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法测定α-蒎烯、α-环氧蒎烷和马鞭草烯醇
1
作者 赖芳 黄麒霖 +1 位作者 陈华添 罗俏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8-981,共4页
为了准确定量分析α-蒎烯的氧化产物,采用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α-蒎烯,α-环氧蒎烷及马鞭草烯醇。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在气相色谱柱中的分离效果良好。测得α-蒎烯,α-环氧蒎烷及马鞭草烯醇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_(1)=6×10^(8)X_(... 为了准确定量分析α-蒎烯的氧化产物,采用了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α-蒎烯,α-环氧蒎烷及马鞭草烯醇。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在气相色谱柱中的分离效果良好。测得α-蒎烯,α-环氧蒎烷及马鞭草烯醇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_(1)=6×10^(8)X_(1)-253 848,Y_(2)=5×10^(8)X_(2)-174 421,Y_(3)=6×10^(8)X_(3)-171 424,相关系数R~2>0.999。且质量浓度分别在区间1.996~19.964 mg/mL;1.007~10.072 mg/mL;0.987~9.868 mg/mL内呈稳定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在97.76%~103.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40%~3.04%之间。样品的α-蒎烯,α-环氧蒎烷和马鞭草烯醇的RSD在0.63%~3.43%之间。气相色谱法可以直接进样,同时检测α-蒎烯的氧化产物,为α-蒎烯的氧化分析提供了便捷且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蒎烯 α-环氧蒎烷 马鞭草烯醇 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桔青霉及其诱变株对α-蒎烯生物转化作用的研究
2
作者 王飞 张晋康 余世袁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85-90,共6页
采用一株自行分离筛选出的桔青霉NFU-901及其诱变株UV(01),对α-蒎烯的生物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产物是以马鞭草烯醇为主的氧化产物,诱变株较原菌株对蒎烯的抵抗力提高一倍,且遗传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 桔青霉 诱变株 α-蒎烯生物转化 马鞭草烯醇
下载PDF
4类昆虫信息化学物质在不同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速率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学琳 孔祥波 +3 位作者 张苏芳 王鸿斌 张真 杨茂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3-70,共8页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吸附剂Porapak Q)在不同时间收集小蠹虫4种聚集信息素成分、松毛虫2种性信息素成分和寄主挥发物2种萜烯成分在4种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量,用正己烷洗脱采样管后进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在分析测试时间内,聚氯乙烯塑料膜缓释载体(Bubble cap)对小蠹烯醇(ipsenol)的释放速率高于小蠹二烯醇(ipsdienol),其4种异构体成分在第2,22,29天释放速率差异显著。第2天初次测试时聚集信息素成分具有较高的释放量,然后释放速率持续下降到第15天,第15~36天释放速率又迅速上升并在第36天达到最大释放量,然后又逐渐下降到低释放速率状态。封口的聚乙烯管缓释载体(PE tube,#730)不释放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而未封口的聚乙烯管缓释载体释放这2种成分,说明这2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不能穿透聚乙烯管缓释载体1mm厚的管壁而释放。寄主挥发性成分α-蒎烯[S-(-)-α-蒎烯和R-(+)-α-蒎烯)在聚乙烯塑料瓶缓释载体(PE bottle)中的释放速率前期不稳定,43天后处于平稳低释放状态,释放高峰期内2种成分的释放速率在第15天和29天差异显著;但S-(-)-α-蒎烯与R-(+)-α-蒎烯平均释放速率差异不显著。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顺式马鞭草烯醇在聚乙烯塑料纸缓释载体(PE pouch)中的释放模式相似,第2~15天是平稳低释放状态;第16天释放速率迅速上升,第36天(反式马鞭草烯醇)或第43天(顺式马鞭草烯醇)达到最大释放量,然后释放速率逐渐下降到低释放状态。在释放高峰期,2种成分的释放速率只有第43天差异不显著,其余时间段均差异显著。【结论】明确了昆虫信息化学物质在4种常用缓释载体上的释放模式及其诱芯在林间的释放动态特征,对评价仿生诱芯在害虫种群监测和防控中的使用效果具有指导意义,可为生产上针对不同信息化学物质选用最适宜的缓释载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学物质 缓释载体 释放速率 气相色谱 小蠹烯醇 马鞭草烯醇
下载PDF
小蠹虫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被引量:7
4
作者 方加兴 张苏芳 +2 位作者 刘福 张真 孔祥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2-1236,共15页
