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引导性骨再生修复前牙区囊肿刮治根尖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安佰利 贺专 +1 位作者 李秦 张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7期1116-1120,共5页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引导性骨再生(GBR)修复前牙区囊肿刮治根尖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前牙区囊肿刮治根尖术后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引导性骨再生(GBR)修复前牙区囊肿刮治根尖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前牙区囊肿刮治根尖术后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91±8.02)岁,接受GBR治疗;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6.58±7.94)岁,接受CGF联合GBR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牙龈退缩量(GR)及术后3个月的美学修复效果[红色美学标准(PES)及白色美学标准(WES)]、修复效果满意度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术前,两组患者PD、CAL及G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PD、CAL均低于对照组[(4.51±1.06)mm比(5.33±1.01)mm、(5.08±1.13)mm比(6.84±1.42)mm],GR高于对照组[(2.97±0.80)mm比(2.49±0.8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2、6.134、2.569,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唇侧龈缘曲度、唇侧龈缘高度、根部凸度/软组织颜色与质地及P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1.84±0.57)分比(1.32±0.42)分、(1.96±0.64)分比(1.41±0.51)分、(1.86±0.68)分比(1.35±0.66)分、(1.97±0.65)分比(1.46±0.52)分、(1.92±0.67)分比(1.49±0.54)分、(9.55±1.45)分比(7.03±1.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88、4.251、3.404、3.875、3.160、7.962,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牙冠形态、牙冠外形轮廓、牙冠颜色、牙冠表面质地、透明度/个性化及W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1.94±0.61)分比(1.68±0.52)分、(1.95±0.50)分比(1.47±0.54)分、(1.86±0.33)分比(1.43±0.46)分、(1.91±0.49)分比(1.52±0.41)分、(1.93±0.56)分比(1.56±0.54)分、(9.59±1.26)分比(7.66±1.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1、4.125、4.804、3.861、3.008、6.636,均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4,P=0.002)。结论CGF联合GBR在前牙区囊肿刮治根尖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可为患者提供一种结合生物材料与再生技术新策略,并为口腔颌面外科在牙周组织重建领域增加治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牙 浓缩生长因子 引导性再生 刮治根尖术
下载PDF
引导性骨再生治疗上前牙骨开窗伴软硬组织不足1例
2
作者 刘硕 周美璐 +2 位作者 徐文华 潘涛华 雷荣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牙缺失后常因病理性骨缺失或生理性改建出现软硬组织不足,牙龈塌陷,影响美观。本文报道1例对上中切牙缺失后软硬组织不足伴余前牙骨开窗的患者进行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术,得到了良好的软硬组织增量重建效果。
关键词 中切牙缺失 开窗 引导性再生术
下载PDF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Bio-Oss骨粉在重度慢性牙周炎引导性骨再生应用研究
3
作者 朱光恒 卢杰英 蓝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40-0143,共4页
探讨在重度慢性牙周炎(SCP)引导性骨再生(GBR)治疗中,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PRF)联合Bio-Oss骨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SCP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其提供GBR治疗,前者以Bio-Oss骨... 探讨在重度慢性牙周炎(SCP)引导性骨再生(GBR)治疗中,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PRF)联合Bio-Oss骨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SCP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其提供GBR治疗,前者以Bio-Oss骨粉进行缺损区填充、后者以PRF联合Bio-Oss骨粉进行缺损区填充,对比两组患者牙骨缺损再生情况、种植体成功率、组织愈合情况、疼痛程度与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牙骨缺损再生情况测量计算,植骨高度、成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种植体成功率分别为97.50%、100.00%,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组织愈合评估中,黏膜颜色评分、黏膜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h疼痛评分(2.51±0.85)分,低于对照组疼痛评分(3.25±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0%、2.50%,两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PRF联合Bio-Oss骨粉应用于SCP患者GBR治疗,更利于患者骨缺损再生和组织愈合,同时可降低术后疼痛问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慢性牙周炎 引导性再生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 BIO-OSS
下载PDF
HA/20%ZrO_2复合材料的骨组织相容性及骨引导性研究
4
作者 王春阳 陶树清 +2 位作者 李锋 陶天遵 荣杰生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09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20%二氧化锆(HA/20%ZrO_2)复合材料的骨组织相容性及骨引导性。方法采用手术方法将预制的HA/20%ZrO_2材料植入家兔左侧股骨大转子,HA材料植入家兔右侧股骨大转子。术后1、2周处死家兔,大体标本观察局部炎症反应;术后...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20%二氧化锆(HA/20%ZrO_2)复合材料的骨组织相容性及骨引导性。方法采用手术方法将预制的HA/20%ZrO_2材料植入家兔左侧股骨大转子,HA材料植入家兔右侧股骨大转子。术后1、2周处死家兔,大体标本观察局部炎症反应;术后4、8、16周切取包括植入材料及周围部分骨质的复合组织块,制片后分别在光、电镜下观察局部炎症反应及骨/植入物界面情况。结果光、电镜下显示术后早期有较轻微炎症反应发生,之后逐渐减弱、消失;两组植入材料均能引导新生骨长入,使材料与宿主骨发生整合。结论HA/20%ZrO_2复合材料未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可引导骨长入,具有良好的骨引导性和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二氧化锆 组织相容性 骨引导性
原文传递
