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排螺旋CT标准算法与骨算法薄层重建技术在颅底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
作者 范华刚 陈慧婷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72-75,107,共5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标准算法及骨算法薄层重建技术在颅底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可疑颅底隐匿性骨折患者300例,利用标准算法及骨算法薄层重建分别对颅底是否有骨折进行评判,如有骨折,对骨折部位、范围、周围窦腔及软...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标准算法及骨算法薄层重建技术在颅底隐匿性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可疑颅底隐匿性骨折患者300例,利用标准算法及骨算法薄层重建分别对颅底是否有骨折进行评判,如有骨折,对骨折部位、范围、周围窦腔及软组织情况做出客观的判断。结果 30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厚层扫描未见明确骨折,仅可见部分间接征象。骨算法薄层重建较标准算法薄层重建得到骨折诊断阳性结果高(95.3%比58.4%,P<0.05),标准算法联合骨算法薄层重建骨折诊断阳性率高于标准算法薄层重建(100.0%比58.4%,P<0.05),标准算法联合骨算法薄层重建与骨算法薄层重建骨折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比95.3%,P>0.05)。结论 GE64排螺旋CT骨算法薄层重建在评价颅底隐匿性骨折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标准算法薄层重建,联合两者对颅底隐匿性骨折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标准算法 骨算法 颅底 隐匿性
下载PDF
头部CTA一键去骨算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卓 翟争峯 蒲立新 《中国数字医学》 2016年第4期79-82,共4页
基于对目前去骨算法的研究发现,算法大多都存在各自的缺点,例如计算量大、效率较低,鲁棒性较差,有些算法则是受到操作者个人经验和偏见的影响较严重。因此,提出了一种头部CTA一键去骨算法,该算法完全是自动去骨,用户操作简便,具有较大... 基于对目前去骨算法的研究发现,算法大多都存在各自的缺点,例如计算量大、效率较低,鲁棒性较差,有些算法则是受到操作者个人经验和偏见的影响较严重。因此,提出了一种头部CTA一键去骨算法,该算法完全是自动去骨,用户操作简便,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此算法主要是基于阈值分割、阈值平滑、边缘检测、形态学运算、去噪等一系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进行改善,得到一键去骨算法。从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去骨和血管提取准确率高、运行速度快、稳定性好,可以被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一键去 骨算法
下载PDF
骨算法重建在MSCT诊断腰椎横突骨折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吕访贤 周泽清 《淮海医药》 CAS 2010年第6期502-503,共2页
目的探讨骨算法重建在MSCT的后处理图像中腰椎横突骨折的显示效果。方法 26例患者1次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B30 s和骨算法B60 s进行薄层重建,在3D工作站进行横轴位重组MPR,比较2组图像的骨折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B30 s组进行VR重建。结果... 目的探讨骨算法重建在MSCT的后处理图像中腰椎横突骨折的显示效果。方法 26例患者1次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B30 s和骨算法B60 s进行薄层重建,在3D工作站进行横轴位重组MPR,比较2组图像的骨折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B30 s组进行VR重建。结果 26例B60 s组MPR显示骨折线边缘锐利、清晰;B30 s组显示骨折线23例,骨折边缘模糊不确定3例;B30 s组VR见横突骨折线移位及成角22例,在MPR图像上见无移位骨折线而VR图像上未见外观改变4例。结论腰柱横突骨折CT扫描,骨算法重建的图像比软组织算法重建显示骨折线清晰锐利,可见确定的细小骨折数量多,图像质量高于软组织算法重建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骨算法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优势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岩 尹伟 +1 位作者 崔强 陈家祥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于可疑颅骨骨折的诊断优势。方法:选择脑外伤后可疑骨折患者36例,均行一次CT扫描采集数据,采用两种算法,得到两组图像。结果与结论:一次扫描,两次计算而得出两组图像相互结合观察,在颅骨骨折诊断中有明显... 目的:探讨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于可疑颅骨骨折的诊断优势。方法:选择脑外伤后可疑骨折患者36例,均行一次CT扫描采集数据,采用两种算法,得到两组图像。结果与结论:一次扫描,两次计算而得出两组图像相互结合观察,在颅骨骨折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可大幅减少误、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算法 标准算法
下载PDF
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前颅窝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志刚 许持卫 +2 位作者 葛攀 赵德超 李建江 《现代临床医学》 2014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诊断前颅窝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脑外伤临床高度怀疑前颅窝骨折患者行CT常规扫描及薄层骨算法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对前颅窝骨折的CT诊断中,薄层骨算法重建阳...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诊断前颅窝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7例脑外伤临床高度怀疑前颅窝骨折患者行CT常规扫描及薄层骨算法重建,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对前颅窝骨折的CT诊断中,薄层骨算法重建阳性显示率为100%,与常规CT扫描的74.47%相比,2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薄层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常规扫描,它可以明确显示前颅窝骨质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窝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薄层骨算法重建
下载PDF
