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有限元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成 张麟麒 +5 位作者 王冠 李文 段可 李忠 鲁晓波 卓乃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6-1341,共6页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3种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治疗及骨盆新型拉力钉研发提供参考。方法:①有限元仿真:利用Mimics、Wrap和SolidWorks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模型,利用Ansys分析模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②生物力学实验:用15个完整骨盆标本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组,并用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进行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为0.174 mm,骶髂骨最大应力为10.51 MPa,应力分布均匀;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最大,为0.267 mm,模型应力集中明显;3种修复模型骶骨平均位移都接近正常骨盆模型,拉力钉修复模型骶髂骨应力分布均匀;②力学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整体刚度为(226.38±4.18)N/mm,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整体刚度最小为(130.02±2.19)N/mm,3种修复方式整体刚度和正常骨盆偏差都在±10%以内,修复效果明显;③仿真结果和力学实验结果相符;④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拉力钉修复模型的生物力学状态与正常骨盆最接近,该种方式最佳;前路双钢板修复刚度过大,应力遮挡效果更显著;后路桥接钢板修复不能解决正常侧软组织的代偿效果,存在缺陷;该研究可为临床手术提供优选依据;⑤骨盆新型拉力钉应从拉力钉的角度进行改良,保留拉力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附加其他优势性能,例如可用于骨质疏松骨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损伤 内植物 拉力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百川 石展英 +1 位作者 胡居正 朱成明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2例Tile C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均急诊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病情平稳后行前、后路重建钢板联合骶髂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6~31个月。疗效根据... 目的探讨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治疗策略。方法对22例Tile C型骨盆前、后环不稳定患者均急诊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病情平稳后行前、后路重建钢板联合骶髂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22例均获随访,时间6~31个月。疗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21例,良1例。根据Majeed功能评分评定:优18例,良2例,差2例。结论先早期外固定架临时固定,二期行手术内固定,手术安全、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及负重,是治疗骨盆前后环不稳定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环不稳定 骨牵引 外固定架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伟华 王虎 +4 位作者 孙景福 罗军 刘晓雷 吴仁涛 刘小鹏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21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究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在实施髂窝入路复位时,... 目的:探究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诊疗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在实施髂窝入路复位时,应妥善固定好骨盆后环,并采取改良Stoppa入路,切口一般是在耻骨联合上方2指处做一横切口,同时也可以采取正中纵切口,并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充分暴露腹膜外间隙,借助骨盆复位器械进行辅助复位,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塑形重建,待复位满意后再做最后的固定处理,对腹直肌前鞘要进行仔细修复,最后再缝合手术切口。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150 min,平均时间为(116.7±5.9)min;术中出血量达200~700 m L,平均出血量达(400.8±13.5)m L。手术结束后,通常会选择X线片来确定双侧或单侧骨盆环复位情况,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复位均满意。对所有患者实施为期7~1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9±1.1)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2.8±2.3)周。除了仅1例发生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外,均未并发复位不良或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不稳定骨盆前环骨折患者而言,采取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手术开展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暴露视野良好、损伤小的优点,能达到较为可观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STOPPA入路 髂窝入路手术 不稳定骨盆骨折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698-699,共2页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效果,以期对本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观察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的效果,以期对本病后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30例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各15例,分别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后环平均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d骨盆X线片及CT重建优良率、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良率依次为86.7%、100.0%,和对照组80.0%、93.3%相比较,差异皆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对比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方案治疗,更具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微创内固定 开放复位内固定 效果观察
下载PDF
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王波 宋卫平 +1 位作者 刘双来 邱学文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11期1583-158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术中应... 目的 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于我院治疗的2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大重量骨牵引复位,术中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经后方入路手术治疗,俯卧位先于Wiltse肌间隙置入腰4、腰5的椎弓根螺钉,然后置入低切迹万向髂骨螺钉,复位、预弯并安装连接棒,后侧手术结束后对伴有前环有骨折的患者,改平卧位采用合适入路接骨板螺钉或组合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接受6~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术后X线片均提示骨盆前后环骨折得到满意复位,骨盆环形态恢复满意,根据Mears和Velyvis评价标准,18例患者解剖复位,2例患者骨折残留移位在3 mm以内,满意率100%。术后末次随访CT提示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100%。所有患者行走及髋功能正常,术后1年Majeed评分:优18例、良2例。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的骶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可以维持骨盆环的纵向稳定,可以对抗纵向剪切应力,软组织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髂钉棒固定系统 骨盆纵向不稳定 骶骨骨折 骨盆骨折
下载PDF
骶棘韧带损伤对高能量骨盆骨折骨盆环稳定性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勇 金学荣 +3 位作者 张涛 宋静 徐宁 马小芳 《人民军医》 2017年第12期1193-1196,共4页
目的:探讨高能量骨盆骨折时骶棘韧带的影像学改变,评估骶棘韧带损伤对高能量骨盆骨折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21例,收集病例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统计伤后1天、3天、1周、2周、4周CT检查骶棘韧带的显示率... 目的:探讨高能量骨盆骨折时骶棘韧带的影像学改变,评估骶棘韧带损伤对高能量骨盆骨折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21例,收集病例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统计伤后1天、3天、1周、2周、4周CT检查骶棘韧带的显示率,评估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CT扫描的最佳时间窗;统计不同程度骨盆分离导致骶棘韧带损伤的CT表现及MRI骶棘韧带损伤不同分级,评估骶棘韧带损伤对骨盆环稳定性的影响。比较伤后不同时间CT检查骶棘韧带显示率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骨盆前环分离和(或)骨折断端分离骶棘韧带损伤情况。结果:(1)伤后1周CT检查健侧骶棘韧带显示率90.5%,非常显著高于伤后1天的38.1%、伤后3天的52.4%(P<0.01);与伤后2周、4周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伤后2周CT检查伤侧骶棘韧带显示率81.0%,与伤后1天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伤后3天的14.3%、伤后1周的61.9%比较,亦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与伤后4周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2)耻骨联合分离4cm骶棘韧带损伤,与耻骨联合分离3cm、2.5cm、2cm、1cm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单侧耻骨、坐骨骨折断端分离或双侧耻骨、坐骨骨折断端分离之和3cm骶棘韧带损伤,与单侧骨折断端分离或双侧骨折断端分离之和4cm、2.5cm、2cm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单侧耻骨(或坐骨)骨折断端上下分离2.5cm,骶棘韧带几乎全部断裂,与单侧耻骨(或坐骨)骨折断端上下分离4cm、2cm骶棘韧带损伤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单侧耻骨和坐骨共同骨折断端上下分离1cm,伤侧骶棘韧带几乎全部断裂,健侧骶棘韧带完整。(3)行MRI检查10例中,骶棘韧带Ⅰ级损伤,伤侧1条,健侧3条;Ⅱ级损伤,伤侧9条,健侧7条。骨盆后环损伤伴骨盆前环分离≥2.5cm损伤的骶棘韧带,Ⅱ级损伤13条;骨盆后环损伤伴骨盆前环分离<2.5cm损伤的骶棘韧带,Ⅱ级损伤3条。结论:对于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选择合适的CT、MR扫描时间窗,是清晰显示和诊断骶棘韧带损伤的关键;骶棘韧带损伤会严重影响骨盆环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损伤骨盆环不稳定骨折 骶棘韧带损伤 影像学
