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看钟馗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兵 张毓洲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流传广泛。敦煌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是钟馗故事流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它开始,钟馗形象的神圣性开始减弱,民俗性逐渐增强。
关键词 钟馗 终葵 《除夕钟馗驱傩文》
下载PDF
敦煌傩:作为仪式与戏剧的中介——以敦煌驱傩词为考察中心
2
作者 喻忠杰 《吐鲁番学研究》 2017年第1期63-72,共10页
傩是仪式与戏剧双向互渗过程中一种特殊的中介,它既体现了仪式和戏剧在形式和外观上的相通,也反映了二者在本质和意义上的区别。敦煌《儿郎伟》中的驱傩词是对敦煌傩仪和傩戏仪式性展演的具体化体现。这些驱傩词呈现出仪式与戏剧在形式... 傩是仪式与戏剧双向互渗过程中一种特殊的中介,它既体现了仪式和戏剧在形式和外观上的相通,也反映了二者在本质和意义上的区别。敦煌《儿郎伟》中的驱傩词是对敦煌傩仪和傩戏仪式性展演的具体化体现。这些驱傩词呈现出仪式与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交叉与联系,其中所见傩仪主角由方相氏向钟馗的转化,是唐五代时期戏剧性角色从宗教性傩仪向艺术性傩戏过渡的一次本质性变化,而驱傩词中世俗化内容的大量出现则昭示了敦煌傩仪向傩戏的渐趋转变。敦煌傩仪的展演过程在外观上兼具音乐性和表演性,在本质上则更趋近于傩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仪式 表演
下载PDF
浅谈敦煌驱傩词与唐代驱傩活动
3
作者 曹子轩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4年第7期90-92,共3页
敦煌遗书中有30余首驱傩词,冠以《儿郎伟》这个曲牌名。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郎伟》写本的辑校上,而这些内容存在值得重新考订之处。另外,从《儿郎伟》等民间俗曲出发,还可以探讨丰富多彩的唐代驱傩文化。
关键词 敦煌文学 《儿郎伟》 驱傩 唐代驱傩
下载PDF
韩愈《送穷文》与驱傩、祀灶风俗 被引量:6
4
作者 康保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110-116,共7页
《送穷文》是韩愈发牢骚的“游戏”之作,具有自嘲的笔调、戏剧性的对白、诙谐的风格。《送穷文》基于唐代民间“送穷”仪式加以衍发、创作。晦日送穷,是在上古驱傩、祀灶神的影响之下,于中古时期产生的一种民俗活动。韩文的辩证法思想,... 《送穷文》是韩愈发牢骚的“游戏”之作,具有自嘲的笔调、戏剧性的对白、诙谐的风格。《送穷文》基于唐代民间“送穷”仪式加以衍发、创作。晦日送穷,是在上古驱傩、祀灶神的影响之下,于中古时期产生的一种民俗活动。韩文的辩证法思想,与民间以鬼神亦善亦恶之心态。在精神上相通,它反过来给民间“送穷”活动以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送穷文 驱傩 祀灶神 颛顼
下载PDF
“祭青苗”驱傩考──金沙江南岸的一种驱傩习俗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思九 王勇 《民族艺术研究》 1994年第4期3-10,79,共9页
关键词 妙峰山 法师 驱傩 经师 大姚县 民间宗教 祭仪 金沙 江南 姚安县
下载PDF
中越除夕驱傩习俗的源与流
6
作者 韦凡州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6年第4期76-80,共5页
中国和越南都曾经流行过在除夕举行驱傩的习俗。根据现存的史料,可以判断这种习俗源自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公元前19世纪)。东汉之后、唐朝之前,这种习俗传人越南。在中国,岁末驱傩曾经是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遵为“傩礼... 中国和越南都曾经流行过在除夕举行驱傩的习俗。根据现存的史料,可以判断这种习俗源自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夏代(公元前19世纪)。东汉之后、唐朝之前,这种习俗传人越南。在中国,岁末驱傩曾经是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遵为“傩礼”,自夏商周至汉唐宋,一直为宫廷所沿袭。宋以后宫廷傩礼逐渐式微,民间驱傩活动也日趋沉寂。在越南,除夕驱傩盛行于李、陈朝(公元11-14世纪)的宫廷,之后不见于典籍记载,民间驱傩活动直至公元19世纪初仍存在,但亦在公元20世纪初基本消失了。中越的除夕驱傩习俗虽然都已成为历史,但它们的一些内容和仪式,以另一种形式融入其它习俗之中,传承至今,成为今天需要探究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中国 越南 除夕 源流
下载PDF
乞儿驱傩与宋杂剧——韩城“北宋杂剧图”壁画读解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华斌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3,共13页