CT扫描薄层骨算法重建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余梦菊 梁建科 许向东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6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对比CT常规扫描与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外伤性颅底骨折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所有检查均采用SOMATOMAR或GEHispeedNX/iProCT扫描机,均先行头颅CT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再行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 目的对比CT常规扫描与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外伤性颅底骨折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所有检查均采用SOMATOMAR或GEHispeedNX/iProCT扫描机,均先行头颅CT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再行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重建,层厚层距均为1mm~3mm。结果80例颅脑外伤均有颅底骨折的临床体征,但头颅CT常规扫描仅有23例显示骨折线,而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颅底80例均见明确骨折线,其中19例见多发骨折。并且对中颅窝、前颅窝极不容易直接显示骨折的部分区域也可清楚显示。同时可更清楚地显示出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内积液情况。结论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头颅CT常规扫描,它可以明确显示颅底骨质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薄层骨算法重建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法对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苏志钧 王任国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2期329-331,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法检测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经临床确诊和肺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75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 目的:研究分析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法检测肺部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经临床确诊和肺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75例肺部弥漫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法检测,观察并分析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法疾病检出率、图像质量及满意度。结果:参照金标准-肺病理活检结果得出,本组患者肺部弥漫性病变检出率高达97.33%,并且图像质量不佳仅为16.00%;另外,2名资深阅片师对图像质量满意度高达94.67%。结论:128层螺旋CT薄层高分辨骨算法对肺部弥漫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层螺旋CT 薄层高分辨骨算法 肺部弥漫性病变
下载PDF
螺旋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武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MS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隐匿性肋骨骨折(OR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胸部外伤经随访证实为ORF的患者资料,对其首次扫描数据行标准算法和薄层骨算法,并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成像,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MSCT薄层骨算法重建技术对隐匿性肋骨骨折(ORF)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胸部外伤经随访证实为ORF的患者资料,对其首次扫描数据行标准算法和薄层骨算法,并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成像,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MSCT诊断中,薄层骨算法重建阳性显示率为100%,与标准算法重建的85.7%相比,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薄层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标准算法重建,它可以明显显示隐匿性肋骨骨折,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肋 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薄层骨算法重建
下载PDF
高密度骨算法在眼眶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虎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23期3624-3625,共2页
目的 :探讨高密度骨算法在眼眶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近一年来因眼部外伤行CT检查,经高密度骨算法、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重建图像重建最后确诊的66例眼眶壁骨折病例,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眼眶壁骨折病例... 目的 :探讨高密度骨算法在眼眶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近一年来因眼部外伤行CT检查,经高密度骨算法、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重建图像重建最后确诊的66例眼眶壁骨折病例,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眼眶壁骨折病例中:左侧眶壁骨折31例,右侧眶壁骨折25例,双侧眼眶壁骨折3例,复合型骨折7例。结论:高密度骨算法及多平面重组、三维容积重建是诊断眼眶壁骨折简单、有效和明确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壁 多排螺旋CT 高密度骨算法
下载PDF
