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马来亚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在新马地区译介特点
- 1
-
-
作者
王昌农
-
机构
岭南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
出处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
基金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QW1312)
-
文摘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同属马来亚区域的历史时期,马来亚的土生华人们用峇峇马来语译介了7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这些译作大部分属历史、爱情和侠义题材;它们与说唱文学在题材上有较多重叠,大部分译作保留有说唱文学的惯用句式,且这些作品多是说唱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经历过几代说书人的传播和改编;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只在峇峇创办的刊物上刊载,并与峇峇创办的出版业有紧密联系;被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全是使用拉丁化马来文书写。峇峇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为中马文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峇峇出版业领先使用和推广拉丁化马来文字,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现代马来语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关键词
马来亚时期
中国文学作品
新马地区
峇峇人
-
Keywords
Malaya Period
Chinese Literary Works
Malaya Area
Baba
-
分类号
I046.9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重审方修马来亚沦陷时期华文文学史书写中的伦理承担
- 2
-
-
作者
李美
-
机构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45-153,共9页
-
文摘
马华文学史家方修的著作《新马华文新文学六十年》首次将沦陷期纳入正史之中,同时这段历史也因道德伦理的观照而被视为受钳制的“恩怨史”。“恩怨”主要表现在对抗日烈士遗作的称颂和对汉奸、奴隶文学的鞭挞两个方面,然而,其中的“恩”与“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方修对文学史的建构则鲜有人关心。因此,本文将人、文学与伦理三者的关系置于战争与殖民文化体系之中来看方修作为局内人在个体伦理与民族正义之间做出抉择时的道德坚守以及方修的自我选择和对“他者”评判之间存在的伦理张力,以寻求历史现实与历史文本之间对话的可能。
-
关键词
方修
新马华文文学
马来亚沦陷时期
-
分类号
I109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