2009年陕西韩城出土的北宋晚期平民墓葬壁画"杂剧演出图",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表现为公元9世纪后半叶晚唐"乞儿驱傩"和"散乐打单杖鼓"的遗俗。据此,可以从表演艺术角度连接"前戏曲"与宋元杂剧成... 2009年陕西韩城出土的北宋晚期平民墓葬壁画"杂剧演出图",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表现为公元9世纪后半叶晚唐"乞儿驱傩"和"散乐打单杖鼓"的遗俗。据此,可以从表演艺术角度连接"前戏曲"与宋元杂剧成熟阶段的演进轨迹,并据以上溯中原地区周秦汉唐的傩俗、葬仪、散乐百戏,乃至优伶中乐优与俳优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葬礼 散乐 单杖鼓 杂剧
原文传递
论江淮地区民间祭祀活动与方相驱傩仪式的关系--从南通方言词“放相”的语义成分来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同铸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09,共4页
江淮地区广泛存在着一种相似的民间祭祀活动,其中尤其以南通地区最具代表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该祭祀活动与方相驱傩仪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方相与汉朝时期的词汇"放想"有着密切联系,后者指"可畏怖之貌",这... 江淮地区广泛存在着一种相似的民间祭祀活动,其中尤其以南通地区最具代表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该祭祀活动与方相驱傩仪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方相与汉朝时期的词汇"放想"有着密切联系,后者指"可畏怖之貌",这一点在南通方言"放相"一词中得以保留。"放想"一词的三个主要语义成分——"令人讨厌或害怕"、"以小孩为主要描述对象"、"与丧葬有关"都与方相驱傩及该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相关,这说明这种古老的习俗在江淮地区的民间祭祀活动中,尤其是在南通地区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民间祭祀活动 方相驱傩仪式 语义成分
原文传递
岁末驱傩 被引量:5
9
作者 谭蝉雪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3-29,共7页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郎伟 驱傩 逐疫 敦煌 沙州 张承奉 归义军 穷奇 礼仪 节度使
原文传递
复苏的方相氏驱傩——东京五条天神社苍术神事 被引量:2
10
作者 有泽晶子 麻国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5-51,共7页
复苏的方相氏驱傩———东京五条天神社苍术神事(日本)有泽晶子(中国)麻国钧内容提要: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五条天神社,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苍术神事。在苍术神事中,要照例举行驱傩仪,由戴着“黄金四目”的方相氏... 复苏的方相氏驱傩———东京五条天神社苍术神事(日本)有泽晶子(中国)麻国钧内容提要: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五条天神社,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仪式—苍术神事。在苍术神事中,要照例举行驱傩仪,由戴着“黄金四目”的方相氏充当驱除恶鬼的主将。这种驱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社 驱傩 苍术 菅原道真 日本神话 江户时代 室町时代 面具 东京 天照大神
原文传递
敦煌驱傩词“赶五句”民歌的地方属性考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凡玉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5,I0002,共12页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p.2569V驱傩词中有两首极为罕见的唐代"赶五句"民歌,用篇幅长大、节奏急促的"赶句"表达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鬼怪形象以及各种驱鬼、打鬼手段。本文通过对唐前文献的溯源以及当代&qu...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p.2569V驱傩词中有两首极为罕见的唐代"赶五句"民歌,用篇幅长大、节奏急促的"赶句"表达形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鬼怪形象以及各种驱鬼、打鬼手段。本文通过对唐前文献的溯源以及当代"赶五句"民歌的地理分布,论证该"赶五句"民歌具有鲜明的区域音乐属性,不仅是敦煌民间艺人的创造结晶,也是延续了沙州节度使张议潮家族郡望南阳一带的歌唱传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流传在"荆、襄、樊、邓"一带荆楚大地的西曲歌的一种歌唱传统,其渊源还可以上溯到曹魏时期的"昭武舞歌"《安台新福歌》,并据相关资料推断与西汉初年四首一套套曲的"巴渝舞歌"中的第三首有密切关系,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的交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赶五句 西曲 南阳 驱傩
