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莳两种《注证发微》初刻本辨疑补证
1
作者 王晟兴 邱浩 刘阳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1期195-200,共6页
明代医家马莳所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初刻本刊刻时间、刊刻者、刊刻性质等问题一直未能彻底明了。经深入调查,确认了新旧全国中医书目、藏书机构目录模糊著录为“明刻本”“明万历刻本”的所有国内藏本... 明代医家马莳所著《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初刻本刊刻时间、刊刻者、刊刻性质等问题一直未能彻底明了。经深入调查,确认了新旧全国中医书目、藏书机构目录模糊著录为“明刻本”“明万历刻本”的所有国内藏本,实为宝命堂本、明集贤堂舒一泉本或清代刻本;明集贤堂舒一泉本实为宝命堂旧版的修补后印本;《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录的保定市图书馆藏“宝命堂刻明末金阊叶瑶池印本”,实为天宝堂本,该藏本存世绝无仅有的天宝堂本内封版权叶。“天宝堂”亦作“天葆堂”,是明末清初苏州书商叶瑶池的书坊号。该内封避“玄”为“元”,结合卷内挖去“大明”之“大”等故证,确定天宝堂本是叶瑶池在清康熙前期的刻本。据新发现的日本江户早期多种翻刻本摹刻的宝命堂本《素问发微》内封,彻底落实了原仅据王元敬序落款提取的“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刊年,并对照仅存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宝命堂原版《灵枢发微》内封,综合分析确认两书初刻本为宝命堂本,但刊行时间相隔2年,刊刻者分别为王元敬、罗万化,二人均为明万历前期身居高位的马莳乡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马莳 初刻本 宝命堂 版本 文献考证
下载PDF
试论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对王冰注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2
作者 吉利明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76-581,共6页
[目的]总结《素问注证发微》中马莳辩驳王冰注文的特点,探析马注与王注的关系。[方法]查阅《素问注证发微》中马莳辩驳王冰的注文,分析马莳对王注提出的批评性观点,对比马莳与王冰对经文的不同理解,从用语表达、解经方法、医理阐发三个... [目的]总结《素问注证发微》中马莳辩驳王冰注文的特点,探析马注与王注的关系。[方法]查阅《素问注证发微》中马莳辩驳王冰的注文,分析马莳对王注提出的批评性观点,对比马莳与王冰对经文的不同理解,从用语表达、解经方法、医理阐发三个方面归纳马注特点,并总结马注与王注的关系。[结果]马莳在辩驳王注时,常使用“非“”浅“”缺”三类用语,表示对王注不同程度的辩驳观点,其解经方法可归纳为五类引证分析法与四层文理分析法,且多引《素问》《灵枢》经文为证。在医理阐发上,马注在理论范围的认识、理论内涵的分析、穴位位置的确定上均与王注存在差异。[结论]马莳运用更为全面的解经方法,从更广的理论层面解读经文,辩驳王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解经思路,亦启发了经文含义的更多可能。马注对王注既有批判性继承,也有创新性发展,推进了对《素问》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莳 素问注证发微 王冰 素问 注释 黄帝内经 注本
下载PDF
明代医家马莳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健 许霞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1279-1280,共2页
目的:探析明代医家马莳的针灸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马莳有关针灸的论述及针灸治疗经验,分析并归纳马氏针灸学术思想。结果:马莳娴熟经脉针灸,根据不同时令感邪,阐发了四时取穴机制,富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结论:马氏针灸学术思想... 目的:探析明代医家马莳的针灸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马莳有关针灸的论述及针灸治疗经验,分析并归纳马氏针灸学术思想。结果:马莳娴熟经脉针灸,根据不同时令感邪,阐发了四时取穴机制,富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结论:马氏针灸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对临床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莳 明代医家 针灸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下载PDF
马莳《内经》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庆和 李慧吉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13-114,共2页
马莳毕生精研《内经》,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阐发经文微义,承前启后,有较大的影响。其学术特点主要是:训解经文详明缜密,注重联系实际应用;以经解经,前后融会贯通;并首创注解篇名,条分缕析,使之明了。
关键词 马莳 《内经》 学术思想 中医
下载PDF
论马莳对《黄帝内经》热病针刺理论的贡献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静波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6,共3页
本文以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马莳对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下同)热病针刺学术思想,包括刺热之处,穴有所明;随证针刺,各有不同;热病日久,刺法各异;刺热九禁,论而发之。希以此明《内经》热病理论之未详之处,发古文之深奥,借... 本文以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马莳对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下同)热病针刺学术思想,包括刺热之处,穴有所明;随证针刺,各有不同;热病日久,刺法各异;刺热九禁,论而发之。希以此明《内经》热病理论之未详之处,发古文之深奥,借之体现马氏深厚的经络腧穴学功底及独特的刺灸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莳 黄帝内经 热病学说 针刺法
下载PDF
马莳对《灵枢经》五输穴之发微
6
