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贺兰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彦珂 姚志诚 +4 位作者 赵唱 张致荣 陈俊达 滕丽微 刘振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50-3156,共7页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是我国特有种,在贺兰山分布数量不足百头,对贺兰山马麝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保护和恢复贺兰山马麝种群的前提和依据。2014—2016年通过样线法对贺兰山马麝的野外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确定了750个马麝出现位点,结合13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划分贺兰山马麝适宜生境及不适宜生境的分布区,对贺兰山地区马麝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众多影响贺兰山马麝分布的环境因子中,针叶林、距水源距离、距护林点距离、海拔高度、距矿区距离和距道路距离六种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贺兰山地区适宜马麝分布的生境面积极小,仅占贺兰山地区总面积的3.27%,面积为120.24 km^(2),而不适宜生境面积为3555.72 km^(2)。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对模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预测水平达到优秀,可以为马麝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为保护和恢复马麝种群,建议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控制人为干扰,识别和建立马麝各适宜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加强对零散分布的潜在适宜生境区域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次数、间情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3 位作者 王功 祁军 杨奇森 冯祚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83-1788,共6页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圈养 发情次数 间情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濒危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迁地保育及分群驯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洋 康发功 +3 位作者 马泠桃 冯金朝 薛达元 孟秀祥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迁地保育 分群驯养 圈舍设计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志霄 李强 +1 位作者 康发攻 盛和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4-968,共5页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 3 0 0 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 ,约为 3 0~ 50头 /km2 ,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 ,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 50 0 0头左右 ,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隔离种群 生态特征 兴隆山林区 甘肃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非繁殖季节行为特征及行为节律的性别间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5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蒋应文 张学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9-352,共4页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终止阈值下降;和雄麝相比,雌麝的站立凝视、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发生频次相对较多.育幼直接导致雌麝相互间的冲突行为频次增多,母幼间的行为联系使其亲和行为的表达频次多于雄麝.圈养马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月行为节律变化还存在性别差异,在8—9月间,雌麝表达的静卧和反刍行为的频次渐少,而由于雄麝8月后正处于泌香后期(成体)或泌香期(亚成体),因此其运动频次较少,卧息较多,摄食持续时间减少.随繁殖季节的临近,雄麝从8月到10月间的运动、尾阴探究、冲突行为、环境探究等动态行为的表达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非交配季节 行为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蒋应文 施泽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发情 定时 同期化
下载PDF
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分娩时间格局 被引量:2
7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施哲梅 蒋应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5,共6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 5 月开始产仔, 分娩季节 (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 长27天, 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 85天, 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 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 分娩季节长54天, 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 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 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 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 初产雌麝 (primiparous) 的平均分娩日期 6 月 29 日±4 29 天, 比经产雌麝 (multiparous) 迟 (6月19 日±1 47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野生 圈养 分娩季节 产仔 分娩时间 气候 食物 同期 性经历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濒危马麝迁地保育种群繁殖成效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的关系
8
作者 周鑫 吕青昕 +4 位作者 桑珠扎西 扎西 周密 黎勇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17-6423,共7页
