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炎宁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吕翼 陈华庭 卢金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83-2485,共3页
目的建立骨炎宁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的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等4种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骨炎宁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 目的建立骨炎宁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的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等4种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骨炎宁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在TLC色谱中均能检出大血藤、天花粉、皂角刺、地榆,骨炎宁颗粒中绿原酸与其它组分良好分离,绿原酸浓度线性范围在0.0025-0.04μg(r=0.999 9),样品加样回收率为99.60%,RSD=1.07%(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为骨炎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炎宁颗粒 绿原酸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骨炎宁颗粒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吕翼 刘亚妮 +1 位作者 陈华庭 黎维勇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0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选择骨炎宁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探讨骨炎宁颗粒对实验性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正交实验法,采用喷雾干燥制粒机制粒并在流化床上进行干燥,以浸膏浓缩的相对比例、妙出口风温及入塔风压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 目的选择骨炎宁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探讨骨炎宁颗粒对实验性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正交实验法,采用喷雾干燥制粒机制粒并在流化床上进行干燥,以浸膏浓缩的相对比例、妙出口风温及入塔风压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以颗粒的成品率及半成品颗粒的含水量为考察指标;建立大鼠胫骨化脓性骨髓炎模型,观察白细胞(WBC)、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RBC)、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和血清溶酶体含量。结果3因素中以浸膏浓缩的相对比例(A)和入塔风压(C)的影响较显著,而妙出口风温(B)的影响不显著。骨炎宁颗粒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3B1C3。即浸膏浓缩的相对比例为1:1.20,妙出1:7风温为90~100/50~60℃,入塔风压为负压1800Pa;免疫学指标方面骨炎宁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骨炎宁效果优于青霉素(P〈0.05)。结论优选的骨炎宁颗粒工艺可靠.药理实验轰明骨炎宁颗粒有明显的抗类和提高机体务.癌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炎宁颗粒 制备工艺 正交实验 免疫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骨炎宁颗粒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2
3
作者 吕翼 涂毅 陈华庭 《中国药师》 CAS 2008年第10期1149-1150,共2页
目的:选择骨炎宁颗粒的最佳水煎工艺条件。方法:以浸膏得率和总绿原酸含量为考察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法确定最佳水煎工艺。结果:骨炎宁颗粒最佳水煎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煎煮60min,煎煮2次。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 骨炎宁颗粒 水煎工艺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骨炎宁颗粒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4
作者 张玲莉 涂毅 +1 位作者 吕翼 陈华庭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16期2442-2443,共2页
目的 探讨骨炎宁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按处方制备成颗粒剂,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观察其外观与稳定性,并用于治疗骨髓炎患者以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骨炎宁颗粒性质稳定;薄层色谱中,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 目的 探讨骨炎宁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按处方制备成颗粒剂,对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观察其外观与稳定性,并用于治疗骨髓炎患者以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骨炎宁颗粒性质稳定;薄层色谱中,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出现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无干扰;绿原酸含量为4.45~4.50 mg;临床有效率(97.3%)优于对照组(82.9%)(P<0.05)。结论 骨炎宁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控制,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炎宁颗粒 制备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