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状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被引量:6
1
作者 陈雪荣 周平 +1 位作者 孙文东 车斌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5期301-302,共2页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 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 ,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 1~ 5年 ,平均 32个... 目的 介绍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法 对 18例Lichtman分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患者采用坏死月骨摘除 ,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头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结果 术后随访 1~ 5年 ,平均 32个月 ,移位头状骨有可靠血运 ,16例腕痛消失 ,2例仍有轻度腕痛 ,优良率 10 0 %。结论 应用该法替代月骨支撑腕关节 ,符合腕关节功能解剖 ,是治疗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状骨移位 治疗 无菌性坏死 腕关节 重建
下载PDF
上颌骨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2
作者 姜平 王鹤鸣 +2 位作者 陈兵 王生福 童鑫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为上颌骨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21例切割为不同切面的成人头部断面和10例头部正中矢状剖面标本。结果:上颌窦由5个壁构成,内侧壁呈垂直形的骨板;后外侧壁是由前外行向后内侧方向的壁;前壁上壁几乎呈方板状;... 目的:为上颌骨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21例切割为不同切面的成人头部断面和10例头部正中矢状剖面标本。结果:上颌窦由5个壁构成,内侧壁呈垂直形的骨板;后外侧壁是由前外行向后内侧方向的壁;前壁上壁几乎呈方板状;下壁由牙槽突上缘和后外侧壁的下部组成。后外侧壁外侧分布有一层脂肪组织,厚度为5.6~6.4mm。结论:保留内侧壁或下壁的上颌窦移位术应以牙槽弓为切开的标志;保留下壁及硬腭的手术,应注意对翼腭窝血管、神经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移位 上颌窦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带蒂豆状骨移位替代月骨
3
作者 杨志明 张世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1988年第2期89-,共1页
腕月骨缺血坏死是腕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带血管及尺侧腕屈肌腱的豆状骨移位替代月骨共7例,均为男性,年龄为17~30岁。工人2例,农民4例,学生1例。优势手5例,非优势手2例;有外伤史3例,无明确外伤史4例;
关键词 豆状骨移位 尺侧腕屈肌腱 腕关节疼痛 非优势手 手术治疗时间 三角 手术操作要点 解剖学基础 肌健
下载PDF
双颌骨折颌间牵引继发关节脱臼和下颌骨移位
4
作者 蔡业军 张益 裘丽娟 《北京口腔医学》 CAS 1998年第1期31-31,共1页
对于上下颌骨骨折骨段移位,先行手法复位下颌骨,再用颌间牵引复位上颌骨,恢复关系是广泛承认的治疗原则。如果忽视上颌骨骨折段的复位可移动性,作强行牵引,不仅不能复位上颌骨,反而可能导致下颌骨的错误移动,继发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上下颌骨骨折骨段移位,先行手法复位下颌骨,再用颌间牵引复位上颌骨,恢复关系是广泛承认的治疗原则。如果忽视上颌骨骨折段的复位可移动性,作强行牵引,不仅不能复位上颌骨,反而可能导致下颌骨的错误移动,继发严重的并发症。本文通过典型病例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间牵引 关节脱臼 下颌骨移位
下载PDF
内翻背伸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外踝骨折伴距骨移位
5
作者 魏国强 吴卓 欧建锋 《中医正骨》 2005年第7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外踝 背伸位 骨移位 创伤性关节炎 退行性关节炎 关节内 慢性不稳定 2004年 踝关节内翻 折复位 折愈合 活动功能 闭合复位 总结报告 闭合性
下载PDF
头状骨移位替代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
6
作者 路来金 张志新 +2 位作者 刘志刚 杨喜林 宫旭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寻找一种临床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便有效的方法。 方法 作者于 1985年始 ,在对 5 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及 10 0侧长春出土腕骨标本解剖观测的基础上 ,设计了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血管筋膜蒂的头状骨移位术 ,用于替代坏死碎... 目的 寻找一种临床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方便有效的方法。 方法 作者于 1985年始 ,在对 5 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及 10 0侧长春出土腕骨标本解剖观测的基础上 ,设计了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血管筋膜蒂的头状骨移位术 ,用于替代坏死碎裂的月骨 ,以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 结果 临床应用 2 2例 ,术后随访 1~ 13年 ,全部病例均消除了腕痛 ,腕关节功能和手的握力有了明显改善 ,均恢复了原有工作。 结论 本手术方法既切除了病灶又保持了腕骨的稳定和腕关节功能 ,对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功能满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性坏死 头状骨移位 自体移植
下载PDF
以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的髂骨移位术 被引量:5
7
作者 钟桂午 陈明凡 +5 位作者 区勇 马志林 张庆林 孙晓穗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2期110-112,125,共4页
报告了6例用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蒂的髂骨移位术,用以治疗股骨颈骨折。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骨移位 无菌性坏死
下载PDF
