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出土骨耜研究
- 1
-
-
作者
张兵趁
-
机构
济宁市任城区文物所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5期114-117,共4页
-
文摘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
骨耜制作与功能
宗教与仪式象征
农业经济背景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河姆渡文化的骨耜修复
- 2
-
-
作者
蒋道银
杨蕴
-
出处
《上海文博论丛》
2004年第1期68-69,共2页
-
文摘
此件骨耜1978年出土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属国家一级文物,由骨、藤、木捆绑组成。骨耜是利用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削凿锉磨而成的耕作农具。由于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6000-7000年历史,所以现今保存完整的带有藤条捆绑木柄的骨耜国内仅此一件。
-
关键词
骨耜
河姆渡文化
国家一级文物
修复材料
粉化
蒸汽熨斗
老化处理
研磨加工
鼠须笔
小共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陶寺遗址ⅡM26出土骨耜刻文试析
被引量:13
- 3
-
-
作者
何驽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2,共6页
-
基金
"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课题编号2013BAK08B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之"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专项经费支持
-
文摘
陶寺文化中期ⅡM26出土1件骨耜,根据骨耜的出土状况,墓主可能为农官的背景,判断骨耜应具有农业礼器功能。据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骨耜上的刻痕是人为契刻。将ⅡM26骨耜的刻文字形与甲骨文"辰"字进行对比,并结合与农业或农事职官相关的背景,可认为该骨耜上的刻文可能为最初的汉字"辰"字。
-
关键词
陶寺遗址
ⅡM26骨耜
“辰”字刻文
-
Keywords
Taosi Site ⅡM26 Bone Si-spade Incised Character of "Chen"
-
分类号
K87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精耕细作——曲辕犁
- 4
-
-
-
出处
《我们爱科学》
2020年第12期34-39,共6页
-
文摘
耒耜的出现耒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农具,用于翻整土地,传说,它是由神农氏发明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已经有石耜或骨耜出土,说明耒耜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骨耜
石耜
精耕细作
神农氏
耒耜
曲辕犁
遗址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新石器时期的水稻遗迹
- 5
-
-
-
出处
《中国粮食经济》
2015年第9期69-69,共1页
-
文摘
余姚河姆渡是我国繁荣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代表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生态变化。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属于前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田稻作农业系统的典型。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家养猪、狗、水牛等牲畜。妇女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屋、烧荒辟地、灌水育田。
-
关键词
纺纱织布
干栏式建筑
木铲
母系氏族
堆积厚度
石耜
新石器时期
骨耜
稻作农业
生态变化
-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河姆渡文化
- 6
-
-
作者
苏嘉
-
出处
《出版史料》
2006年第2期1-1,共1页
-
-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骨耜
-
分类号
G
[文化科学]
-
-
题名精美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券
- 7
-
-
作者
洪忠基
-
出处
《集邮博览》
2018年第2期103-105,共3页
-
文摘
参观券,又称门票,通常是由商业活动的主办方或旅游景点的管理方负责发行制作、销售并监管使用的一种有价票证,通常使用于公园、博物馆、体育场等地。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参观券中,早期使用的有部分制作得比较简洁,略显粗糙(图1),也有印制得精致美观的,如1993年5月~1996年12月的外宾参观券(图2)与普通参观券(图3),1996年12月~1999年6月的普通参观券(图4)等。最近,
-
关键词
有价票证
河姆渡文化
稻作农业
四明山
考古发掘
红陶
象牙雕刻
骨耜
主图
文化层
-
分类号
F284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