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复杂问题驱动思辨性阅读——以《马说》为例
1
作者 王佳佳 郭元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9-23,共5页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课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厘清思辨性阅读内涵,把握思辨性阅读特点,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文《马说》,分析语文课程中“思辨性阅读”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课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厘清思辨性阅读内涵,把握思辨性阅读特点,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文《马说》,分析语文课程中“思辨性阅读”的本质与特征。“思辨性阅读”既具有理性思维的普遍性,又在语文课程中呈现出特殊性,教学时应根据阅读的需要,用复杂问题驱动思辨阅读,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经历从符号意义到文本意义再到观念生成的两次进阶过程,实现对文本的探究、理解、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 理性思维 文本意义 复杂问题 马说
下载PDF
从“逻辑缝隙”解读《马说》
2
作者 邱水灵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8期62-64,共3页
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马说》实际教学,学生可发现“逻辑缝隙”。把“千马里”比喻成“人才”存在“逻辑缝隙”,从背景还原、知人论世的角度可以理解其合理性;“伯乐相马”故事的“伯乐”与文中“伯乐”的寓意存在“逻辑缝隙”,... 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马说》实际教学,学生可发现“逻辑缝隙”。把“千马里”比喻成“人才”存在“逻辑缝隙”,从背景还原、知人论世的角度可以理解其合理性;“伯乐相马”故事的“伯乐”与文中“伯乐”的寓意存在“逻辑缝隙”,可以还原写作意图的角度理解其内在意义;“反面论证”“论述结构”存在“逻辑缝隙”,可以从文本言语分析中理解其高超的论证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逻辑缝隙 还原 喻意 马说
下载PDF
“不”字串珠 细读文本——《马说》教学策略探析
3
作者 曾娇慧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第11期40-42,共3页
文言文高效课堂必须基于“一课一得”理念,挖掘文言文的丰富意蕴与教学价值,做到在语文实际教学情境下的文本细读。教学时,精选内容,巧设悬疑,一线串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牵引勾连文本,让学生在语言精妙处、隐含处、空白处进行品析... 文言文高效课堂必须基于“一课一得”理念,挖掘文言文的丰富意蕴与教学价值,做到在语文实际教学情境下的文本细读。教学时,精选内容,巧设悬疑,一线串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牵引勾连文本,让学生在语言精妙处、隐含处、空白处进行品析、挖掘、还原;创设真实情境,联系创作背景与时代风潮,使学生深化个人情感体验,树立正确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说 “不” 文本细读 一线串珠 一课一得
下载PDF
也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解释——对《马说》文意的一点探究
4
作者 邢红蕾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2期78-79,共2页
针对实际教学中对《马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的解释存在争议的问题,运用语法分析、联系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探究句中“鸣之”的含义,指出:一方面,“之”应当指代千里马,这句话和前文连在一起属于排比用法;另一方面,“鸣之”属于使... 针对实际教学中对《马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的解释存在争议的问题,运用语法分析、联系上下文语境等方法探究句中“鸣之”的含义,指出:一方面,“之”应当指代千里马,这句话和前文连在一起属于排比用法;另一方面,“鸣之”属于使动用法,“鸣”和“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策”“食”动词用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 使动用法 马说
下载PDF
依托论辩之火 点燃思维之光——以《马说》的三次教学改进为例
5
作者 王爱华 《中学语文》 2023年第28期87-92,共6页
笔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不断的失败与尝试中确定“论辩式学习”的范式,让学生通过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辩驳建构、把握规律,超越批判性思维,形成高阶的融合思辨的意识与能力。在《马说》一课的学习中,笔者... 笔者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不断的失败与尝试中确定“论辩式学习”的范式,让学生通过提出质疑、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辩驳建构、把握规律,超越批判性思维,形成高阶的融合思辨的意识与能力。在《马说》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在失败中摸索前行,通过“设置情境,引出辩题”亮出观点,寻找依据“搭建支架,批驳建构”等三个环节的不断生成,依托论辩之火,点燃思维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辩式学习 语文教学 马说》教学
下载PDF
《马说》教学实录 被引量:3
6
作者 余映潮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4-116,共3页
●一个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10个字:热爱,环境,毅力,智慧,学问。●研究教材8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联;教学设计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 ●一个教师事业有成,离不开10个字:热爱,环境,毅力,智慧,学问。●研究教材8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联;教学设计8个字:化静为动,尺水兴波。●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说 教学实录 初中 语文教学 文言文
下载PDF
韩愈《马说》释义——自我价值的遗落与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华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8-11,33,共5页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传统解读韩愈《马说》多以"怀才不遇"为文章宗旨,由此托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不过结合有关史料和经典著述来看,原作"怀才不遇"思想固有其现实性基础,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论断更有其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即:它使事物自我价值的证成体现为一条由外向内发展的路向,并最终导致事物自我价值的弱化乃至异化。对此问题的系统解读乃是对韩愈《马说》以及韩愈其人其学的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马说 自我价值
下载PDF
《苏武传》与《马说》中的二则注释
8
作者 徐莉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注释 文言文阅读 商榷 教材 增加 要求 课文 马说
下载PDF
从韩愈《马说》论人才资源的开发
9
作者 张连举 《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3-55,48,共4页
韩愈的《马说》借谈千里马被埋没的诸多事实,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当今盛世,我们应当从韩愈的《马说》中汲取教训,在现代人才资源的开发上要知人善用、善于育人,要... 韩愈的《马说》借谈千里马被埋没的诸多事实,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当今盛世,我们应当从韩愈的《马说》中汲取教训,在现代人才资源的开发上要知人善用、善于育人,要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转向现在的以人为中心,要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说 千里马 人才资源 知人善用
下载PDF
韩愈《马说》“鸣之”解
10
