前。一九四三年,国共合作,抗战期间,马先生在重庆出任中央青年剧社社长,我分管剧社行政兼演出前台主任,长期得到他的教诲和友谊。工作总是把他和我紧紧拴在一起,产生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他制定的演出计划与重大决定,爱和我交换意见,成了他离不开的助手,难怪夏衍说他和我是师友之间的密友,频繁的接触,使我了解他是位知识渊博、始终追求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马先生 抗战期间 知识渊博 戏剧理论家 情见乎辞 夏衍 一九 抗敌演剧队 国共合作
下载PDF
“和合”视域下——评马彦祥《还乡》之改编
4
作者 那艳武 温亚楠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2-105,共4页
马彦祥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的先驱人物。他深受中国“和合”文化的熏陶,积极响应时代诉求,曾改编多部奥尼尔戏剧。本文通过对马彦祥《还乡》之时代背景及改编艺术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和合”元素在奥尼尔戏剧中国化及我国现代话剧诞生过... 马彦祥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的先驱人物。他深受中国“和合”文化的熏陶,积极响应时代诉求,曾改编多部奥尼尔戏剧。本文通过对马彦祥《还乡》之时代背景及改编艺术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和合”元素在奥尼尔戏剧中国化及我国现代话剧诞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思想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还乡》 改编 和合思想
原文传递
怀念马老 学习马老——在纪念马彦祥同志座谈会上的发言 被引量:1
5
作者 余从 《戏曲艺术》 1988年第3期6-7,共2页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戏剧家马彦祥同志的座谈会上,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全体同志,代表《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代表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的同志们,对马彦祥同志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的文化事业奋斗的一生,对他...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戏剧家马彦祥同志的座谈会上,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全体同志,代表《中国戏曲志》编辑部,代表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的同志们,对马彦祥同志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的文化事业奋斗的一生,对他为祖国戏剧文化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表示崇高的敬意。马老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理论成就 戏曲学 著名戏剧家 戏剧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戏曲 湖广腔 文化事业 地方戏曲
原文传递
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集会缅怀前会长马彦祥同志
6
作者 酉公 《戏曲艺术》 1988年第2期7-,共1页
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于3月31日举行全体会员大会,对前会长马彦祥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和缅怀。并选出了新的领导成员:会长为俞琳;副会长为曾白融、余从、胡冬生:秘书长为钮骠;常务理事为李大珂、苏移、汪效倚;理事为张庚、郭汉城、阿... 北京市京剧史研究会于3月31日举行全体会员大会,对前会长马彦祥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和缅怀。并选出了新的领导成员:会长为俞琳;副会长为曾白融、余从、胡冬生:秘书长为钮骠;常务理事为李大珂、苏移、汪效倚;理事为张庚、郭汉城、阿甲、刘厚生、马少波、翁偶虹、李紫贵、郑亦秋、刘曾复、吴小如、朱家溍、荀令香、刘乃崇、刘吉典、董维贤、曲六乙、柳以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荀令 全体会员 刘曾复 郭汉城 朱家溍 中国京剧史 维贤 以真 中国戏曲
原文传递
著名戏剧家马彦祥同志逝世
7
作者 捷之 《戏曲艺术》 1988年第2期17-18,共2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活动家、教育家、导演和剧作家马彦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关键词 马彦祥 中国戏剧家协会 著名戏剧家 戏剧理论家 政协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主席 戏剧概论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京剧院
原文传递
重排《柳荫记》:试论声腔表达的新境与审美新品格的构拟
8