麝类驯养是濒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迁地保育及保障药用麝香安全的重要方式,其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制约迁地保育马麝繁殖成效的关键因素及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 麝类驯养是濒危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迁地保育及保障药用麝香安全的重要方式,其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制约迁地保育马麝繁殖成效的关键因素及与社会性和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于2022年7月1日—8月31日期间,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平凉马麝繁育中心的21头成年雌麝进行了社会性行为取样,辅以同期粪样类固醇代谢物水平检测,分析了马麝的繁殖成效与社会性、社会网络及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马麝的社会性与繁殖成效间呈显著相关(r=0.551,P<0.05),与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37,P<0.05),与粪样雌二醇代谢物浓度相关不显著(r=0.066,P>0.05);强社会性马麝的皮质醇水平((10.75±0.99)ng/g)和雌二醇代谢物水平((6.61±0.79)ng/g)与弱社会性马麝((13.70±1.68,5.20±0.99)ng/g)无显著差异(P>0.05);繁殖成功雌麝的社会性(19.86±1.88)%)显著高于繁殖失败雌麝(12.38±1.46)%)(P<0.05);圈群社会网络密度与圈群个体的繁殖成效相关显著(r=0.762,P<0.05),与粪样皮质醇、雌二醇代谢物浓度相关不显著(r=-0.355,P>0.05;r=-0.347,P>0.05);繁殖成功雌麝的粪样皮质醇代谢物浓度((10.31±0.86)ng/g)略低于繁殖失败雌麝((13.98±1.60)ng/g)(r=-0.420,P=0.058),繁殖成功雌麝的粪样雌二醇代谢物浓度((6.63±0.90)ng/g)与繁殖失败雌麝((4.78±0.76)ng/g)无显著相关(r=0.299,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群居性的迁地保育和驯养环境下,雌性马麝的社会性、社会网络属性可以预测个体的繁殖成效,即社会性和社会网络密度较高圈群中的雌麝的繁殖成效相对较高。濒危马麝保育和驯养实践中,可区分麝类驯养为“保育性驯养”和“商业性驯养”。在保育性驯养中,可采用先群居再独居驯养的模式,尽量保持野外放归马麝的自然行为结构;在商业性养殖中,可采用群居驯养模式,提升驯养麝的社会性,实现较高的繁殖成效和驯养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育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平凉马麝繁育中心 社会性和社会网络 繁殖成效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参数的确定
9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3 位作者 冯祚建 王功 祁军 张学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9,共5页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 2000年10月-2001年1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的23头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马麝呈季节性多次发情,在1次发情中,有多个交配单元发生,每个交配单元平均持续时间为(210.52±14.72)s,n=23,含(9.09±0.64)次爬跨,n=23,其爬跨持续时间平均为(4.4±0.78)s,n=5.由于性经历的不同,导致雌麝识别雄麝性信息的能力及性行为释放的刺激阈值存在个体间差异,首次参加交配的雌麝在交配单元中接受的爬跨次数(10.67±0.75)次,n=9有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雌麝(8.07±0.85)次,n=14的趋势,而且前者平均爬跨时间(22.02±1.03)s,n=9显著低于后者(24.18±0.17)s,n=14.圈养马麝在交配中,雌、雄生殖器官之间没有锁结,没有抽动,无多次射精,但难以区分是否多次插入或者多次爬跨,推测圈养马麝的交配模式属于Dewsbury分类系统的第14(如果多次插入)或第16种(如果多次爬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交配系统 交配参数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个性特征及与麝香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杨 孙太福 +2 位作者 黎勇 周密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530-7538,共9页
采用焦点取样和扫描取样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进行行为取样。通过行为样本,对个体个性特征(活跃性、领域性、刻板性、探索性、行为冗余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了年龄及性别对个性特征... 采用焦点取样和扫描取样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进行行为取样。通过行为样本,对个体个性特征(活跃性、领域性、刻板性、探索性、行为冗余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分析了年龄及性别对个性特征的效应,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个性特征的差异,同时分析了马麝个性特征与泌香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年龄增加对活跃性具有降低的效应(P<0.05),并对非交配季节领域性具有降低效应(P<0.05);非交配季节里雌性活跃性高于雄性(P<0.05);不同季节间个性特征存在差异,交配季节活跃性与领域性均有高于非交配季节的趋势,并且活跃性与领域性在两季节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雄麝泌香量与活跃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交配季节:r=0.518,P<0.05;非交配季节:r=0.397,P>0.05),与交配季节领域性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r=0.406,P<0.05)。本研究通过行为取样方法首次对马麝个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将个性特征,特别是活跃性和领域性,作为泌香量预测指标的方法,对圈养动物个性研究的理论创新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麝香及麝类资源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圈养环境 个性特征 麝香分泌 行为取样
下载PDF
圈养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
11