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庆秋 王少飞 +3 位作者 胡侦明 浦波 劳汉昌 张宝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8期793-794,共2页
目的 :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 ,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 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 ,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 ,于术后 3d、1、3、5、10、12周取材 ,观察骨痂... 目的 :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 ,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 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 ,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 ,于术后 3d、1、3、5、10、12周取材 ,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 ,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 :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白药 缺损 修复 引导性再生 实验研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纪宁 屠重棋 +1 位作者 龚全 胡云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09-314,共6页
目的 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 F G F)对引导性骨再生( G B R)的作用,增强 G B R 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6 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四组,每组 4 只,造成兔双侧桡骨干10 m m 节段性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缺... 目的 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 F G F)对引导性骨再生( G B R)的作用,增强 G B R 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6 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四组,每组 4 只,造成兔双侧桡骨干10 m m 节段性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缺损,实验侧管内置入人基因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ra F G F)24 μg,对侧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作对照。于术后2、4、6 及8 周各处死一组兔,作 X 线、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侧术后2 周即在骨断端髓腔、骨内膜及皮质断面处有新骨形成,并长入管内血肿,术后4 周新骨长入血肿中心,8 周完全骨愈合。对照侧在各阶段新骨形成均不如实验侧,8 周时仅出现部分骨愈合。结论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 G F)可促进 G B R,增强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性再生 缺损 αFGF 修复
下载PDF
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永刚 卢世璧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组织学过程以及BMP、TGF β、bFGF的表达规律 ,进而结合骨诱导理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 :在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 ,用硅... 目的 :通过观察隔膜技术下引导性骨再生组织学过程以及BMP、TGF β、bFGF的表达规律 ,进而结合骨诱导理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 :在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作 10mm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 ,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侧 ,用硅胶膜成管状包裹骨缺损 ,另一侧为对照侧。术后分别进行组织学以及BMP、TGF β、bFGF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和cDNA探针原位杂交观察。结果 :(1)组织学发现隔膜能够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腔室 ,隔膜管内骨折端各种细胞增殖共同形成肉芽组织 ,占据骨缺损并提供成骨细胞来源。 (2 )术后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细胞表达bFGF、TGF β、BMP ,两组中无明显不同。 (3) 3种骨诱导因子在实验组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 (P <0 .0 0 1)。结论 :引导性骨再生成功的关键是由于隔膜在骨折局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骨再生环境 ,排除了周围组织的干扰 ,能够防止骨诱导因子扩散 ,使骨缺损局部的骨诱导因子含量相对增加 ,最终成功地诱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囊 引导性再生 诱导因子 表达 缺损
下载PDF
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董瑶 董飞君 潘凌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152-154,共3页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行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照入组时间编号,然后参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Bio-Oss骨粉联合PRF进行干预)和对照组(采用生物膜进行干预),各100例。记录术后24 h时疼痛情况、术后7 d时手术区黏膜愈合情况、术后6周时骨缺损再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区黏膜颜色、肿胀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小于对照组,植骨高度、成骨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o-Oss骨粉联合PRF可有效加速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及骨缺损再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伤口愈合 再生 BIO-OSS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口腔种植引导性再生术
下载PDF
不对称多孔抗菌nZnO/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及性能初步研究
9
作者 刘畅 刘为 +3 位作者 罗婧美 韩莉 张超 唐婉容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745-2754,共10页