普通CT 2mm薄层骨算法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先恒 李秀华 万凤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评价普通CT2mm薄层骨算法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35例患者在常规CT10mm标准重建扫描后对感兴趣区行2mm薄层骨算法扫描。结果本组135例患者通过10mm标准重建与2mm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的CT征象对照(表1-3)认... 目的评价普通CT2mm薄层骨算法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35例患者在常规CT10mm标准重建扫描后对感兴趣区行2mm薄层骨算法扫描。结果本组135例患者通过10mm标准重建与2mm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的CT征象对照(表1-3)认为2mm薄层骨算法扫描可清晰显示肺部中轴间质及小叶间隔、胸膜下线影、蜂窝症、2~5mm小结节孤立结节内成分、边缘征象及支气管壁改变。结论通过对135例患者肺部病变的影像分析、研究认为普通CT2mm薄层骨算法扫描较10mm标准重建扫描能更好、更清晰的显示肺部病变的各种征象,在诊断肺部孤立或弥漫性结节病灶、肺部弥漫性间质病变及气道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与高档螺旋CT高分辨扫描相似的价值,对基层医院CT检查工作的开展,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诊断 2mm薄层骨算法 肺部 10mm标准扫描 支气管擘
下载PDF
CT冠状位薄层扫描(骨算法)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卫江 延宏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2年第7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CT冠状位薄层扫描 骨算法 颅底 诊断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骨重建算法结合ASIR-V在冠状动脉支架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黄琼 吴梦雄 +2 位作者 董海鹏 严福华 张雪坤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探讨骨算法结合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ASIR-V)技术在冠脉支架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间4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 目的:探讨骨算法结合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ASIR-V)技术在冠脉支架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间4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复查的患者,将扫描的原始数据按照标准算法(Stand)和骨重建算法(Bone)(以下简称骨算法)分别结合ASIR-V权重30%、60%进行重建,得到S30(Stand-30%)、S60(Stand-60%)、B30(Bone-30%)、B60(以下简称骨算法)(Bone-60%)4组图像,分别采用主观(Liket 5级评分法)和客观[图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支架内管腔CT值-降主动脉CT值的差值]方法,对S30与S60、B30与B60、S30与B30、S60与B60间进行图像质量比较评价。结果:主观评分中,S30、S60、B30、B60的评分分别为(3.54±0.60)分、(3.51±0.60)分、(4.15±0.67)分、(4.49±0.56)分,其中骨算法组的支架显示评分明显高于标准算法组,B60与S60间、B30与S3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60与B30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60评分最高。但在标准算法组内,S60与S3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方面,各组图像之间SNR及CN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60最高(SNR为18.3±2.56,CNR为26.3±6.35);支架内管腔CT值-降主动脉CT值的差值比较中,S30与S60间、B30与B60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30与B30间、S60与B60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60的CT值差值最低(36.41±79.37)。结论:骨算法结合ASIR-V权重60%时,有利于冠脉支架的内腔及支架的显示,可以为临床提供较高质量的诊断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支架 迭代重建 骨算法
下载PDF
MSCT不同算法结合MPR及VR重组技术在脊柱爆裂型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清华 杨金 +1 位作者 卢德明 张彬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9期1701-170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不同算法结合多层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重组技术对脊柱爆裂型骨折(B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60例B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检查,分别进行标准算法及骨算法重建,图...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不同算法结合多层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重组技术对脊柱爆裂型骨折(B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60例B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检查,分别进行标准算法及骨算法重建,图像处理后行MPR及VR重组技术。以术中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算法结合MPR及VR重组技术诊断BF的总准确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术中诊断结果显示,60例BF患者中,多椎体损伤6例,腰椎损伤28例,颈椎损伤16例,胸椎损伤10例;其中骨损情况包括附件骨折3例、压缩性骨折16例、撕脱骨折10例、骨挫伤13例、椎体爆裂骨折18例。骨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对BF的诊断符合结果显示,多椎体损伤5例,腰椎损伤27例,颈椎损伤16例,胸椎损伤9例;标准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对BF的诊断符合结果显示,多椎体损伤4例,腰椎损伤24例,颈椎损伤14例,胸椎损伤8例;骨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诊断BF的总准确率为95.00%,高于标准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诊断的83.33%(P<0.05)。骨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对骨损情况显示,附件骨折3例、压缩性骨折15例、撕脱骨折9例、骨挫伤11例、椎体爆裂骨折17例;标准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对骨损情况显示,附件骨折2例、压缩性骨折13例、撕脱骨折8例、骨挫伤9例、椎体爆裂骨折15例;骨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诊断骨损情况的总准确率为91.66%,高于标准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诊断的78.33%(P<0.05)。结论:MSCT骨算法结合MRP及VR重组技术用于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为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资料,并可了解患者的骨损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更好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 多层螺旋CT 重建算法 多层面重组 容积再现 骨算法 标准算法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裸骨烟花算法的电力负荷短期预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鑫 赖伟坚 +3 位作者 林泽宏 陈威洪 李敬光 陈俊斌 《新型工业化》 2019年第6期1-5,22,共6页