作者 王晓龙 吴佳忆 +4 位作者 周鑫 吕青昕 申立泉 耿硕 孟秀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动物行为的发育和表达受激素调控,动物的攻击性等个性特征与其激素水平关系紧密,并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本研究于2021年10月2日至12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兴隆山马麝繁育中心53头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进行行为取样,结合粪样类固醇激素水平检测,分析雄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睾酮水平及麝香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马麝的攻击性与粪样皮质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23),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皮质醇水平(60.41±2.82)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49.35±4.32)ng/g;攻击性与粪样睾酮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26,P=0.017),攻击性强的马麝个体睾酮水平(101.27±4.94)ng/g显著高于攻击性弱的个体(84.48±4.10)ng/g;攻击性与麝香分泌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2,P=0.041),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分泌量(10.62±0.58)g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8.28±0.91)g;攻击性与麝香酮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85,P=0.039),攻击性弱的马麝个体麝香酮含量(1.98±0.18)%显著高于攻击性强的个体(1.31±0.23)%。基于本研究结果,在麝类驯养实践中,建群时要避免较强攻击性个体同处一群,并基于攻击性的快速评估及粪样激素的实时监测等,即时优化圈养麝的社群结构,减少麝群的社群胁迫,提升个体的麝香分泌。本研究结果可为麝类迁地保育的优化及药用麝香的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攻击性 粪样类固醇激素 麝香分泌 麝香酮
下载PDF
马麝出血症组织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性分析
12
作者 马海云 张玉清 +1 位作者 郭潞莎 包世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1,共4页
马麝病毒性出血症(Moschus chrysogaster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McVHD)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出血性传染病,给马麝驯养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马麝种群的繁育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对马麝出血症的防控能力,需... 马麝病毒性出血症(Moschus chrysogaster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McVHD)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出血性传染病,给马麝驯养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马麝种群的繁育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对马麝出血症的防控能力,需研制有效预防马麝出血症的疫苗。用出血症病死马麝的肝脏毒感染家兔,取病死兔肝脏制备组织匀浆,反复冻融后离心,上清经除菌处理后用甲醛灭活,进而配制马麝出血症组织灭活疫苗,并在安全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未加佐剂组织灭活疫苗组的致死保护率为100%,白油佐剂组织灭活疫苗组的致死保护率为66.7%,商品疫苗组致死保护率为100%,表明疫苗有较好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结果为有效预防马麝出血症和商品化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出血症 灭活疫苗 白油佐剂
下载PDF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sifanicus)分类的教学模型
13
作者 王淯 胡锦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34-36,共3页
根据林麝和马麝头骨的颅全长x_1,颅基长x_2,基长x_3,鼻骨长x_4,吻长x_5,眼眶直径x_6,眶间宽x_7,后颅宽x_8,颧长x_9,颧宽x_(10),上裂齿长x_(11),下裂齿长x_(12)共十二项指标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分类的判别函数为:y_1=-964.2218+8.8263x_1-0... 根据林麝和马麝头骨的颅全长x_1,颅基长x_2,基长x_3,鼻骨长x_4,吻长x_5,眼眶直径x_6,眶间宽x_7,后颅宽x_8,颧长x_9,颧宽x_(10),上裂齿长x_(11),下裂齿长x_(12)共十二项指标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分类的判别函数为:y_1=-964.2218+8.8263x_1-0.3689x_7-0.4067x_(10)+12.4122x_(11)y_2=-740.5994+7.3648x_1+0.3894x_7+0.6138x_(10)+10.1241x_(11)将头骨质量x_1、x_7、x_(10)、x_(11)分别代入二方程计算,若y_1>y_2,则为马麝,若y_2>y_1,则为林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马麝 M.sifanicus moschus 裂齿 判别分析 教学模型 鼻骨 药用动物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川西高原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郭妍妍 周杨 +6 位作者 蔡永华 程建国 付文龙 龙登隆 孟秀祥 LI Wen-bing TAN Fei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78,共6页
【目的】基于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雄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香分泌的监测,分析圈养林麝泌香的分泌规律,确定个体年龄、圈群性比及圈舍结构对其麝香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林麝驯养及麝香可持续供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 【目的】基于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雄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香分泌的监测,分析圈养林麝泌香的分泌规律,确定个体年龄、圈群性比及圈舍结构对其麝香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林麝驯养及麝香可持续供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基于个体识别及麝香的人工采收,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的泌香量区间为0~19.60 g,均值为(9.24±0.77)g;因圈舍改装及随后转圈的综合胁迫效应,泥地基底圈舍中的雄麝泌香量(8.52±1.29)g显著低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中的林麝(9.99±0.84)g(P<0.01);马尔康林麝的泌香峰值年龄段是4~7岁,其泌香量均值为9.63 g(±0.82)。