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海啸数值模拟
被引量:
1
1
作者
徐志国
王君成
+2 位作者
王宗辰
梁姗姗
史健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7-1431,共15页
2019年11月14日16时17分(UTC),印尼马鲁古附近海域发生了M_(W)7.1地震,并引发小规模海啸。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构造特征,评估其引发海啸的危险性,文中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震源机制以及海啸数值模拟等...
2019年11月14日16时17分(UTC),印尼马鲁古附近海域发生了M_(W)7.1地震,并引发小规模海啸。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构造特征,评估其引发海啸的危险性,文中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震源机制以及海啸数值模拟等内容。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马鲁古海地震是一次浅源、以高倾角右旋斜向逆冲为主的地震事件,余震呈SSW-NNE向带状分布,推测此次地震是在马鲁古海东、西两侧哈马黑拉弧-桑义赫弧碰撞所产生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以挤压破裂为主的地震事件。海啸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发震断层近垂直倾滑的逆冲过程中,海底地形产生了同震垂直位移,使得震源上方的水体突然抬升,从而产生了小规模的局地海啸;震源周边大部分潮位站记录的海啸首波理论波形和观测波形的到达时间和波形幅度都较为一致,说明结合W震相反演所得的地震断层面的几何参数能够用于海啸早期预警,可有效地预测海啸地震产生的海啸波高,并对于认识海啸成灾过程及灾害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鲁古海
地震
海
啸
弧-弧碰撞
震源机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尼贯穿流源区马鲁古海和哈马黑拉海水团来源的气候态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露
谢玲玲
+3 位作者
周磊
李强
石雨鑫
李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共15页
本文利用World Ocean Atlas 2013(WOA2013)气候态的温盐资料和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v3.3.1)流场数据,分析印尼贯穿流东部源区马鲁古海和哈马黑拉海的水团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特别是次表层、中层及深层水的来源和...
本文利用World Ocean Atlas 2013(WOA2013)气候态的温盐资料和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v3.3.1)流场数据,分析印尼贯穿流东部源区马鲁古海和哈马黑拉海的水团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特别是次表层、中层及深层水的来源和路径。结果表明,气候态下,马鲁古海次表层的高温高盐水来自于北太平洋,与北太平洋热带水性质接近,哈马黑拉海次表层主要是来自南太平洋热带水;中层水以低温低盐为特征,马鲁古海的中层水来自南太平洋,受南极中层水控制,哈马黑拉海的中层水可能是从马鲁古海而来的南太平洋水;对于次表层和中层之间的过渡层,马鲁古海与哈马黑拉海的水源为南、北太平洋的混合水,且两个海域之间也存在着水团交换;在深层,马鲁古海的水源更倾向于班达海北部及塞兰海,而与太平洋水无关,哈马黑拉海由于地形阻挡也难以与太平洋直接发生水团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水团来源
哈马黑拉
海
马鲁古海
垂向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周江林
沈萍
田鑫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3-561,共9页
地震的同震响应包含了地震破裂及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这些同震信息对地震震源的一些参数进行估计。2014年9~12月,马鲁古海发生5次Ms6.1~7.1强震,北京地震台的gPhone重力仪均有同震响应。本文从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
地震的同震响应包含了地震破裂及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这些同震信息对地震震源的一些参数进行估计。2014年9~12月,马鲁古海发生5次Ms6.1~7.1强震,北京地震台的gPhone重力仪均有同震响应。本文从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地震面波、同震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等方面分析了重力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并与STS-2宽频带地震计进行了波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宽频带地震计,gPhone重力仪亦能提供丰富的由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信息,其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等与宽频带地震计有高度相似,且gPhone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面波的响应很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响应特征
gPhone重力仪
马鲁古海
地震
北京地震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海啸数值模拟
被引量:
1
1
作者
徐志国
王君成
王宗辰
梁姗姗
史健宇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7-1431,共15页
基金
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GASI-GEOGE-05)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MGK20204)共同资助。
文摘
2019年11月14日16时17分(UTC),印尼马鲁古附近海域发生了M_(W)7.1地震,并引发小规模海啸。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构造特征,评估其引发海啸的危险性,文中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震源机制以及海啸数值模拟等内容。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马鲁古海地震是一次浅源、以高倾角右旋斜向逆冲为主的地震事件,余震呈SSW-NNE向带状分布,推测此次地震是在马鲁古海东、西两侧哈马黑拉弧-桑义赫弧碰撞所产生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以挤压破裂为主的地震事件。海啸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发震断层近垂直倾滑的逆冲过程中,海底地形产生了同震垂直位移,使得震源上方的水体突然抬升,从而产生了小规模的局地海啸;震源周边大部分潮位站记录的海啸首波理论波形和观测波形的到达时间和波形幅度都较为一致,说明结合W震相反演所得的地震断层面的几何参数能够用于海啸早期预警,可有效地预测海啸地震产生的海啸波高,并对于认识海啸成灾过程及灾害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鲁古海
地震
海
啸
弧-弧碰撞
震源机制
数值模拟
Keywords
Molucca Sea earthquake
tsunami
arc-arc collision
focal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尼贯穿流源区马鲁古海和哈马黑拉海水团来源的气候态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王露
谢玲玲
周磊
李强
石雨鑫
李明明
机构
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5,共15页
基金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资助(GASI-IPOVAI-01-02
GASI-02-SCS-YGST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6009)
文摘
本文利用World Ocean Atlas 2013(WOA2013)气候态的温盐资料和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v3.3.1)流场数据,分析印尼贯穿流东部源区马鲁古海和哈马黑拉海的水团垂向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特别是次表层、中层及深层水的来源和路径。结果表明,气候态下,马鲁古海次表层的高温高盐水来自于北太平洋,与北太平洋热带水性质接近,哈马黑拉海次表层主要是来自南太平洋热带水;中层水以低温低盐为特征,马鲁古海的中层水来自南太平洋,受南极中层水控制,哈马黑拉海的中层水可能是从马鲁古海而来的南太平洋水;对于次表层和中层之间的过渡层,马鲁古海与哈马黑拉海的水源为南、北太平洋的混合水,且两个海域之间也存在着水团交换;在深层,马鲁古海的水源更倾向于班达海北部及塞兰海,而与太平洋水无关,哈马黑拉海由于地形阻挡也难以与太平洋直接发生水团交换。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水团来源
哈马黑拉
海
马鲁古海
垂向变化
Keywords
Indonesian Throughflow
watermass sources
Halmahera Sea
Molukka Sea
vertical variability
分类号
P731.1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
11
3
作者
周江林
沈萍
田鑫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
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
出处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3-561,共9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DQJB14B08)资助
文摘
地震的同震响应包含了地震破裂及传播过程中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用这些同震信息对地震震源的一些参数进行估计。2014年9~12月,马鲁古海发生5次Ms6.1~7.1强震,北京地震台的gPhone重力仪均有同震响应。本文从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地震面波、同震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等方面分析了重力仪的同震响应特征,并与STS-2宽频带地震计进行了波形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宽频带地震计,gPhone重力仪亦能提供丰富的由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信息,其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等与宽频带地震计有高度相似,且gPhone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面波的响应很好,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
关键词
同震响应特征
gPhone重力仪
马鲁古海
地震
北京地震台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response gPhone gravimeter Molukka Sea Beijing seismic station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海啸数值模拟
徐志国
王君成
王宗辰
梁姗姗
史健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印尼贯穿流源区马鲁古海和哈马黑拉海水团来源的气候态分析
王露
谢玲玲
周磊
李强
石雨鑫
李明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周江林
沈萍
田鑫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