目的制备不对称多孔抗菌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 butyrate)copolymer,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并检测其成骨性能。... 目的制备不对称多孔抗菌纳米氧化锌(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4-hydroxy butyrate)copolymer,P34HB]复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并检测其成骨性能。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分散技术、溶剂置换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负载nZnO的P34HB复合GBR膜(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和0%、0.5%、1.0%、1.5%nZnO/P34HB材料组),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等明确nZnO的负载并观察其结构;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吸附实验检测GBR膜的蛋白吸附能力;酶解实验检测GBR膜的体外降解;成骨实验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体外抑菌实验检测GBR膜的抑菌能力。结果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0%、0.5%、1.0%、1.5%nZnO的4组nZnO/P34HB复合GBR膜,SEM结果显示,该复合膜一面疏松多孔,另一面致密;EDS表明复合膜上出现锌元素的掺入。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0.5%、1.0%nZnO/P34HB组促进MC3T3-E1增殖且增殖数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0%、1.5%nZnO/P34HB组(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在含有0.5%nZnO/P34HB组的浸提液培养基中MC3T3-E1明显越过划痕边缘进行迁移,且48 h时的0.5%nZnO/P34HB组细胞迁移率高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P<0.05);蛋白吸附实验结果显示,4组实验材料组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nZnO的加入不会降低材料本身的蛋白吸附能力;酶解实验结果显示,4组实验材料组的质量均随着酶解时间增加而持续降低,28 d后仍保持较低的降解率;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ALP染色更深且活性高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P<0.01)。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与其他3个实验材料组比较,观察到较多的典型红色深染钙化结节,0%、0.5%nZnO/P34HB组的细胞矿化程度在4组中更高(P<0.01)。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0.5%nZnO/P34HB组平板上的菌落数量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0%nZnO/P34HB组(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负载nZnO的P34HB复合GBR膜,筛选出的0.5%nZnO/P34HB组具有不对称多孔结构,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利于细胞成骨,同时具有抑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多孔结构 径向排列纤维 纳米氧化锌 生物可降解材料 引导性再生
下载PDF
胶原膜对引导性骨再生影响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刚 卢世璧 +2 位作者 王继芳 张伯勋 解英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1999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降解材料隔膜对引导性骨再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采用胶原隔膜.制做桡骨引导性骨于再生模型。术后分别进行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bFGF、TGF-β、BMP免疫组化染色,并对3种骨诱导因子的含量进... 目的:观察降解材料隔膜对引导性骨再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采用胶原隔膜.制做桡骨引导性骨于再生模型。术后分别进行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以及bFGF、TGF-β、BMP免疫组化染色,并对3种骨诱导因子的含量进行测量。结果:术后1周时胶原隔膜即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的管状腔室,术后6~8周降解,降解后仍有骨痂形成。12周时胶原隔膜能够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术后6周内实验侧bFGF、TGF-β、BMP总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侧(P<0.001)。结论:术后6周内胶原隔膜在骨缺损处形成密闭腔室,将周围组织隔离于骨缺损之外,提供骨再生的空间,并将骨缺损处骨诱导因子浓缩,成功诱导骨组织再生;6~8周后胶原隔膜降解不影响骨再生过程。结果表明引导性骨再生早期的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引导性骨再生启动后,即使8周隔膜降解,仍不影响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隔膜 胶原膜 引导性再生
下载PDF
应用胶原骨材料进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硕 葛子铭 +4 位作者 宋佳 耿奉雪 苗磊 赵戬 潘亚萍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270-273,共4页
目的应用胶原骨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对比手术后拔牙创愈合情况及术前、术后1、4个月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对慢性牙周炎需要进行位点保存手术的患者15例(共21颗患牙),通过临床检查比较拔牙创愈合情况,利用PLANMECA数字化曲面体层机软... 目的应用胶原骨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对比手术后拔牙创愈合情况及术前、术后1、4个月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对慢性牙周炎需要进行位点保存手术的患者15例(共21颗患牙),通过临床检查比较拔牙创愈合情况,利用PLANMECA数字化曲面体层机软件分析系统对牙槽嵴顶以及牙冠部分的灰度值进行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手术前后牙槽骨密度的改变量。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4个月三组的牙槽嵴骨密度值各为0.35±0.06、0.43±0.03、0.54±0.04,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胶原骨进行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术后牙槽骨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能为Ⅱ期早期种植及最终的美学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曲面体层机 引导性再生手术 密度
下载PDF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膜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宏 樊瑜波 +2 位作者 陈坚 裴福兴 沈彬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79-883,共5页