原文传递
敦煌遗书P.2569V驱傩词的几个音乐问题——兼论“赶五句”民歌的唐代遗存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凡玉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8,145,共11页
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一批反映敦煌地区举行驱傩仪式的卷子。其中,伯希和卷号P.2569V驱傩词极为珍贵,据考证创作于晚唐景福二年(893)十二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内容结构独特,包含敦煌人结合当时情况编唱的"驱鬼歌",是唯一... 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一批反映敦煌地区举行驱傩仪式的卷子。其中,伯希和卷号P.2569V驱傩词极为珍贵,据考证创作于晚唐景福二年(893)十二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内容结构独特,包含敦煌人结合当时情况编唱的"驱鬼歌",是唯一一件目前所见汉代以来宫廷大傩"十二兽吃鬼歌"的民间完整唱词版本。该"驱傩词"的唱词是"赶五句"结构,应为唐代"赶五句"民歌之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卷子 驱傩 吃鬼歌 赶五句 儿郎伟
原文传递
浅析敦煌文学中的两首《儿郎伟》驱傩词
13
作者 陈诗雨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X期158-159,共2页
敦煌文学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一直为学界重视。《儿郎伟》是敦煌文学诸多体式的一种,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极富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敦煌写本的辑校和对《儿郎伟》这一文学体式的名称、形式、... 敦煌文学作为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一直为学界重视。《儿郎伟》是敦煌文学诸多体式的一种,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极富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敦煌写本的辑校和对《儿郎伟》这一文学体式的名称、形式、性质等考辨上,较少有结合具体篇目进行的探究。本文拟对其中颇为相似且独具一格的两首驱傩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发掘其包含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学 《儿郎伟》驱傩
原文传递
古蜀王国的驱傩文明
14
作者 鞠德源 《东方收藏》 2011年第9期36-38,共3页
中国的驱傩文明历史最为悠久。然而在对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坑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中,把各种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和兽面具都解作"巫祝"或"祭祀"戴的面具,认为它们是和上帝、鬼神、祖先灵魂沟通的中介,这是对古... 中国的驱傩文明历史最为悠久。然而在对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坑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中,把各种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和兽面具都解作"巫祝"或"祭祀"戴的面具,认为它们是和上帝、鬼神、祖先灵魂沟通的中介,这是对古蜀王国驱傩文明视而不见的具体表现。因此,有必要首先阐述"傩"的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面具 古蜀 三星堆遗址 出土文物 文明 青铜 王国 具体表现 后汉书
原文传递
山东沂南画像墓出土《行傩驱鬼图》中的形象考辨
15
作者 许平山 颜妍 罗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6-81,共6页
《行傩驱鬼图》是出土于山东沂南画像墓中的画像石,上面雕刻的傩仪形象是目前发现实物雕刻中刻画形象最集中的画像石,画面集中反映了方相氏帅率十二神兽(傩神)驱鬼逐疫的盛大场面,反映了汉代的傩事活动的兴盛景象。为了探寻汉代傩祭的... 《行傩驱鬼图》是出土于山东沂南画像墓中的画像石,上面雕刻的傩仪形象是目前发现实物雕刻中刻画形象最集中的画像石,画面集中反映了方相氏帅率十二神兽(傩神)驱鬼逐疫的盛大场面,反映了汉代的傩事活动的兴盛景象。为了探寻汉代傩祭的真实景象,前往沂南画像墓博物馆,对雕刻画像进行详尽分析比对,理清了当中各人物、图案刻画的寓意,为今后傩文化的研究者提供历史渊源上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图 画像石 方相氏
下载PDF
神会盖始乡人傩,黄金四目扬琱戋──江苏驱傩与面具漫议
16
作者 黄文虎 《民族艺术》 1995年第4期17-26,共10页