作者 魏之玉 田代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0年第4期13-15,68,共4页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为现存按原文次序、系统注释《灵枢》之第一家,在剖析医理和申明字义方面均有发挥。马氏用自然界的水流对五输穴的名称进行比喻,借此说明五输穴之间的脉气承接顺序和相应关系,并将十二经脉之五输穴皆配以五行,说明...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为现存按原文次序、系统注释《灵枢》之第一家,在剖析医理和申明字义方面均有发挥。马氏用自然界的水流对五输穴的名称进行比喻,借此说明五输穴之间的脉气承接顺序和相应关系,并将十二经脉之五输穴皆配以五行,说明其阴阳经脉五输穴之间的生克关系,用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补充和发展了《灵枢》的理论,对后世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输穴 马莳 灵枢
下载PDF
略论马莳注释《灵枢》的特色
7
作者 杨毓隽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29,共2页
明代医家马莳(字玄台,浙江绍兴人)的《内经》研究成果丰硕,他于15世纪80年代将《内经》重新分卷注释,撰成《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各9卷,前者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于马氏娴于针灸经... 明代医家马莳(字玄台,浙江绍兴人)的《内经》研究成果丰硕,他于15世纪80年代将《内经》重新分卷注释,撰成《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各9卷,前者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于马氏娴于针灸经脉,因此其注的实用价值更大。今就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莳 灵枢 明代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马莳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成就
8
作者 穆俊霞 于娟 《中医药研究》 1999年第5期2-2,共1页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马莳 注释
下载PDF
马莳医籍训诂的成就与特色 被引量:1
9
作者 郭静 王明强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1期1406-1407,共2页
马莳为全文注释《灵枢》的第一家,也是继王冰之后注释《素问》的第二家。他所注释的《内经》版本,是承前启后的所在,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研究马莳医籍训诂的特点,可以促进当前医籍训诂理论的进步和完善。本文通过对《素问注证发微》... 马莳为全文注释《灵枢》的第一家,也是继王冰之后注释《素问》的第二家。他所注释的《内经》版本,是承前启后的所在,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研究马莳医籍训诂的特点,可以促进当前医籍训诂理论的进步和完善。本文通过对《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的研读及其训诂时代背景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其学术源承的基础上,总结出马莳医籍训诂的成就与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创篇名注解、敢于提出前人错误注解、理论联系实际、见解独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莳 医籍 训诂
下载PDF
浅谈马莳开注释《灵枢》之先河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娜娜 昝树杰 王博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63-64,72,共3页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非一人一时之作,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众医家开始对《内经》进行学习,《素问》在南朝时就有全元起注释,而《灵枢》直到明朝马莳才首次注释。探究出现...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非一人一时之作,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众医家开始对《内经》进行学习,《素问》在南朝时就有全元起注释,而《灵枢》直到明朝马莳才首次注释。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灵枢》在晚唐和南宋两次散失导致失传;皇甫谧曾称《灵枢》为《针经》,顾名思义,后人误认为此书只为用针;而先人对针灸的探索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到明代才趋于成熟,所以马莳之前无人对《灵枢》作注;马莳就职于明代太医院,有职务便利;他对医学训诂有独特见解,注释水平甚高,为后世对《灵枢》的学习作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枢 马莳 注释
下载PDF
马莳对《素问》注释的贡献
11
作者 朱世杰 樊冰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195-197,共3页
马莳注释《素问》有独到之处。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素问注证发微》的特色,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认为不应因为一些书目中对《素问注证发微》的批评而抹杀马莳对《素问》注释的贡献。
关键词 马莳 素问注证发微 中医文献研究
下载PDF
论马莳对《黄帝内经》热病针刺理论的贡献
12
作者 王静波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第3期3-3,共1页
选取马莳关于《内经》热病治疗选穴、刺法、刺具选择、刺禁等注文,归纳总结了马莳对于《内经》热病针刺的学术思想,希以此明《内经》热病理论未详之处,发古文之深奥,借以体现马氏深厚的经络腧穴学功底及独特的刺灸经验。一、五十九... 选取马莳关于《内经》热病治疗选穴、刺法、刺具选择、刺禁等注文,归纳总结了马莳对于《内经》热病针刺的学术思想,希以此明《内经》热病理论未详之处,发古文之深奥,借以体现马氏深厚的经络腧穴学功底及独特的刺灸经验。一、五十九处,穴有所明。《灵枢.热病》所载刺热之穴共有五十九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病理论 针刺理论 《黄帝内经》 马莳 《内经》 经络腧穴学 学术思想 归纳总结
下载PDF
马莳、张介宾《内经》注释疑点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丹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49-151,共3页
马莳、张介宾是明代著名的《内经》注家,所作注解广受赞誉。但因受明代学风影响,他们解释《内经》时亦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逆从阴阳”的“逆”字和“从”字实为同义词,是顺从之义;“按而收之”的“按”意为抑制,非为按摩或诊... 马莳、张介宾是明代著名的《内经》注家,所作注解广受赞誉。但因受明代学风影响,他们解释《内经》时亦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逆从阴阳”的“逆”字和“从”字实为同义词,是顺从之义;“按而收之”的“按”意为抑制,非为按摩或诊察;“故好走”的“走”是奔跑;“去皮节”的“去”是离开的意思。略举误释数例,仅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莳 张介宾 《内经》