作为电力系统调度控制的先行工作,短期负荷预测在电力系统中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短期负荷预测工作的短板,即预测所需时间和预测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裸骨烟火算法(BBFWA)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所提算... 作为电力系统调度控制的先行工作,短期负荷预测在电力系统中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短期负荷预测工作的短板,即预测所需时间和预测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裸骨烟火算法(BBFWA)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所提算法采用BBFWA对LSSVM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基于优化后的LSSVM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算例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对其他算法,能更精确地进行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且优化过程所需时间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负荷预测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烟火算法 参数优化
下载PDF
MSCT对颅底微细或隐匿性骨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志忠 欧幼宽 +8 位作者 杨廷桂 王志杰 吴祺钊 王福南 林瑜娜 连降霞 李清清 陈千里 陈敏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颅底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OF)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外伤性颅底MOF者,利用3次复查分别采用5mm、2.5mm及1.25mm轴位螺旋扫描,并进行1.25mm及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颅底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OF)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外伤性颅底MOF者,利用3次复查分别采用5mm、2.5mm及1.25mm轴位螺旋扫描,并进行1.25mm及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49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扫描及重建分组计算MOF的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统计学采用卡方检验。结果:①、③、⑤比较及②、④、⑥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①与②比较、③与④比较及⑤与⑥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以重建的图像作比较,MOF的显示率与原始扫描层厚无关,与重建层厚和重建间隔有关;0.625mm层厚骨重建能提高颅底MOF的显示率;其中5mm层厚螺旋扫描、0.625mm层厚骨重建具有更高性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算法
下载PDF
筛骨骨折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志忠 欧幼宽 +4 位作者 吴祺钊 王志杰 杨廷桂 王福南 李清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外伤性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常规轴位颅底5mm螺旋扫描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常规组),复查时接受2.5mm薄层螺旋扫描1.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薄层组),共108例,比较这两种扫描方法的骨折诊断情况。结...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外伤性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常规轴位颅底5mm螺旋扫描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常规组),复查时接受2.5mm薄层螺旋扫描1.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薄层组),共108例,比较这两种扫描方法的骨折诊断情况。结果:108例筛骨骨折患者中,骨折线仅累及筛骨右侧40例,仅累及左侧47例,累及双侧21例;线性骨折37侧,凹陷性骨折71侧;筛骨骨折伴内直肌肿胀、迂曲46侧,筛窦眶内容物疝57侧,内直肌与纸样板间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85侧,脂肪间隙增宽9侧,脂肪间隙混浊98侧;眶内积气29侧,眼球内陷12侧,眼球突出18侧,伴视神经肿胀23侧,筛窦外伤性积液、积血59侧。比较两组骨折显示率:常规组为78.20%;薄层组为100%,经统计学(U检验)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组扫描法能显示筛骨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能很好地分型,有诊断价值;缺点是漏诊率较高。薄层组扫描法对筛骨骨折的正确分型以及显示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的能力都明显地优于常规组,能克服常规组的不足,能充分发挥16层螺旋CT的优势,对法医伤情鉴定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算法
下载PDF