作者 柳士镇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2年第11期13-16,共4页
韩愈《马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鸣之”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难有确解。从“鸣”字的一般用法、“鸣”字的使动用法、“鸣之”的具体释义、“鸣之”使动用法省略主语等若干层面,可以探究出文中“鸣之”的具体用法与语境意义,说明... 韩愈《马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鸣之”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难有确解。从“鸣”字的一般用法、“鸣”字的使动用法、“鸣之”的具体释义、“鸣之”使动用法省略主语等若干层面,可以探究出文中“鸣之”的具体用法与语境意义,说明“鸣之”主语省略是最合理的解释;再验之以语法上的句群功能与修辞上的排比作用,证实“策之……,食之……,鸣之……”三句形式整齐如一,气势直贯而下,表现出的是韩愈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说 “鸣之” 主语省略
下载PDF
《马说》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汤春权 王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4-56,共3页
这是经典名篇,所以作为“定篇”来教。 宋朝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说道: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本节课即紧扣“如潮”这一特点展开。
关键词 教学设计 马说 经典名篇 文章
下载PDF
从“千里马”说开去——《马说》扩展课的教学呈现
12
作者 张军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马说 扩展课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
下载PDF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以《马说》一课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冲 《中学教学参考》 2010年第25期33-34,共2页
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 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精耕细作,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编演课本剧、主题班会、主题作文、寻找“千里马”、人生规划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教学活动空间,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有效性 大语文 课内外 马说 以学生为主体 “千里马” 课本剧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说”字立骨,体味“理随情生”的言说艺术——《马说》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汲安庆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9年第6期51-52,共2页
【教学目标】1.由对三种马形象的勾勒,领悟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课文蕴藏的丰富哲理。2.抓住文中反逻辑的语句,体味韩愈散文“韩如潮”的语言风格。3.聚焦“喻巧而理至”,体味“说”的文体特征以及韩愈散文独特的说理方式。
关键词 教学设计 马说 体味 艺术 言说 教学目标 怀才不遇 语言风格
下载PDF
基于中日教材助读系统视域下的《马说》比较分析——以初中部编本《语文》、东京书籍《国语综合》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时雨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19期82-88,共7页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的所作《杂说》四篇中的一篇杂文.该篇以千里马比喻人才,用不到200个字就简洁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天下之才不得尽用,以及人才因不受重视而被埋没的...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的所作《杂说》四篇中的一篇杂文.该篇以千里马比喻人才,用不到200个字就简洁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天下之才不得尽用,以及人才因不受重视而被埋没的愤懑与不满.同时,由于这篇文章短小浅易,用语活泼,常常作为文言文初学者的一篇必读篇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说 《语文》 初中部 视域 系统 助读 教材 国语
下载PDF
《马说》教学问题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世锷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12年第3期44-45,共2页
《马说》一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有力,论题具有现实意义,很适合作为议论文让学生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较多的问题。
关键词 马说 问题探究 教学 议论文 学习 学生
下载PDF
《马说》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17
作者 姜垚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4年第10期48-50,共3页
《马说》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篇,分别被选入苏教版、人教版以及鲁教版等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本,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篇目,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筛选,整理了1979年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研究... 《马说》是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篇,分别被选入苏教版、人教版以及鲁教版等初中八年级语文课本,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篇目,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经过分析、筛选,整理了1979年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研究著作共40篇,并将其分为教学设计、鉴赏、文言知识辨析等几类,其中教学设计类13篇,鉴赏类19篇,文言知识辨析类8篇。目的是能够对本文教学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为其搭建一个有利的教学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建议 马说 综述 语文课本 教学设计 文言知识 研究著作 教学支架
下载PDF
《马说》新论
18
作者 尹香力 《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第6期22-24,共3页
《马说》这篇字字珠玑的美文,笔者研读了多年。每每掩卷遐思,便想提笔写点什么,然而又总是无法成文。今读《论佛骨表》及《从“礼”到“仁”》等后,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关键词 马说 《论佛骨表》 “仁” “礼” 研读
下载PDF
对《马说》中“虽”字释义的商榷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治勇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2014年第7期91-92,共2页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杂文,由于其深刻的寓意以及透彻的说理,被编排进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杂文,由于其深刻的寓意以及透彻的说理,被编排进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对于这段文字中“故虽有名马”的“虽”字的释义,一般的教学参考用书都将其作“即使”,我以为值得商榷。“虽”在古文中除解释为“即使”外,也可以解释为“虽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说 释义 初中语文教材 教学参考 千里马 文学家 伯乐 寓意
下载PDF
《马说》点示阅读
20
作者 张大航 《现代中学生(初中学习版)》 2005年第3期4-4,共1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阃,不以千里称也。
关键词 点示阅读 马说 奴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