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有限元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成 张麟麒 +5 位作者 王冠 李文 段可 李忠 鲁晓波 卓乃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6-1341,共6页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3种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治疗及骨盆新型拉力钉研发提供参考。方法:①有限元仿真:利用Mimics、Wrap和SolidWorks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模型,利用Ansys分析模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②生物力学实验:用15个完整骨盆标本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组,并用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进行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为0.174 mm,骶髂骨最大应力为10.51 MPa,应力分布均匀;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最大,为0.267 mm,模型应力集中明显;3种修复模型骶骨平均位移都接近正常骨盆模型,拉力钉修复模型骶髂骨应力分布均匀;②力学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整体刚度为(226.38±4.18)N/mm,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整体刚度最小为(130.02±2.19)N/mm,3种修复方式整体刚度和正常骨盆偏差都在±10%以内,修复效果明显;③仿真结果和力学实验结果相符;④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拉力钉修复模型的生物力学状态与正常骨盆最接近,该种方式最佳;前路双钢板修复刚度过大,应力遮挡效果更显著;后路桥接钢板修复不能解决正常侧软组织的代偿效果,存在缺陷;该研究可为临床手术提供优选依据;⑤骨盆新型拉力钉应从拉力钉的角度进行改良,保留拉力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附加其他优势性能,例如可用于骨质疏松骨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损伤 内植物 拉力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2
作者 朱亚立 李生彦 黄思兴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B11期60-61,共2页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特殊性,给法医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法医的高度重视。笔者对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临床学 骨盆后环不稳定 骶丛损伤 鉴定
原文传递
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袁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98-699,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效果,以期对本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效果,以期对本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后环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d骨盆X线片及CT重建优良率、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良率依次为86.7%、100.0%,和对照组80.0%、93.3%相比较,差异皆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方案治疗,更具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骨折 微创内固定 开放复位内固定 效果观察
下载PDF
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4
作者 王波 宋卫平 +1 位作者 刘双来 邱学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11期1583-158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术中应...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术中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后方入路手术治疗,俯卧位先于Wiltse肌间隙置入腰4、腰5的椎弓根螺钉,然后置入低切迹万向髂骨螺钉,复位、预弯并安装连接棒,后侧手术结束后对伴有前环有骨折的患者,改平卧位采用合适入路接骨板螺钉或组合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接受6~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术后X线片均提示骨盆前后环骨折得到满意复位,骨盆环形态恢复满意,根据Mears和Velyvis评价标准,18例患者解剖复位,2例患者骨折残留移位在3 mm以内,满意率100%。术后末次随访CT提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100%。所有患者行走及髋功能正常,术后1年Majeed评分:优18例、良2例。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可以维持骨盆环的纵向稳定,可以对抗纵向剪切应力,软组织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 骨盆后纵向不稳定 骶骨骨折 骨盆骨折
下载PDF
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 被引量:7
5
作者 余建 梁文清 谢明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3—2012-07采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21例,分别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平均15.3(11~24)个月随...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3—2012-07采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21例,分别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平均15.3(11~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X线片按照Matta标准评定:优10例,良好8例,可3例,优良率85.7%。骨盆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盆后环不稳定 锁定重建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华 张群 +15 位作者 郝明 李建涛 齐红哲 易成腊 郭晓东 樊仕才 王建东 郑龙坡 方跃 郭书权 吕刚 周雪峰 庄岩 石展英 周大鹏 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7-1334,共8页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用于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于全国13个骨创伤中心采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治疗的24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9例,女104例;年龄18~92岁,...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用于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于全国13个骨创伤中心采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治疗的24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9例,女104例;年龄18~92岁,平均4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2例,高处坠落伤102例,压砸伤9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61-B1型5例,61-B2型13例,61-C1.1型32例,61-C1.2型47例,61-C1.3型89例,61-C2型35例,61-C3型2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1 d,中位时间10 d。记录术前准备时间、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安装时间、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并按Matta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优良和可差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AO/OTA分型及各围术期临床指标的差异,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围术期临床指标对骨折复位质量的影响。结果在骨盆后环损伤闭合复位、维持复位及通道螺钉完成骨盆环稳定过程中,骨盆解锁复位装置不干扰透视机对骨盆解剖结构和骨折块移位方向的显示。术前准备时间17~60 min,平均30 min;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安装时间10~32 min,平均21 min;术中骨折复位时间15~205 min,平均49.2 min;术中透视次数41~420次,平均132次;术中出血量40~1500 mL,平均71.5 mL。术后即刻按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获优153例、良61例、可24例、差5例,优良率88.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优良组和可差组间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AO/OTA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受伤至手术时间≤10 d的患者复位优良率达92.2%(119/129),AO/OTA 61-C2和61-C3型患者可差率分别为25.7%(9/35)和40.9%(9/22)。未发生因应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导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未继发髂骨骨折、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CT示所有通道螺钉均位于骨性通道内。结论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可有效辅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满足术中透视骨盆骨折不同投照角度的需求,方便术者实施骨盆复位和精准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损伤 微创内固定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