神会盖始乡人傩,黄金四目扬琱戋──江苏驱傩与面具漫议江苏/黄文虎赵翼《观都天会》诗中所描述的润州(镇江)都天庙会的盛况,是一种民间的驱排形式,在江苏已绵延了一千多年。据宜兴王茂公桥胜国寺东岳会的“堂簿”记载:从东吴赤... 神会盖始乡人傩,黄金四目扬琱戋──江苏驱傩与面具漫议江苏/黄文虎赵翼《观都天会》诗中所描述的润州(镇江)都天庙会的盛况,是一种民间的驱排形式,在江苏已绵延了一千多年。据宜兴王茂公桥胜国寺东岳会的“堂簿”记载:从东吴赤乌三年(240一年)起,每年农历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具 跳幡神 驱傩 黄金 江苏 神会 明清时期 民间传说 《金瓶梅词话》 迎神赛会
原文传递
傩驱与狂欢:安海《采莲斗龙舟曲》文化内涵探讨
17
作者 叶明生 《艺苑》 2017年第S1期52-57,共6页
晋江市安海镇是闻名于世的闽南古镇,不仅是人文鼎盛的文化名镇,而且有历史悠久、十分壮观的标志性建筑——五里桥(图1)。安海的民俗活动十分活跃,其端午节的《采莲》《嗦啰嗹》,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间艺术瑰宝。... 晋江市安海镇是闻名于世的闽南古镇,不仅是人文鼎盛的文化名镇,而且有历史悠久、十分壮观的标志性建筑——五里桥(图1)。安海的民俗活动十分活跃,其端午节的《采莲》《嗦啰嗹》,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间艺术瑰宝。成为安海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的重头戏(图2、图3)。关于《采莲》《嗦啰嗹》的文化渊源和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莲 斗龙舟 驱傩 铺兵
下载PDF
古傩仪中“十二兽”的内涵与嬗变新解——以白马人“十二相面具舞”等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颖 王天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4-141,共8页
十二相面具舞,广泛流行于甘肃、四川、云南、山东、台湾等地。其中甘肃文县白马人的同类型舞,表演形态古老,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内涵及承载的文化密码,学界却语焉不详。文县十二相舞是唐代民间傩"十二生肖"驱... 十二相面具舞,广泛流行于甘肃、四川、云南、山东、台湾等地。其中甘肃文县白马人的同类型舞,表演形态古老,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内涵及承载的文化密码,学界却语焉不详。文县十二相舞是唐代民间傩"十二生肖"驱疫传统的遗迹,与佛教十二时兽的关系不大,面具舞中的狮子形象与传统的十二生肖不同,体现出传承中的"变异性"特征。该傩舞形式于20世纪初由四川南坪传入陇南文县,而南坪目前流行的"十二相"舞与文县差别大,较文县的晚出,具有明清时期民间傩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人 十二相面具舞 十二兽 十二生肖 驱傩传统 唐代敦煌
下载PDF
陕西民间乐舞中的“傩”
19
作者 杨洪冰 贾嫚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7-169,共3页
为探索"傩"文化的潜在价值,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认为傩文化是先民遗存的活态文化基因,其包含着人类自身丰富的潜性思维方式及原始宗教与乐舞艺术。因此,它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对三秦大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为探索"傩"文化的潜在价值,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认为傩文化是先民遗存的活态文化基因,其包含着人类自身丰富的潜性思维方式及原始宗教与乐舞艺术。因此,它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对三秦大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民间乐舞 文化 侬子驱傩 沿门
下载PDF
傩戏《姜女下池》与华夏古俗
20
作者 康保成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13-19,共7页
傩戏《孟姜女》在湖南省西、北部地区广泛流行,其中尤以《姜女下池》一场最受观众欢迎。此剧表演孟戏女夏日在池塘中沐浴,被杞良于树上看见,便主动向他求婚,二人结为夫妇的故事。 傩戏源于驱傩风俗。目前已发现商周时驱傩戴的青铜面具,... 傩戏《孟姜女》在湖南省西、北部地区广泛流行,其中尤以《姜女下池》一场最受观众欢迎。此剧表演孟戏女夏日在池塘中沐浴,被杞良于树上看见,便主动向他求婚,二人结为夫妇的故事。 傩戏源于驱傩风俗。目前已发现商周时驱傩戴的青铜面具,说明这种风俗产生很早。殷代甲骨文中有字,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认为:“甲骨文言,周人言傩,名异而实同。”他又说:“甲骨文字,从殳,象以殳击九之即击鬼。”傩的本字是《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九殳)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祓禊 下池 孟姜女 古俗 逐疫 沿门 华夏 花鼓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