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梁健东 杨宝华 +1 位作者 许锦心 梁静仪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8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牙周病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的牙周病骨缺损龈沟出血指数(SH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牙周病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的牙周病骨缺损龈沟出血指数(SH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治疗9个月的牙周病牙周探诊深度(P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粉充填 牙周病 骨缺损
下载PDF
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明 林松杉 +4 位作者 王峰 周炜 谷静 周秋萍 程菲 《人民军医》 2011年第4期324-325,共2页
目的:观察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病骨缺损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翻瓣术后直接采用Bio-Guide生物膜封闭,观察组则采用人工Bio-Oss骨粉充填后覆盖生物膜;均随访9个月,依据龈沟出血指... 目的:观察人工骨粉充填修复牙周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病骨缺损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翻瓣术后直接采用Bio-Guide生物膜封闭,观察组则采用人工Bio-Oss骨粉充填后覆盖生物膜;均随访9个月,依据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及X线根尖片测量骨质密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观察组自术后3个月起SBI、PD显著好转,骨缺损区新骨密度显著增高,在第9个月时骨缺损区骨密度已接近周围正常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结论:人工骨粉充填较生物膜封闭能够更有效促进牙周病骨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骨缺损 人工骨粉充填
原文传递
一种空间维持装置应用于上颌窦骨增量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罗震 卿玲 +3 位作者 连珊 甘泽坤 徐平平 黄建生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观察一种空间维持装置进行上颌窦骨增量术后新骨形成情况,并探究上颌窦黏膜穿孔对该技术的影响。方法采用纯钛制作上颌窦黏膜提升空间维持装置,3只比格犬拔除上颌后牙构建上颌后牙缺失上颌窦区骨量不足的动物模型,自然愈合3个月后... 目的观察一种空间维持装置进行上颌窦骨增量术后新骨形成情况,并探究上颌窦黏膜穿孔对该技术的影响。方法采用纯钛制作上颌窦黏膜提升空间维持装置,3只比格犬拔除上颌后牙构建上颌后牙缺失上颌窦区骨量不足的动物模型,自然愈合3个月后行双侧的上颌窦黏膜提升,随机选取一侧在黏膜完整情况下放入空间维持装置,对侧在黏膜穿孔情况下放入空间维持装置。3个月后处死实验动物,制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空间维持装置内部可见新骨呈帽状凸起,与提升空间的形态相适应,但尚未充满整个提升的空间,窦底骨与新骨之间界限明显,新骨为未成熟的编织骨,疏松排列的骨小梁交错成网,骨小梁内可见软骨陷窝分布;无骨粉充填的上颌窦骨增量术在黏膜完整、穿孔后新骨面积分别为(8.17±5.63)mm2,(9.92±4.65)mm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利用空间维持装置进行的上颌窦骨增量术可以诱导新骨形成,且较小的黏膜穿孔对其没有影响,具体新骨形成机制仍有待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粉充填 上颌窦骨增量 空间维持 新骨形成 比格犬
下载PDF
牙周牵张成骨拔牙法位点保存效果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战丽平 马华瑞 高润涛 《口腔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207-209,234,共4页
目的用牙周牵张成骨法进行位点保存,研究其对牙槽骨量保存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选择下颌一侧第三前磨牙行牙周牵张成骨拔牙(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extraction,DDE),对照组1为传统拔牙自然愈合组(natur... 目的用牙周牵张成骨法进行位点保存,研究其对牙槽骨量保存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Beagle犬12只,随机分3组,实验组选择下颌一侧第三前磨牙行牙周牵张成骨拔牙(dentoalveolar distraction extraction,DDE),对照组1为传统拔牙自然愈合组(natural healing,NH);对照组2为传统拔牙后拔牙窝骨粉充填+GBR组(Bio-Oss+GBR,BOG)。牙齿拔除3个月后拍摄X线片,对比研究各组之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的差异。结果拔牙后3个月,实验组牙槽骨吸收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和2,对照组1和2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用牙周膜牵张成骨拔牙法进行位点保存,能更大程度保存牙槽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保存 骨粉充填 牙周膜牵张成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