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翻译为权舆,以历史为归宿——读王宏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兼论当下翻译史研究的迷思 被引量:1
1
作者 陶磊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王宏志出版的新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以翻译问题为切入点,对马戛尔尼访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检视。作者不仅发现了使团出发前就已备好的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国书的中译本等前所未见且至关重要的新材料,并... 王宏志出版的新著《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以翻译问题为切入点,对马戛尔尼访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检视。作者不仅发现了使团出发前就已备好的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国书的中译本等前所未见且至关重要的新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翻译在乾隆对待使团态度的转变等诸多问题上皆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该书在写法上扬弃了翻译史研究惯用的“理论套文本”模式,而是充分立足于史实,以问题为导向,对全书结构作了精密设计,是一部材料扎实、论证严密又极具可读性的中国翻译史研究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宏志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戛尔 翻译史研究
下载PDF
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以马戛尔尼访华为中心
2
作者 陈雍 熊燕军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102,共7页
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进行重新的解读,认为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呈现如此的面貌,与双方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关,中英双方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均存在模糊、欺骗和不及时等问题。就中方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言,这些问题的... 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对马戛尔尼访华事件进行重新的解读,认为这一历史事件之所以呈现如此的面貌,与双方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有关,中英双方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均存在模糊、欺骗和不及时等问题。就中方信息传递的过程而言,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官僚在忠君和明哲保身思想的双重考虑下,往往会故意或不故意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改动。这些改动既是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传递 政治心理 马戛尔尼访华 官僚政治心理
下载PDF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百年叙事
3
作者 刘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8-114,共7页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 1916年刘半农译《乾隆英使觐见记》,此为马戛尔尼访华日记汉译之滥觞。百年来,香港掌故大家高伯雨将日记手稿整理本译为中文,之后多个基于刘半农译本的现代重版本相继问世。马戛尔尼访华日记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很好地说明了文本如何通过翻译、复译和改版等行为,从私人叙事衍化为展现不同历史面向的学科叙事,对历史文献类文本的翻译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日记 个人叙事 学科叙事 翻译 复译 改版
下载PDF
作为历史记录的副文本——从副文本看马戛尔尼使团著述翻译
4
作者 刘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民初至今,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著述在中国已有各类译著20余种,随之出现大量副文本。使团译著的书名、序跋、丛书、注释等副文本传达出不同时期各异的历史认知、译著定位和翻译理念:译介主体对英使访华事件的认识从注重英使对乾隆皇帝的觐... 民初至今,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著述在中国已有各类译著20余种,随之出现大量副文本。使团译著的书名、序跋、丛书、注释等副文本传达出不同时期各异的历史认知、译著定位和翻译理念:译介主体对英使访华事件的认识从注重英使对乾隆皇帝的觐见转为英使团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译著定位从出使笔记书写典范变为相关领域研究史料;译著翻译理念从小说笔法和历史书写的结合变为以“信”为主的忠实追求。副文本可被视作与使团著述翻译密切相关的历史记录,有助于认识域外资源译介的历史性、社会性与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副文本 翻译话语
下载PDF
一位18世纪英国诗人眼中的马戛尔尼访华使命:兼谈英国政治讽喻诗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伏生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18世纪90年代末,正在迅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勋爵率领外交使团第一次访问清政府,拜见乾隆皇帝,寻求通商通使,以便为其在远东的利益及其扩张铺平道路。这一事件在当时英国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威廉·谢帕德所... 18世纪90年代末,正在迅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派遣乔治·马戛尔尼勋爵率领外交使团第一次访问清政府,拜见乾隆皇帝,寻求通商通使,以便为其在远东的利益及其扩张铺平道路。这一事件在当时英国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威廉·谢帕德所作的一首诗尤为引人注目。在这首题为《马戛尔尼勋爵访华使命颂》(Ode on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的诗中,诗人激烈抨击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的扩张行径,并对清朝人民提出警告。这首诗使我们能够从另一视角认识中西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并向我们揭示了英国诗歌传统中政治讽喻诗的风格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使命 威廉·谢帕德 政治讽喻诗 英国诗歌
原文传递
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以《马戛尔尼使团日记观感》为例
6
作者 吴为鹏 史振卿 《新教育(海南)》 2023年第13期37-40,共4页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境教学 历史解释 戛尔使团访华
原文传递
中英觐礼插曲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主题的升华
7
作者 胡玉明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18-121,130,共5页
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通过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插入以及芬妮与马戛尔尼爵士的认同,不仅间接表明了自己对于中英觐礼冲突的看法,也暗示了英国的道德礼仪对于海外殖民扩张的依赖。如此一来,当东西方两种不同的道德礼仪相遇时,冲突... 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通过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插入以及芬妮与马戛尔尼爵士的认同,不仅间接表明了自己对于中英觐礼冲突的看法,也暗示了英国的道德礼仪对于海外殖民扩张的依赖。如此一来,当东西方两种不同的道德礼仪相遇时,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但原因不在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制,而是因为一方的道德礼仪是基于另一方的"他者"身份来建构的。奥斯丁小说中一贯讨论的"礼仪"主题因为中英觐礼插曲的铺陈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戛尔尼访华 奥斯丁 《曼斯菲尔德庄园》 礼仪
下载PDF
智慧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从一则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起
8
作者 刘向东 《中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4期101-101,共1页
如何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鸦片战争》中的马戛尔尼访华故事为例来探讨教学设计问题。
关键词 学科知识 历史教学设计 马戛尔尼访华 教学能力
下载PDF
园林、宗教与政治——《忽必烈汗》的浪漫主义中国想象 被引量:5
9
作者 胡玉明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74,共11页
长期以来,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忽必烈汗》中的中国皇家园林意象也一直为文学评论者所忽视。本文从审美的维度溯源中国园林艺术对《忽必烈汗》的影响,从宗教和政治的维度来揭示英国... 长期以来,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忽必烈汗》中的中国皇家园林意象也一直为文学评论者所忽视。本文从审美的维度溯源中国园林艺术对《忽必烈汗》的影响,从宗教和政治的维度来揭示英国的中国形象在马戛尔尼访华前后的变化,认为随着这一形象的改变,中国园林由人间乐园变成了中英政治的角力场。而作为那个时代"集体想象"产物的《忽必烈汗》也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想象,该诗所透露的政治和美学观点,则在一定程度上为英国的侵华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等行为提供了道德和美学层面上的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律治 《忽必烈汗》 园林 中国想象 马戛尔尼访华
原文传递
编后记
10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9-240,共2页
十八世纪末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来华的英国人往往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发现"英式的"乡村、花园和风景,例如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走进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里居然是一个"英式花园";1860年侵入北京的英国军官... 十八世纪末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来华的英国人往往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发现"英式的"乡村、花园和风景,例如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使团走进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里居然是一个"英式花园";1860年侵入北京的英国军官加内特·沃尔斯利觉得北京城内拥挤而肮脏,就像任何一座中国城市,但郊外通州一带的风景却与英国的乡村有几分神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避暑山庄 加内特 编后记 十九世纪中期 沃尔斯 英式 马戛尔尼访华 北京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