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驮马
- 1
-
-
作者
施蛰存
-
出处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1年第2期11-12,共2页
-
-
关键词
驮马
运输工具
驮鞍
液体燃料
公路网
游牧民族
抗战以前
西南三省
反射阳光
西南夷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唐代“十驮马”制度新探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黄楼
-
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
出处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60,M0005,共1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吐鲁番出土文书再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18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唐代府兵出征,私人资装需自备驮马,一火十人,共备马六匹,是为"六驮"之制。吐鲁番文书中除了"六驮"外,还多次提及"十驮"一词。"十驮"之制不见文献记载,前辈学者有的认为"十驮""六驮"性质略同,只是数量上有所增减,有的则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十驮"指一火十人共备马一匹,驮运病患的医疗马,还有的则认为"十驮"指能承载起重量为"十驮"的驮马,与多少人共备无关。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从府兵和兵募两种情况考察了西州地区"十驮"在交纳和征行中的某些特点,得出一些新的认识。简言之,"十驮"是唐代西域地区,因传送马驴不足,由征行士兵向官府提供驮运马匹的驮马制度。"十驮"略相当于"助军"驮马,其标准为十人纳马一匹,故称之为"十驮"。"十驮"具有明显的官有马匹性质,而"六驮"则始终属于府兵所有的私马,二者长期并行,共同完成各项物资的驮运任务。
-
关键词
唐代
府兵制
十驮马
六驮马
吐鲁番文书
-
Keywords
Tang Dynasty
Fubing system
shituo horse
liutuo horse
Turfan manuscripts
-
分类号
E291
[军事—军事理论]
-
-
题名汉简所见“柱马”新解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王志勇
-
机构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
出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6-148,共3页
-
文摘
西北汉简中有"柱马"一语,是对一种马匹的称呼,但是这到底指的是什么马,尚未有肯定的意见,目前较被接受的观点是"柱马"是备用马。但从"柱马"出现的语境来看,这一观点似乎不太可靠。结合古代传马的用途及后世的驮马制度,我们认为"柱马"很可能是驮马在当时的称呼,其主要职能就是负责驮运物品。
-
关键词
汉简
柱马
驮马
-
Keywords
Han Dynasty bamboo scripts
zhuma
-pack horse
-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滇南驿道马帮历史探踪
- 4
-
-
作者
毛佑全
-
机构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云南学术探索》
1993年第4期11-14,共4页
-
文摘
驿道马帮是近代滇南各民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促进了滇南边疆各民族与内地的联系,而且在与东南亚邻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历史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本文就临安古道、滇南马帮、迤萨烟帮等三个问题试作探析。 一、临安古道 在尚未论及近代滇南驿道马帮规模、走向和特点之前,有必要把作为历代中原封建王朝滇南边关重镇的临安府(今建水)的古道脉络及其辐射面作一番必要的探寻,以便从宏观角度透视近代滇南驿道马帮的历史起点和生存、发展条件。据近年新编纂的《建水县志·交通志》载临安古道主要分作如下五条: (一)步头路和通海城路。早在汉代,由交趾郡(今越南河内)沿红河上溯至河口,再由陆路经蒙自、建水到昆明,是一条古老的滇南交通要道。《水经注》载,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向朝廷报告,从交趾郡麇冷(今越南永富省永安、福安一带)沿红河水道出来桑(今河口县)、贲古(今蒙自县),可达益州(今四川成都)。可见这条古道早在公元一世纪便已开通。《新唐书·地理志》有“安南通天竺道”的记载,步头路和通海城路就是“安南通天竺道”的东南段,至安宁以西便与通往滇西的博南古道相接。 (二)、省城通广西南宁府路。明《天启滇志》
-
关键词
滇南地区
驿道
临安
古道
通海城路
步头路
宁远
天竺道
驮马
哀牢山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