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智渊 李战春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3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DIACF)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7足),用PACS图文分析系统测量手术前后的关节面移位距离、Gissane角、Bohle... 目的探讨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DIACF)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7足),用PACS图文分析系统测量手术前后的关节面移位距离、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长宽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分组统计,手术疗效按Maryland标准评定。结果除跟骨长度外,其余各指标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Sanders分型、术后关节面移位距离、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Gissane、术后Bohler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Bohler角和Sanders分型为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DIACF可以取得满意疗效。术后Bohler角和Sanders分型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避免不利因素,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位性关节内 内固定 手术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带蒂豌豆骨移位修复月骨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光宪 纪桂花 +2 位作者 季永东 庄绪喜 苏道元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缺血性坏死 带蒂豌豆骨移位 替代疗法 修复 临床应用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孔足 卜海富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3期318-318,共1页
跟骨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常常采用接骨板内固定。为减少软组织并发症,作者研究了一种微创经皮内固定方法的疗效,对31例(39足)采用Forgon和Zadr-avecz的方法进行经皮复位、螺钉内固定。随访时间至少24个月,平均66个月。
关键词 关节内 螺钉内固定 骨移位 固定治疗 闭合复位 板内固定 软组织并发症 内固定方法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钛板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体会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锋 徐浩博 +1 位作者 王文 王荣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0期1782-1783,共2页
对于跟骨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不佳,原因是距下关节面受损,关节面不平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不可避免,同时跟骨宽度增加,导致腓骨长短肌腱撞击等并发症的发生,引起后期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 对于跟骨移位的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不佳,原因是距下关节面受损,关节面不平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不可避免,同时跟骨宽度增加,导致腓骨长短肌腱撞击等并发症的发生,引起后期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成为临床唯一更好的治疗办法。目前对跟骨骨折的治疗逐渐趋向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是跟骨移位的关节内骨折[1]。由于跟骨骨质以松质骨为主,既往普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常出现螺钉松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 保守治疗 骨移位 锁定加压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距下关节面 钛板 关节面不平整
下载PDF
带臀上血管深上支蒂的髂骨移位修复股骨颈疾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桂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8年第3期146-147,189,共3页
观察了31具(男24,女7)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尸体及8侧下肢血管铸型腐蚀标本,证明了以臀上动脉深上支为蒂的髂骨移位修复股骨颈的可行性,分析了移位的优缺点及其它有关问题。
关键词 臀上动脉深上支 骨移位 移植
下载PDF
牙槽骨移位术与总义齿修复(附86例分析)
13
作者 周宝菊 吴建丽 +3 位作者 袁益屏 邓俭 李海涛 朱鹰 《青海医药杂志》 1995年第3期30-31,共2页
牙槽骨移位术与总义齿修复(附86例分析)青海红十字医院口腔科周宝菊,吴建丽,袁益屏,邓俭,李海涛,朱鹰牙糟骨是支持总义齿的主要组成部分,牙槽骨形态的高低及厚薄关系到总义齿的固位与功能的强弱,甚至是成功与失败。笔者受无... 牙槽骨移位术与总义齿修复(附86例分析)青海红十字医院口腔科周宝菊,吴建丽,袁益屏,邓俭,李海涛,朱鹰牙糟骨是支持总义齿的主要组成部分,牙槽骨形态的高低及厚薄关系到总义齿的固位与功能的强弱,甚至是成功与失败。笔者受无牙患者痛苦的启发。采用多颗病牙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骨移位 义齿 修复术
下载PDF
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亚闯 于春波 郭小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1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究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56例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关节面移位距离... 目的探究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56例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关节面移位距离、跟骨高、跟骨长、跟骨宽均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手术效果优48例,差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Sanders分型、关节面移位距离、受伤到手术治疗时间、年龄、术后Bohler角患者治疗效果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Bohler角、Sanders分型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Bohler角、Sanders分型,术中重点对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位性关节内 切开复位内固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治疗跟骨移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玉增 徐群生 +3 位作者 苗振林 王清虎 李海冰 贾科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23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治疗跟骨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跟骨移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空心钉组和钢板组各30例。