原文传递
针药同理的两个向度:以马莳、吴崑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冰心 杨峰 《中华医史杂志》 2022年第6期347-353,共7页
对针药关系的探讨是针灸学科乃至中医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无论是古代医家论述还是现代研究多关注针药结合的方法与运用,对针药共同所据之理(针药同理)的认识相对不足。马莳与吴崑是古代医家中对针药同理论述较为系统者,但其阐述... 对针药关系的探讨是针灸学科乃至中医学科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无论是古代医家论述还是现代研究多关注针药结合的方法与运用,对针药共同所据之理(针药同理)的认识相对不足。马莳与吴崑是古代医家中对针药同理论述较为系统者,但其阐述的逻辑向度并不相同,前者以针明药,后者以药明针,最终都指向用针之理与用药之理的相通乃至相同。有关针药同理的论述反映了古代医家试图在更高、更抽象的理论层面来统一用针与用药,旨在消除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针药疗法之间的隔阂。通过对针药同理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深刻理解用针与用药的关系,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针灸,促进针灸更广泛、更合理、更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同理 针药结合 马莳 吴崑
原文传递
《灵枢经》“后沃沫”小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仁述 《西部中医药》 1989年第2期10-11,共2页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关于“后沃沫”含义至今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大便下冷沫;一认为涎沫从口中出。持第一种意见的如隋·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大...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关于“后沃沫”含义至今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大便下冷沫;一认为涎沫从口中出。持第一种意见的如隋·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大便沃冷沫也”。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言是脾气不下疏而后沃沫;近人陈璧琉等合编的《灵枢经白话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沃沫 灵枢经 膈中 邪气脏腑病形 脉急 太素 脉诊 马莳 杨上善 丹波元简
下载PDF
脾咳“咳则右胁下痛”新解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99-101,104,共4页
历代对《素问·咳论》脾咳"咳则右胁下痛"注解主要有三种:王冰、高士宗、张介宾等认为脾气主(在)右;马莳、张志聪等认为脾居于右;姚止庵认为脾病及肺,肺治于右;无论从脏之所在实位还是从天地气交,或从后天卦象方位相应等... 历代对《素问·咳论》脾咳"咳则右胁下痛"注解主要有三种:王冰、高士宗、张介宾等认为脾气主(在)右;马莳、张志聪等认为脾居于右;姚止庵认为脾病及肺,肺治于右;无论从脏之所在实位还是从天地气交,或从后天卦象方位相应等解释脾咳其痛在右实有牵强。《黄帝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尤其是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代表的医学模型就是用"易"的象数思维创建的;既然《周易》是观天地、类万物、言大道,中医自然也在其中。从医易角度分析脾咳,"右胁下痛"应为脾病及胆,与现代医学基本吻合;以实体解剖来看亦是胆居于右胁下,故其位痛,应之;"阴阴引肩背"乃经络所过,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应是神经之属,为放射痛;"动则咳剧"是虚虚实实之象。脾咳右胁下痛为脾病及胆;"阴阴引肩背"是经络所过,亦可说是神经之属,疼痛为放射性;因虚虚实实之理,故有"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咳 咳则右胁下痛 素问 咳论 姚止庵 脾病及肺 肺治于右 王冰 脾气主(在)右 马莳 脾居于右 八卦 脾病及胆 易经 经络所过 实体解剖 放射性疼痛
下载PDF
试论“阴平阳秘”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庆宇 张玉亭 《承德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31-232,共2页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文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句,历代诸家注解,纷纭不一,聚讼难休。马莳注曰:“必彼之阴气得其和平,而此之阳气知所秘密,则精神乃治。”马注“秘”为“秘密”,
关键词 阴平阳秘 生气通天论篇 阴阳离决 马莳 阴阳平衡 李今庸 阴静阳躁 精气神 至真要大论篇 卫气
下载PDF
水稻插秧器具莳梧考——兼论秧马 被引量:6
18
作者 曾雄生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始载于清代文献中的莳梧,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水稻插秧器具,却启发了现代水稻插秧机的发明。然迄今不见有对莳梧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莳梧的名称、分布、工作原理,及与之相关的秧马问题,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进行了考证。文章认为中国最早... 始载于清代文献中的莳梧,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水稻插秧器具,却启发了现代水稻插秧机的发明。然迄今不见有对莳梧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莳梧的名称、分布、工作原理,及与之相关的秧马问题,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进行了考证。文章认为中国最早的水稻插秧器具不是秧马,而是莳梧。莳梧主要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江苏南通一带农村。流行过程中,有音无字,故有莳梧、莳扶、莳芴、莳武和莳物等多种写法。本文以"莳梧"为题,从其溯也。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一条秧马用途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秧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