本实验旨在评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于膜引导性骨再生 (MGBR)的作用。取 4 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以聚 DL 乳酸膜建立经典的兔桡骨缺损膜引导性骨再生模型 ,实验侧膜管内加入游离bFGF4 0 μg/10 0 μl,对照侧膜管内加入 10... 本实验旨在评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于膜引导性骨再生 (MGBR)的作用。取 4 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以聚 DL 乳酸膜建立经典的兔桡骨缺损膜引导性骨再生模型 ,实验侧膜管内加入游离bFGF4 0 μg/10 0 μl,对照侧膜管内加入 10 0 μl的生理盐水。术后 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 ,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以及骨生物力学检测。术后 2周 ,可见隔膜两端的软组织已覆盖隔膜管 ,使其形成完全密闭的腔室 ,术后 12周PDLLA膜管仍保持完整的外形。组织学显示 :术后 2周 ,bFGF组两骨断端均有较多的新生骨小梁形成 ,术后 12周 ,bFGF组缺损完全愈合 ,开始重塑改建。术后 2周、4周 ,bFGF组膜管内新生骨小梁平均面积、直径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 (P <0 .0 5 ) ,术后 8周和 12周 ,两组膜管内骨小梁平均面积、直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12周时除了破坏挠度值 ,bFGF组新生骨生物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因此 ,作者认为外源性bFGF能够促进MGBR及其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FGF 引导性再生 新生 小梁 生物力学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面积 作者 成年
下载PDF
简化的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在上前牙区骨量不足增量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容明灯 张雪洋 +5 位作者 刘卫平 李少冰 卢海宾 苏媛 黄雁红 杨涛 《现代医院》 2015年第11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简化的GBR在上前牙区牙槽骨宽度不足的应用效果,并对使用和不使用胶原生物膜的成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广东省口腔医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期间,因上前牙区缺牙后导致牙槽骨宽度不足的36例患者(共82个缺牙位点),将之随... 目的 探讨简化的GBR在上前牙区牙槽骨宽度不足的应用效果,并对使用和不使用胶原生物膜的成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广东省口腔医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期间,因上前牙区缺牙后导致牙槽骨宽度不足的36例患者(共82个缺牙位点),将之随机分为两组:A组:植入人工骨粉后覆盖胶原膜的19例;B组:植入人工骨粉而不盖胶原膜的为17例。两组均于GBR后6个月行一期种植手术,分别植入植体43颗和39颗。采用锥形束CT测量两组患者在种植前、GBR 6个月后唇腭向牙槽嵴的宽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BR 6个月后,盖膜组与未盖膜组的骨宽度等得到较好的增加,两者的骨宽度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简化的GBR应用于上前牙区牙槽骨宽度不足病例,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期盖膜相对于不盖膜,对骨增量情况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上前牙区 牙种植 生物膜 宽度不足
下载PDF
膜引导性骨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薛英 刘强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0-112,共3页
骨缺损的修复依赖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受损后不同组织细胞向缺损处迁移和再生速度不同,来自周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较成骨潜能细胞快,这是导致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导性骨再生是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新概念... 骨缺损的修复依赖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受损后不同组织细胞向缺损处迁移和再生速度不同,来自周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较成骨潜能细胞快,这是导致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导性骨再生是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有机结合的新概念,通过在骨缺损处放置膜,作为一种机械屏障, 可将周围结缔组织阻挡于缺损外,产生特殊的再生空间,使骨生成细胞优先生长,产生新骨,达到促进骨性愈合的目的。该文就此技术的概念、原理、机制、目前应用情况及今后发展动态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组织再生 引导性再生 缺损
下载PDF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行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对下颌第二磨牙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袁荣 甘祎 杨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93-595,共3页
目的:比较拔除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拔牙窝行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2例,共计64颗下颌第二磨牙,分为实验组(GBR)和... 目的:比较拔除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拔牙窝行引导性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近中或水平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患者32例,共计64颗下颌第二磨牙,分为实验组(GBR)和对照组(只拔除下颌第三磨牙),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检查记录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和松动度的变化并对比。结果:两组探诊深度在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963),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有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35,P=0.008)。两组下颌第二磨牙的松动度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无统计学意义(P=0.150,P=0.086),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33)。两组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851),术后3个月、6个月和术后1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15,P=0.007)。结论: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行GBR,可在术后使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情况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三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下载PDF
引导性骨再生膜管在管状骨缺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斌 段宏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12期33-36,共4页