16-MSCT对蝶骨微细骨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志忠 杨廷桂 +5 位作者 欧幼宽 吴祺钊 王志杰 王福南 李清清 林瑜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蝶骨微细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蝶骨微细骨折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简称骨重建)、采集数...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蝶骨微细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蝶骨微细骨折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61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计算微细骨折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61例均查出有微细骨折,每例1~35处不等。分组比较微细骨折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89.52%;③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53.33%;④5mm层厚的显示率为30.95%;以上分组比较经统计学(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扫描层厚与显示效果间存在线性趋势,即层厚越薄显示效果越好。结论:16-MSCT趋于各向同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重建层厚越薄、微细骨折显示越清楚,即0.625mm层厚的微细骨折显示率明显优于1.25mm、2.5mm及5mm层厚。作者认为对可疑蝶骨微细骨折的病例应常规做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有利于减少蝶骨微细骨折的漏诊,提高诊疗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骨算法
下载PDF
CT检查502例外伤性颅底骨折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志忠 郑秋平 +4 位作者 陈昌沙 徐国城 王志杰 吴祺钊 戴月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396-399,共4页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颅底骨折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CT轴位颅底薄层扫描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人502例,分析骨折情况;其中65例病人加作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并与自身常规薄层扫描进行比较。结果:颅前窝骨折者272例、...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颅底骨折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CT轴位颅底薄层扫描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人502例,分析骨折情况;其中65例病人加作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并与自身常规薄层扫描进行比较。结果:颅前窝骨折者272例、颅中窝骨折者122例,颅后窝骨折者135例;两个颅窝同时骨折者73例,三个颅窝同时骨折者7例;在经两种不同扫描方法检查的65例中比较骨折显示率,常规薄层扫描为80.26%;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为1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0.05≥P>0.01)。结论:常规CT轴位薄层扫描能直接显示颅底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对外伤性颅底骨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螺旋CT轴位3mm薄层螺旋扫描、1mm薄层骨算法重建能明显提高颅底骨折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CT 骨算法重建
下载PDF
16-MSCT对颞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志忠 王福南 +6 位作者 王志杰 吴祺钊 杨廷桂 欧幼宽 李清清 林瑜娜 连降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颞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OF)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颞骨MOF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简称骨重建),采集...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颞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OF)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颞骨MOF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314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计算MOF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314例均查出有颞骨MOF,每例1~27处不等。分组比较MOF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87.62%;③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57%;④5mm层厚的显示率为39.22%;以上分组比较经统计学(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扫描层厚与显示效果间存在线性趋势,即层厚越薄显示效果越好。结论:16-MSCT趋于各向同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重建层厚越薄MOF显示越清楚。对可疑颞骨MOF的病例应常规做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这样有利于减少漏诊率、提高诊疗水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算法
下载PDF
提高鼻骨CT扫描图像质量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松清 黄志鹏 +2 位作者 汪敬锋 邓秀云 刘东风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6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探讨鼻骨CT扫描技术,提高鼻骨CT扫描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选取100例鼻骨CT扫描的病例进行研究,其中50例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另有5名志愿者同时行大焦点和小焦点扫描进行对比,25例法医学鉴定患者同... 目的:探讨鼻骨CT扫描技术,提高鼻骨CT扫描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选取100例鼻骨CT扫描的病例进行研究,其中50例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另有5名志愿者同时行大焦点和小焦点扫描进行对比,25例法医学鉴定患者同时行常规轴位扫描和冠状位扫描,30例用不同骨算法行薄层重建,所有病例都行MPR和VR后处理技术进行鉴别对比。结果:使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的鼻骨图像分辨率更高,鼻骨显示更清晰,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更小。使用骨算法的图像空间分辨率高,且重建层厚越薄,分辨率越高。研究表明Boneplus骨算法重建0.625mm层厚的图像很适合观察鼻区骨折。在扫描体位选择上,轴位扫描应作为常规,在法医学鉴定时,可同时行轴位加冠状位扫描。结论:使用小焦点低剂量扫描,行薄层的骨算法重建能有效提高鼻骨CT扫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图像质量 CT球管焦点 骨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