作者 张正贵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第4期61-62,共2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柳荫记》是一出以唱为主的戏,情感借唱流淌,故事依唱铺陈,人物的内心世界亦在唱中婉转显露,尤其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大主角身上汇聚了大量的唱段,这与全剧浓郁的抒情格调是相适应的。20世纪50年代,马彦祥在创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柳荫记》是一出以唱为主的戏,情感借唱流淌,故事依唱铺陈,人物的内心世界亦在唱中婉转显露,尤其是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大主角身上汇聚了大量的唱段,这与全剧浓郁的抒情格调是相适应的。20世纪50年代,马彦祥在创作《柳荫记》剧本时,在唱词上运用了不少长短句的句式,京剧大师王瑶卿据此而设计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唱腔,特别是包含有许多新的板式。如在“访友”中,梁山伯有一段非常动听的反西皮的唱腔,这在京剧小生的唱段当中、甚至在其他行当的唱段当中,是从未有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彦祥 京剧小生 王瑶卿 反西皮 梁山伯与祝英台 京剧大师 长短句 以唱为主
下载PDF
秩序的重建:从华乐戏院到大众剧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秀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91-99,共9页
从华乐戏院到大众剧场的转变,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戏曲改革“改制”的缩影。这个转变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三行”,规范剧场的演出和经营方式;通过新的合作方式和经济关系,建立剧场与剧团之间的新型关系;废除“经励科”,阻断旧制度的沿袭... 从华乐戏院到大众剧场的转变,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戏曲改革“改制”的缩影。这个转变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三行”,规范剧场的演出和经营方式;通过新的合作方式和经济关系,建立剧场与剧团之间的新型关系;废除“经励科”,阻断旧制度的沿袭。经过这三个方面的实践,作为新中国文艺生产单位的大众剧场,确立了社会主义剧场的新秩序,体现了新中国文艺政治至上、人民至上的追求。它既是文艺制度的根本变革,也是一般艺人、职工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以及日常行为方式上的深刻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乐戏院 大众剧场 马彦祥 剧场改革
下载PDF
黄芝冈日记选录(十二) 被引量:1
10
作者 范正明 《艺海》 2015年第2期24-32,共9页
一九五一年(北京) 一月一日 田洪来信谈到衡山"马灯",是花鼓戏旧名称,现在都叫衡剧(页边原注:衡山花灯原名马灯,今称衡戏)。又说衡山有渔鼓皮影戏院,每日上座有几百人。渔鼓是道情,与皮影合称,乃影戏由说书进展的一个硬证(页... 一九五一年(北京) 一月一日 田洪来信谈到衡山"马灯",是花鼓戏旧名称,现在都叫衡剧(页边原注:衡山花灯原名马灯,今称衡戏)。又说衡山有渔鼓皮影戏院,每日上座有几百人。渔鼓是道情,与皮影合称,乃影戏由说书进展的一个硬证(页边原注:衡阳有渔鼓皮影,可证影人是说书的附加物)。张福梅(湘剧著名花旦,时在洞庭湘剧工作团)附函,说正记录高、低腔,并吊有曲牌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洪 黄芝 说书的 附加物 中国戏曲研究院 大自在天 郝寿臣 萧长华 马彦祥 象奴
下载PDF
为中国话剧的黎明而呼喊——二、三十年代的话剧研究概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庆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6年第2期172-193,共22页
中国现代戏剧(话剧)是作为传统戏剧(戏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至今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像一切新事物一样,它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萧条到繁荣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五四”开始的初期话剧创作同小说、新诗相比是不景气的,到了三十年代后... 中国现代戏剧(话剧)是作为传统戏剧(戏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至今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像一切新事物一样,它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萧条到繁荣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五四”开始的初期话剧创作同小说、新诗相比是不景气的,到了三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抗战以后,话剧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话剧由不景气到繁荣乃至成熟,当然同几代剧作家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也同话剧理论和批评工作者的积极倡导分不开。一般说来,文学创作是文学研究和评论的基础,创作的丰收,往往带来评论的活跃,但评论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陈大悲 熊佛西 洪深 马彦祥 剧作家 戏剧运动 戏剧概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 黎明