随年龄增长,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林麝年龄对其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模型y=-0.371 1+2.440 1a+0.050 7a2-0.028 4a3可近似拟合雄麝泌香量同年龄的关系;圈群的雌雄性比对雄麝泌香量的效应显著(P=0.05),性比为1雌4雄圈群的雄麝泌香量(4.90±2.23)g显著低于性比为1雌5雄圈群(10.70±1.21)g(P<0.05)和性比为1雌6雄的圈群雄麝的泌香量(9.85±0.99)g(P<0.05),后两类雄麝的麝香分泌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砖地基底圈舍林麝的麝香产量显著高于泥地基底圈舍(P<0.01);虽圈养林麝年龄对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但随年龄递增,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就麝香生产而言,马尔康麝场组建圈群的最适雌雄性比为1∶5~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麝香分泌 川西高原
下载PDF
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繁殖节律:分娩定时及同步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军平 蔡永华 +4 位作者 杨营 王静 付文龙 程建国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1-1616,共6页
于2013年3—10月在四川马尔康麝场开展,记录了178例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分娩,分析了其分娩定时、同步化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驯养林麝分娩发生于5—7月间,分娩期长达66d,平均分娩时间为5月25日(17.60±... 于2013年3—10月在四川马尔康麝场开展,记录了178例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分娩,分析了其分娩定时、同步化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驯养林麝分娩发生于5—7月间,分娩期长达66d,平均分娩时间为5月25日(17.60±0.98,n=178),分娩季节(75%的分娩完成时间)长22d(即5月7日至5月28日间)。马尔康林麝分娩的强季节性是对当地季节性水热条件和食物资源的适应。驯养林麝的分娩时间与其年龄的相关不显著(r=-0.121,P=0.106>0.05),虽亚成体雌麝(2—3岁)的分娩时间(5月26日,18.81±1.47,n=75)有迟于成体麝((4—9岁)(5月24日,16.97±1.41,n=95)和老龄雌麝(≥10岁)(5月21日,13.63±2.24,n=8)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此外,麝场各饲养区内的雌麝分娩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P>0.05),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内的雌麝分娩(5月22日,15.31±1.48,n=62)略早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雌麝分娩(5月26日,18.82±1.27,n=116),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驯养 时间格局 分娩定时 同步化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from Forest Musk Deer(Moschus berezovskii)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述超 岳碧松 邹方东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through an improved enrichment protocol. Five new marker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om...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through an improved enrichment protocol. Five new marker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forest musk deer and showed high polymorphism with 4 - 13 alleles in 24 sampled individuals from the population of Jinfeng Mounta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esities were from 0.429 - 0.957 and 0.587 - 0.90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value in these five loci was 0. 730. This suggests that the five microsatellite loci are a valuable tool for further studies about forest musk d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chus berezovskii Microsatellites POLYMORPHISM
下载PDF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Imply Anhui Musk Deer a Valid Species in Genus Moschus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宿兵 王应祥 王岐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73,共5页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 moschiferus/berezovskii ) anhuiensis ] has been a taxonomic myste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early 80's.In this paper,with museum samples,we sequenced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ge...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 moschiferus/berezovskii ) anhuiensis ] has been a taxonomic myste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early 80's.In this paper,with museum samples,we sequenced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gene of five Anhui musk deer.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species in Genus Moschus ,Anhui musk deer showed a rather level of sequence divergence from all the other species in this genus.The phylogenetic trees constructed by multiple methods supported the same topology,in which the monophyly of Anhui musk deer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Therefore,our molecular data suggest a full species status for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anhuiensis ),rather than a subspecies of either M moschiferus or M berezovskii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morpholog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k deer Genus moschus Anhui musk deer Cytochrome b gene Molecular phylogeny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生境的影响