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应用于长管状骨缺损修复时,膜管材料的选择是骨再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在管状骨缺损部位放置GBR膜管,利用膜管的阻隔功能,在膜管下形成一个稳定的空间,阻止周围结缔组织的长入,从而... 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应用于长管状骨缺损修复时,膜管材料的选择是骨再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在管状骨缺损部位放置GBR膜管,利用膜管的阻隔功能,在膜管下形成一个稳定的空间,阻止周围结缔组织的长入,从而使成骨细胞优先生长,并利用其传导功能,充分调动组织自身的愈合能力,达到骨性愈合。目前在管状骨缺损中研究的GBR膜管材料种类很多,各有优缺点。本文重点对管状骨缺损中膜管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生物学功能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性再生 膜管 管状 缺损
下载PDF
一氧化氮和纤维结合蛋白在引导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杨 师宜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和纤维结合蛋白 (FN)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动态变化 ,探讨隔膜技术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 :新西兰兔 2 0只 ,桡骨中段截骨 10mm制备标准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 (10只 )在缺损处填充自体血凝块 ...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和纤维结合蛋白 (FN)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动态变化 ,探讨隔膜技术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 :新西兰兔 2 0只 ,桡骨中段截骨 10mm制备标准骨缺损模型 ;实验组 (10只 )在缺损处填充自体血凝块 ,并用胶原膜包绕固定 ,对照组 (10只 )不作任何处理 ;于术前和术后 1、2、4、6、8、10周时耳静脉取血 ,以改良Gress法检测NO含量 ,以火箭免疫电泳法检测FN含量。 结果 :实验组NO峰时较对照组后移 ,FN水平在峰值上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胶原膜引导性骨再生促进骨缺损修复机制与NO和FN的动态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引导性缺损修复 一氧化氮 纤维结合蛋白
下载PDF
自体骨髓促进引导性骨再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江涛 顾洁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增强引导性骨再生 (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兔分为 5组 ,每组 3只 (第 5组 6只 ) ,造成双桡骨干 10 mm骨缺损 ,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 ,实验组于 0、2和 4周分别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 0 .3ml;对照组于相同...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增强引导性骨再生 (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8只兔分为 5组 ,每组 3只 (第 5组 6只 ) ,造成双桡骨干 10 mm骨缺损 ,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 ,实验组于 0、2和 4周分别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 0 .3ml;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外周静脉血。在不同时间内作 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检测。结果 实验组成骨活跃 ,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 ,对照组各时间点均较实验组差 ,10周时仍无 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 2、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骨髓可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 引导性再生 缺损 修复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在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静 黄秀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3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GBR(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在前牙美学区不同的种植时间(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应用GBR技术行前牙修复的患者69例(69牙),分为即刻种植27例和延期种植42例两组,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术后18个月复查,记录分析两... 目的:探讨GBR(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在前牙美学区不同的种植时间(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应用GBR技术行前牙修复的患者69例(69牙),分为即刻种植27例和延期种植42例两组,所有患者均于二期术后18个月复查,记录分析两组的种植成功率、成骨效果(包括成骨生长与骨性结合)及美学效果(采用红色白色美学标准PES-WES评分)。结果:术后18个月,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种植成功率分别为96.30%和9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成骨效果(包括成骨生长与骨性结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的红色美学指数(PES)与白色美学指数(WES)均高于延期种植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美学区应用GBR技术时,种植时机不影响术后18个月的种植成功率及成骨效果,但即刻种植的美学效果高于延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性再生技术 种植体 美学区 即刻种植 延期种植
下载PDF
引导性骨再生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骨形态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浩 卢世璧 王继芳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1998年第3期137-140,共4页
本实验应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了引导性骨再生模型中膜管内、外两种不同的成骨过程的特性,并计量分析了去除外骨膜与去除骨髓对于这两种成骨过程的影响。36只新西兰兔,分成去外骨膜组和去骨髓组,每组分2周、6周、12周三个时... 本实验应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了引导性骨再生模型中膜管内、外两种不同的成骨过程的特性,并计量分析了去除外骨膜与去除骨髓对于这两种成骨过程的影响。36只新西兰兔,分成去外骨膜组和去骨髓组,每组分2周、6周、12周三个时间段。对照侧手术过程:于兔右侧桡骨造成10mm骨缺损,以硅胶管套于缺损两端外骨膜外。去外骨膜侧为另去除桡骨缺损两端外骨膜各10mm,去骨髓侧为另以骨水泥封堵缺损两端髓腔。标本做非脱钙骨切片,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量平均骨体积、矿化沉积率、四环素双标占单标比例、破骨细胞占骨小梁缘长比例四种指标。结果1骨髓对膜管内成骨过程起决定作用;2去除外骨膜对膜管内成骨过程无影响;3膜管外成骨过程的特点为出现早、停止生长早,再生骨组织速度快、量大;4膜管内成骨过程特点为具有持久骨再生能力,再生骨组织来源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计量学 引导性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