空心钉组行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治疗,钢板组行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术后跟骨Maryland评分、跟骨...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治疗跟骨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跟骨移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空心钉组和钢板组各30例。空心钉组行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治疗,钢板组行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术后跟骨Maryland评分、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角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空心钉组Maryland评分为47~93(80.1±11.2)分,钢板组Maryland评分为45~92(78.20±1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组治疗后Bohler角为(27.8±8.4)°,Gissane角为(124.3±4.2)°;钢板组治疗后Bohler角为(24.3±8.4)°,Gissane角为(129.6±8.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钢板组的16.7%(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结合植骨治疗跟骨移位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位 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 钢板内固定术
下载PDF
先天性分裂手伴桡骨移位上臂畸形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善亮 张咸中 +3 位作者 高士强 黄鹏 赵振宇 胡胜丹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4年第4期213-213,F003,共2页
关键词 骨移位 先天性 畸形 上臂 分裂 2004年2月
下载PDF
头状骨骨折并小多角骨移位1例报告
17
作者 王继美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7年第2期79-79,共1页
患者男,29岁,农民。在操作洗沙机时左手沿转轮滑动,因转动过快企图用减慢速度不幸致伤左腕关节。1个月后来院就诊,以左腕骨骨折入院,行手术探查处理。腕关节背侧切口,水中见头状骨近腰部横断骨折,舟状骨结节处撕脱性骨折。去除撕脱的小... 患者男,29岁,农民。在操作洗沙机时左手沿转轮滑动,因转动过快企图用减慢速度不幸致伤左腕关节。1个月后来院就诊,以左腕骨骨折入院,行手术探查处理。腕关节背侧切口,水中见头状骨近腰部横断骨折,舟状骨结节处撕脱性骨折。去除撕脱的小骨片,将移位的远端头状骨撬拔对位,克氏针内固定。这时检查与大多角骨之间的间隙宽松,认为是移除碎骨片所致,查无其它原因随结束手术。术后摄片发现第一腕掌关节掌侧有一骨块阴影,复习原片亦隐约可见,但弄不清此骨块来自何处。2个月后再次手术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损伤 头状 小多角 骨移位
下载PDF
月骨坏死后带蒂豆状骨移位替代术二例报告
18
作者 马维居 何多爱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50-50,共1页
我们应用带蒂豆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2例.经1年左右随防,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例1,男,35岁.因左腕月骨坏死,疼痛活动受限2年入院.查腕背轻度肿胀,腕中部压痛,活动受限.功能测定:屈伸40~0~20°.尺偏25°,桡偏20°.X线片示... 我们应用带蒂豆状骨移位替代坏死月骨2例.经1年左右随防,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例1,男,35岁.因左腕月骨坏死,疼痛活动受限2年入院.查腕背轻度肿胀,腕中部压痛,活动受限.功能测定:屈伸40~0~20°.尺偏25°,桡偏20°.X线片示:月骨密度增高,变形不规则,腕掌塌陷.于1990年4月12日在臂丛麻醉下行带蒂豆状骨移位替代术.术中见月骨硬化变形,病理检查:月骨坏死.术后3周活动锻炼、3个月后症状消失并恢复工作.随访2年症状无复发.腕屈伸度增加到60~0~30°.X线片复查:腕掌塌陷恢复近正常.移位豆骨密度、位置及充填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状骨移位 坏死 硬化 密度 轻度肿胀 豆掌韧带 臂丛麻醉 关节囊 克氏针固定
下载PDF
异型钢板固定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
19
作者 王瑞民 程言飞 王振亮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年第8期578-579,共2页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性损伤,约占足部骨折60%,跟骨关节内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5%。致伤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且多为男性青壮年,常合并脊柱损伤。跟骨关节内骨折由于致残率高,其治疗方法也存在争议。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临床疗效的改...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性损伤,约占足部骨折60%,跟骨关节内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5%。致伤原因多为高处坠落伤,且多为男性青壮年,常合并脊柱损伤。跟骨关节内骨折由于致残率高,其治疗方法也存在争议。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临床疗效的改善,人们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已逐渐取得共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 钢板固定 骨移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 异型 治疗方法 致残性损伤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的效果观察
20
作者 杨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1期205-207,共3页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单侧跟骨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手...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单侧跟骨骨折,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手法复位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术后两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均上升,且研究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复位 骨移位关节内 保守手法复位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