18
作者 李海萍 昝僚 +4 位作者 周鑫 张荣红 王功 祁军 孟秀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0-1927,共8页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人类活动可对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及生境利用格局产生显著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乃至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干扰。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主要保护对象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已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人类活动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马麝生境已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2017年和2022年高分卫星数据,通过标准差椭圆计算法、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叠加等方法分析这五年来人类活动对马麝生境造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兴隆山保护区内及周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西北-东南方向的道路和居民点集中分布方向基本一致,角度介于东偏南36°~54°;(2)农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增加,加之平均斑块面积变小,导致马麝生境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3)保护区内的马麝适宜生境面积萎缩明显,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马麝适宜生境(294.27 km^(2))与现有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但部分马麝适宜生境(103.05 km^(2))在保护区之外,可考虑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将这部分马麝的适宜生境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生境适宜性 人类活动 潜在适宜生境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研究概况和进展 被引量:37
19
作者 王淯 姜海瑞 +2 位作者 薛文杰 徐玲 徐宏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5-200,共6页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恶性捕杀,加上国际高价走私,使中国的野生林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林麝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组织解剖、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恶性捕杀,加上国际高价走私,使中国的野生林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林麝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组织解剖、种群生态和人工饲养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内林麝研究的概况和进展,指出了林麝种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分类 系统解剖 种群生态 人工饲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陕西黄龙山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潜在分布区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宏群 牛常会 +6 位作者 袁晓青 霍安平 尚伟 刘江成 韩培士 张云朝 简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6-1622,共7页
研究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生境需求有重要意义。开展珍稀物种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axEnt模型对陕... 研究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对了解该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以及生境需求有重要意义。开展珍稀物种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MaxEnt模型对陕西黄龙山原麝潜在生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原麝在该区域的潜在分布范围和关键影响因子及其阈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达到优秀水平,原麝潜在分布关键限制因子及其阈值为最干季平均温度<-3.6℃,到道路的距离>4100 m,坡度>71.5°,降水量变化方差为81.5~85.0,最适为83.5,昼夜温差月均值<11.6℃,最适为9.5℃。原麝的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川县的东南部、黄龙县的东北部及与洛川交界处、韩城的西北部,中等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宜川县适宜区周边及县城的西南部、黄龙县适宜区周边及西北部和东部、洛川县的东北部、韩城的西北部适宜区周边。适宜区面积为677.75 km ^(2),中等适宜区为2797.75 km ^(2)。各县域适宜区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宜川、韩城、黄龙和洛川,中等适宜区为黄龙、宜川、洛川和韩城。建议加强原麝适宜区的重点保护以及中等适宜区的保护和管理,控制进山人员的数量并进行教育,减少对原麝的干扰和捕杀。同时,建议林业部门近期把宜川县的原麝适宜区调整到陕西黄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远期在洛川、黄龙和宜川的交界处成立新的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麝 MaxEnt模型 主要影响因子 适宜区 黄龙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