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 被引量:3
1
作者 计秋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8-55,共8页
在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原本"极有大体"的英王致乾隆皇帝的国书,因英国使团所聘华人翻译者有意识的改动,沦为一份属国"表文",而英国使团对此毫无察觉,坦然呈交清廷。此中出现的错误,虽非清廷君臣直接操纵所致,却也... 在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原本"极有大体"的英王致乾隆皇帝的国书,因英国使团所聘华人翻译者有意识的改动,沦为一份属国"表文",而英国使团对此毫无察觉,坦然呈交清廷。此中出现的错误,虽非清廷君臣直接操纵所致,却也清楚地反映出乾隆盛世闭关自守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重阻厄,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此后几十年中英关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使华 国书 翻译 表文
下载PDF
乾隆年间下层民众生活状况、心态与皇帝崇拜——以《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记叙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尔康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43,共16页
在《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和《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马戛尔尼、巴罗等人观察并记述了中国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发现他们具有尽心尽力的劳作态度,苦干巧干的劳动作风;妇女与男子一样从事田间农活;他们饮食粗粝,衣着不整,居室简陋,... 在《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和《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中,马戛尔尼、巴罗等人观察并记述了中国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发现他们具有尽心尽力的劳作态度,苦干巧干的劳动作风;妇女与男子一样从事田间农活;他们饮食粗粝,衣着不整,居室简陋,很是清苦;他们因信仰神灵、命运和崇拜皇帝,陷于无权状态,安贫守分,是吃苦耐劳、可悯可叹的守法良民。而清朝皇帝则享有隆重尊君礼仪,占有不可数计的财富和专用的御道,生活奢华;为其服务的官僚体制就像一架机器,听其指令且有序、高效地运转;高度集权的皇权为世界王权之最,非其他国家的君主可比拟。建立在勤劳朴实的民众基础之上的清朝君主专制政权十分巩固,它虽然能够兴办重大水利工程,维持社会稳定,然而亦有难于克服的隐忧。清朝君主集权体制的完善,并不能够给民众带来福泽。有着种种社会问题的满清社会、政权将有怎样的前途,清朝统治者并没有未雨绸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皇帝 民众生活 皇帝崇拜 《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戛尔尼使使华观感》
原文传递
传播学视角下中英“礼仪之争”再审视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兵娟 李阳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0年第5期102-115,共14页
公元1793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来华导致的“礼仪之争”,是东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碰撞与冲突,也是40余年后爆发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导火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事件的评价大多只批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漠视或者忽视马戛尔尼... 公元1793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来华导致的“礼仪之争”,是东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碰撞与冲突,也是40余年后爆发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导火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事件的评价大多只批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漠视或者忽视马戛尔尼使团暗藏的殖民主义扩张意图。后殖民理论批评,从传播学视角重新审视、传播者的传播动机、传播手段以及在传播中由于中英价值观念的偏差导致的认知障碍等因素,明确指出英国使团表面的贸易诉求背后是殖民霸权倾向的传播动机,礼物媒介的选择暗含政治文化的较量;同时通过中华礼仪文明与西方物质文明的对比,对中国特有的宾礼朝贡制度及其背后支撑的天下传播秩序模式进行了深入阐释。可以说,笼罩在近代史中的“殖民者的世界模式”虽已远去,但印刻在心理上的殖民思维并没有消散。重新审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文明扩张史保持一份警醒,纠正“中国故事”中丧失主体性的长期失语,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礼仪之争 跨文化传播 东方主义视角 马戛尔尼使华 文明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