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地”与“他方”的陈词——论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中的抗战书写 |
王淼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
赵牧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3
|
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方式——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的语言追求 |
黄万华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4
|
论台湾地区及马华新生代作家的“戏仿”历史叙事 |
张琴凤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5
|
浅谈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及其文学史分期 |
李应瞻
|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6
|
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伤性历史成长记忆 |
张琴凤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7
|
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本土特色 |
黄万华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2
|
|
8
|
世界行旅与南洋经验——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黎紫书访谈 |
黎紫书
龙扬志
|
《广州文艺》
|
2017 |
0 |
|
9
|
论印尼华侨华人同中国的关系 |
黄昆章
|
《八桂侨史》
|
1991 |
1
|
|
10
|
著名海外华文作家简介──云里风 |
黄万华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1
|
跨文化交流的推动者——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戴小华 |
施普生(文/图)
|
《海内与海外》
|
2023 |
0 |
|
12
|
庄严与神圣——记马来西亚《花踪》国际文艺营 |
张抗抗
|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
1999 |
1
|
|
13
|
论作为民族志的《大河尽头》 |
张经纬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16 |
0 |
|
14
|
近年马华女性文学的几个特征 |
张亚萍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
1
|
|
15
|
我们必须养活文学──近30年新加坡华文文学的一种侧影 |
黄万华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2
|
|
16
|
榕树下是怎样走向颓败的 |
刘媛
|
《IT时代周刊》
|
2013 |
0 |
|
17
|
论黎紫书长篇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边缘化书写 |
孟玉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3 |
0 |
|
18
|
一个时代的生还者 |
吴岸
|
《今日中国》
|
1997 |
0 |
|
19
|
导论:“文”的界限 |
罗鹏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20
|
论黎紫书小说中的身份主题与符号身份 |
刘小波
童剑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