小蠹虫(小蠹科)是重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蛀食坑道时导致树木水分和养分运输系统受到破坏,短时间内对整片森林造成严重的经济危害。聚集信息素在小蠹虫聚集危害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有多种小蠹虫聚集信息素成分被鉴定并成... 小蠹虫(小蠹科)是重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蛀食坑道时导致树木水分和养分运输系统受到破坏,短时间内对整片森林造成严重的经济危害。聚集信息素在小蠹虫聚集危害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已有多种小蠹虫聚集信息素成分被鉴定并成功应用于生产防控工作中。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是小蠹虫中极为重要的一类聚集信息素,其主要成分包括小蠹烯醇、小蠹二烯醇、马鞭草烯醇及其衍生物。本文从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前体物质、生物合成位点、生物合成途径、取食和JHШ调控、微生物与其生物合成关系以及展望6个方面出发,全面阐述了齿小蠹属Ips和大小蠹属Dendroctonus中小蠹虫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及调控机制。文中首先重点阐述了小蠹虫体内以甲羟戊酸途径从头合成小蠹二烯醇以及利用寄主成分α-蒎烯直接合成马鞭草烯醇的生物合成过程;其次阐述了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和基因对小蠹取食和JHШ处理的响应以及小蠹虫肠道微生物和伴生真菌对该类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针对小蠹虫类异戊二烯类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研究作了探讨和展望。本文为开发和应用其聚集信息素控制小蠹虫危害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蠹虫 齿小蠹属 大小蠹属 聚集信息素 小蠹二烯醇 马鞭草烯醇 生物合成
下载PDF
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活性 被引量:5
5
作者 解子仪 逯佩玉 +4 位作者 宁安琪 刘芯莹 王俊龙 张继 梁俊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9-554,共6页
为探究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对该线虫进行触杀毒杀活性的测试。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提取的两种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的共有组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作用于马铃薯腐烂茎线... 为探究植物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用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对该线虫进行触杀毒杀活性的测试。采用药物浸泡法,将提取的两种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的共有组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作用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测试致死中浓度,进而将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混合,测试两者复配后的杀线虫活性,结果显示:处理 24 h 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均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有一定的触杀毒杀活性,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 1.50 mg/mL 和 1.23 mg/mL;处理48 h后,丝裂亚菊和光苞亚菊的挥发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06 mg/mL和 0.70 mg/mL,较处理 24 h 后杀虫作用更显著。处理 24 h 后,桉叶油醇(LC_(50)=0.49 mg/mL)与马鞭草烯醇(LC_(50)=1.09 mg/mL)的杀线虫活性强于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桉叶油醇和马鞭草烯醇以 2:6、4:4和 3:5 的体积比混配后,其 LC_(50)(0.18、0.17 和 0.20 mg/mL)都明显比两种化合物单独处理时要低,说明这两种化合物在挥发油中发挥了协同杀线虫的作用,且效果明显。本研究可为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其主要组分绿色防控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亚菊 光苞亚菊 桉叶油醇 马鞭草烯醇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 当归
下载PDF
1989年年度会议要点:药用植物研究
6
作者 李思经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10期11-12,共2页
从细胞培养物获得重要的紫草药物尽管紫草根在日本被用作伤口愈合或消炎药剂,但这些根还含有毒害肝脏和致癌特性的生物碱。西德波恩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报道。
关键词 药用植物研究 细胞培养物 紫草根 日本京都大学 马鞭草烯醇 伤口愈合 澳洲茄 气相色谱法 油麻藤 果胶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