原文传递
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 被引量:7
7
作者 余建 梁文清 谢明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3—2012-07采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21例,分别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平均15.3(11~24)个月随...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3—2012-07采用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21例,分别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均获得平均15.3(11~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X线片按照Matta标准评定:优10例,良好8例,可3例,优良率85.7%。骨盆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7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经皮锁定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后环不稳定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骨盆不稳定 锁定重建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体会 被引量:5
8
作者 缪旭东 闫乔生 +1 位作者 贾晶 刘海龙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10期1058-1059,共2页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1-03—2014-09采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单侧或双侧髂窝入路手术治疗12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60 min,术中失血200-800 ml。术...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1-03—2014-09采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单侧或双侧髂窝入路手术治疗12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60 min,术中失血200-800 ml。术后X线片显示双侧骨盆环复位固定满意。12例获平均9.8(6-1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疗效根据Matta功能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无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改良Stoppa入路结合髂窝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具有损伤小、显露好、操作简单的优点,疗效满意,对于双侧骨盆环损伤尤其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 髂窝入路
原文传递
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9
作者 朱亚立 李生彦 黄思兴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B11期60-61,共2页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 交通伤所致的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其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伤者多合并头、胸、腹及下肢损伤,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被其他伤情所掩盖,到病情稳定后方才引起注意,临床上容易漏诊。由于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具有其特殊性,给法医鉴定带来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法医的高度重视。笔者对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丛损伤案例的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临床学 骨盆不稳定 骶丛损伤 鉴定
原文传递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华 张群 +15 位作者 郝明 李建涛 齐红哲 易成腊 郭晓东 樊仕才 王建东 郑龙坡 方跃 郭书权 吕刚 周雪峰 庄岩 石展英 周大鹏 唐佩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7-1334,共8页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用于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于全国13个骨创伤中心采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治疗的24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9例,女104例;年龄18~92岁,...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用于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6月于全国13个骨创伤中心采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复位治疗的243例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9例,女104例;年龄18~92岁,平均48.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2例,高处坠落伤102例,压砸伤9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61-B1型5例,61-B2型13例,61-C1.1型32例,61-C1.2型47例,61-C1.3型89例,61-C2型35例,61-C3型2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1 d,中位时间10 d。记录术前准备时间、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安装时间、术中骨折复位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并按Matta评价结果将患者分为优良和可差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AO/OTA分型及各围术期临床指标的差异,研究患者基线资料及围术期临床指标对骨折复位质量的影响。结果在骨盆后环损伤闭合复位、维持复位及通道螺钉完成骨盆环稳定过程中,骨盆解锁复位装置不干扰透视机对骨盆解剖结构和骨折块移位方向的显示。术前准备时间17~60 min,平均30 min;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安装时间10~32 min,平均21 min;术中骨折复位时间15~205 min,平均49.2 min;术中透视次数41~420次,平均132次;术中出血量40~1500 mL,平均71.5 mL。术后即刻按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获优153例、良61例、可24例、差5例,优良率88.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优良组和可差组间除受伤至手术时间及AO/OTA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受伤至手术时间≤10 d的患者复位优良率达92.2%(119/129),AO/OTA 61-C2和61-C3型患者可差率分别为25.7%(9/35)和40.9%(9/22)。未发生因应用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导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未继发髂骨骨折、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CT示所有通道螺钉均位于骨性通道内。结论骨盆解锁复位装置可有效辅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复位和维持复位,满足术中透视骨盆骨折不同投照角度的需求,方便术者实施骨盆复位和精准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损伤 微创内固定 骨盆解锁复位装置
原文传递
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远征 杜春雨 +2 位作者 林峰 朱法豪 沈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10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2—2016-12采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24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采用SF-12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分... 目的探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2—2016-12采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24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采用SF-12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8(12~24)个月。术后3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仅表现为大腿前外侧轻度麻木,取出钉棒系统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异位骨化,但没有症状。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可2例。术后12个月骨盆损伤量化Majeed评分65~98(91.2±1.5)分。采用SF-12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身体健康41~48(43.3±0.3)分,心理健康43~49(45.0±0.4)分。结论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 内固定 微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