下载PDF
江南何处听俞腔——关于俞振飞先生的几件轶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祖安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1-32,共2页
橄榄滋味最难忘,酣畅清醇宁有双? 一自谪仙憔悴后,江南何处听俞腔? 这是我在数年前在杭洲和赵朴初先生谈昆曲时怀念俞振飞先生,步韵口占的绝句。于今真成了“绝句”,俞先生终于故去了。关于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为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已... 橄榄滋味最难忘,酣畅清醇宁有双? 一自谪仙憔悴后,江南何处听俞腔? 这是我在数年前在杭洲和赵朴初先生谈昆曲时怀念俞振飞先生,步韵口占的绝句。于今真成了“绝句”,俞先生终于故去了。关于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为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已载入史册。作为他的一个从事京昆艺术研究的晚辈,我说几件亲身经历的往事。一、“文人相亲”的力行者记得50年代中期,他从香港回来不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振飞 文人相亲 赵朴初 艺术成就 马彦祥 京昆 俞派 张君秋 盖叫天 贩马记
下载PDF
洪深与复旦剧社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红星 王一岩 《上海戏剧》 1985年第2期43-44,共2页
复旦剧社诞生时,中国话剧界很不景气。当时,被称为“新剧”的文明戏堕落成为一种摆噱头、无意义的街头小技。这时,陈大悲、熊佛西等人积极提倡“爱美的”(英文“Amateur”之音译)戏剧,力图振兴戏剧艺术。复旦剧社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世的... 复旦剧社诞生时,中国话剧界很不景气。当时,被称为“新剧”的文明戏堕落成为一种摆噱头、无意义的街头小技。这时,陈大悲、熊佛西等人积极提倡“爱美的”(英文“Amateur”之音译)戏剧,力图振兴戏剧艺术。复旦剧社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世的。一九二五年,复旦大学的吴发祥、卞凤年、袁仁伦、陈笃、曹衡芬等爱好戏剧的学生发起成立了“复旦新剧团”,他们聘请回国不久便在复旦外文系任教的洪深先生为艺术指导,拉开了复旦话剧史的帷幕。年轻的“复旦新剧团”旨在戏剧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它不同于以往零散的,以宣传鼓动为目的戏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旦剧社 戏剧艺术 熊佛西 中国话剧 西哈诺 艺术指导 朱端钧 马彦祥 外文系 洪先生
下载PDF
“中华留日戏剧协会”简忆 被引量:3
14
作者 颜一烟 《上海戏剧》 1980年第5期46-48,共3页
“中华留日戏剧协会”,是1936年春由当时留日的三个戏剧团体联合组成的。这三个戏剧团体是:“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中华国际戏剧协进会”和“中华戏剧座谈会”。“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首次公演的是曹禺的《雷雨》。在1935年4月27... “中华留日戏剧协会”,是1936年春由当时留日的三个戏剧团体联合组成的。这三个戏剧团体是:“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中华国际戏剧协进会”和“中华戏剧座谈会”。“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首次公演的是曹禺的《雷雨》。在1935年4月27—29日和5月11、12日共演了五场。那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五场 白薇 迪心 田汉 《复活》 俞竹舟 马彦祥 袁牧之 五奎桥
下载PDF
生正逢时 痴情万种——回忆吴祖光和新凤霞
15
作者 沈祖安 《文化艺术研究》 2010年第S1期135-153,共19页
一、回首当年栖凤楼这"栖凤楼"三字,是1951年吴祖光和新凤霞洞房的新居,由齐白石题的匾额。后来迁居北京朝阳门,旧匾已荡然,但老友和老戏迷们仍然这样叫。又过去了30多年,50岁以下的文化人都不知道了。
关键词 新凤霞 吴祖光 栖凤楼 回首当年 阳翰笙 逢时 吴霜 黄宗英 马彦祥 马季
下载PDF
梅兰芳与言慧珠
16
作者 王诗昌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9-11,共3页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戏曲教育家,他在演出、公务的百忙之中,把自己精湛的表演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而言慧珠就是梅先生众多弟子中的一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言...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戏曲教育家,他在演出、公务的百忙之中,把自己精湛的表演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而言慧珠就是梅先生众多弟子中的一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言慧珠在艺术上和政治上的进步,完全得益于梅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致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慧珠 梅先生 京剧表演艺术 言菊朋 梨园世家 言派 中国戏曲研究院 李世芳 马彦祥 戏曲教育
下载PDF
戏曲剧种史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
17
作者 沈定卢 《上海戏剧》 1981年第6期23-,共1页
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发起的“戏曲剧种史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上海召开。全国十九个省市从事戏曲剧种史研究的专家和领导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沂、宣传部副部长江岚、... 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辞书出版社联合发起的“戏曲剧种史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上海召开。全国十九个省市从事戏曲剧种史研究的专家和领导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陈沂、宣传部副部长江岚、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言行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李太成在闭幕式上讲了话。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顾问马彦祥参加会议并作了专题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剧种 文化局局长 学术讨论会 马彦祥 艺术研究所 李太成 专题报告 副局长 日至 陈沂
下载PDF
武汉抗战时期汉口劳军义务演出
18
作者 涂文学 闵晏清 《武汉文史资料》 2018年第8期52-59,共8页
汉口,江汉交汇,九省通衢,明清时期被誉为"天下四聚"之一,不仅是商品交易的"船码头",也是文化交流、戏曲荟萃的"戏码头"。汉口剧院众多,民国时期,仅中山路从六渡桥到一元路,不到5公里的地段,就有常年坚持营业演出的戏院、茶楼40多... 汉口,江汉交汇,九省通衢,明清时期被誉为"天下四聚"之一,不仅是商品交易的"船码头",也是文化交流、戏曲荟萃的"戏码头"。汉口剧院众多,民国时期,仅中山路从六渡桥到一元路,不到5公里的地段,就有常年坚持营业演出的戏院、茶楼40多家,另有断断续续的季节性演出场所45家。据《武汉市志·文化志》列表统计,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汉口登记在册的演出场所共有75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双云 马彦祥 当锏卖马 李四立 武汉抗战时期
下载PDF
梅兰芳收藏轶闻
19
作者 李军 《中国书画》 2006年第3期183-184,共2页
梅兰芳一生,除舞台表演外,好结交,善养花,喜读书,爱绘画,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收藏。梅兰芳喜好收藏。他的收藏始于戏画,藏品中最丰富、最有艺术价值的亦属戏画。这些戏画都是照扮演者的真容来描绘的,面貌神情准确逼真。其中... 梅兰芳一生,除舞台表演外,好结交,善养花,喜读书,爱绘画,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收藏。梅兰芳喜好收藏。他的收藏始于戏画,藏品中最丰富、最有艺术价值的亦属戏画。这些戏画都是照扮演者的真容来描绘的,面貌神情准确逼真。其中,以存留至今的晚清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图1)尤为珍贵。这十三绝的美称,是代表着13位名伶,当年每位都有一出拿手的名剧。梅兰芳喜好丹青艺术,曾师从齐白石、王梦白、陈师曾等名师学画。同时也喜欢收藏名人字画。他受赠且一直珍藏的名家书画多达百余幅,有以画美人著称的赵安之为之绘制的《奔月》巨像、《散花》像;有吴昌硕的一幅横二尺、纵八寸的《梅花兰草图》;有王雪丞的《梅花图》和《兰花图》等。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由吴昌硕、何诗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梦白 同光十三绝 吴昌硕 扮演者 梅花图 名人字画 陈师曾 诗孙 梅巧玲 马彦祥
下载PDF
抗战初期在汉文艺界人士抗日活动
20
作者 王豫丰 《武汉文史资料》 2015年第10期49-52,共4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亡的险恶形势,召唤着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投入战斗,也迫切要求各种文艺形式发挥作用。此时,在武汉的文艺界艺人们也迅速行动,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之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亡的险恶形势,召唤着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投入战斗,也迫切要求各种文艺形式发挥作用。此时,在武汉的文艺界艺人们也迅速行动,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之中。排演剧目激励抗敌斗志1937年底,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武汉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大批戏剧团体、戏剧工作者云集武汉。12月26日,由阳翰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活动 抗战初期 戏剧工作者 阳翰笙 日本侵略者 文艺形式 文化中心 政治部第三厅 马彦祥 田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